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第九至十二章 课件_第1页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第九至十二章 课件_第2页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第九至十二章 课件_第3页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第九至十二章 课件_第4页
发展经济学 高教版 第九至十二章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开展早期只关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尽快摆脱贫穷和赶上先进国家。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展,资源供不应求,环境每况愈下,才出现资源和环境问题。问题资源与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经济开展的根底。研究目标是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路径。“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土地、森林、渔场等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本章所谈特指自然资源,即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指由不可分割的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如生态环境、臭氧层、大气层、海洋等资源。有些资源既是可再生资源,也属于环境资源,如森林既提供木材,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局部。环境是指栖居在某一地理空间的所有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第一节资源与经济开展一、资源与经济开展的关系指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理由是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可以从别国进口。库兹涅茨早期开展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展不存在必然联系。日本、瑞士、新加坡、以色列、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增长得很迅速,资源非常贫乏。尤其是日本。资源丰富国家如赞比亚、玻利维亚、圭亚那、毛里塔尼亚、冈比亚等开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例证有些石油资源丰富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但仍然不是兴旺国家,因为经济不可持续。一旦石油采完和油价大跌,收入立即就会大幅度下降。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这些国家的开展是非常缓慢的。但是资源丰富无疑是一个优势。资源禀赋会影响经济增长形态。会通过产业结构使开展形态不同二、“荷兰病〞与资源诅咒论由自然资源的发现和随之而来的出口剧增所带来的暂时繁荣但又不能持续的情况1960年,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储藏。“荷兰病〞因资源丰富而导致经济开展停滞的现象在世界上屡见不鲜。天然气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促进经济和收入大幅度增加。然而好景不长,到1970年代,荷兰发生较严重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减慢和失业增加。其他例证70和80年代早期的石油价格暴涨,一些国家产生类似荷兰情况。墨西哥、尼日利亚和沙特等在七、八十年代得过“荷兰病〞。荷兰病发生原因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激增,外汇过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引起本币升值政府从出口天然气所得大量税收主要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而不是基础设施和其他出口部门。一旦初级产品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陡然下降,甚至出现持续停滞和衰退如果不相应降低汇率,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不振,收入和利润减少,失业增加。初级产品出口的兴旺被其他部门生产萎缩抵消资源诅咒论〔resourcecursethesis〕最早提出资源诅咒概念许多自然资源丰裕、初级产品出口迅速的国家,增长缓慢理查德·奥蒂〔RichardM.Audi,1993〕“资源诅咒论〞:资源丰富而导致经济停滞。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同时也会对其他因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这个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其正面影响,因此导致资源丰富国家经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停滞。资源丰裕所产生的挤出效应1.挤出教育。初级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易无视人力资本3.挤出创新。自然资源限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第二节环境与经济开展一、环境的经济功能环境支持经济活动4种功能环境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系统。包括大气、河流、土壤肥力、森林和动植物多样性等,对生命维持不可缺少。生命支持环境为家庭直接提供自然资源。大局部资源必须经过生产,但有些自然资源不需要加工就可以为家庭所用。特别在贫穷地方,很多资源是直接为家庭利用。是免费物品,无需支付本钱。自然资源的供给环境为从事生产活动的厂商提供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河流、海洋、森林等。大局部废弃物被自然界自动地、平安地处理掉。但是,吸收和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废弃物的吸收人们越来越需要环境提供的这些效劳。旅游娱乐业的繁荣正是人类这种需要的表现。舒适效劳提供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状况好,自然界根本保持原始状态较低开展水平经济增长迅速,同时环境开始恶化经济开始起飞环境又会得到改善。实现工业化之后这种关系,环境变化就像一条倒U型曲线如同库兹涅茨倒U型分配曲线,叫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少兴旺国家经历了一个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开展中国家是否要重演兴旺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开展中国家必然会在某个阶段出现环境恶化的状况。但中国现在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保护、改善环境时机已经到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产生的原因传统农业根本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生态系统破坏,产生大量污染,超过环境吸纳能力,使环境恶化。首先,经济结构转变必然导致环境恶化开展到更高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从高耗能、高污染向效劳业和节能环保转变,消耗资源、污染排放减少。舒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开展初期收入水平低,首要目标是开展经济,解决温饱。其次,对环境效劳的需求随着经济开展逐渐提高只有富裕之后,才想要清新空气,环境效劳需求才大幅度增加。良好生态环境会被提供出来,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开展初期,环境保持原始状态,污染轻,对生活没有大影响,环保意识不强,措施不严,致使环境状况恶化。再次,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经济开展而逐渐增强随着经济开展对环境破坏加剧,才意识到重要性,环保措施加强,使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环境污染具有很强负外部性,不可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开展初期政府收入有限,无法提供大量资金投入环保。结果环境将会恶化。又次,治理环境污染的财力随着经济开展而变得雄厚先发国家通过扩张和掠夺,减轻国内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兴旺国家通过产业转移,把污染产业逐渐转移到欠兴旺国家,以保护国内环境。最后,后发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环境恶化更为严重后发国家不仅没有丰富资源利用,而且为了开展还不得不承接兴旺国家转移的污染性产业。三、开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状况由于贫穷,特别是在落后农村,卫生设施差和饮用水不清洁,对人的健康构成巨大危害。1.水污染工业扩张,有机污染物大量流入江河湖泊,使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在许多地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三个主要人为来源:能源使用、车辆排放废气和工业生产。2.大气污染主要有五种:悬浮颗粒物、铅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室内空气污染。在室内使用生物质燃料而产生的烟气,污染更为严重,受害最深的是女性和儿童。土壤退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水土流失。3.土壤退化过量使用化肥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农药中毒也经常发生。过度砍伐森林,洪涝灾害频繁,水浇地水渍和盐碱化严重。4.森林消灭森林消灭,沙漠推进,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结果是环境变化中最难预测的。四、环境恶化对经济开展的危害环境对经济开展的奉献3个方面: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生产率提高;给人类带来舒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从反面来说,环境恶化那么对人类健康、生产率和舒适造成损失。