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教衔接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目录
考:高考真题典型试题分析.........................................1
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2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3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4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5
考k
高考真题典型试题分析
一、高频考点分析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考察趋势明显倾向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特别是对诗人情感、写
作背景以及表达技巧的深入探讨。通过对2021年至202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下几
个高频考点:
1.表达技巧:如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是考察的重点之一。例如,在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
泉》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泉声的美妙多变,通过“骤闻”与“久听”、“怒声”与“细点”的对比,
展现了泉水声的丰富变化,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2.诗人情感:诗词往往寄寓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陆游在《破阵子》中表达了其对尘世浮名的看淡,以及
追求闲适自在生活的愿望。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理解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在《画眉鸟》中,画眉鸟象征着自由与束缚,诗
人通过对比笼中鸟与林间鸟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此外,《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中的“人日”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4.历史背景与作者流派: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属流派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例如,辛弃疾
《鹊桥仙•赠鹭鹭》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体现了宋代词人尝试以更加贴近百姓的语言进行创作的趋势。
二、高频年代与作者流派
在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宋代诗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宋代文化繁荣、诗词创作活跃的历
史背景紧密相关。其中,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名家的作品更是频繁出现,成为考查热点。这些作者不仅
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著称,同时也代表了宋代诗词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特点。
三、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段,通过特定的物象传达特定的文化含义或情感色彩。例如,鸥鸟、
松柏、菊花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长安
在日边”的意象,则借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寓意友人前往京城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通过对上述典型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设计不仅注重对诗词本身的理解与
赏析,更强调通过诗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感悟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要熟悉
常见诗词的背景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表达技巧和文化意象的学习,培养深入解读诗词的能力。
.教E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各有侧重:
1.文学鉴赏能力:教材选取了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
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而且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体会
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2.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诸如《米莒》《插秧歌》等描绘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教材让学生感受到
了劳动之美,以及劳动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等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声声慢》《静女》等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培养学生的
审美意识,鼓励学生体验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衔);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1.主题与情感:高考真题中经常出现的对诗人情感、思想内涵的考察,《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哀愁情绪,
正是教材中强调的通过了解诗人背景来理解作品情感的重要方法的应用。
2.艺术手法:教材中详细讲解了各类诗词的艺术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浪漫主义手法,这与
高考真题中要求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题目不谋而合。
3.文化意象:高考真题中也常见对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考查,教材还提供了大量写作指导,包括文学短评的
写作技巧,这直接对应了高考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短评的题型。
以下是两个例子:
《宿千岁庵听泉》
在这首诗中,诗人刘克庄运用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例如,诗中描述了泉水的声音随
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乍听时,仿佛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而久听之后,则感觉水声逐渐弥漫
开来,甚至让人感觉房屋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此外,诗中还将泉流时而如怒涛般的壮阔之声与滴落
时清脆圆润之声进行对比,展现了泉水声的多样性和变化,增强了读者对泉水声的感知与想象。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在此诗中展示了曾巩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诗中曾巩一方面向往远离世俗喧嚣的隐
居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责任。这种矛盾在诗中通过“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
一鸣”表达出来,表明尽管向往山林的宁静,但为了民众的利益,仍愿意出山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了曾
巩“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的平衡。
通过这些简答题,可以看到高考对于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不仅限于基本的理解,更注重对诗词深层含义
的挖掘,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总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面对高考真题时,更好地理解和解答涉及文学鉴赏、文化理解、
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题目。
二(接k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学习与对待古诗词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
1.深入理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经历及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了解杜甫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在《登高》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2.注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去感受其所描绘的场景或心境。
比如,在《声声慢》中,李清照通过对自己境遇的描写,传达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哀愁与悲痛。
3.把握艺术特色:注意诗词的艺术手法,比如比喻、象征、用典等,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诗
词之美。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4.诵读与想象: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增强对诗
词意境的感受。正如教材中提到的,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5.分析与评论:尝试对诗词进行分析和评论,可以从小处入手,聚焦于某个细节或者特定的手法,这样有
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教材建议:”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6.传承文化精神:认识到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学习古诗词也是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7.应用与创新: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或者尝试创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也能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
8.联系实际:将诗词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这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思想修
养和文化品位。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学习与对待古诗词,不仅能够增进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能从
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禳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D2.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
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
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
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
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
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
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丝田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
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
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
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咒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
号鹤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4.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3.A4.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
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
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
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
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
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
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
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四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5.A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
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
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
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
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
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
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
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
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
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
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
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
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
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
讲经的集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8.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7.B8."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
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流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己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
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
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
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海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0.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C10.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
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
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
"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
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
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尾联则直接点明"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
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
得的无奈、愤懑,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由此,"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㈤,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ILC12.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
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
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
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
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
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
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
“有我之境"。
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
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
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
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
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
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
物悠然的状态。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
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
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
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
诗人愉悦的心情,让人如同进入"蓬瀛"之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河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B14.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
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
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
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
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
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
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
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
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5.C16.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
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
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
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C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
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
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螃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
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蟾一样细小。
C.斥骗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8.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7.C18."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
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
的事物与斥H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猫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
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骗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
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
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
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
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
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
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
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
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0.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9.A20.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
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
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
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
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
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
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
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
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
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绵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21.D22.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
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2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希望远方友人......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
"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技巧以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
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
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
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
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喉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4.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3.A24.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
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
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
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
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o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嘴,才知道笼中画眉
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
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
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
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
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
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
要分析。
【答案】25.A26.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
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
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
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
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
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
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 9月销售工作总结
- 2021语文老师年度工作总结怎么写
- 毕业生自我评价15篇
- 职场规划怎么写
- 野外安全教育课件
- 毕业实习报告模板锦集5篇
- 童年趣事小学作文(集合15篇)
- 下周工作计划8篇
- 班主任个人期末工作总结10篇
- 大秦线更换道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报告参考模板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
- 机电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1
- GB/T 9386-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档编制规范
- GB/T 15596-2009塑料在玻璃下日光、自然气候或实验室光源暴露后颜色和性能变化的测定
-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 FZ/T 64078-2019熔喷法非织造布
-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专题)课件
- 2023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 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