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重要概念
0
IIg模拟基砒皖.
(测试时间:20分钟;分值:12分)
考向一:理解重要词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心灵鸡汤”可以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鼓励人直面挫折、挑战,改良心理图式,
从而采取向上、向善的行动。受众通过心理环境的改善促进身体条件的转向,反之亦然,从而建立起心理
与身体交互影响的亲密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鸡汤文化”具有具身性。“鸡汤文化”不仅滋补心灵、
洗涤灵魂,还通过大脑的物理结构与心智的互动感应形成肉身动能机制和先验知觉,从而调适身体环境和
情绪向度,进而产生积极心理,推动肉身行动。好的“鸡汤”能够激励人上进,教人正确面对人生,是积
极的人生导师和正能量传播者,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鸡汤文化”建构的虚拟美好与肉身感知的现实压力形成较强的认知反差是“反鸡汤”文化流行的逻
辑起点。“心灵鸡汤”书写的美好故事,提炼的哲理慧语,是他者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于
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时空转向与急功近利带来的压力与焦虑,驱动着他们在移动场域寻找减压或释
放情绪的话语表达。“反鸡汤”大都是部分年轻网民在日常生活场域的细微感受与社会结构性现实之间紧
张关系的一种戏谑化的表达。“反鸡汤”通过对鸡汤话语的改造与创异,采用逃避策略矮化主体性,否定
正能量叙事和理想主义,建构灰色空朦的心灵世界,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
“心灵鸡汤”的浅表意蕴易成为“反鸡汤”嘲弄反讽现实的由头或者铺垫。“心灵鸡汤”缺乏深厚的
逻辑基础、文化底蕴以及实质性的指导和具体的方法。“反鸡汤”代言人马薇薇认为:“心灵鸡汤的特质
是给你立志,但是不给你操作方案。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
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挪用鸡汤语式反映无力、无奈的社会现实;一些自媒体或者商业机
构的公众号批量生产的鸡汤文受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流量,而缺乏实际助力。凡此种种,
让一些受众产生反感和厌恶,“反鸡汤”遂成为“逆意公众”进行抵抗、调侃、嘲笑的话语武器。
“反鸡汤”是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价值观的群体挪用鸡汤文的语式、修辞或语境建构一套观念反转、情
绪灰暗、抵抗主流的话语模式。与“心灵鸡汤”一样,“反鸡汤”话语也是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在传统
媒体难以栖身的“反鸡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弹幕、直播等多模态话语在网络空间形成一种
参与式文化形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它是变质的文化快餐。“反心灵鸡汤”绝大多数自带嘲讽,嘲讽传
统、嘲讽主流、嘲讽他人,甚至嘲讽自己,可谓一种“谑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反鸡汤”体现
了人们在时代变动中的种种不适,通过反讽自嘲的话语来疏解焦虑、自我娱乐。
(摘编自漆亚林《“鸡汤文化”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走向》)
材料二:
概括而言,鸡汤的故事语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以意义(随意)作为链接的主要方式。鸡汤的语言柔软而且弹性很大。它是以随意任性作为它
创作的主要方向。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这样的语言感动而且解绑。它用一种纯粹的情操上的
追寻来代替了事实上的理解,以一种纯粹的默想来取代具体的推理。然而,在鸡汤故事语言的随意性的背
后却有一种权威的力量。它在暗示中进行着权威的编码,有一定的情感规则,它实际上是利用名望、有钱
或者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前提背景来确立一种话语优势的位置,从而为文章提供说服力。换言之,话语所
提供的说服力,不仅仅是来自理性的逻辑,而是来自一种名人效应。
其二,句子呈现出流动和松散的特征。这种流动和松散,表现在句子的“魂”随意贴附,导致读者在
理解的时候只是追踪自己一厢情愿的感觉,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情绪,而忽视了事实本身。而句子的流动
和松散也带来了情感基调的灵活与多样性。在鸡汤文的语言之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根据读者对象的情感
需求表现出多样性和高适应性。如面对的是孩子的辛苦和劳累时,它的情感基调是赞同与呼吁;面对着渴
望成功,但缺少行动力的人来说,它的情感基调是温暖、包容。个体的情感创伤成了心灵鸡汤能够获得认
可和理解的重要前提。
其三,词语的鲜活性和隐喻性。鸡汤文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市场也在于词语呈现出标题党的特征。比如
一些代表鸡汤的电影标题和内容同样具有诱惑力。像“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在心灵鸡汤中,
更多的是关于“我的梦想”“我的成功”“我的奋斗”之类的内容。然而无论内容如何积极向上,或者如
何落寞感伤,其无法避免的一个永恒的抒情主题,那就是“我”。在虚拟时代,人们也越来越在低头族的
大潮中去寻找着自我的认同和自我的存在感,他们排斥现实,而呈现出孤独但渴求、冷漠但疯狂的状态。
他们对待现实的背离与对待自己的狂热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心灵鸡汤就抓住了“我”的存在隐喻,将看似
和‘'我"毫不相关的孤独的、无名的、陌生的、困境中的人隐喻成自我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心灵鸡汤所
呈现的并不是故事的背景或者人物的阅历,它只是借助词语的外衣,切中读者的心理,进而迎合性地表达
出读者的内心需求。
(摘编自田宏宇《心灵鸡汤的故事形态辩证研究》)
下列关于“心灵鸡汤”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灵鸡汤”之所以能激发出受众的积极情绪,教人直面挫折、挑战,改良心理图式,是因为它构建
了虚拟美好。
B.“心灵鸡汤”是他人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难以从“心灵鸡
汤”中获益。
C.“心灵鸡汤”缺乏深厚的逻辑基础、文化底蕴;它的特质是给人立志,但是不给实质性的指导和操作
方案,因而是负能量。
D.“心灵鸡汤”的浅表意蕴易成为“反鸡汤”嘲弄反讽现实的由头;一些受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鸡汤
文缺乏实际助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它构建了虚拟美好”错。材料一第一段“,心灵鸡汤,可以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激发受众的积极情
绪……从而采取向上、向善的行动。受众通过心理环境的改善促进身体条件的转向……从而建立起心理与
身体交互影响的亲密关系”,第二段“‘鸡汤文化’建构的虚拟美好与肉身感知的现实压力形成较强的认知反差
是“反鸡汤”文化流行的逻辑起点”,据此看出,原文中这种因果关系不存在;
B“难以从,心灵鸡汤,中获益”错。材料一第二段,“心灵鸡汤,……是他者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
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时空转向与急功近利带来的压力与焦虑,驱动着他们在移动场域寻找减压或
释放情绪的话语表达”,据此可看出原文说青少年寻找减压或释放情绪的话语表达,并未说青少年难以从“心
灵鸡汤”中获益,表述绝对化了。
C“因而是负能量”错。材料一第三段,“反鸡汤,代言人马薇薇认为:’心灵鸡汤的特质是给你立志,但是不给
你操作方案。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据此可看出“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只是原文中马薇
薇的个人看法,较为偏激,不能据此就说“心灵鸡汤”是负能量。
故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
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
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
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
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
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
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
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
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
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
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
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
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
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
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
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
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
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
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
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
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
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
白的积极性。
(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
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
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
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
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
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
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
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
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叙事视角,更
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
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
“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
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
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
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
(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
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
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
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答案】C
【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陌生化”理论观点说的是用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
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
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C.《三国演义》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只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并不能读者
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
故选C。
考向二:理解重要句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
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
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
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
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
