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_第1页
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_第2页
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_第3页
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_第4页
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第2节概括内容要点,理解词句含义

思维导图

概》舌内容要点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摘取法、合并法、层析法

----------------—(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关键整体结合"法「"串联层意"法、"因文而异"法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联系文章的主

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

含义

理解词句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内看:一看句中的关键词、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

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外联:一联

该句的位置、二联相邻语句、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知识梳理

概括内容要点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

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

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

容概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

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

的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

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

析后归纳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

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

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加工,分类整

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二是合

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

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整体内容概括(含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这两者

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

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体内容概括“3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

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串联层意”法即先归纳每段或每层的意思,再将每段(层)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

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

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

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

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理解词句含义

“词义、句意题”属于“鉴赏评价”中的一个命题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重要词语含

义题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考生常

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而只浮于表面。解答此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

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高考试题

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理解

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重要“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

法的文章中;

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3联+1依”速解词语含义题

13联”(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

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

此法。(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2.“1依”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

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

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

(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内看+外联”准解句子含意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

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

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

个句子的含意。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

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

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

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尤其是修辞手法)

解题技巧确的句子。

境)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

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

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

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

是复句

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

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

思。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

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

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

一联该句的位置

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

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

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

解题技巧什么、突出了什么。

境)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

二联相邻语句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

局、O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

主旨局、O

典例幅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南的记忆

丽尼

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

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的

土地。人们告诉我:“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

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

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大地总是静寂,人们耕作

着,从祖父底时代起,在同样的田地。

没有枪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沉寂。

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

屠杀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杀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耻啊!)

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

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

“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

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

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

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年轻的姑娘引

导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

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疯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

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

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一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

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

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

奠你。”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茶,田里和

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o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于自己,然而——“我

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

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地

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

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汉,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对异乡人

发吠的。

“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

“怕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道还有

不让活着的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

然而,就是不让活着!

杀戮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迹了)。

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

离别了,故园,家乡;

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

离别了,水色,湖光。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

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

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

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

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喜,读了这

样的消息:

江南,我们底!

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平,

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

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己。

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

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着的集团。

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选自《文丛》第二卷合订本,有删节)

文本二:

中国散文最常见的抒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方式上,

偏于直抒胸臆,敢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

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

的美学境界。

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

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

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

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

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

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的书写不是一般的

书写,而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书写。

(选自《文艺理论研究》,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联起前后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的角度描

写了侵略者的暴行。

B.”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大字朴素刚健,感情激越,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

乡江南的热爱之情。

C.四句"离别了",通过具体化的物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侵略者杀戮和奸淫的暴行给中国

人带来的惨痛伤害。

D.“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既反映中国人的温顺、善良,

也突出侵略者的凶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记忆中江南

的静寂、和平。

B.文章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中国人

在苦难中奋起反抗。

C.本文不重写引起人们感伤的意象,而是转向现实中的母亲、老祖母、祖父等濒临绝境的

人物,现实感强烈。

D.作者在对江南风景一往情深的赞誉里隐藏着对江南沦陷的深创巨痛,浸透着作家浓郁

的情感体验,意味深长。

【理解词句含义】3.文本一中画线句“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蕴含深意,请

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论述了中国散文的抒情特点,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无言

张映姝

走在西域的荒野,总让我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行走在巨大的书页中,走过的每条路,

恰似书页中的一行行文字,引领我走向未知的奇妙世界。构成这世界的,是我目光无数次抚摸

过的山川、河流,戈壁滩遍布的石头,裸露的土地上萌发的野草,山坡上的灌木丛,等等。在

西域大地的辽阔背景中,不同地域,每种事物却具有相同的面貌。水西沟、板房沟、石人沟的

石头和榆树沟、哈熊沟、鹰沟的石头一样坚硬;菊花台和甘沟的云杉一样笔直,一样有张开手

臂拥抱天空的梦想;东白杨沟和西白杨沟的山坡,与芦草沟一样,长满了名叫野蔷薇、锦鸡儿

的灌木丛。四月黄色的锦鸡儿拉开芬芳的大幕,五月黄色的野蔷薇进入耀眼的花季,都会引来

蜂蝶飞舞。

可是,让我奇怪的是,这些自然界里相同的元素,这些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对我

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每周不去看看它们,就心神不宁。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同样的元素,同样的地理背景,同一季节,我的每次抵达,怎么都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度和

陌生感呢?!

