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散文类 先秦诸子散文(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散文类 先秦诸子散文(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散文类 先秦诸子散文(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散文类 先秦诸子散文(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散文类 先秦诸子散文(全国甲卷、乙卷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

未命名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

居于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目:“无所

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摩手杀雁而烹之。竖子请目:“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日:“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

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日:“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o材与丕材之闻似之无韭也故去免不累差去乘

道德天漫游则丕然毛誉王置二图二蛇与时俱他面近直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

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个冬、嚣申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詈/一龙

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譬/一龙一

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譬/一龙一

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詈/一龙

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

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

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

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

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

不可能“得而必”。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答案】

1.B

2.A

3.A

4.(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

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

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

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

“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领起下一句,所以在“也”之后要停顿,排除

C、D;“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前面停顿,排除A。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

免于累。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

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

注得分点:

(1)其一,其中一只;请,请问;奚,何,哪一只。

(2)物物,役使外物,前一个“物”为动词;于,被;胡,何,怎么。

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

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

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

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的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

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么办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

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

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

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

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

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

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

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

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

是最美好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苏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卜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揖

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

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愫,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殍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

辟焉,之其所哀将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

叁!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理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将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搭书

B.知止贿后有定人财不仁,如礼何

C.欲齐基家者不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本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磺子之父母也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io.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排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答案】

5.B

6.D

7.D

8.A

9.C

10.B

11.(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

下很少!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格:推究。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

C.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

D.孺子:古今均指小孩子。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选Ao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

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视”是名词,作主语,“视

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

“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彰显;明德,美德。

(2)关键词:诚,使动,使……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

(3)关键词:好,喜好;恶,缺点;美,优点;鲜,少。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

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

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

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

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

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

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

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

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卜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

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

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

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

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

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

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

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

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

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

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

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

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

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

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

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口以为轮,其由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鹫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西二螯,非蛇鲜■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凡学之

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生于其臣者二:当其

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羊?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

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

学本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此皆进学之道也

B.蟹六跪画二螯道加弗牵则和

C.君子生非异生教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所以尊师也后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是故君之所不卑于其臣者二

A.其四中规B.不敢相师C.理望夏口D.孔子呷郑子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B.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D.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E螂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为在堂下举足慢走;“趋”

常用来表示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走”表示奔跑。

B.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为“句读”。“句”是

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

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D.“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己”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

性、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大

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从师的道理”。

C.《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习,丰富学识,

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D.《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

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答案】

12.A

13.D

14.C

15.B

16.D

17.(1)不明句读,不能解决困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

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是明智的。

(2)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均为结构助词。

B.而: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C.也:前者为句末语气词;后者句中表停顿。

D.所以:前者表原因,“……的原因”;后者译为“用来……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臣:把……看做臣子,名词的意动用法。

A.曲,弯曲程度,形容词作名词。

B.耻,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C.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D.师,把...当做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攻坚木”为完整的动宾结构,“坚木”为“攻”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不善问者反此”为主谓结构,“不善问者”与前文“善问者”为两类不同的人,不能

断开,排除A。

故选C。

句子含义: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

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句'是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错误,一句话

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故选Bo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理解错误,原文中强调的是善学者“自我努力”

的重要性。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不”:通“否”;“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

方面,大的方面。

(2)“所由”,表示原因;“兴”:成功;“废”:失败。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

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

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

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

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

过错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

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

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

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

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

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

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蜡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材料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

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

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

学习,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

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师在的地方。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

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材料三: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别人的

老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

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

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

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让人明白了。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

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

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教育,

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的过失。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

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

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

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

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

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学生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

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

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小力敲打,

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

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

去。土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土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

罢兵而去。原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

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日:“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日:“信。”公日:“安信?”日:“信名、信

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

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令返而御。吴子日:“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无疾风左右止文侯丕听日丕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

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

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日: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

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日:“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

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

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

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

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

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1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

金”即源于此。

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

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

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

20.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

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

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

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

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答案】

18.A

19.C

20.D

21.(1)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了、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

下吧!”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是: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阻

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

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期”意思是“预定时间;选定日子”,其主语为“魏文侯”,意思是“魏文侯和虞人

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

“明日”做句子“会天疾风”的时间状语,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文侯”作“止”

的宾语,意思是“左右侍从阻止魏文侯(去打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Ao

19.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后者”错误,选文中划线词“关市”指的是“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错误,由原文“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

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可知,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集市

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官吏,这样,官吏才放他过关。嗣公对官吏说:“某时

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官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能

明察秋毫。由此可知,文章中并没有说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左右:左右侍从。谏:劝谏。姑:姑且。待:等待。

(2)彼,他;年,年龄;相若,相似,差不多;位卑,地位低下;羞,意动用法,感

到羞耻。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