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_第1页
《孟子》二章教案_第2页
《孟子》二章教案_第3页
《孟子》二章教案_第4页
《孟子》二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案No.78第3教时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人备课时间12、27目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重点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二、检查学生读书,正音。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ɡé)曾益(zēnɡ)拂士(bì)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多媒体显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教学步骤(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2.学生熟读课文。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一板块:文言知识(1)解释重要的字词。发、举、士、市、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作、征、喻、入、则、出、恒、然后(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3)一词多义。=1\*GB3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2\*GB3②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国恒亡()④死即举()大名耳胶鬲举()于鱼盐之中=5\*GB3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6\*GB3⑥扶苏以数谏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翻译句子。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教学步骤第二板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第1、2节列举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阐明人才要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3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作者先从个人的角度,从正面指出人才的造就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磨练,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有内外两方面---国内有法度的大臣和能辅助君王的贤士;国外有邻国的侵扰。第4节归纳出中心论点。(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举例论证(摆事实),如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对比论证(讲道理)。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正反对比。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五、布置作业整理课堂笔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后记文通中学基础教案No.79第4教时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人备课时间12、27目的要求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重点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2、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检查上堂课的内容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二、课堂拓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教学步骤3、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吗?答:这一观点非常正确,我赞成它。它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4、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孟子的观点,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5、你能列举孟子的名言吗?(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课堂小结《(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教学步骤四、布置作业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2、写一篇读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教后记基础教案No.76第1教时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人备课时间12、27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重点难点1、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2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结合注解=1\*GB3①,介绍作者和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年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玉,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孟”并称,称为“亚圣”。教学步骤《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一)第一段: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⑴翻译和重点词语。欲、得、兼、取、生、义。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点明题旨,由浅入深,自然明晓。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⑴翻译和重点词语。甚、于、故、恶、患、辟⑵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从正面来论述。教学步骤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⑴翻译和重点词语。如使、则、凡、者、⑵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⑴翻译重点词语。由是、则、而、有、是故。⑵因果分析,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⑴翻译和重点词语。独、者、是、之、丧⑵“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点拨]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五、布置作业整理课堂笔记;背诵课文。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 巧妙设喻,引出论点 因果论证,证明论点舍生取义 假设推理,反面论证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正面论证 对比论证,反面论证教后记基础教案No.77第4教时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人备课时间12、27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3、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重点难点1、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2理解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检查上堂课的内容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二、精读课文,疏通理解:(一)第二段: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⑴翻译和重点词语。箪、食、豆、羹、与、蹴、不屑⑵正面举例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二)、第三段: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⑴翻译和重点词语。钟、辩、而、于、加、为、奉、得、与⑵“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反面举例。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⑴翻译和重点词语。乡、为、为、是、已、此、谓、其、本心⑵运用排比、对比的方法。教学步骤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④最后一句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本心”就是我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三、总结全文。1、概括段意: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2、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推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好处: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气势充沛主题鲜明五、赏读·延展:(1)、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孟子:义我所欲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忠君报国的“忠义”。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教学步骤(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 巧妙设喻,引出论点 因果论证,证明论点舍生取义 假设推理,反面论证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正面论证 对比论证,反面论证教后记作业纸日期:班级初三姓名学号成绩学科语文课题《孟子》二章命题人完成时间30分一、填空1、孟子,名,字,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并称,被称为。2、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3、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并称为“四书”。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加点的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征于色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2、解释通假字。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