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书愤》(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书愤》(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书愤》(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书愤》(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书愤》(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愤》

一、默写闯关

(-)挖空练习

书愤②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已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附:记忆导图

________早年麒中原-9早刿!!雌事礼中就里气如山,

|B括早年生活卜嗽抗金腕之伤。翻夜雪瓜糖.妈颇大献,

J-已配壮志藉之情—自许,债中蕊已概

卜敬岫海,海—二出g表真名世,干就翻胸!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洲衰

鬓斑

(二)情境默写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叙述两次抗金胜仗,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是:

“(),()。"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唬、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3.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阅读闯关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1-2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②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

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病骨支离”有衰颓之意,言所病之重;“纱帽宽”是自我调侃患病消瘦,连帽子也

显大。

B.颔联抒f青含蓄委婉,“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相近,警策

精粹。

C.颈联宕开一笔,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对当前国家政局的深切

担忧。

D.尾联写诗人自己挑灯夜读《出师表》,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自勉,表达了发奋勤学矢志报国的

情怀。

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和《书愤》尾联在感情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含蓄委婉”错,颔联

抒情并非含蓄委婉,而是直抒胸臆。C.“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此

联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百姓脱离战火,国家安乐昌盛。D.“表达了发奋勤

学矢志报国的情怀”说法错误,可改为“渴望北伐讨贼报国的情怀”。故选A。

2.同一对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景仰;异一《书愤》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

小人的愤懑(或对朝廷求和偏安的愤懑)以及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或壮志难酬的悲愤);

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虽然被罢官后久病多日依然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意为: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

爱国情怀。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赞美诸葛亮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诗人通过

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

本诗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为: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

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诸葛亮自请北伐典故,赞扬了诸葛亮讨贼报国的诚志,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

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尾联以诗人挑灯夜读《出师表》作结,表现了

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之,这两首诗都用提到了《出师表》,并给

予极高的评价,都用《出师表》诸葛亮自请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

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是用典抒发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书愤》的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

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二)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

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

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

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

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碧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

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

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

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

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

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

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

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

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需《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

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深,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

“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入诗

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

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

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

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

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

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

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

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

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

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

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

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

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

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颜《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

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

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

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

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

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

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意象组合

之后的升华。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C.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

理解却不是如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最见意境的诗

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境”名句。

B.事境有大有小,“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了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可以给读者“亲切不泛”的

美感享受。

C.抒懵诗、抒情小赋和抒懵散文中多有“情境”,古典诗歌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苏轼

《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D.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

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意思是“理”不会单独出现,须“情”“象”中见“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事意境”观点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结合材料二判断并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意

境。

【参考答案】

1.B

【解析】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错误。由原文“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可知。C.”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错误,由原文“但中国一

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可知。D.“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错误。

由原文“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知肯定失当。

2.A

【解析】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

境'名句”说法绝对,原文是“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

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不能改成充分条件。

3.D

【解析】A.从“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B.从“怆然”“涕下”等可判断出

属于“情意境”。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

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属于“理意境”。D.从“问童子”“言师采药”等

可判断出属于“事意境”。

4.①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三个部分。②材料一首先明确意境的概念;③然后从“境生于

象”和“境超于象”两个方面来论证境与象的关系;④最后总结强调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

5.【①这两句诗中蕴含材料二中提到的“理意境”,以“理”为表现对象;②诗人描述了山水萦

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借景言理;③阐述的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

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陆放翁集(其二)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首联诗人几许失望喷薄而出后,一下又把读者拉回那个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B.陆游曾经亲临大散关,在飒飒秋风中强渡渭水和金兵交战,与下文“塞上长城”形成照应。

C.失意之时陆游把目光投向诸葛亮,足见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体之人,都“知其不可而为之”。

D.陆游之前的时代,诗坛笼罩着柔媚纤弱的风气,战斗不屈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也都消亡了。

2.梁启超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茄,至老不衰。”结合两首诗,谈谈

你对“愤”“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陆游之前的时代,诗坛笼罩着柔媚纤

弱的风气”表述错误。“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

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

身的精神也消亡了。而不是“陆游之前的时代,诗坛笼罩着柔媚纤弱的风气”。故选D。

2.(1)陆游之“愤”表现为朝廷主降,阻挠北伐;期许落空,壮志难酬;年华老去,蹉跑无奈

等;(2)陆游之“乐”应该是卫国从军,收复失地的渴望与欢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愤:《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

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

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

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

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故陆游之“愤”表现为朝廷主降,阻

挠北伐;期许落空,壮志难酬;年华老去,蹉唬无奈等方面。乐:“集中什九从军乐”,意思是唯有

陆游的诗集里,绝大多数都是抒写为国从军的渴望和欢乐的。故陆游之“乐”应该是卫国从军,收复

失地的渴望与期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本二:

书喜①

【陆游】

宠辱元知不足惊,退居兀兀饯余生。冰鱼可钓羹材足,霜稻方登汆价平。

邻媪已安诸子养②,园丁初葺数椽成。乡闾喜事吾曹共,一醉宁辞洗破觥。

【注】①《书喜》为诗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乡山阴。②陆游于此句自注:“闵氏媪以贫

甚,弃诸子而去,今始得复归。”

3.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首联“那”为“哪”,以问开篇,“早岁”之志与现实之艰,暗含对比,引人深思。

B.《书愤》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所写的《出师表》,诗人追忆先贤,矢志不渝。

C.《书喜》尾联诗人与邻居共饮,醉而归家,留下热情的乡邻收拾酒桌,洗净酒杯,其乐融融。

D.《书喜》表现诗人赋闲居家的所思所见所感,温情洋溢,与《书愤》悲慨激昂的风格有所不同。

4.钱钟书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爱国”与“爱

民”本是无法割裂的情怀。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简析陆游“爱国”精神之内涵。

【参考答案】

3.C

【解析】“醉而归家,留下热情的乡邻收拾酒桌,洗净洒杯”理解有误,结合尾联,尤其是“宁

辞”字的理解,“宁辞”即为“岂辞”,难道会推辞?哪里会推辞?可知,诗人不会推辞一起清洗酒

具,一起劳作,体现的是与邻同乐的思想与行动。

4.①至死不渝的抗敌复国志向:《书愤》中陆游始终期望为收复中原,为国建功,虽壮志难酬,

但雄心壮志未改,悲愤中蕴含的是对国家深沉的爱。②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关怀:《书喜》中退居乡

野,看到乡邻不必为温饱发愁,邻居妇女重新归家,孩子有人抚养,乡亲修葺新屋,得以安居。不忘

民生民事,为民忧戚,与民同乐。③不管是陆游的“愤”还是“喜”,都是对国家以及国家之下的每

个民众的关注与热爱,都是其“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解析】至死不渝的抗敌复国志向:《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用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

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

相比照,满是悲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

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至死

不渝。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关怀:《书喜》中“退居兀兀饯余生”写退居乡野的所思所见所感,“冰

鱼可钓羹材足,霜稻方登汆价平”看到乡邻不必为温饱发愁,“邻媪已安诸子养,园丁初葺数椽成”

邻居妇女重新归家,孩子有人抚养,乡亲修葺新屋,得以安居。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为民忧戚,与民同乐。《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

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悲愤而不感伤颓废。《书喜》

为诗人于家乡山阴,全诗扣住“喜”字展开,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怀感同身受,温情洋溢。不管是陆游

的“愤”还是“喜”,都是对国家以及国家之下的每个民众的关注与热爱,都是其“爱国”精神的具

体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毫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懵方式有何

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此刻两地'如故’的状

态让他欣慰”错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中“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

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选项曲解了词意。故

选C。

6.(1)情感:年事已高的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此刻被罢官,但年事已高,功业未就,不

免生出“悔当年"和''衰鬓先斑”的悲叹。词人借扬雄讽谏之作,指自己也曾上北伐兴国之策,曾经

自比“塞上长城”,如今却报国无门,内心顿生悲愤之情。(2)方式: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

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

下报国志,“悔”中尽显愤。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直接传递出年华空老、大业

未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龄大、事无成的愤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和抒f青方式的比较和分析概括能力。从情感方面表达看:

本词最后两句“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从“早信”“悔”等词看出诗人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和《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抒发的情感别无二

致,都是慨叹自己年岁已高,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从抒情方式来看:这两处都运用了

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中的“早信”“悔”两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表达自己苦苦进谏,但不被采纳

的悔恨之情,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和“衰鬓”都是直接表达自己年事

已高,却功业未就的惆怅之情。另外,二者都引用了典故。本词运用扬雄讽谏汉成帝,而作《长杨赋》,

表达自己忠耿进谏却不被采纳的抑郁悲愤;而《书愤》中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表达自己空有一腔报国

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群公亦采刍莞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绍熙五年(H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

久。②华颠:白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有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此句其实反衬了下句。

C.“贞观开元”代指盛世。诗人为国事而担忧,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8.全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C

【解析】“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错误。诗歌尾联意为: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

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由此可知,诗人尽管忧心国事,但仍然对国

家中兴充满信心。

8.整首诗围绕“忧国”,写了为何而忧、如何解忧及由此带来的中兴之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首联写退居生活,实则是为了突出颔联为国事而忧,为祸患即将发生而忧心忡忡,由此提出颈联和尾

联的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代]陆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