对人类健康损害本身不仅导致人类痛苦增加和寿命缩短,而且也降低了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生产率。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水污染和缺水污死亡,患病,健康危害。渔业产量下降;花费大量时间,付出费用;水源紧张;供水不足限制经济活动。空气污染急性病和慢性病,提前死亡。严重时会限制车辆和工业活动;酸雨对森林和水体的影响。固体废物传播疾病,堵塞排水道。污染地下水源。土壤退化减少营养;易造成干旱。农田生产率降低;水利设施的泥土淤积。森林砍伐局部洪灾,死亡和疾病。丧失木材,丧失流域稳定性,固碳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失去潜在的新药。降低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丧失遗传资源。大气变化疾病转变,自然灾害海面上升,食物链中断;农业生产率变化。第三节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形成“贫穷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贫穷〞的恶性循环。开展中国家最为突出第一,开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认识,至今仍认为首要任务是开展经济。主要是因为第三,开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用于环境防治资金就更少。一、市场失败市场制度只适用产权明晰的社会产权界定不清楚,市场机制无效率。公有财产,如果任凭市场机制运行,就会产生外部效应。开展中国家最为突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绝大局部具有公共财产性质,人们可自由、无偿地使用。结果是每个人为了自己利益而损害别人和后代人利益,最后也可能自己变成受害者。“公地的悲剧〞〔thetragedyofcommons〕:是产权缺位造成。为促进工业开展,自然资源定价远低于资源稀缺程度,导致过度使用〔3〕能源浪费性使用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有些在公共根底设施建设和大型工程建设上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阻止资源过度使用和环境恶化必须纠正市场失败和政策失误提高资源定价,或者放弃政府资源定价权,让市场来决定资源价格明确产权、政府管制和税收调节一、明确产权一是有些资源客观上无法明确产权,如空气、海洋、河流。需要采取其他手段来解决,如限额、征税等。产权模糊产生于两个原因二是有些资源产权可以界定,但政府收归国有,使产权虚置化。〔1〕产权应是排他性和明确界定;使产权变得实际有效〔4〕产权必须可转让。可以出卖,使得到最优的使用。如果产权是赠予的,厂商获得全部的资源租金。可明确产权的资源,可由政府直接赠予和出售二、政府管制有些资源和环境产权是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授予和转让给私人。海洋不可能转让,厂商不可能拥有空气。如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直接管理和控制资源使用。方法私人,可以通过市场获得这个最优水平。如何知道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出的最优水平如果政府管制取代市场,就必须去估计厂商使用一种公共资源的本钱和消费者对这种公共资源的需求。政府雇员,资源和环境恶化对他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管制效率三、税收调节对环境污染企业征税,让污染企业的外部本钱内部化。征税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本钱,迫使减少污染和浪费性地消耗公共资源。原因常采用的是对污染性产品征税。方法目的是减少污染产品生产量,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和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资源。税收是一种经济手段,比政府直接命令可能会更有效。优点取得一个最优的税收水平和最优的产量水平需要产量与排污之间的关系,知道外部本钱是多少。这不容易得到。困难首先确定一个税率,然后观察一下对生产的影响,再对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五节可持续开展如果全球人口都按当前模式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就会在很短时间内耗尽所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环境污染也将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自身也会走向消亡。根据这样的认识,开始重视开展持续性,并希望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开展的道路。一、可持续开展概念与原那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首次提出可持续开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1980年1987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一系列公约和协议的签署使可持续开展由概念、理论走向实际行为。1992年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开展本质是满足需要,同时又为处于不同开展阶段的国家留下阐释空间。可持续开展的差异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已经能够过上满足根本需求的生活。兴旺国家主要任务是增进分配公平和改变生产、消费方式,甚至可以限制经济增长。大多数尚未完成工业化,收入水平低,大量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开展中国家主要任务是在减少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兴旺国家可持续开展重在“持续〞,而开展中国家重在“开展〞。可持续开展应该遵循4个主要原那么使人类社会开展具有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与以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传统开展观相区别1.可持续性原那么应给所有人平等时机实现他们过较好生活的愿望。2.公平性原那么公平性指人类在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的“时空公平〞,三层含义〔1〕国家范围内同代人的公平。〔2〕国家之间公平分配有限资源。〔3〕代际间的公平。采取共同的联合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开展这一总体目标。3.共同性原那么将地球看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根底的系统,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是相互联系的。4.系统性原那么二、循环经济概念与实施途径〔一〕循环经济的根本特征与实施途径使用不是很普遍在西方使用较多的概念是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西方学者在1960年代提出很流行,已进入中国政府重要文件中在中国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本质循环经济的作用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通过把资源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解资源、环境与开展之间的冲突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开展经济提供理论范式倡导与环境和谐的开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响式流程,循环经济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物质和能源能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循环经济的实施减少物质和能源流量,重新设计制造工艺,选择较少包装,购置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1〕减量化原那么延长产品和效劳时间,尽可能屡次或多方式地使用物品〔2〕再利用原那么将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加以使用,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循环〔3〕资源化原那么三大生产原那么主要做法首先,转变设计思想和原那么,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物质循环利用。第三,实行资源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废弃物减少到最低。最后,进行科学和严格管理。建立一套完备办事规那么和操作规程,并且有催促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二〕中国循环经济的开展状况与未来开展目标中国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开展与资源环境间矛盾越来越锋利。必要性问题举措企业创新和开发,自觉采取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市场行为公众参与和支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二、低碳经济概念与开展道路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中所说的碳是指二氧化碳〔由碳在氧气中燃烧而转化而成的〕由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有影响,排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零就是零碳排放,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就称是高碳排放。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有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低碳经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路线图〞。2007年联合国把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2021年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未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2021年〔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二〕低碳经济开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防止气候变暖;两个目标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增长换取低碳排放。