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他名家散文
未命名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元末明初)简祖英
臣祖英九岁冬节®,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
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
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
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
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
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
在民牧。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密秋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
愿。迅里事兀朝盟为兀里丰已逃诛母生逾耋孤苦特甚龙宜恻怛面筑悒者也。一伏望圣慈,
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藩;弃亲赴任,不孝之罪
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
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①失怙:死了父亲。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
装,被何左丞所灭。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
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
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
甄录:甄别录用。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己/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B.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C.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D.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
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
理。
B.古代父亲去世叫“失怙”,母亲去世叫“失恃”,父母双亡则称作“孤露”、“弃
养”,长辈去世可婉称“见背”。
C.禄秩,指官吏食禄的品级,也指禄位,又指俸禄
D.耄耋,耄,年纪七十岁。耋,年纪约为八、九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
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
盾,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B.“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母子离散复完”“罪
戾己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第3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
子之盾”的写法。
D.第3段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老孤苦的现实情况;最后
希望皇上收回成命。使得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答案】
1.B
2.D
3.B
4.(1)我们母子离散,然后再次团圆,就如同枯骨生肉,陛下您的大恩大德,我铭刻
于心,这种恩情即使死了,难道能报答的了吗?
(2)我听说汉王用千两黄金,万户封地悬赏我的头颅。我送你个人情吧。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
孤独苦楚。更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
“叨”,谦辞。表示受到(别人好处),“叨为元臣”意思是接受元朝的俸禄做元朝的
臣子,这句话应独立成句,与“臣事元朝”并列,因此排除AC;
“尤宜”解释为“尤其应该”,“恻怛而钦恤者也”做“应该”的宾语,因此“尤宜恻
怛而钦恤者也”应该连在一起,排除D。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耄,年纪七十岁。耋,年纪约为八、九十岁”表述错误,应该是“耄,年纪约八十
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表述错误,原文相关
表述为“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
之赐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的母亲才能够活着回来,虽然我的不孝之罪本来在所
难逃,但有机会能够尽到我对母亲的孝顺之情,这是陛下您赐给我的机会啊!”,这里
的“陛下之赐”是感激皇帝能救回他的母亲,使母子团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
(1)完:保全,此处指团圆。肉:长出肉。铭感:铭记于心。虽:即使。九死:指死。
其:难道。
(2)购:重金悬赏。邑万户:定语后置,邑万户的封地。为:给。若:你。德:恩德,
人情。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
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祖英九岁丧父,只靠母亲教育抚养,直到长大知书懂礼,希望可以有机会出来做官,
来报答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这是我的志向啊。为生活所迫我曾侍奉元朝,做何左丞的
参佐,恰逢正赶上叛军入侵,掠夺广城,一家妻女,五人被杀戮;母亲陈氏被囚禁。我
忍气吞声不能立即死去,我愧对石奢、赵苞的精神榜样,没有做到忠孝两全。
现在圣明的朝廷维新改革,征讨不臣服的小国,作乱的强盗都被用铁锁拴着归案,
我的母亲才能够活着回来,虽然我的不孝之罪本来在所难逃,但有机会能够尽到我对母
亲的孝顺之情,这是陛下您赐给我的机会啊!我们母子离散,然后再次团圆,就如同枯
骨生肉,陛下您的大恩大德,我铭刻于心,这种恩情即使死了,难道能报答的了吗?陛
下您甄别录用,想录用我为地方官。这正是我为陛下您效命的关键时刻。而我觉得自己
万分惭愧,不敢接受任命,因为我罪孽深重,不适合做官。
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
的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
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
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
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
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
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仅仅是成全了作为儿
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生木木玉岩公为御史,岁沅、
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
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日:“他日当建一室,
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在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
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
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
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
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土方攀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
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
其子孙。盖古背芨子爱其国家丕独冬瘁其般而已至于其后犹翼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
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季,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
允兄弟虽蟆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
日:“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
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
穷也
B.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
也
C.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
也
D.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
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指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先大夫”指已去世的大夫。如先王、
先父。
B.“谪”在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指职务变动,“左迁”有
时指官员升官。
C.“登第”犹登科、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
故名。
D.“殁”指病死。古代人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庶人称“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
贫穷。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
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答案】
5.D
6.B
7.A
8.(1)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
的前兆。
(2)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他们的后代也有现在不知沦
落到何地的。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
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
“不独……而已”是一个连贯完整的句子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其世世享
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共同作“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左迁’有时指官员升官”错,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蟆屈于
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
故选Ao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杏花,杏花盛开;得第,中第;以……为,把……作为。
(2)关键词:同进,同时中进士做官;翕赫,盛大,显赫;后,后代。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
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
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起用后
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
公曾经指着房子后面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
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
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
定地生活。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
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
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当年的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
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
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
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作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
第,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才成为这样的。玉岩公
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了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
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希望自己的子孙考
取功名。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
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
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
兴盛显赫,他们的后代也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
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
这知道是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
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
所说的情形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不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
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
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
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窗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
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
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
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
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
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
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