从仓房沟中路,进入216国道,过永丰乡,有个岔路口。左拐,去往南疆的乌拉斯台。岔

路口直走,过永盛村、公盛村,半道又有大的岔路口,直走可达菊花台,右拐通向小渠子。无

论是左拐去往乌拉斯台,还是直走通向菊花台,两条大路,走不了多久,就或左或右的有许多

小的分岔口。每到分岔口,我都要留心看看路标箭头及箭头指示的地名。所以,去往小渠子的

路上,当看到一个右拐的小岔路口的指示牌指向黑水沟,我们的目的地随之右拐就是相当自然

的了。

黑水沟在哪里呢?疑惑之时,看到了黑水沟湿地的箭头指示牌。箭头指向前方。我从未听

说这边有湿地。有湿地,就该有水流。果然,距离马路几十米远,与马路平行,有一道下陷的

河床。河床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头。春夏两季,气温升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河床里流动的就

是水流;秋冬两季,气温降低,冰雪冷凝,河床里静止的就是石头。这些沉默的石头,以宁静

宣示河水曾经的喧嚣和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风范。这些停留在河床上的石头,是凝固的水流。

这是今年第五次摘锦鸡儿花了。当看到有两辆轿车停在路边,听到几十米外的灌木丛边传

来欢声笑语,我才猛然发现,坡上的灌木丛中夹杂着一树一树的黄花。是锦鸡儿花呀。

幸运的是,我没有像去年那样错过它的美。我跑向山坡。坡地上,星星点点绽放着黄色的

蒲公英花。枝头上,密密匝匝盛开着黄色的锦鸡儿花。这样的山坡是贫瘠的,即便是春天,地

皮上也是一层浅浅的灰绿。如果不是黄色的花朵,是不大能认出蒲公英的。土地贫瘠,降水稀

少,空气干燥,蒲公英只能把根往泥土深处扎。为了减少蒸发、集中养分开花结果,它的叶片

稀少而短小,紧紧地贴着地皮。花朵也是贴着地皮的,没有高挑的花茎。锦鸡儿的生命力堪称

顽强。它与野蔷薇是西域大地上的异姓姐妹,如影随形,荣辱与共。戈壁、荒滩、山地、草原,

哪儿都有它们的身影。大概是山区气温略低的缘故,这儿的锦鸡儿还在盛花期,花色鲜亮,水

分充足,清香中带着一丝蜜甜,每一朵都带着自身的分量。每一丛开花的灌木丛都萦绕着蜜蜂

的嗡嗡声,还有蝇虫的嘤嘤声。花朵给予传粉者甘甜的蜜,而传粉者帮助花朵完成授粉,从而

延续植物的繁殖。多么奇妙的互惠互利模式。我被大自然的智慧、法则深深折服。我们人类从

自然中索取最多,却为提供我们所需的万物付出过什么呢?

拐向去村庄的路,路边的田地里绿色葱茏,呈现出农耕的面貌。葱茏的是村民种植的苜蓿。

苜蓿是极好的饲料,被誉为牧草之王,富含粗蛋白和多种维生素。这种苜蓿是新疆常见的紫花

苜蓿。

新疆人有吃头茬苜蓿的习惯。四月初,多年生的苜蓿刚刚萌发柔嫩的茎叶,便有农民掐了

尖,装在尼龙袋里,到市场叫卖。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苜蓿地中忙碌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蹲

在旁边。我走过去。她在挖野菜,而小女孩的手里拿着一把蓝紫色的花。是马蔺开花了呀。我

的眼睛扫向路边的沟渠。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性急的,已经星星点点地露出娇美的花容。还

有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刚把匕首尖一样的鹅黄叶片从板结的土地中挣脱出来。我用手摸

了摸那鹅黄的叶片,竟然是坚硬的。路过一片沙石地,一簇簇的马蔺鼓突出来,顶着蓝紫色的

头冠。花色醒目,却没有明显的香味。马蔺在荒坡、石滩太常见了,水渠边、人畜踏实的小路

边也常见它的踪迹。我看着它柔美的花朵,未曾想到它的根可达数米。马蔺是北方孩童传唱的

马兰花。“你拍一,我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马兰花与童年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水乳

交融,成为遥远记忆中的一抹亮丽。

就在马蔺盛开的沙石之地,还盛开着另一种不起眼的小白花。它们紧紧贴着地面,每株叶

片不多,却密密匝匝挤在一起,每个茎节处都撑开一把小小的花伞,攒在一起,就很醒目啦。

它细密如绿豆大小的白色四瓣花,和香雪球的花模样差不多。我能确定它是十字花科,具体的

花名却说不上来。我趴在地上,拍下了它与马蔺编织出的美丽花毯。这些贴着地皮生长的植物,

它短暂的美能够被关注欣赏,于它可有可无,于我却有独特的意义。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指向冰雪覆盖的岛屿。此刻,大地无言,