低碳经济开展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lowcarbon—highgrowth〕。经济增长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绝对地减少。两种类型二氧化碳排放量绝对量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GDP增长的幅度,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兴旺国家已实现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应该是从绝对意义上实现低碳经济开展,即绝对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开展阶段开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主要任务是开展经济,对化石能源利用强度更高,只能实现相对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碳的生产率碳生产率是单位GDP碳排放的倒数,用来衡量经济体的效率水平。包含两个目标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要实现低碳经济,关键是要提高碳的生产率,即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量和比例关键是两个方面提高有效利用为此优化能源结构是尽量减少高碳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改变消费习惯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是比较低的。高耗能产品品种中国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差距20002007能耗%火电供电煤耗3923563124414.1钢可比能耗(大中型企业)784668610589.5电解铝交流电耗1548014488141003882.8铜冶炼综合能耗127761050011022.0水泥综合能耗1811581273124.4平板玻璃综合能耗/kgce/重量箱251715213.3原油加工综合能耗118110733750.7乙烯综合能耗112598462935556.4合成氨综合能耗16991553100055355.3烧碱综合能耗1435120391029332.2纯碱综合能耗4063633105317.1电石电耗—3418303038812.8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三〕中国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工业化加快推进,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增长。首先“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其次第三第四中国是经济开展的后来者,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思考题:第四篇结构转变第十章农业的开展第11章工业化与信息化1011第12章人口流动与城市化12第十章农业的开展农业是经济开展的根底和起点。开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根底和前提。第一节农业在经济开展中的作用开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兴旺国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大多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最为集中。对于开展中国家来说,农业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开展农业将大大地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问题得到减轻。早期阶段,农业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大。农业生产增长的快慢本身就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经济越落后,要求农业对经济开展的奉献就越大。农业重要性的永久性随着经济开展,农业的奉献会逐渐下降。工业化实现以后,农业的奉献就会很小,甚至变成负奉献,即农业将成为一个净补贴部门。工业化之后农业仍然是重要的,保持粮食平安等方面。兴旺国家的农业成了一个纯粹补贴部门,但还是要保存它。一、产品奉献并不意味着农产品总量的下降。农业部门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趋于下降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总量应当是不断增加的,否那么工业化和经济开展将会受到农产品缺乏的限制。农业总产品中扣除农业部门的消费后即为农产品剩余或农业剩余,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开展作出的产品奉献。产品奉献又可分为原料奉献和粮食奉献。原料奉献在经济开展水平较低的开展中国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一般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开展中国家,许多工业部门都把农产品作为主要原料。没有农业部门提供的原料,这些工业部门就不能开展起来。工业部门的主要原料随着经济开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在进入工业化之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反之,兴旺国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地位不是很重要。动态角度看,随着经济开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粮食奉献在许多开展中国家,粮食供给缺乏严重影响经济开展。几乎所有关心经济开展的经济学家都强调粮食的关键作用过去几十年中,开展中国家的粮食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说明开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的增长日益落后于它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需求的增长却更快一是开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倾向高。恩格尔定律说明,低收入水平食物支出比重很大。二是与兴旺国家相比,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高,粮食需求大。三是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兴旺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城市人口自身的增长,而开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那么主要是来自农村的人口流动。开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粮食生产增长并不慢。各国粮食进出口情况〔2003-2005〕单位:1000吨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主要是开展中国家,粮食有盈余的国家大多数是兴旺国家。国名出口进口净进口国名出口进口净进口日本4502720126751美国875566648-80908墨西哥9531800917056法国322502690-29560韩国1561284512689阿根廷2265439-22615埃及85686517795澳大利亚19706412-19294巴西415579563801加拿大190283992-15036孟加拉国234363434印度7564120-7444秘鲁20927742565俄罗斯100862999-7087委内瑞拉4321542111泰国94671486-7981突尼斯16622722106乌克兰82121725-6487利比亚120192018德国117625815-5947阿塞拜疆610631957哈萨克斯坦4506149-4357古巴719391932越南45031485-3018朝鲜018311841匈牙利3170263-2904埃塞俄比亚4817451697巴基斯坦3125591-2534粮食短缺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2种手段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粮食短缺必须通过进口来弥补在一些开展中国家实行过,但事实证明不太成功。增加财政补贴来抑制粮价上涨可以解决短期的粮价上涨问题,但不能解决长期的财政负担和农业开展问题。粮食短缺及造成后果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尤其是粮食在经济开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农业和粮食生产一定速度的增长,就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大的粮食需求,并延缓工业化的进程。二、市场奉献一局部来自本部门自己的供给,如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部门的市场奉献那么来源于对非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另一局部来自非农业部门,如化肥、地膜、农业机械等。农业部门与制造农业生产资料的部门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后向联系,随着农业的开展而越来越密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增长越来越依赖现代工业投入品的增加。农业的开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的扩张。一局部来自本部门的产出,如粮食、蔬菜等;农业人口所需消费品另一局部来自工业,如衣着、日用工业品、家电以及其他效劳等。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非农业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业部门的增长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作出了市场奉献。开展中国家农村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在开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多虽然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但从总量上说,在一定时期,农业部门的货币总收入并不比非农业部门少。