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
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锂,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
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
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
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
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
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
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
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
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
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
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
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
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
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2016年4月)
材料二
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坚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提升“四个自信”的重要发展战略,纳入技
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一起规划,确保有的放矢。采取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办法,科学制定
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各方的责
任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确立验收标准,使培育工匠精神到底怎么干、具体干什么等有章可循。同时积极
借鉴国内外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重点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急需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人才选拔竞赛、专技队伍建设等工作思路理清楚,把保障措施订实在,确保取得实效。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土壤。坚持把优化政策制度体系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来抓,以
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使用机制、引进机
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催生工匠精神。从制度的源头上提高工匠的薪酬待遇和社会
地位,重点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从业时存在的学历认可难、工资底薪低等诸多歧视性障碍,有针对性
地解决好当前蓝领技工的社会认同感与个人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企业竞争迈入靠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的良性发展轨道,不断激发企
业追求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强化“当工匠光荣”的成才导向,下大力扭转轻
视工匠的不良社会风气,改良培植工匠精神的文化生态。
始终把握教育先行这个根本,注重把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一一对应起来,
灵活采取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并重的“二元方法”精准施教,积极创建“入学即入行、毕业便专长、工作
即工匠”的培育体系。广泛开展技能人才选拔竞赛活动,积极搭建展示工匠精神的基础平台,在多样化交
流合作中推动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凝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工匠精神
的培育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摘自《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3月)
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①企业雕琢精湛技艺、追求产品质量、打造金字品牌就是工匠精神;②表现企业家对工匠精神的
由衷推崇和一生追求。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
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
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可知,这位企业家的感慨“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包含了企业要追求“雕琢技
艺”、打造“金字招牌”的工匠精神;表现了该企业家对工匠精神的由衷推崇。
匐2
(测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考向一:理解重要词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
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
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
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
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
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
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
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
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
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
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
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
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
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
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马厩
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
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
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
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
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
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
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
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
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
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
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
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
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
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
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
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
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
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
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I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C
【详解】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C."……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原文是“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
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以及“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
“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所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
故选Co
考向二:理解重要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
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
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
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
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
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
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
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
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
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
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
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
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
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
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
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
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
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
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
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
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0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
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
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
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
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
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材料二中画线句的内涵。
【答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虽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技术精湛的工匠,但是我们
都应该学习并落实工匠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
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和材料二“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可知,“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意思是不必人人都成为技术精湛的工
