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
闫哈
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选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手不要紧,手机拍
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合由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使利。可怎
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来花呢?
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
告诉你。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
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现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承它们建立连接,拥
有它们了吗?(A)
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使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
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完解和苏且,我们都一无
所知,有的只是相适时无关紧要的一句末破。(B)
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
的故事,吴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
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
到的往往是金、温暖、慰籍和自己的人生。(C)
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
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根新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故平地、被量化的。(D)
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义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
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
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奏。
(1)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你对"二手'知识胶囊的理解。
(2)根据要求答题。
①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②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
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第下一个同举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
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③说说本文第③段在说明方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3)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阅读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一问题。
【答案】(1)“知识胶囊",由药学概念演变而来,指用胶囊包装的知识。二手知识胶囊
是指借别人的分析理解文章获得对某一知识的了解,并不是直接获得。
(2)①由身边事说起增强趣味性和亲切感;引出说明的话题。②放在A处。因为这一段
以观影和读书为例,说明了"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现象,并在结尾设问,材料正好与前文呼
应。③作者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而鲜明地说明记住花的名字并不能算了解一朵花。
(3)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花里掺杂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背后关于童年、故
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才算认识一朵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胶囊'是药学概念,"知识
胶囊”是由此演变而来,指用胶囊包装的知识。从第二段中的语句意思可以概括出"二手知
识胶囊'指借别人的理解而获得对知识的一定了解,并不是自己去直接学习思考而获得。
(2)①考查考生对文段在文章机构上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段的内容是讲述我们每个
人身边的事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也引出了说明的对象。②材料以观影和读书为例,说明
了"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现象,所以应放在A处。③从“植物和人一样"可以判断所使用的说
明方法是:作比较,说明了记住花的名字并不能算了解一朵花。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后,联系文本的
内容进行概括回答。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回答。如第四段中“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
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吴于童年、故乡、
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归纳出答案:只有认识和
了解了花里掺杂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背后关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
情,甚至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才算认识一朵花。
故答案为:⑴"知识胶囊",由药学概念演变而来,指用胶囊包装的知识。二手知识胶囊是
指借别人的分析理解文章获得对某一知识的了解,并不是直接获得。
⑵“知识胶囊",由药学概念演变而来,指用胶囊包装的知识。二手知识胶囊是指借别人的
分析理解文章获得对某一知识的了解,并不是直接获得。
⑶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花里掺杂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背后关于童年、故乡、
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才算认识一朵花。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要认真阅读,对文本语言要善于归纳。
⑵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掌握说明方法的种类,并且能够联系具体的语句阐述
其作用。
③考生要注意联系文本,根据问题在文本中找到答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
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
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
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
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
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
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
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
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
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
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
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
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
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
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
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
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
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
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
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
"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
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
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
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
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
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
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
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
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
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
呢?
(1)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⑦段中划线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答案】(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全息技术。
(2)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
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
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
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
了文章说服力。
(4)C
【解析】【分析】⑴说明文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
第一段内容可知,本文开头从"科幻电影"说起,首先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电影
当中的这种技术正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所以也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⑵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
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
不能去掉,"目前"限制了时间,表明全息摄影术当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
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果去掉以后,就变成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
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不符合原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先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
知,列举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明确、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使说明更加清楚明白,增强了文章
说服力。
⑷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
出正确的选择。A项有误,文中第二段介绍的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
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全息技术。
⑵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
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
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
文章说服力。
(4)C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开头段一般在结构上概括
全文,起总起的作用,在内容上做好铺垫,引出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
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答题,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
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
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
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
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一一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
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一一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
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
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
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
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
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
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
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
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⑷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
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
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
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
机拍照,己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深黄、股红一一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一一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一一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一一光线折射原理
(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
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
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
启示。
【答案】(1)B
(2)D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
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
可。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
种类即可。D项正确,选文④⑤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
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
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1)B;(2)D;(3)B
【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
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
及其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事物的xx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
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
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
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
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
事物的xx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
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
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
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
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
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
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
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
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
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
傲?"蝙蝠日:"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
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
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
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
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
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
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
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
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
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
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
"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
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
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
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
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
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
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
⑩,。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
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
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
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
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
加灵巧自如。
⑪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
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⑫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
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
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
光滑的小鱼。
⑬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
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
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3)选文第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
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答案】(1)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2)B
(3)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
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
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引用史料或是诗句的作用的理解。说明文中
常引用史料或是诗句,作用有二,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色彩,二是为文章提
供有力的佐证。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
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
中并没有介绍蝙蝠的药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
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
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选文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一
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
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
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可以补写为: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
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故答案为:(1)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2)B
(3)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
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
物。
【点评】(1)说明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
明对象的特点);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说明对蝙蝠评价差别之
大,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提取的题目,也是概括说明内容。本文主要说明蝙蝠给人的印象,
生活习性、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葛洪《抱朴
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一句是说蝙蝠的药
用价值,显然不相符。
(3)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
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
文章的趣味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12段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生
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4)9段“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
蝠”等句子,说明蝙蝠听觉好的特点。10段说明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
点。因此,开头一句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概括为: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
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里说:"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
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
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
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途-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
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
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照44年
(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果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形
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
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
色:长安潘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
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凭添
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莱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
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
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果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
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
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
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
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来标识!