在开展中国家,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更低,因而农民的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高。农村消费倾向高在一定数量货币收入条件下,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置就要比城市居民多。从动态角度来说,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比城市居民的同量增加,更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工业的开展。三、资本奉献农业部门的资本奉献是指农业剩余的净流出。农业部门要从非农业部门中购置工业品,从农业剩余中减去农业部门购置的工业品数额即得到净农业剩余,此即农业部门的资本奉献。资本奉献举例,假设一国在某一年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剩余是1亿吨粮食,价值为2000亿元,而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购置工业品花费了1600亿元。这样,在这一年中,农业剩余的净流出是400亿元。有赖于工业和第三产业扩张,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工业化的推进非农业部门规模甚小,依靠自身筹措资金远远不够。农业部门就成了国内储蓄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当然,工业化初期,农业开展也需要有资本投入。但农业部门,生产增长和生产率提高不一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可以通过增加更多劳动投入来解决。因此,农业部门为非农业提供资本是完全可能的。日本资本奉献例证中国台湾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即通过对农业部门征收重税把农业资本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在经济开展中,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的增长也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中国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也作出了重要的资本奉献。随着经济开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在缩小,工业部门的相对规模那么在扩大,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资本奉献会趋于下降。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两个途径其一,农业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有市场剩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二,农民必须是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美国、加拿大等国主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转移农业剩余的。直接手段:对农业征收重税。如日本。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间接手段:对两部门产品交换比价进行控制,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收购农产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向农业部门销售工业品。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资本转移方式,一般不容易被农民觉察。二是依靠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许多开展中国家,宁愿运用政权强制转移农业剩余到工业部门。四、各种奉献之间的关系产品奉献可以看作是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的农产品供给,市场奉献是农业部门对非农业部门的工业品需求。根本上一致没有农产品供给,就没有收入,也就谈不上非农产品需求。〔一〕市场奉献与产品奉献之间的关系农业部门必须缴纳税金和其他规费,从农产品销售总收入中扣除掉。也不是一对一地完全相等农民不会把所有收入都花费掉,总有一局部储蓄。农产品销售收入中只有一局部用于购置工业品一般说来一定时期内,农业的市场奉献是大于还是小于产品奉献,取决于农产品流出与非农产品流入之间的关系。就中国来说农业部门的产品奉献总是要大于市场奉献。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如果按现期价格计算每期资本净流出都是负数,这意味着农业的市场奉献总是大于产品奉献。这种情况是在严重不等价交换条件下发生的。〔二〕市场奉献与资本奉献之间的关系市场奉献要求农业部门的货币收入越多越好,因为收入多,购置力就强,对非农产品的需求也越大。有矛盾资本奉献要求农业部门掌握的收入越少越好,因为农业资本净流出越多意味着对非农业部门的奉献越大。市场奉献与资本奉献之间的关系协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开展。协调但凡对农业资本抽取太多而使农村市场萎缩的国家,经济开展不成功。保持农民收入以一定速度增长和农村市场兴旺的国家,经济开展迅速。因为农民收入少,非农部门会因缺乏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不能得到迅速开展。市场奉献与其他奉献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而言的。长期来说,农业部门的地位将逐渐下降,各种奉献也相应地趋于下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奉献产品奉献巨大,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使中国的粮食供给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满足对粮食日益扩大的需求。奉献其次,中国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再次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也是工业部门的重要产品销售市场。随着中国工业化加速和工业部门壮大,农业对工业奉献趋于下降,尤其是资本奉献在减少。奉献趋于下降随着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农业部门的资本奉献不断减少,近几年很有可能变成负数。工业反过来为农业开展提供大量的资本。是经济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即进入到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新阶段。如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一样。工业反哺农业第二节传统农业及其转变一、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开展中国家在开展初期农业都是传统的,原始的。舒尔茨在其经典名著?转变传统农业?中传统农业: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根底的农业可称为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之用,很少用来交换其他产品。二是商品化程度低,专业分工粗疏即使用少量的剩余产品交换其他消费品和生产投入品,那也是在附近的小集贸市场上进行。偏远闭塞,传统农村市场狭小,零碎而不统一。有限市场伴随着有限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农民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农民趋向保守,把风险最小化作为经营目标。三是风险厌恶的经营目标由于传统农业中,农民常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传统农民抗灾能力差生存农业:生产成果除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准外所剩无几。四是贫穷的永久化决定传统农业反风险态度的两个特性第一,与创新有关的风险很高,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试验。这样,传统农业中大局部新思想结果变成了差思想,它导致地位的丧失而不是改善。第二,对创新失误的惩罚很高,因为在到达生存最低要求之前,农民的低收入不能忍受剧烈的下降。决定传统农业反风险态度的两个特性造成产量的不稳定,从而给农民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传统农民无力抗拒较大自然灾害,为了生存而具有一种反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防止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传统农业被这样一种态度支配着,即强调生存和地位的维持,而不是地位的改善和提升。二、现代农业及其开展阶段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不是传统生产要素即土地和劳动的增加,而是凝结了科技进步成果的现代投入品如农业机械、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的增加。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具体地说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农业现代化过程是指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机械化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第一,物质投入的现代化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循环,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三,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企业管理制度。第四,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第五,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韦茨〔Weize,R〕农业开展三个阶段: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农业传统的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重要阶段,是向专业化农业开展过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混合的多种经营过渡性阶段〔1〕多样化生产结构。