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
||■『
1知识梳理J
5.1《论语十二章》:
一、挖空训练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工
()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子曰:“君子摘()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5.子曰:“见野()思不()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子曰:“厦(()x()则号(),文胜质则来()o文质个
杨(),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出藜(),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J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子曰:“譬如为以(),未成一董(),止,吾止也。譬如十个(),虽覆
一贯,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9.子曰:“全()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耳()。”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作攵(),请事()斯语矣。”(《论语•颜
渊》)
11.子贡问日:“有一声()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冬'()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少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举(),可以理(),
可以蒙(),可以考()。谗()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阳货》)
【答案】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跳(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
道德的人)而无(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3.子曰:“朝闻道(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可矣。"(《论
语•里仁》)
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5.子曰:“见货(贤: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齐: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内:
在心里)自省也。”(《论语•里仁》)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胜:胜过,超过)义(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
胜质则更(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弓(已:停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为山:堆积土山),未成一寰(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干
地(填平洼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克制)己要(复:实践,实行)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跳(敏:聪明,机智),请事(实
践、从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理’(恕:推己及人)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诗》可以米(指激发人的感
情),可以现(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多(指
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二、知识梳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
一词多义
兴
《诗》可以米,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
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
政通人和,百废具米(动词,兴办,举办)
积土成山,风雨米焉(动词,发生,产生)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
天之应人,跳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
居
盾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
佛印盾左,鲁直居右(动词,坐)
盾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
昂其直,盾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
欲用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
固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而半山周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
胜
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
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百战百胜(动词,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
正
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
名不归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
其冠不本(形容词,不偏,不斜)
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
正中下怀(副词,恰好)
为氐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
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
克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
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
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
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
其
请问其目(代词,它的)
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古今异义
义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譬如干她,(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小了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期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
(2)形容词的活用
见货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
(2)判断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断)
进,吾往也(“也”表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
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2《大学之道》:
一、挖空训练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o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o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o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辜羊()皆
以修身为本()。
【答案】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
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
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
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
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
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挖空训练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再()之掌上。药«()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好修()㈣哆()之心——非对«
()内耒()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半()
其声而当()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渗当()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四端而自承()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我者,知皆扩而无()之矣,若火之始落(),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才)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者(表判断):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惧)恻隐(怜悯)
之心;非所以(因为)内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己的不善感
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谦逊推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认为)不能者,自贼
(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充实)之矣,若
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
父母。”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
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
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
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
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6.1《老子四章》:
一、挖空训练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尊(),当其无,有车之用。展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广娜()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
章)
合()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卷()者不彰。
自传()者无功,自泠()者不力()。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竺()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鸯,自知者叩();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弓,()o知足者富,学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课(),其脆易洋(),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冬枣();九层之台,起于聚()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
事,常于人()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X()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答案】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和泥)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自
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
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勉强
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梗);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萦”,
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
四章)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
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
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
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
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
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
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禁”,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6.2《五石之瓠》:
一、挖空训练
《五石之瓠》/《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贝■台()我大触()之种,我椁()之成()而
芸()五百()。«()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为()
瓢,则纵落()无所容。非不啰■落()大也,吾为()其无用而精()
之。”庄子曰:夫子困()拙于用()木()矣!宋人有善为不电()
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济统(p"gp〕kua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句
式:)。聚族而谋日:“我世世为济殊统,不建()数金;今一朝而甯()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说吴王。越有举(),吴王使之
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也,
款()以封,或不免于济殊幺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虐()
以为大修(),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杏堇冬〜()也夫!