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
天池沆灌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
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
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
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
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涕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
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衿疗风雪
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感令同游煮心里气易发言为诗色有可观甚亦乐之正着钦!遂记
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港:水深广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兰亭之会既有徜徉美好时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时过境迁不免感慨横生的终期于尽。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
古稀、垂髻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
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
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
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雪”
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
鸣山值得一游。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②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答案】
9.B
10.C
11.B
12.①高高的篁竹上冲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邀请我们进入
后堂,堂上有各匾额,上面写着“白云深处”四个字。
②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兰亭之会”,主谓结构做主
语部分,后面可以断开,“乃”表达判断语气,与“或……”联系紧密,应该在“乃”
前“会”后停顿。排除AC。“今同游者心平气易”,“今”为时间状语,与后边谓语
部分联系紧密,应该在“今”前停顿,“同”,一同,做“游”的状语,“同游者”,
名词短语,之间不可断开。“发言为诗”,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
开。排除D。
故选B。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
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10.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髯等”中“垂髻”错误。垂髯指幼年。
故选Co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错误。巨石并不在潮音岩,原文为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巨石在山的西边顶部。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干霄”,上冲云霄;“森”,繁密;“延”,邀请。
(2)“斯”,这;“适”,恰逢;“信”,实在。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
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纾解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
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
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
导。从篮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
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
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海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
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
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
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
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
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
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
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
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
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
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
(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
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
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
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
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
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深州不是交通要
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
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雪台享受春
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
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
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学须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
舟,拥叠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苧一■点,与余^—■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金同饮余强饮二太自而别回其姓氐灌金陵人民此。一
及下船,舟子喃喃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丙]
*由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搏藉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1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B.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C.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D.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丙]两文都是首先交代时间、地点,然后描绘看到的景物。
B.[甲]文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乙]文语言简练,寥寥数语写出了三峡两岸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D.[丙]文主要是按空间顺序描绘早起登泰山所见所感的。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
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B.“相公”一词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地使用,主要是普通民众对生员阶层尚未担任官
职的士人的尊称,也可以用于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C.“曦月”在文言文中一般就是指日月。曦,就是太阳的意思:月,是指月亮。
D.农历经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戊申”就是指“戊申年”,也就是作者登山的乾隆
三十九年。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
13.D
14.D
15.D
16.(1)重重叠叠的岩石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
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
播(骰子)一样立着的,是山峦(山峰)。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可以翻译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金陵人”意思是“南京人”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而”表示承接,“饮而别
意思是“喝了酒后告别”,属于连动谓语,主语为“余”,意思联系紧密,中间不用断
开。“问其姓氏”承前省略主语是“余”,“问”为谓语,“其姓氏”为宾语,意思是
“我问他们的姓氏”,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按空间顺序”分析错误,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戊申'就是指‘戊申年'"说法错误,“戊申”应该是指“戊申日”。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嶂: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自:如果;亭午:正午;曦:太阳。
(2)东:东面,稍:依稀(逐渐);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几十个白色的像樗
蒲(骰子)一样立着的;山也:判断句,是山峦。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
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
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
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
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
(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啊!”
乙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
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
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
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
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
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擎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
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
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
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
么等,章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日:“臣固知大王之弗
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
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壁故,而失信于天下,
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令勺怀而逃之,而归
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修停相如干市,式安君十万众压邯郸,
两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日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漫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
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扁平的圆形。和氏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
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B.九宾,由彳宾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
最隆重的礼节。
C.斋指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
虔诚庄敬。文中指的是祭祀礼节。
D.舍人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蔺相如当初即为缪贤舍
人。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
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
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
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面愈妙于用/所以能
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9.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
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
C.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
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
极的人生态度。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17.C
18.B
19.D
20.(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挑起他的怒火(激怒他)呢?
(2)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受到了冒犯和侮辱才死去的话,
那就更是对不起国家。”
(3)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
C.“文中指的是祭祀礼节”错,原文是“斋而受璧”,意思是“进行斋戒接受和氏璧”,
不属于祭祀礼节。
故选Co
18.