以家庭经营为主,辅之多种效劳。〔2〕高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农闲〞季节可将劳动力转移到畜牧业及其他经济作物和加工上,既防止“变相失业〞,又增加收益,有了农业剩余。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韦茨农业开展三阶段的概括阶段特征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品结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和多种辅助作物多种经营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和多种辅助作物生产目的农用农用及供应市场供应市场劳动时间季节性均衡使用季节性资本投入低中等高投入低中等高收入低高中等(价格波动)收入产值比率高中等低农业的专业技能专业化多样化专业化对技术性体制的依赖无部分完全三、开展中国家农业开展及存在的问题〔一〕目前大多数开展中国家尚处于“混合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原因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被使用了。比较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整体而言,开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有进入现代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结论任务1234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及灌溉设施等供给瓶颈的限制;56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单位:%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开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大大得到缓解。收入组别1990-20002000-2008收入组别1990-20002000-2008低收入国家2.93.8孟加拉国2.93.2坦桑尼亚3.24.9下中等收入国家3.13.8科特迪瓦3.51.3中国4.14.4印度尼西亚2.03.3菲律宾1.73.8上中等收入国家0.83.2墨西哥1.52.1土耳其1.31.4高收入国家1.30.7美国3.72.8日本-1.3-1.1英国-0.21.1韩国1.61.7全世界2.02.5严重后果单位产出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产量也很低。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前比较原始落后。传统局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电力、高产良种等现代投入品几十年来成倍地增加,使农业土地生产率提高较快。现代局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改进品种和良种推广〔生物化〕,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投入〔化学化〕、水利灌溉措施的配套〔水利化〕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总产出增长。由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在经济开展的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机制在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增长而增加时,对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需求也或多或少按比例增加。面临不同要素供给弹性,要素需求增加导致相对要素价格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实际上暗含地包括了产品需求的变化。人口密度较大,土地相对于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土地价格〔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工资〕变得越来越高。需求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农业投入供给商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机制。需求促使:农业投入供给商是私人企业,对农民投入需求所作出的反响由这些投入品价格上升所引起。建立一个有效刺激机制,从物质和名誉上奖励作出奉献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假定结果科技进步认识诱导型创新理论应注意的问题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根底上,价格能反映供求关系变化。前提根本上符合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家农业现代化时期的情况。适用地区市场不完善,制度造成要素供给刚性和资源使用不灵活。要素价格受到扭曲,尤其是土地国有化的土地没有价格,难以反映稀缺程度。开展中国家的情况农业根本上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相应的增加。〔1〕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具有五个特征〔2〕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增加而迅速上升;〔3〕工业开展的资本特别稀缺,其资本报酬在不断上升;〔4〕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农场规模的扩大;〔5〕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受到限制,因为资本比劳动稀缺。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处于第二个阶段,劳动力充裕和资本稀缺农业开展应少使用与工业相竞争的、能替代劳动的资本投入,而多使用与劳动补充的投入。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下降,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即高资本动态农业开展阶段。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允许农业部门大量使用资本;非农业部门扩张使农场规模扩大;劳动本钱变高导致机械化。农业的相对重要性下降,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允许农业大量使用资本;非农业部门扩张使农场规模扩大;劳动本钱变高导致机械化。梅勒农业开展三阶段划分的本卷须知日本、中国台湾省根本上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符合地少人多的情形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开展没有遵循梅勒所说的三个阶段次序,它们跃过了第二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并不适合人少地多的国家的情况当今拉美国家也没有遵循这个次序。19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获得成功,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种种子改进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内涵不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是由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所诱导的,而是在开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之下发生的。起因在1960年代中期,一些谷物如小麦和水稻高产良种在墨西哥和菲律宾国际研究中心的试验基地被创造出来了,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适合生长的开展中地区推广开来。1966年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标志绿色革命特点传统品种对化肥反响不大,或者具有相反的反响。第一,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响性质。新型高产良种对化肥反响很大,假设不施肥,高产良种的产量与传统品种差不多;当化肥施用量增加时,高产良种的产量随之增加,而且远远高于施同样多化肥的传统品种的产量。所以,高产良种与化肥是高度互补性投入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高产良种采用方面,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有人认为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规模中性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只适用于剩余劳动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不适用于动态的现代农业;对提高土地生产率有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却不一定有效。绿色革命对开展中国家的重大影响在大面积地种植新型高产良种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1960年代末以后,开展中国家引进了新型高产良种,农业劳动投入需要量显著增加了。首先,绿色革命的发生大大缓和了开展中国家的农村隐蔽性失业问题。新型高产良种需要更加精耕细作,所需劳动增加。新型高产良种生长期短,可建立两熟、三熟复种体系。土地更加集约化使用,需要的劳动量就相应地增加。对化肥、农药、水的需要量大,带动相关产业开展,增加了劳动力的利用。穷人的粮食支出占比高于富人,粮食供给增加和粮食价格下降,使穷人获得更大利益。其次,粮食生产的增长对开展中国家的穷人是有利的。如果没有绿色革命的发生,粮食价格将会上涨得更高,通货膨胀将更为严重。再次,大大地缓和了物价上升幅度。绿色革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小农和佃农绝对收入增加,幅度远低于大地主和大农场主。就是说,小农和佃农的相对收入水平下降。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在适宜种植高产良种的地区,农民收入改善;不适宜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导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过度依赖化肥,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产出率更加依赖化肥,化肥已成为土地的依赖物。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的污染。化肥和农药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得有毒物质流入空中和水中,农膜的使用造成白色污染,形成永久性的污染源。造成