(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说明。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正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没有中
国侨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请结合文本,概括中国桥梁的美体现在哪三个
方面。(每空不超过七个字)
【答案】(1)准确性(严谨性),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
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2)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
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3)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②段侧重
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4)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解析】【分析】⑴"按照科学定义,桥是-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
然的一大创举"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为引用的说明方法。在答
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⑵“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长达55千米"等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杭州湾跨海大
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运用了典型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第2段说明桥梁的实用性;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
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所以属于逻辑顺序。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
白。
⑷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第2段说明桥梁的建
筑美;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美;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美。
故答案为:⑴准确性(严谨性),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
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⑵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
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3)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②段侧重表
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⑷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对比说明删
去此词前后句子的意思的变化,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结
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⑶本题考查本文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本文事物说明文,提取文中说明特点、原理、
功能、作用的词语归纳,这几段按照逻辑顺序说明。
⑷本题考查归纳说明对象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精读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提取出来做答。
6.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
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
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
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
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
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
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
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
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
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
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
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
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
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
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
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
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
片"是被画出来的一一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
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
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
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
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
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
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
崔颍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题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
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
(2)文章介绍了朋友圈"前世"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和o
(3)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亲切自
然,既是说明的对象,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纸书;题诗刻字
(3)"老祖宗"原意为祖先,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朋友书"是今天各种社交媒体
的最早表现形式,突出其历史之久。
(4)举例子、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为“朋友圈〃点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并非今人的
创造。
【解析】【分析】(1)此文标题中的"前世今生"点明了说明对象"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
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梳理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如“一些北欧年轻人
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
题诗刻字",提取两种形式"纸书、题诗刻字”。
(3)"老祖宗"本义指祖先,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说明了“朋友书”的历史悠久。
(4)句中引用传说,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颍题写赞语的例子,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和引
资料,结合整个句子来看,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第⑥段的中心句: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
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
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亲切自
然,既是说明的对象,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纸书;题诗刻字
(3)"老祖宗"原意为祖先,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朋友书"是今天各种社交媒体的
最早表现形式,突出其历史之久。
(4)举例子、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为“朋友圈"点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并非今人的创
造。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题目的作用。说明文的题目常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
兴趣,介绍说明对象某种牲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和概述,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梳理与题目有
关的句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即可。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并引用了李白的诗
句。所以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介绍说明对象的某种特
征,增加说服力的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
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
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
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主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
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
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
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
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
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
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
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
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
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
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
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
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
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
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
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
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
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
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
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2)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
本文谈谈。
【答案】(1)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
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
通缉令的不同之处。
(4)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