本题考查声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可以翻译为: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港池
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
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日"在这里可译为说、认为,后文皆为"日”的宾语,所以其后断句,排除AD。“劲
海池”“柔廉颇”句式相同,中间断句,排除C。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D.“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错误,“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观点是观点天意,
不是人为”只是王世贞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观点,并不能因为某人对某一件事观点
与大家不同,就认为该人的人生态度消极。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决”,解决;“挑”,挑起;“奈之何”,固定句式,为何。
(2)“及”,牵连;“见犯”,表被动,被冒犯,受到了冒犯;“乃”,才;“重”,
更;负,对不起。
(3)“均”,权衡;“许”,答应;“负”,使动用法,使……担负;“曲”,理亏。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壁。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
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
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
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
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
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
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
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
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
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
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
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
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
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
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港池以强硬的态度
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
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里妇寓言
[明]马中锡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喇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先生
口:“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吾里有妇未笄时,窃听
诸母谈,闻产育之艰,抚然而退,私语女隶日:'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
耶?'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
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孱子死,妇人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
惬,不逾岁而妊。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走市廛①,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
免焉。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或曰:'巫可礼,
彼有术可以遣②死也。'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遁其中,可避也。'或
日:'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妇丕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
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霍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里于蛟龙顾其居有窖③室焉,遂窜入
不复出。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偶邻妇生子,母子俱无
恙。妇欣然往问之。邻妇日:'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汝嫁矣,乃不闲养子之道
而云云乎?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可畲攸存,又可免乎?汝畏死,何莫整
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虢也?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里妇乃郝然而归,生子亦无恙。
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节选自《丛书集成》)
(注)①市廛(chan):商店集中的地方,这里指集市。②道(huan):逃避。③害(yin):
地窖。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蕾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
莱/阻于蛟龙/
B.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蕾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
/阻于蛟龙/
C.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蕾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莱
阻于蛟龙/
D.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求巫而巫不答/趋南山/则藜量拒于虎豹/投东海/则蓬
莱阻于蛟龙/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帝王的命令,矫制,即假托帝王的命令。
B.蓬莱,即蓬莱山,是中国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与方丈、瀛洲合称“三神山”。
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屈原《九歌》中有《大司命》《少司命》。
D.醮,古代举行冠礼或婚礼时斟酒给人的一种仪式,“再醮”指男女再婚,后专指妇
女再嫁。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爱护百姓,忌惮君王。他出使河南,本准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又担心被杀,
就向东郭先生讨教计策。
B.里妇年少无知,自作聪明。未成年时,她认为长辈知道她在偷听才夸大其词,对产
育艰难之事根本不相信。
C.里妇轻信盲从,愚昧可笑。集市上的妇人明显是在愚弄她,她竟然信以为真,还四
处寻求免除生育之苦的方法。
D.本文寓理于事,生动形象。文章假托汲黯惧诛、里妇畏产的故事,来告诉世人做事
要勇于承担后果的道理。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草野鄙人,无可以语子者。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2)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母言为谬。
【答案】
21.D
22.C
23.A
24.(1)我是乡野见识短浅的人,没有可以对你说的话。还要问个不停的话,我就冒昧
地拿我乡里的一件事情来告诉你。
(2)虽然同他住在一起好几年,没能够怀孕,这位妇人也就不知道生育的痛苦,更加
认为以前婶婶们的话是错误的。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这位妇人不知道这些话都是欺骗她的,去找医生,被医生拒绝;去求神巫,
神巫不理睬她;跑到南山,想躲进草丛却受到虎豹的阻挡;投奔东海,想登上蓬莱神山,
却受到蛟龙的阻拦。
“妇不知其绐也”中的“绐”在《项羽本纪》中出现过,意为“欺骗”,“妇不知其绐
也”的意思是“这位妇人不知道这些话都是欺骗她的”,语义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
此可排除A、B两项。“趋南山”“投东海”结构对称,应在其前后都断开,据此又可
排除C项。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司命,即青帝,神话中掌管人生命的神灵”表述错误。司命不是青帝,司命掌管
人的生命。青帝,居东方,为春之神。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本准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又担心被杀,就向东郭先生讨教计策”表述错误。根
据原文中的“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
策”可知,汲黯已经假托皇帝的诏令开仓发粮,回来后怕被杀,才去找东郭先生求策。
故选Ao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鄙人”,见识短浅的人,鄙陋无知的人;“里”,乡里。(2)“克”,
能够;“谙”,知道;“益”,更加;“谬”,错误。
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汲黯出使河南,假托帝王的命令开仓发粮,回来后怕被杀。没有去朝见
皇帝,先拜访东郭先生讨教免罪的计策。先生说道:“我是乡野见识短浅的人,没有可
以对你说的话。还要问个不停的话,我就冒昧地拿我乡里的一件事情来告诉你。我乡里
有一个妇人未及笄时,偷听几位婶婶的谈话,听到她们谈到生孩子的艰苦,就怅然失意
地退下来,私下同婢女说:'婶婶们知道我偷听,故意欺骗我,世上哪里有这个道理?'