污染越来越严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理应获得绿色革命带来的好处。中国-绿色革命但绿色革命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研究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粮食单产高于其他开展中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稳固现有政权和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政治目标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多重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由于局部开展中国家过多地关注于政治目标,土地制度改革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绩效。〔一〕开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不兴旺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土地制度。大土地所有制的鼓励机制一般都比较差。带有殖民地性质。既是大财产,也是大农场,一般为外国资本家所有,由外国专家管理,雇当地工人。其生产率比大庄园要高。大庄园制大土地所有制而言,主要有大庄园制、种植园制和租佃制三种,公有制也是大土地所有制。种植园制租佃制土地公有制消除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公有制并不能保证农民的付出与其所得相对应。公有制土地公有制问题过去曾认为,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是抑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阻碍生产力开展的根源,只要消灭了土地占有的不平等,农民的生产热情就会迸发出来,因而,土地公有制是最有刺激的制度。虽然消灭了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但农民并没有从多劳中获得更多的报酬。误解中国目前实行的农业家庭生产责任制,就是为了解决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缺乏鼓励的问题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营方式。种植园制方法〔二〕开展中国家的土地分配开展中国家,除了少数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家之外,土地分配是极不平等的。国家平均经营土地的规模(亩)农场和农场土地的百分比土地集中的吉尼系数低于5亩高于50亩农场面积农场面积亚洲1.690.667.6n.an.a0.45孟加拉国2.388.746.70.13.70.62印度1.197.968.7013.60.56尼泊尔1.097.272.100.80.46泰国3.772.339.400.90.45拉丁美洲巴西59.736.81.316.384.60.84哥伦比亚26.359.63.78.477.70.86秘鲁16.978.08.91.979.l0.91委内瑞拉91.943.80.913.692.50.91拉美土地分配不平等远高于亚洲〔三〕土地改革与农场规模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局部人〔地主〕占有的耕地转移给另一局部人〔佃农和少地农民〕所有。土地改革不仅包括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还包括土地租佃契约的改变。狭义土地改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从广义的角度说,土地改革有以下四种形式只涉及到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而不触动土地的占有关系。国家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租佃契约签订的最短期限。只涉及到租佃关系,而不涉及土地占有关系。这比契约期限改革激进,因为不仅剥夺地主随意撤佃的权力,而且还直接把地主一局部收益转移给农民,使地主福利减少。一是地租契约期限的限定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但失去土地的地主可以得到全部或局部补偿。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法令,规定每个农户能够拥有的最高限额的土地面积,迫使地主以政府规定的价格出售超过这个限额的所有土地。二是降低地租三是土地有偿转移是各种土地改革中最激进的一种形式。这种土地改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大土地所有者〔地主、大庄园和种植园主〕的全部地产转移给以前的佃农和雇佣劳动者;另一类是把土地私人占有变为集体或国家所有。四是土地无偿剥夺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即使是以温和的形式进行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把大土地分割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场,将会增加每单位土地面积的劳动投入,因为小农场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集约式经营来增加生产。直接意义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本身就是财富平等分配的一种形式。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在开展中国家,由于农业收入落后于工业收入,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农村中的佃农和无地劳动者在贫困阶层中最贫困,这些人获得一份土地,生活状况将会得到改善。消除贫困其它积极的作用农业规模变小的效率问题土地改革一般是把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分给农民,农场规模变小。土地经营规模变小是否牺牲效率,引起过热烈争论。在开展中国家,大农场不一定比小农场效率高,甚至比小农场低,也就是说,在农业中是规模中性的,因而土地改革不会造成规模经济损失;在开展中国家农业中,规模经济仍然是存在的,土地改革虽然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却牺牲了规模经济效率。不牺牲规模经济效率的观点牺牲规模经济效率的观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土地改革使土地经营规模变小,确实会牺牲规模经济效率。中国情况但土地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造成的规模经济损失。效率对策从长期来看,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增长。在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根底上促进土地集中经营,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要通过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来解决。中国土地制度是土地集体所有制,首先从农村开始,即把集体所有制改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但无所有权。方案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连续几年大丰收,为后来的城市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根底。过程结果改革初期土地是按照人口和劳动力来分配的,经营规模很小,再加上大局部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素质低,年龄大,这些因素不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问题继续改革实现土地流转,让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目标涉及到很多问题,如农民进城安家落户问题。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里安家落户,还是农民身份,土地流转就不可能顺利推进。问题农业生产对价格变化没有多大的反响;初衷原因高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受益者,是大地主和大农场主;高农产品价格特别是高粮食价格,对低收入者的危害最大;为加速工业化,农业部门必须为提供尽可能多的剩余。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反而带来许多问题一些研究说明,农民对价格的反响是很敏感的。高价格对大农场主有利,但通过土地再分配,这不成其为问题。高粮价固然使低收入阶层受害最大,但可通过其他补贴措施来解决。调动农业剩余不应该用降低农业价格的方法来实现,因为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从长期来看,反而会降低农业剩余转移的规模。方法提高农产品价格所面临的问题城市中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都较低,将近一半收入要用在食物消费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衣着也是家庭支出中的大项。问题如果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较大,会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引起城市居民的不满和生活不安定。这样,城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呼声很大,而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又将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两全齐美的方法既改善农民收入又不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价格,收购农产品,然后按照价前的价格把销售给城市居民,购销价格倒挂产生亏空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增加财政负担。数额过大,时间太长,可能难以承受。会助长市场投机活动。目标措施问题结论有助于农业生产本钱和销售本钱的下降。道路桥梁修建会减少运输本钱,仓库建设可防止霉烂变质,减少农产品损耗。