身帖""路引"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解析】【分析】(1)阅读本文,其说明的对象即为古代的通缉令,重点说明了古代通缉
令能高概率抓获罪犯的原因,所以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又以“缚人有术"四个
字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基本"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大体上相同,但也有
不同之处。如果删去,意思则变成了我国古代的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的完全相同,与实际
情况不符。
(3)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伍子胥也因此急
白了头,才混淆过关"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古代通
缉令依靠画像缉捕疑犯的特点。
(4)从"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连保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
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为了有效缉捕疑
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⑴点明了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不能。"基本"是指大体上,对"相同”在范围上进行了界定。如果去掉了,就说明古代通
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完全相同,这与事实不符。"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举例子。通过举伍子胥因急白了头而与画像不符才蒙混过关的例子,说明古代与现代通
缉令的不同之处;
⑷①保甲制度,限制人们的自由;②连保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保受牵连;③"照身
帖""路弓I"等类似身份证的材料,管理流动人口;④悬赏制度,鼓励百姓检举、揭发疑
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
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弹簧床垫告诉你"左侧现象"
1878年,席梦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垫,从此人们就与弹簧床垫结下了不解之
缘。然而130多年后的今天,弹簧床垫在为人们带来舒服睡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
患。
最初,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床垫会成为健康的杀手之一。只是在对科学界的一个奇怪的
"左侧现象”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床垫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谓"左侧现象”,即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
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
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视,来自瑞典的研究者赫伯特和约翰森在近期的《病理
生理学》杂志上都认同了这个观点。止匕外,他们还表示,这两类癌症的发病原因远没有人
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跟我们日常的睡觉习惯有很大的联系。
在过去的30年中,乳腺癌和黑素瘤的发病率都呈稳步上涨的趋势,然而医学界对这两类
癌症的发病原因仍然不甚明了。
有人指出,经常在太阳下暴晒会增加黑素瘤的发病率;可是经过科学家的观测研究,太
阳的强度在近30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黑素瘤生长的地方往往是臀部、大
腿和躯干部分,而这些地方恰好是被衣服遮住了,不可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
一条来自日本的线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日本,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仅占瑞典的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只有
美国和英国的10%,而且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
于是研究者就开始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
忌、O
他们发现,日本人睡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比如日本人的床垫通常是直接铺
在房间的地板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将弹簧床垫铺在床架上。
因此,房间内的家具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也就浮出水面了。
话锋转到另一边,在2007年瑞典就有研究指出,生活在被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塔覆盖地
区的人们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流行病学家也表示,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
的电磁辐射波会削弱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的发病率。
试想一下,当金属弹簧床遇到电磁辐射波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美国,床架和床垫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床的长度刚好是调频广
播和电视传输波的一半,而一半的传输波刚好可以与金属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
波。
在弹簧床垫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暴露在电磁辐射下。
想想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如果长期受电磁辐射的侵害,寿命也会因
此缩短三分之一。
而在日本,绝大多数的床都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且调频广播和电视的传输波也不是其他
国家经常用的87-108赫兹,因此日本的癌症率相对较低。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左侧现象”,答案也明朗化了。
此前有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更倾向于靠右侧睡觉,尽管有关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
楚,但是右侧睡觉可以减轻心脏的重量压力,此外,心跳声也比往左侧睡觉低。因此,当
我们侧右睡觉时,身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
这就是"左侧现象”在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表现明显的原因。
(节选自《读者》)
(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根据文意,简要解释"左侧现象"产生的原理。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根据文意,请提出两条能够有助于消除“左侧现象",保持健康的措施。
【答案】(1)说明了(什么是广左侧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金属弹簧床和床架与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波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当人们
在弹簧床垫上靠右侧睡觉的时候,身体就会受到电磁辐射的侵害,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左现
象"。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并且突出地说明了日本的癌症发病率低。
(4)①将弹簧床内的金属物遹通换成非金属物顽(或者将弹簧床垫换成传统的棕棚垫、草
塾)。②房间里不要摆放电视机、收音机等最容易接收传输信号的家电。
【解析】【分析】(1)本文开头"弹簧床垫在为人们带来舒服睡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
患",引出"左侧现象”,接着说明了什么是"左侧现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
癌症的发病率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原文语句"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可知,答案应到下面的
文章中寻找,再根据"这就是左侧现象在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表现明显的原因"可知,
答案在文章中间部分,从前向后寻找切题的语句,如"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美国……而
一半的传输波刚好可以与金属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当我们侧右睡觉时,身
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由此我们可以提取概括出正确
答案。
(3)结合画线句的内容,从“在日本,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仅占瑞典的
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这些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明显低于"表明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日本的癌症发病率低"
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4)由文章可知,金属物质易与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波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
波,对身体健康不利,我们可以提出将弹簧床换成木床,把床垫内的金属物质通通换成非
金属物质。再如睡觉的房间里不要摆放电视机、收音机等最容易接收传输信号的家用电
器。再如睡觉时,把家用电器关闭等。
故答案为:⑴说明了(什么是)"左侧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⑵金属弹簧床和床架与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波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当人们在
弹簧床垫上靠右侧睡觉的时候,身体就会受到电磁辐射的侵害,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左现象"。
⑶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并且突出地说明了日本的癌症发病率低。
⑷①将弹簧床内的金属物遹通换成非金属物顽(或者将弹簧床垫换成传统的棕棚垫、草
塾)。②房间里不要摆放电视机、收音机等最容易接收传输信号的家电。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意,整合信息,归纳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⑷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和针对性。作
答本题时,可根据文本当中“左侧现象”产生的原理,制定具体的消除措施。不要求统一答
案,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九旬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为发明"光镶技术",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
科研界人士甚至压根没听说过"光镣"这种技术。"光镣"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
能让普通人建立概念。今天,我们就先试着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能够以光的力量来操纵细
胞的诺贝尔奖成就。
"光镶"诞生的发想一一光之力
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激光束流相关的产生、控制技术的进展,利用光来操作微小物
体的"光镇"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阿瑟•阿什金教授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任职,
他很早就开始进行光操控微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于1986年公开了他的第一代“光慑"。
大家都知道光可以协助动物产生视觉,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来源,可以加热物体,但是
对"光的力学领域"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光镣正是利用了"光的力"(也译为光压、辐射
压等等),并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什么是"光的力"?