它的丰富、博大、神秘,像亘古的宝藏等待无尽的开启,等待一次次身心的完整投入。我像吃

饱了的婴孩般满足,内心洋溢着温暖和幸福。

(作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己已十分熟悉的自然界里那些相同的元素,作者始终保有新鲜度和陌生感,表现

出作者对大自然尤其对家乡周边风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迷恋。

B.文中画线的一组句子表达细切,句式对称工整,语言精练圆熟,体现了"水流""石头"间

动与静、喧哗与沉默、博大与渺小的辩证统一,充满哲思。

C.写马蔺花的段落,作者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触

觉等多种感官,将马蔺花的娇美、醒目、繁多写得如在目前。

D.文本最后一段开头作者引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给人一种空阔

广袤、苍茫辽远的感受,富有空间感和延展感,引人遐思。

【概括内容要点】6.虽然“大地无言",但文中却无处不体现出大地有“言"。你从大地的“言”

中感受到它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作者张映姝为新疆本土作家,有介绍说她近年专注于“植物诗歌和随笔的写作“,本文在哪

些方面体现了她"植物""随笔"的创作方向?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自在

贾平凹

①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

了,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

爬出去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

的蒲公英,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

我已睡卧在了菊花架下。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

脚,那弄潮的船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

彩,临风响动,顽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待在野外,却是多么

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

②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

不能尽是山石。到大海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

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

却一片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

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③陕南的地方,常常有这样的事:一条河流,总是曲曲折折地在峡谷里奔流,一会宽了,

一会窄了,从这个山嘴折过,从那个岩下绕走,河是在寻着她的出路,河也只有这么流着才是

她的出路。于是,就到了大批游客。当今游客,都是进山要观奇石,入林要赏异花,他们欣赏

那岩头瀑布的喧哗,赞美那河面水浪的滚雪,总是不屑一顾那河流转变的地方。是的,那太平

常了,在山嘴的下边,是潭绿水,绿得成了黑青,水面上不起一个水泡,不泛半圈涟漪。但是,

渔夫们却往那里去了。他们知道,那瀑布的喧哗,虽然热闹,毕竟太哗众取宠了;那翻动的雪

浪,虽然迷丽,但下边定有一块石头,毕竟太虚华轻薄了;只有这潭水,投一块石子下去,咚

响得深沉,近岸看看,日光下彻,彩石历历在目,水藻浮出,一丝一缕如烟如气,探身而进,

水竟深不可测,随便撒一网去,便有白花花烂银一般的鱼儿上来。

④小时候,我常在这样的湾水边钓鱼,我深深地知道她的脾性。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

蛟腾鱼跃;谁能说她不是山中河流的基希呢?湾水并不因被冷落而不复存在,因为她有她的深

沉和力量,她默默地加深着自己的颜色,默默蓄积着趋来的鱼虾,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脚

步在崖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断升高的痕迹。终有一天,她被人们知道了好处,便要来赤身游泳,

潜水摸鱼,夜里看月落水底的神秘,雨后观彩虹飞起的美妙。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

大智若惠,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

⑤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我却常常低头便思起了故乡。

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善日自才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

那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

里渗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

朵草的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

坏了肚子。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

一地哩。这地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株垂柳,城里有吗?城里的报时大

钟虽然比老家门前榆树上的鸟窠文明,但有几多味呢?我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么高高的薄壳大

楼凉台上,一个两个小瓦盆里植点花草,便自命热爱生活,又偏偏将花草截了直杆,剪了繁叶,

让其曲扭弯斜,而大讲其美!

⑥去年初春,我又回到老家去。家却搬了地方,再不是那多泉的川沟,而住在了大坡原上;

吃水要挑了桶去远远的林子里。我便提议打口井了。我没有请风水先生,我自觉山有山脉,水

有水向。我看了地势,便在前院里打起井来。打呀,打呀的,先还使得上劲,愈打愈是困难,

一笼笼土吊上来,但是,就有了一个大石层,无论如何也搭不出个缝儿来。我泄气了。邻家人

劝我到他们院里去打,说那里风水先生看了的,肯定有水;但我怎能把井打在他家院里?我又

在后院开始另打井。在那井坑里,打了五天,又打了十天,已经是十丈深了,还是没水,村里

人尽在耻笑起来,我只是打我的。那黑黑的世界里的苦作,那是孤孤的寂寞的生活。终有一天,

毕竟那水是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

太阳的光芒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

大,我明白那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

⑦这井打成了,这是属于我家的。天旱,那水不涸;天涝,那水不溢。狂风刮不走它,大

雪埋不住它。冬天里,在井中吊着桶子而不冻坏;夏天里,吊着肉块而不腐烂。我知道地下有

一个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

院子打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栗慢慢地淘呢。

⑧乡村的夏夜,实在热得难熬,人们都在场畔上乘凉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

一句,一直可以到深夜。谁都听了,谁却也说不上说了些什么,但是满足了,最满足的却是本

人。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无理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虽然表达了对雄壮海景的向往,却更真实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山地。