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农业根底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因为无利可图受益的农民不愿意不可能一些小型的、耗资小的、受益面窄的地方性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如小水库、小水渠、乡村道路、小仓库等。国家农民自己来从事农闲时,大量闲置劳动力,可以组织起来从事一些花钱少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业根底设施建设。〔三〕研究、推广与教育农民必须具有接受意愿和能力涉及到农业研究、推广和农业教育问题。而且必须传播到农民中去〔三〕研究、推广与教育供给者由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而能获得的直接收益小是一种代价高昂、缓慢的方法,可能在试验屡次后才能学会。从经验中学习在职培训正规教育第五节农村金融制度及其改革一、关于农村金融的新理论农村居民贫穷,无力储蓄,因而农村面临着普遍的资金缺乏。一是总认为农村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效劳风险大:需求者居地分散、收入具有季节性、低收益性、分散风险的时机有限,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单笔交易规模小、缺乏担保和抵押品。其利率远远高于正规金融的利息率,是在盘剥农民,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并阻止了农业生产的开展。三是认为大量存在的非正规金融往往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政府在捐赠机构支持下,采取种种干预措施来向农民提供低本钱信贷。具体做法以低利率发放贷款使贷款者忽略商业原那么,政府只非常重视贷款拨付,而无视贷款质量、储蓄发动和金融市场的效率等问题。问题低本钱贷款的供给和债务减免侵蚀了偿债的概念,并使贷款无利可图,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信贷的积极性。许多低本钱信贷的获得者是收入较高的农民,而不是贫困农民。结果都是治标不治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初衷大打折扣,既未形成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未能减轻贫困。进入1980年代后,农村金融的新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部门注入资金;农村不缺钱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外部依存性过高导致贷款回收下降;农村贷款回收下降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因为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时机本钱和风险费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非正规金融有了新的深入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现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贷款人根据风险期望值调整贷款利率。高风险的利润率高,高风险类型会把低风险类型驱出市场。逆向选择,又称隐藏信息模型。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时机主义行动,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道德风险,又称隐藏行动模型。时机主义指经济主体使利益内部化、使本钱和费用外部化的行为——以此逃避经济责任。是道德风险产生前提。农民同样具有时机主义动机,非对称信息会引发农民的“道德风险〞行为,减弱贷款者提供贷款的鼓励。放贷人一方的金融机构或部门来讲,往往采取信贷配给来躲避风险。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不是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对超额需求做出反响,而是采用配给的方法——即使贷款申请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局部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要求会被拒绝,或只是局部贷款要求得到满足。因此,在存在着信贷配给时,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躲避方法非正规金融体系比正规金融体系具有如下优势农村的非正规放贷人往往和借贷人生活在同一地区,有许多其他联系,甚至亲情关系等,比任何商业银行拥有好得多、多得多的信息。1.非正规金融能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采集、甄别本钱放贷人与借贷人在生产或贸易上有一定联系。2.非正规金融交易存在互联性,在抵押品、还贷方式上更加灵活,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重复博弈说明:借贷二者因长期和屡次交易而建立起信任合作关系,抑制道德风险方面具有效率。3.声誉机制使得非正规金融交易中的违约本钱高于正规金融活动的违约本钱放贷人会接受农民非货币化的抵押品,缺乏正规抵押物,也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违规者还会遭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履行率越高,恶意赖帐行为越少。二、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一〕宏观体制改革从宏观上讲如放开贷款利率、降低较高的储藏金要求、放松信贷控制,以及加强对金融中介组织的监督和审慎的管理。其次,以市场化机制来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改革土地、农村宅基地、担保法律、注册等法律,取消和放宽利率上限。再次,为农村金融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二〕微观体制改革小额贷款模式小额信贷,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无需实物抵押和担保的金融效劳,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减缓贫困的有益尝试。内涵1980年代中期,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在孟加拉国建立格莱明乡村银行〔theGrameenBank〕,这是全球第一家小额信贷组织。〔Grameen,孟加拉语“村子〞的意思〕。几乎同一时期小额信贷在拉美地区也开始登场。创始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效劳,探索成功覆盖了大量的贫困客户,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自身财务持续开展,减少对捐助者的依赖。效果尤诺斯与格莱明乡村银行的创新挖掘和利用小型社区中的隐藏信息,采取小组贷款方式,即向小组而非向个人发放贷款。格莱明乡村银行的创新做法一个典型的小组由五个借贷人组成,依次向组内个人发放贷款。如果组内某一个成员赖帐,其他成员将无法在未来获得信贷。穆罕默德·尤诺斯1940年6月28日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的一个宝石加工场主的家庭。1960年代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名校出身的经济学博士,却痛恨毫无人情味西方经济学;他曾是大学教授,却称以往的教育是人们转变观念最大的障碍;他累计放贷53亿美元,惠及400万人穷人,却从没有对他们施舍过一分一毫;他坚持认为“对穷人的赠款是害了穷人,有偿的帮助才是真正帮助穷人〞,一生以帮助穷人自立为己任……格莱明乡村银行的机制和成就在已过去的30年,格莱明银行从借款27美元给42个贫苦农妇开始,开展到拥有12546名员工、1100个信用社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成就该银行遍布孟加拉国7万多个村庄,已发放贷款60亿美元,还贷率到达99%。1995年银行开始推行自负盈亏,现已实现盈利。根据调查,有58%的贷款者目前已实现脱贫,房屋贷款效劳已帮助当地居民建造了64万栋房屋。机制那些风险高的借款人被排除在小组之外,有效提高了放贷瞄准程度。考虑到女性总能为一个家庭带来更大的利益,乡村银行非常注重为女性提供贷款,在接受过贷款效劳的近700万贫穷人口中97%是女性。两部门联合的垂直模式:向非正规放贷人增加正规信贷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优越性,非正规金融也存在一定缺乏:不能提供大额贷款、长期贷款,利率较高等。加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合正规金融部门给非正规金融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然后由非正规金融部门发挥其优势,开展对农村借款人进行信贷活动。正规金融来看,贷款给非正规金融部门的风险较小;非正规金融泰国实施农业生产力方案〔NAPP〕,将非正规金融部门作为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的运用渠道。思考题第十一章工业化与信息化所有兴旺国家都高度工业化,不兴旺国家都是工业化较低。重要性实现工业化是开展中国家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三个研究内容从1990年代起,开始关注企业能力问题。除开展经济学外,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把工业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近几十年来,信息化席卷全球,成为工业化后的一个新开展阶段。开展中国家工业化时代背景与兴旺国家当有很大差异。在信息化时代推进工业化,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一个新课题。第一节工业化的涵义与作用一、产业结构的划分包括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与煤气的生产以及建筑业。第二产业包括所有其他部门第三产业流通部门〔交通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时,注意统计口径差异。如中国的分类与库兹涅茨、钱纳里存在差异:中国把交通通讯作为第三产业,而他们把该部门包括在第二产业中。注意二、工业化的涵义与判别标准工业化指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产品中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效劳业份额上升。第一第二工业化指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化指“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所谓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第三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第四四种不同角度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效劳业部门比重大体上保持不变,结果,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渐占优势。