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在家悌兄,推之事长,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4)对于“家”的作用分析,选文两则材料和下面这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对三则材料分别作答。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2.(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C.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力强。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12分)3.(3分)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亭东自足下皆云漫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全正确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 C.盈虚者如彼(缺)正襟危坐而问客曰(高) D.不知东方之既白(天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5.(3分)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小学而大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凌万顷之茫然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6.(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而耻学于师侣鱼虾而友麋鹿 C.栗深林兮惊层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7.(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竹林,如刀戟,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不敢杖,动陷软沙,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节)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可用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卯,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称“癸卯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循环记录。B.黄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并称“五岳”,古有“五岳归来不看山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迥非一族。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哲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长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较为平淡,和苏词起篇气势雄浑有所不同。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9.(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赤壁赋》的“”这两句中,苏轼对周瑜都采用了同一称呼,体现周瑜的年轻有为。(2)《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3)“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李煜《虞美人》中“”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0.(3分)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卑劣(lüè)遒劲(qiú)籼米(xiān)臻于至善(zhēn)沧桑浪遏飞舟 B.潜(qián)伏撂倒(liào)碾轧(yà)含情脉脉(mò)蔚蓝气势凶凶 C.桂棹(zhào)熨帖(yù)娇嗔(chēn)锲而不舍(qì)剥蚀出类拔萃 D.混(hùn)沌纤(xiān)腰挑剔(tī)羽扇纶巾(guān)摈弃酣畅淋漓11.(6分)如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2.(6分)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一致。“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叫“打边鼓”;没有固定的居所,叫;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圆场”;,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老虎”;,叫“打退堂鼓”;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只为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缺乏恒心,叫。四、写作(60分)1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学不可以已。(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以上五句话都出自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在家悌兄,推之事长,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C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4)对于“家”的作用分析,选文两则材料和下面这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对三则材料分别作答。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己到家,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乡土社会中,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家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几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几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B.正确。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没了这个基点,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选项中扩大了范围,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根据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家庭革命’甚嚣尘上、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原文运用了“即使”,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B。(2)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根据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故选:A。(3)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均须融澈于心、百姓,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时间、过去,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可作为论据。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才不愧是我的儿子,可作为论据。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树木有根一样。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不要谋划得到它,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可作为论据。故选:C。(4)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材料一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由语段中“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和“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可知,即以“己”为中心,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答案:(1)B(2)A(3)C(4)①材料一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家”在现代社会中有道德意义,是健康社会的基础,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即以“己”为中心,关系向外愈推愈远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2.(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东屋倒茶,西屋点烟,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C.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力强。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中的“尊敬”说法错误。“合欢树”既成为维系母爱,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对妈妈的赞美。故选C。(2)本文第一段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主要塑造了母亲形象,当时母亲是这样的,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跟自己的儿子炫耀。可是后来“我”的腿残疾了,“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但母亲不死心,打听偏方,让我服用、敷、熏、灸”,甚至早逝,老天爷可怜地,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可敬与伟大。“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轻松愉快的,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3)二十岁时作者双腿残疾,“为了我的腿,但母亲不死心,打听偏方,让我服用、敷、熏、灸”;后来“我”开始写作,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甚至后来母亲病逝,老天爷可怜地,这让他体会到母亲为了他受了太多的苦,二十岁时作者体会到的是母亲的执着与无私。三十岁以后,“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过了几年,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他明白没有母亲的帮助和鼓励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他想去看一看母亲亲手种下的合欢树,这些都表明他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答案:(1)C(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非常别致。(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②三十岁以后,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12分)3.(3分)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确定有没有使用通假字。【解答】A.“受”通“授”,教授、教授学业。“有”通“又”,木材也不会再挺直。B.“知”通“智”,智慧。“生”通“性”;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C.“不”通“否”,不;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缪”通“缭”,围绕,草木茂盛苍翠。D.不全有通假字。