不久嫁给同乡一个身体虚弱的青年,那个青年简直连衣服的重量也经不起,力气小得连
羽毛也举不动,气息微弱只剩呼吸。虽然同他住在一起好几年,没能够怀孕,这位妇人
也就不知道生育的痛苦,更加认为以前婶婶们的话是错误的。这个身体虚弱的青年死了,
妇人去了大城市,第二次嫁给了一个俊美的青年,心里很满意,不到一年就怀孕了。快
要分娩的前夕,觉得肚子隐隐地发痛,妇女便跑去集市上,一个一个去请教集市上曾经
生过孩子的妇女,来请教免去生育孩子的办法。集市上的妇女知道她蠢笨,欺负戏弄她
说:'可以找医生,他们有药剂可用来打胎。'有人说:’可以求神巫,他们有法术可
用来逃避死亡。'有人说:'南山有个洞,它的深度无法测量,你在黑夜悄悄地隐藏在
里面,可以免去生育。'还有人说:'东海有药,它的名叫长生,吃了不吃饭不排泄,
可以免去生育。'这位妇人不知道这些话都是欺骗她的,去找医生,被医生拒绝;去求
神巫,神巫不理睬她;跑到南山,想躲进草丛却受到虎豹的阻挡;投奔东海,想登上蓬
莱神山,却受到蛟龙的阻拦。回头看到自己家里有地窖,就钻了进去不再出来。过了三
天,肚子痛得更加厉害,好像就要分娩了,自己的办法也穷尽了,只好再出来。正巧邻
居的妇人生了孩子,母子都平安无事。这位妇人高兴地去讨教办法。邻妇说:'古话说,
没有先学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你都嫁了,竟然不熟习生育孩子的方法却说这样的话呢?
世上的人没有死于生孩子的太多了,若因生孩子而死也是由司命决定的,又怎能避免得
了呢?你既怕死,为什么不做寡妇度完一生,却要忍受侮辱再嫁呢?世上哪有怀孕了又
怕生产的呢?'这位妇人听了惭愧地回去了,生下了孩子也平安无事。”故事还没有讲
完,汲黯就跑出门去,不等马车来就立即去朝见皇帝了。
选篇理由:苏轼《石钟山记》以记叙的活泼、议论的深意见长,本文是反驳苏轼考察石
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的。阅读本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理性看待前
人的观点。
《春在堂笔年》卷七
俞植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
击军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
日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口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
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吠
钱鞫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人之其中
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
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
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
分'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
'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
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名
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有删改)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
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
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
面是室。
2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
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
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
到问题的根本。
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链鞫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
(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答案】
25.B
26.C
27.B
28.(1)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链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
是这样(命名)呢?
(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
了一尺多。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之”作“入”的宾语,“其中”引出后面的陈述,二者中间需要断开,据此排除A、
D两项。“天花散漫”作“如”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若是“散漫垂垂欲落”则逻辑
不通,据此排除C项。
翻译为: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本文指的是道观”错误,本文的“丹房”应该是“神仙的住所”,并非“道观”。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应是作者认为
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因山形似钟而得名。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罅隙:裂缝。遭:遭遇,相遇。兹:这。然:这样。
(2)烛:点着蜡烛。气:气候。如:像。许:左右。
参考译文:
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
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
“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
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
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
水相遭遇,都有噌吠铃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
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动车检合同范例
- 借款合同范例法律
- 北京超市转让合同范例
- 土建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模拟试题与答案
- 健康管理师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博尔塔拉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5年昆明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题库
- 用工合同范例简易
- 分红店长合同范例
- 水果荔枝采购合同范例
-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语言绘本-土土的鞋子
- 2023年10月自考02375运筹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辽宁省沈阳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四年级全册《劳动》课程知识点汇总精排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教材
-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 幼儿园故事课件:《画龙点睛》
-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 音乐与人生-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电子科技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