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意思是我们都应该学习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材料一:
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
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
遭遇困难。
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
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
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
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
人”夕卜,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
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
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
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
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
遗存问题。
“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
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
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
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
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
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
象。
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
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
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
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
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
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
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
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
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
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
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
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
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
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
渐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
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
氏,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
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
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
——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
(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答案】(甲)①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②以“武功”为喻,表明中
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③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
(乙)①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②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
重视这些原生知识。③又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分析。甲处,“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本句中“这一变化,,指上文人类学者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
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是表明作者观点,肯定研究历史文献的重
要性。同时,使用比喻手法,用“武功”比喻“田野作业”,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
放弃“田野作业”。
乙处,“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句中“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根据文本“每当我
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
知识代代相传”可知,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结构上,承接上文“有
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
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同时,这句话以设问方式,
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测试时间:15分钟;分值:12分)
考向一:理解重要词语
(一)(2023年新高考n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
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
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
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
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
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
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
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
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
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
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
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
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
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
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
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
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
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
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
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
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
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
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
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
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
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
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
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
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
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
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
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
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
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
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
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
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答案】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
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
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
出、易于理解。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
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
义。
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
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
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
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
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
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
点。
(二)(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分)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
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
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
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
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
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管理基础
- 居间买卖合同15篇
- 心理微课课件
- 化工经营安全培训
- 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2022
- 大学生建筑实习报告4篇
- 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
-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总结集合15篇
- 小学五年级生防火安全
- 结肠癌根治术后护理
-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电子烟知识培训》课件
- GB/T 30661.10-2024轮椅车座椅第10部分:体位支撑装置的阻燃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 2024年联通合作合同范本
-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任务二-国开(ZJ)-参考资料
- 城关中学学校食堂校长现场办公制度
- 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调试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模式研究报告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10 .现在完成时练习
- 2024-2025学年浙江Z20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八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