“采”通“彩”;句意: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没有通假字。故选:D。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全正确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 C.盈虚者如彼(缺)正襟危坐而问客曰(高) D.不知东方之既白(天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B.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C.“危:高”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D.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故选:C。5.(3分)下列各项句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小学而大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凌万顷之茫然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断各句中的词语是否古今异义词,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学识渊博,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强劲,快。译文:顺着风向大声呼叫。B.寄托:古义,托身,心灵的某种依靠、鳝的洞穴它就无处托身,不一定,表示没有必要。C.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水光:水面映现出的光色。译文: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D.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至于:古义,到,表示提出另一话题,来到泰安。故选:C。6.(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而耻学于师侣鱼虾而友麋鹿 C.栗深林兮惊层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A.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愚,愚人,愚人就更加愚昧。高;句意: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更长。B.均为意动用法。耻,以……为耻。友,以……为友。C.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吓。利,使……快,并不是脚走得快。D.上,名词作状语;句意:向上吃泥土。下,名词作动词,拿下,攻下江陵。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7.(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竹林,如刀戟,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不敢杖,动陷软沙,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节)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可用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B.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D.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癸卯,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称“癸卯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循环记录。B.黄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并称“五岳”,古有“五岳归来不看山C.食顷,意思是吃一顿饭的工夫,多形容时间很短D.羽化,传说成仙之人有飞升能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迥非一族。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③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东边山峰像屏风一样排列,西边山峰拔地而起,好像天台山的琼岛,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又像是捧着。“西峰插地怒起”中“插地”作“怒起”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峰以首承之”中“峰”作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故选C。(2)B.“黄山,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五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黄山不属于“五岳”。故选B。(3)①“炙”,暴晒,才;“迥”;族,类。译文:我坐在松顶,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完全不是一类的。②“或”,有的,杂色,脊背弯曲的样子。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没有被照着,颜色错杂。③“少焉”,一会儿,第一处为“从”;“斗牛”,即斗宿。译文:不一会儿,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缓移动。答案:(1)C(2)B(3)①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没有被照着,颜色错杂。③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参考译文:癸卯年四月二日,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在悬崖的下面。第二天。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笋,像刀枪剑戟,又像天帝开玩笑地把武器库中的兵器仪仗散落地上,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开始时朦朦胧胧、散开的丝棉团,浑然凝成一片,像一大盘白脂油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着的样子,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我坐在松树顶,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完全不是一类的,到西海门去看落日,路又断了,然后再前进,西边山峰拔地而起,好像天台山的琼岛,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又像是捧着,怕风将它掀掉,怕被水汽打湿,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怕山石崩塌压下,前后探视,每一座山峰都走到,敏捷得像猿猴,千万山峰也学着人在奔跑。低头看深谷,在脚底下等待着,后果不堪设想,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确实是这样。(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节)(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哲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长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较为平淡,和苏词起篇气势雄浑有所不同。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故事在诗歌中作用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说法错误。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千艘列炬鱼龙怒”这样的句子,生动,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这些句子浓墨重采,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故选B。(2)相同点:两首诗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同时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本词词人用周郎之典、功业之伟、国势衰颓,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千艘列炬鱼龙怒、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答案:(1)B(2)同:都是要用来衬托;异:苏词是要用周郎的年少有为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译文: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周瑜意气风发。万骑临江;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江上渡口,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胜过读历史书籍,光景移,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折,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赏析: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怀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倒也显得自然轻快,着墨较多;复古词写周郎,别是一种写法,苏轼仅有“谈笑间;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卷长波,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词写到这里。南渡之后,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下片“江上渡。形胜地,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真胜过读历史书籍,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东风吹,由三国至今,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千古风流人物,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言下之意是,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9.(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国周郎赤壁”和《赤壁赋》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两句中,苏轼对周瑜都采用了同一称呼,体现周瑜的年轻有为。(2)《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三国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重点字:郎)(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重点字:跂)(3)小楼昨夜又东风金风玉露一相逢(重点字:露)(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重点字:绕)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0.(3分)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卑劣(lüè)遒劲(qiú)籼米(xiān)臻于至善(zhēn)沧桑浪遏飞舟 B.潜(qián)伏撂倒(liào)碾轧(yà)含情脉脉(mò)蔚蓝气势凶凶 C.桂棹(zhào)熨帖(yù)娇嗔(chēn)锲而不舍(qì)剥蚀出类拔萃 D.混(hùn)沌纤(xiān)腰挑剔(tī)羽扇纶巾(guān)摈弃酣畅淋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词语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A.“卑劣”的“劣”应读“liè”。B.“气势凶凶”的“凶凶”应为“汹汹”。C.“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D.正确。故选:D。11.(6分)如图是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