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上册 师说(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上册 师说(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上册 师说(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上册 师说(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上册 师说(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至前其闻道也国先比贵登丛西师之生生意后其闻道

也亦先坐受童丛而师三号师道也太庸却其生之先后生土急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平,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呼累、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字若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羊》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亚琥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F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硬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B

3.C

4.(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

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

专一。

(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

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

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顿,中

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说“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先

后生于吾”是说“比我出生早还是晚”,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

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乐

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

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个“圣”指圣人,形容词做名词;“愚益

愚”,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第一个“愚”,愚蠢的人,形容词做名词;“为”,成为;

“其”,大概。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

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

第三句中,“或”,有的;“否”,没被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

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人不能没

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

知,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知子、

在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知,

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

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

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

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

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

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

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

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

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

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

“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

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莅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

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

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K苓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旗》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辱书云,欲相师。什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

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挛袤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

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电魏置氐必工人量丕蔓师令2世丕固有师直辄叫第

之名为狂人狸甄愈奋丕顾流修犯送修收召后学作《师说》且抗颜面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

屈子赋目:“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

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

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

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道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表明作

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C.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人谦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

在称谓前加上“家”“舍”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

D.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

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类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文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

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了对韩愈的

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

D.《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

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拒绝了韦中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答案】

6.D

7.C

8.C

9.(1)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

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

(2)(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

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

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人”是“益不事师”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C;“犯笑侮”一句主语是省略掉的

“韩愈”,“犯”是谓语,“笑侮”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犯”前断开,排除A。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舍兄”错。“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谦称自

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因此称自己的哥哥应为“家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类比”错,应该是“对比”。此段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

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

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

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

醒晤。

B.“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错,还有例证,“孔子师郑子、在弘、师襄、老聃”。

D.“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是柳宗元的自谦。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或,有的;遗,放弃。(2)众人,古今异义词,一

般人;且,尚且;吾子,对人的尊称,您。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

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

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

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

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

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

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

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

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

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

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莅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

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

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韩愈《师说》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

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

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

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

且不敢,更何况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

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

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

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相互拉拉扯扯

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

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

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

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

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

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

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

会因此而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哪里有罪过啊!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

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

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有于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莅弘、师襄、Mo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攀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严用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檐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

之法,诲之日:“僮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

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蔓散在经于史中丕可徒

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

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注:①苏公,苏轼②储耳,今海南僧州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始终不点明要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答案】

10.D

11.A

12.A

1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大夫这类人,遇到称“老师”称

“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起讥笑人家。

14.①要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②要热爱学习,勤奋执着,广闻博取。③要善于

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中“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的意思是天下之事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

小说)及史书之中。“在……中”是一个完整的介词结构,作“散”的补语,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A、C项;”必得一物以摄之”的意思是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

它们攫取过来。“得一物”“以摄之”语意联系紧密,”然后为己用”中的“然后”一

词译为“这样以后”,一般放在句首,故应在“然后”前断开,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句意:天下之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

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

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错,正确的说法是,句中停顿叫“读”,句后停

顿叫“句”。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错,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说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全都学习完以后,向我求教学习,故

六艺经传不是韩愈传授的。

C.“苏轼待人不热情”“他迟疑了一个月才教给他”错,原文“公留之一月”是说苏东

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D.“苏轼讲解欠明晰”“始终不点明要义”错,原文“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

要也”点明了作文的要义,从“葛拜其言,而书诸绅”也可以看出苏轼设喻取譬,讲解

明晰。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的关键词有:“之”,代词,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族",一类

人;“笑”,讥笑。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

经验。

根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借耳”

可知,李蟠和葛延之都尊师重道、热爱学习、勤奋执着,虚心向老师请教,据此概括出

答案的第一、二点。

根据葛延之向苏轼请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譬,强调指出“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

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可知,学习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由此概括出答案第三点,即要善于思考,掌握要领,找到恰当的方法。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

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

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

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