B.作者欣赏故乡湾水的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以此表达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

C.作者打井不请风水先生,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传达他对本色自然的尊重。

D.作者以乡间乘凉闲话收尾,展现人与天地自然自在共处的场景,揭示了主旨。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无琥的一项是()

A.本文缘景生情,叙述了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由景及物及事及人。

B.第③段“日光下彻"等句化用《小石潭记》的句子,描绘看似寻常却深沉的水潭,引人遐

思。

C.第⑥段写打成井后"我"与井的"互动”,句式上的自由突显出“我”的自在、舒畅情绪。

D.文章使用对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注重语言锤炼之美,同时整句与散句结合,典雅灵

动。

【概括内容要点110.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有"真景""真山真水"?

11.分析本文由“羡慕大海"到“思考大海"到"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大海”这样构思的好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树之下

夏立君

到大树下站一站,我相信,你的心情会好起来。

我心头时常会浮现好多棵大树的形象:故乡沂河岸边的古槐,浮来山的古银杏,陕北黄陵

的古柏……一个人的成长史中,应该有大树的身影。一棵大树给周围、给人带来的恩泽可以说

是无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奉献,还有精神上的感召。

人一生或许能见到或听说许多大人物,但你能见到或听说几棵大树呢?——那些几百岁几

千岁的大树。

我人生中第一棵大树在故乡,是一棵国槐,乡民称本地槐,据说有六百多岁了。我家挨着

沂河东岸,沂河发源于沂蒙山腹地,夜深人静时听得见水流浣沙之声。这棵树在河西岸一座老

庙里,佛像早已无存,唯树下或立或卧着多块古碑。这个破败荒凉的院落,曾是我儿时的乐园,

那棵树则是我十分敬畏的事物。伙伴们只要进入这棵大树荫蔽之下,就会滋生不一样的情感。

我们需三人手拉手才能将主干合抱,谁也没见过比它更大的树。主干完全中空了,树身布满吓

人的窟窿,大着胆子拍一拍,便发出混沌空洞虚无之声——那声音似有令我们灵魂出窍之力。

等我能读明白那些古碑上的文字时,我已离开了故乡与大树。

几十年来,我不时想,故乡若没有这棵树,不止缺了一道风景,亦缺了很多东西。连一棵

大树都没有的故乡,还能有什么呢?

另一棵更著名的大树距我家也不太远,它在沂南县与莒县交界处,是有“天下银杏第一树”

之称的浮来山银杏。周围见过没见过它的人都会说起它。他们会问从浮来山回来的人:白果树

(银杏别名)还那样?那人就说:还那样啊。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这棵树周围的人群中,应当已

进行了好几千年了。该树高24.7米,主干周长15.7米,需八人方能合抱,树荫遮地一亩余。

它的形态足以震撼人心,一树成大风景。主干如卧地礁岩,主枝如苍龙盘空,磅礴之势,浩然

之气,撑起一方天地。无法确知其年龄,但肯定在三千岁以上。《左传》载,公元前715年9

月,鲁隐公与莒子在此盟誓。两千七百年前的祖先,就让它来见证人类活动了,就信赖它了。

一棵将生命从远古坚持到今日的树,有魅力魔力是必然的。师专毕业那年,我到莒县教书。二

十岁,正是多情多欲又迷茫虚妄的时节。我常常到这大树下站一站,在它浩瀚气息笼罩下,想

一想人生中很切近或较幽远的问题。有一天,望着它枝头上青绿的叶子与果实,我忽然想:这

树龄是我年龄的一百五十倍以上啊!太不可思议了。我在它身边生活了十多年,后又调到日照,

离它也不远。现在,我人生的大半截已逝,而它——还那样。我与大树,正如庄子之言,是小

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它比秦始皇大,比秦穆公大,比孔子大,比老子大,它每一片叶子都