根本观点一致判别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的上下和进程的快慢实现工业化后,农业部门比重继续下降,速度减缓,份额变得很小;过程工业部门比重转而趋于下降,社会根底设施部门比重有可能保持不变甚或上升;效劳业部门比重开始趋于上升。判断是否进入兴旺经济当农业规模变得很小〔如小于10%〕而效劳业变得很大〔如到达60%以上〕时,经济就从工业化阶段进入兴旺经济阶段。标准兴旺经济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人把它成为后工业化社会,也有人把它称为是信息化社会。从低工业化,到高工业化,又到脱工业化或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国家经济开展过程的历史轨迹。判断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很快,工业比重上升很快工业化进程很快农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较大工业化进程很高实现工业化后效劳业开展很快且比重很大〔70%以上〕进入兴旺经济低收入国家农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最低工业化指标〔以第二产业比重为代表〕按收入水平经历倒U型状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更低,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水平最高局部大国三次产业比重情况国名2008年人均GNI(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520081995200819952008低收入国家352522284347巴基斯坦940262024275053下中等收入国家211339414146印度1080261728294654中国3050201147493340上中等收入国家8632346060墨西哥100006428376659高收入国家2130266873日本380002134296469法国420803225207278英国457602131246776美国475802126227277三、工业化在经济开展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开展和收入提高,食物消费边际效用迅速减少,其他消费品需求增加,主要由工业和效劳业提供。〔一〕〔二〕因为较强联系效应。能带动其他产业开展。工业部门联系效应大使具有更大创造就业能力,只有开展工业才能解决规模巨大的失业尤其是隐蔽失业问题。〔三〕〔四〕在开展早期、尤其是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之前,总生产率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引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促进农业开展带动其他产业开展促进总量生产率增长局部国家相对劳动生产率情况〔1995年〕国家组别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收入国家0.362.532.19孟加拉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0.480.390.450.461.132.141.811.202.603.002.052.08下中等收入国家0.361.331.32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0.460.290.480.170.300.913.002.132.851.721.731.411.152.451.83上中等收入国家0.431.371.02南非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阿根廷0.360.290.610.480.500.971.081.611.870.971.181.390.910.881.13高收入国家0.401.031.03韩国英国美国日本0.381.000.670.291.221.100.931.121.060.961.041.02第二节工业化及其开展阶段工业化与经济开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促进。一、工业化的理论依据随着开展和收入提高,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食物的相对需求减少,对工业品和效劳那么趋于增加。需求引导生产。产业结构必然变化,工业和效劳业相对变大。需求结构的变化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二、三产业扩张迅速,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工作时机,提供日益增多的现代要素。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只需越来越少农民。农业生产率的变化分工与专业化的扩展农业的生产性质与专业化局限性依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来开展经济的国家不可能变为兴旺国家。没有工业化,国际贸易是不可能把一个国家变为富强的。〔一〕〔二〕〔三〕〔四〕兴旺国家不能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依靠两途径: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扩大面积。首先,从农业生产性质来说然而,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开垦新耕地本钱越来越高。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是依赖土地生产率提高。但是,土地生产率受自然条件制约总是有限的非农业不受土地约束,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借助资本累积性投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比农业在空间上更容易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这说明城市人口密度为什么远高于农村。第二,农产品属于大宗商品,很大一局部容易腐烂变质。使得运输、保管本钱高昂,甚至高于生产本钱假设干倍。第三,农产品出口相对价格长期呈下降趋势,出口农产品国家遭受沉重损失。第四,一些因素限制农业生产专业化。许多工业品和第三产业大局部效劳活动是必须由本国劳动者自己来生产或提供的。二、工业化的历史考察库兹涅茨从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关系进行考察。库兹涅茨按人均收入把国家分为7组,最高收入国家为第一组,最低收入国家为第七组。然后计算出每组国家农业、工业和效劳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各自所占的相对份额。〔1〕从高收入组移向低收入组,农业劳动力份额上升,工业和效劳业的份额下降。〔一〕截面分析,运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对不同收入国家进行分组〔2〕农业在国民产品中的份额与人均收入具有负相关,工业和效劳业在国民产品中的份额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3〕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相比照例对人均收入上升最为敏感,即当人均收入上升时,农业相比照例下降十分迅速。〔4〕开展中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劳动生产率。选择15个兴旺国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1〕农业在劳动力和国民产品中的份额下降。〔二〕历史剖面分析,对一组既定国家较长时期数据进行研究,考察这些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大多数国家工业在劳动力和国民产品中的份额上升。但收入份额上升幅度大于劳动力。效劳业的劳动力份额在所有国家都上升,但国民产品份额却没有一致变化。说明效劳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改善,甚至下降。〔2〕劳动生产率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更大。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多数大于效劳业。截面分析说明,高收入国家工业化程度高,低收入国家工业化程度低;历史分析说明,当今工业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逐渐转变到以工业为主。三、工业化开展阶段工业化不仅意味着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初级消费品是主要工业部门,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速度开展。第一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产值比重趋于上升,但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第三阶段原因随着工业化提高,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开展德国霍夫曼〔W.G.Hoffman〕对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最初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发现工业化一般具有相同趋势第二个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开展,消费品工业地位渐趋下降;第一消费品工业扩张和质量提升只有在资本品工业不断开展条件下才成为可能,只有使用现代先进机器设备才是可行的。第二第三个阶段,消费品与资本品工业到达平衡,而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趋势。消费品与资本品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率在5(1.5):1。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2.5(1.5):1。两种工业净产值比率1(0.5):1,各占一半。资本品工业必须加速开展对1950年代具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展开了比较研究工业类别收入为100美元的国家收入为300美元的国家收入为600美元的国家投资品(%)中间产品(%)消费品(%)12.019.768.323.622.354.134.522.642.9包括机械、运输设备、金属、非金属矿产品等,包括造纸、石油产品、橡胶、化学品、纺织等中间产品包括木制品、印刷、服装、皮革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