中学物理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谓波粒二象性。与人
体被飞来的棒球击中后产生冲击一样,光的粒子即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物体施
加力的作用。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强烈的日光或者探照灯击倒在地呢?
这是因为,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10亿分之一到100亿分之一N这个数量级,所以说能
用肉身感受到光压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然而,越是微小的物体,就越容易被微小的力所撼动。例如,红血球、细菌一类人体细
胞或者微生物等等都对光压非常敏感。来自光的微小压力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在不受到积压
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移动。
光镇是如何让光操控微粒成为可能的
具体来说,光具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
照明光路负责采集成像所需的信号,而控制光路用来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的运动。控制
光路的核心是汇聚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
激光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被汇聚到一个十分微小的光斑上,这是普通光源所无法实现
的。
对于所要操控的微小物体来说,这种激光束汇聚形成的强聚焦光斑会形成一个类似"陷
阱"的机构(称为三维光学势阱),微粒将会被束缚在其中。
一旦微粒偏离这个“陷阱”中的能量最低点(即位置的稳定点),就会受到指向稳定点的
恢复力作用,好像掉进了一个无法摆脱的"陷阱"一般。如果移动聚焦光斑,微粒也会随之
移动,因此便能实现对微粒的捕获和操控。
光镇技术早已大显神通
光镜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
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镶大显身手的时机。
又比如,在环境科学领域,经常会有区分水中数种微小物体的需求,利用光镣可以将各
种物质在无损条件下容易地分离,给之后的精密分析创造良好的条件。
止匕外,在操控的同时,鉴于激光波长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光镶还可以同时获得大量
空间测量数据。
一个有趣的应用实例就是,有研究人员利用光镇测量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的距离数
据,从而推算出驱动蛋白每走一步的能量正好相当于一个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堪称光
镶操控性和测量性结合的绝好案例。
其实,直到笔者打出"光镶"两个字的时候,搜狗输入法还没有录入这个词组......相信对于
绝大多数人来说,光镶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光镜技术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
的的确确为人类在诸多领域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此番斩获诺奖,虽然出乎大多预测所
料,却也名副其实。相信随着诺贝尔奖的颁发,光镇技术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科
普风潮。
(1)"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10亿分之一到100亿分之一N这个数量级"运用了哪种说明方
法,其作用是什么?
(2)"光镣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中"一般"能删除吗,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镶"技术,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让普通
人完全明白。
B.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以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
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C.负责采集成像所需信号的是照明光路,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运动的是控制光路,后者的
核心是汇聚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
D.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镀
技术在物理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应用的印证。
E.光镶技术虽然是相当陌生的概念,但是它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的的确确为人类
在诸多领域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
【答案】(1)列数字,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光的压力非常小,所以人感受不到光的压力。
(2)不能删除,因为"一般"意味着有特殊情况,删除"一般"就成了没有例外,与实际情况
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3)A,D
【解析】【分析】⑴从"10亿分之一到100亿分之一”这些区间数字看出,用了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光的压力极小,所以能用肉身感受到光压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⑵限制性词语不能删去,应为"一般"意思是多数情况下,光径系统多数由照明光路和控制
光路构成。还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全部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
与事实不符,"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A项错误,原文是"建立概念",与"完全明白”有相当大的不同。D项错误,不是“物理
学",是"生物学”。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直观准确地说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集合6篇
- 西游粘土课件
- 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
- 小学一年级英语期末工作总结
- 扶贫电影杨得操家的幸福观后感启迪(10篇)
- 副园长个人述职报告示例【三篇】
- 介绍春节的初三作文600字(5篇)
- 小学生中国梦诗歌演讲稿2分钟
- 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 学校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例文文本
- 斯瓦西里语常用词(网上收集整理版)
- 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完整版钢箱梁安装及叠合梁施工
- 长亚自动定位打孔机使用说明书
- 第六章、船舶通信设备
- 造价咨询归档清单
- 浅谈如何抓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 智慧树知到《配位化学本科生版》章节测试答案
- 捐赠合同协议书范本 红十字会
- 4.机电安装项目质量目标与控制措施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现状调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