能俯视我们。没有哪个大人物会比它更大,而我们常常把自己弄得很大,把大树看得很小。

我见到的最年长的树,在陕北桥山黄陵。黄陵轩辕庙内古柏林立,最大的那株有专名:黄

帝手植柏。树高21米,主干高13.7米,基部周长11米,中围6.5米,上围2.5米,望去如

一逐渐收紧之巨型圆台,稳重刚健。树冠并不大,仅几根巨枝如大鹏展翼,树身呈向左方扭曲

盘旋之势,整棵大树便呈现出奇特的前行却又扭身回望之态。它岩然如山,一动不动,却似时

刻都在发出千钧之力。据说树龄有5000岁,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距这树不远,是黄帝

塑像。塑像表现黄帝大步前行又扭身回望之态——也许他是要看看他的民众跟上来了没有。黄

帝的苍然形态类似古柏,我想,雕塑家的灵感,可能就来自这棵树。说它是黄帝亲手栽植,谁

也无法证明,就算是后世的一种附会或愿望吧。后世人心目中的黄帝,是民族祖先崇拜情结的

堆垒与塑造。这个民族把祖先与起源,和一棵树联系在一起。古柏一侧有一片巨大伤口,从主

干顶部直达根部,树干起码被撕裂掉几十公分厚。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最惊人的植物伤口。可以

判断出,这伤口是它一根巨枝劈裂的瞬间造成的,人间没有一把大刀能劈出这样的伤口,这可

能是几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一场暴风雨造成的。5000年,它经的风雨雷电太多了。把一块顽

石放在一个地方5000年,也会化为斋粉,而它却带着这无与伦比的巨大伤口,一直坦然地站

在世上。这棵树其实就像我们这个民族。对这个民族来说,这棵树已具有了图腾意义。

世上的种种事物包括人,往往都是越老越丑。树却不是这样。没有哪棵大树是丑的。越是

老树便越美好。什么能比大树更能表达生物之美呢?形态各异的树干,隆重打开的树冠,都是

美的。每棵大树看上去都潇洒有仪,都坦率诚恳大度。而每个人包括我,不管表现得多么冠冕

堂皇,骨子里总难脱尽蝇营狗苟之念。人有欲望,有奢求。树有什么欲望奢求呢?树站在那儿,

一动不动,却对它周围所有生命、对脚下土地都有大恩德。一棵树死了,许多生命便丧失了家

园;一片树林消失了,必定是众多生灵的悲剧。树生得那么伟岸,它的根就是它的脚,它有许

多脚,却从不走路。人移植树不是满足树的欲望,而是满足人的欲望。树如果像人一样迈开步

走,到处争夺,那会是什么景象呢?大地大约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所有生命可能都会面临

灭顶之灾。正是树的稳定给众生带来了稳定,正是树的奉献奠定了众生存在的基础。

祖宗有言:山上有直树,世上无直人。面对树,人知道了惭愧。如果你的心里还能存有几

棵大树的美好形象,那可能说明你在人生中不难找到美好的事物。

树在世上站着,人也在世上站着。到大树下站一站,在大树下想一想:我能不能站得像样

一点呢?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三棵大树的树龄、树围、树高等数字,直观地表现出大树之"大"。

B.作者引用《左传》记载,表现了鲁隐公与莒子预见到长寿的银杏树能佑护两国。

C.全文多处将人与大树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大树的赞美和对人类的反思与批评。

D.文章开头点题,奠定了对大树的感情基调;结尾呼应开头,进一步开掘题意。

13.文章以“大树之下”为题目,有何妙处?

【概括内容要点】14.请简要概括作者对大树情感认识的变化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

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

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

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

滋润的水气,摩挛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

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

你闲暇的鉴赏。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

容你满腮的苔葬;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

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

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

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

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

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

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

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

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

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

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

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

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

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

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

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

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

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

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纤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

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

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

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

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

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

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

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

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

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②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

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

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寒,这无形

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

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

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六月作

(有删改)

【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

心。②葛德,现通译歌德;阿尔帕斯,现通译阿尔卑斯;雪西里,现通译西西里;莱因河,现

通译莱茵河;梨梦湖,现通译莱蒙湖;威尼市,现通译威尼斯。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拟物的修

辞手法,把“天真”说成是娇柔脆嫩的含羞草,可谓奇思妙想。

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

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因性灵解放带来的巨大愉悦感。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两种叙事方式自由切换,既便于

直抒胸臆,又营造了妮妮闲话的亲切氛围,有意外之效。

D.全篇行文看似自由.却暗藏章法: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下来三个段落具体描述

做客山中之妙,最后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概括内容要点】16.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的必要条件。

17.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在本篇散文中

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

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

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

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

庄,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

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

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柳树

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

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

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

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

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

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