【答案】
《五石之瓠》/《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培育)之成(成
熟)而实(结的葫芦)五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以(介词,用)盛水浆,其坚不能自
举(拿起来)也;剖之以为(把它作为)瓢,则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无
所容。非不呜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大也,吾为(因为)其无用而搭(砸破)之。”庄
子曰:夫子固(实在)拙于用(使用)大(形作名,大东西)矣!宋人有善为不龟(通作“皴”,
皮肤受冻开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济僻统(pingpikuang)(济:浮。僻:在水中漂洗。统:
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事(省略句,省略“以”,“以百金”)。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济港觥,不过(不超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出售)技百金,请与(给)之。”
客得之,以(来)说吴王。越有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吴王使之将(统
帅军队)。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同一,一样的)也,或(有
的人)以封,或不免于济澹统,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考虑)以为大樽
(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浮乎江湖?而
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
能通晓大道理。)也夫!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
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
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皱”,皮肤冻裂)
2.世世以济港统为事(同“纺”,丝绵絮)
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
(二)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
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
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
5.能不龟手一也(一样)
(三)一词多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4)君子固穷(安于)
(5)蔺相如固止之(一再)
(四)句型
1.省略句
(1)以(之)盛水浆
(2)请买其方(以)百金
2.定语后置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3.状语后置
(1)请买其方(以)百金
7《兼爱》:
一、挖空训练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句式L,必知乱之所自
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
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
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句
式)?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句式),
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句式),不爱兄,故亏
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
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
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
()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
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追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
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
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
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目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句式)。
【答案】
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以(把)治天下为(作为)事者也(判断句),必知乱之
所自起(产生的地方),焉(于是、才)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治理)。譬(比)
之如医之攻(医治)人之疾者然(一样),必知疾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攻之;不知疾之所
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
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通“尝”,尝试)察乱何自
起(宾语前置)?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宾语前置),不
爱父,故亏(使动,使……亏损)父而自利(使动,使……受益);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
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形作动,慈爱)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
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这样)。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
窃异室以利(使动,使……受益)其室;贼爱其身(自己),不爱人,故贼(名作动,劫夺财
物)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
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使动,使……受益)
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完备)
此而巳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像)爱其身,犹(仍然)
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施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it窃?视人
身若其身,谨贼?故盗贼有(通“又”)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
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通“又”)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
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怎么)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互相)恶则乱。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1、《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
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
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
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
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
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
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
“非儒即墨”之称。
3、①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称对
方,通常为男性。②家、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诸侯的封地叫国。③大夫。本文中指职官等
级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④兼爱。指同时爱
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
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二、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
3.故盗贼有亡(通“又”)
(二)古今异义
1.起不相爱
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
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
(四)一词多义
1.爱
(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此所谓乱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2.宾语前置
(1)父自爱也
(2)兄自爱也
(3)君自爱也
(4)当察乱何自起
(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典输析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A.任重而道远B.人质不仁C.见不贤西内自省也D.信面见疑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表并列,可不译。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A.相同。表并列,可不译。句意: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
期的奋斗。
B.不同。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C.不同。表承接,于是、就。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D.不同。表转折,去!3。句意:诚信却被怀疑。
故选A。
2.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A.归向B.返回C.称赞D.归属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归:称赞。句意: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
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故选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聪敏
C.天下归仁焉归:称赞,称许
D.可以群,可以怨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敏:奋勉,句意:对事务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故选Bo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二目克己复礼B.譬如干她
C.小子何莫学夫《诗》D.有一言而可以孥身行之者乎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一日:古义,指一旦;今义,一天。句意: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B.平地:古义,指填平洼地;今义,指平坦的土地。句意:好比平整土地。
C.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指男孩子或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句意:学
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D.终身:古今义均指“一生"。句意:有没有可以一生奉行的一个字呢?
故选D。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粗野
B.文胜质则史历史
C.二目克己复礼一旦
D.请事斯语矣实践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史〃,虚饰,浮夸。句意: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故选Bo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连词,表转折,去h
B.文胜质则史贝U: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者:代词,……的人。
D.如礼何如:对,把。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B.句意: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C.句意:具有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具有勇气的人不会感到畏惧。
D.句意:把礼怎么办?
故选A。
7.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
的德行的人。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句意: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
道还不重大吗?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见不贤而内省自也"。句意: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
自己。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故选C。
8.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贼者也仇视譬如为山堆积
B.襄誉于乡党求取致知在格物推究
C.国洎而后天下平治理天下归仁焉称赞
D.君子喻于义明白若火之始然……的样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自贼者也"的"贼〃,伤害,句意: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
C.”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指安定或太平,句意:国家安定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D.“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故选Bo
9.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
A.修饰B.修养C.修理D.整理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修:修养。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故选Bo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则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家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期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止:停止"错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
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安:平安"错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
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其中"知",译为"认识、知识〃。
故选A。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
庭和家族。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选A。
1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物有本本,事有终始
C.致知在格物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句
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B.古今同义:根本始末。句意: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C.古今同义:认识、研究事物。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D.古今同义:指平民百姓。句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故选A。
1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例:见货思齐焉
A.朝闻道,夕死可矣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善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A."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B."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C."善",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齐",使动用法,使……整齐。
故选Co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比。B.介词,达到。C.介词,比。D.介词,比。故选B。
1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
B.聋止于至善在:介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四青年奋进新征程学习心得10篇
- 促销活动策划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 教务工作计划4篇
- 2022年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
-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600字6篇
-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范文
- 交通安全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 安全演讲稿汇编十篇
- 医保科工作总结
- 邮储银行实习报告(6篇)
-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 幼儿园故事课件:《画龙点睛》
- 资产评估常用数据与参数手册
- 体育场馆租赁合同与体育场馆运营合作协议
- 正高级会计师答辩面试资料
- 脊柱四肢及肛门直肠检查
- 音乐与人生-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扬州的兴衰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导写及范文
- 实验指导书-基于思科模拟器的静态NAT的配置
- 商洛市商州区金矿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