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详细版
【常见的小说考点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I概括故事情节
技巧: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
括比较复杂的事件)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题型一般是要求补全情节,近年来多用填
空形式,因此答题前首先要先分好层次)
考点二:|分析插叙的作用
技巧: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
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
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考点三:|线索的提取及其作用分析
技巧:1、如何提取线索:主要看把材料(事件)贯穿起来的是什么,一般是事线、物线、
情(情感变化)线,有时也会以时间、地点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一般有这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条理清楚、层
次清晰。
考点四:|分析关键的句段的作用(多为分析开头、中间和末尾的重要句段的作用)
技巧:从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结构上。一般有如下规律:
1、在开头。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写出了……(概括内容),抒发……情感。结构上:①
引出下文②统领下文③设悬念,引人入胜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在结尾(一般是议论、抒情句)。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写出了……
(概括内容),突出人物……思想品质(或情感)。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在中间。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即可)。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②为后
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考点五:|小说主人公是谁?
技巧: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考点六:|结合文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技巧:特点分析:观其外察其内,通过细读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和相关典型事例来归纳
人物形象特点,注意:1、归纳时用词要尽量准确;2、“结合原文”时要举例(引用或概
括);3、结合主题来揣摩人物特点;4尽量答完整。作用分析:1、扣主题;2、次要人物
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3、线索人物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文事件、人物有机结合、浑
然一体(参看考点三一一线索的作用)。
考点七:|人物描写句的作用(答法与考点十五类似)
技巧:运用……描写,用了“XX”“XXX”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
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考点八:|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技巧: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
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考点九:|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技巧: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考点十:I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技巧: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
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点十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技巧: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
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考点十二:|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技巧:(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
整。
考点十三:|标题的作用
技巧:(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暗示主题;(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
内容浑然一体;(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考点十四:|写作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分析
技巧: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和本技巧的特点来回答。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
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
宕起伏,更有吸引力。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
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
|考点十五:|语言赏析
题型: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
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技巧: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
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考点十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技巧: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
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考点十七:|开放性试题,主观性表达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
节进行延伸扩写)
技巧: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2、延伸
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
格、身份特点;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
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过关训练】
翻浆的心毕淑敏
①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②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③“你找死吗?你!你个小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④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⑤“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⑥“你没长眼睛吗?驾驶室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⑦“我蹲车厢就行。”
⑧“蹲车厢?这样的天,想冻死啊!”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⑨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
吃....”
⑩“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11)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
里发出来的。
(12)荏风桂车窗处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曾有一个同事一次好心搭载一个化装成可怜的
人的青年,结果那坏蛋上车以后竟然把我同事杀死,甩在沙漠里,自己把车开跑了。从此
我们司机绝不敢让不认识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13)我心里一沉,赶紧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14)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
橡胶轮胎击打得嚼嚼作响。
(⑸“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我说。
(16)“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17)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
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18)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
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
依旧完整。
(⑼司机说:“车速这么快,看他还敢不敢动!”
⑳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
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21)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趣趣,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
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
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22)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
在了轮胎中央。
(23)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
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24)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
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25)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
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
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
呢...
(26)“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
出隐隐的笑意。
(27)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
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28)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
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29)“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30)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
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31)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32)“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33)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34)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套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
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酱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
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
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9像凌空遭遇寒流,.一冻得皱缩起莪。(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请简述本文的主要情节。(4分)(考点一)
2、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对搭车青年的态度和情感发生着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
来,填完下面的表格。(4分)(考点九)
情节青年拦车司机表忧青年搬包查验提包
态度和情感有点同情有点怀疑惊恐愤怒愧疚难安
3、请结合文段分析搭车的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考点六)
4、请品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考点七和十五)
句子: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
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5、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4分)(考点十二)
6、请简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考点十三)
7、前伏笔,后照应,正是因为有了细节的前后穿插和照应,所以本文虽然结局出人意料,
但又让人觉得是在情理之中。对于青年其实是在努力地固定和保护“我”的提包这一结
局,前文其实已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伏笔来。(考点十四)
8、请简析司机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考点六)
9、请说说第⑫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并简析其作用。(考点十)
10、请简析第34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考点十六)
11、第⑫段属于插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也可改成:此段可否删掉?为什么?)(4
分)(考点二和四)
12、作者对上了车之后的青年主要进行了动作描写,那么,青年在车上会有哪些心理活
动?请你根据全文内容,发挥想象,揣摩当时青年的主要心理,写一段话。(5分)(考
点八)
(要求:第一人称占1分,符合语境与人物品性得3分,语言流畅得1分)
13、假设青年离去之后,继续赶路的“我”和司机围绕着这件事进行了一场对话,请你在
理解本文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把这场对话的情景续写在下面。(不少于100
字。温馨提示:答题空间有限,不必分段分行列,勿忘用好标点符号。)(5分)(考点
十七)
(能顺着原文情节并围绕“诚信缺失”、“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乃至冷漠”等社会问
题和“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的主题来展开得3分,语言流畅得1分,语言生动
得1分。)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
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
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
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
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
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
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
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喇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
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
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工具),
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
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
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
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
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
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
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
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
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
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间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
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
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有要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
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
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
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
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中/华-资*源%库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
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
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
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B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
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
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我"的情绪变化。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
B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
镀上了灿灿金色。
(3)试分析第1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本文标题言近旨远,试探究其意蕴。
【答案】(1)①沮丧(惶恐而焦急);②猜疑,失望;③欣喜(高兴);④激动。
(2)A①比喻,形象地写出夕阳暗淡、凄凉之态;②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风的寒
凉;③环境描写,烘托我们在等待“救兵"时的焦急失落之情。
B①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村民的朴实憨厚、好客;②比喻,把村民比作镀上金色的平
安路标,表达出"我"对村民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3)①本段插叙"我”跟刘师傅初次相遇的情景,直接体现出刘师傅的热心和真诚,同时
侧面衬托出村民的热心好客;②与第②段文字相照应,不但使"我"消除误会,而且突出表
现了刘师傅等人的热心和真诚。
(4)①"微尘""山花"都用了象征的手法,"微尘"形象说明村民身在乡郊野岭,微不足道,
平凡无奇,"山花"比喻他们那种朴实无华、真诚热心的优秀品质,淡雅悠远;②通过"远"
和"近”的对比,表现出虽然"我"已离别他们,但是他们的优秀品质却沁人心脾,让人激动
不已;③与结尾遥相呼应,揭示本文主题。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在文中找到表现人物情绪的句子,再进行归纳
总结即可。本文涉及"我"的情绪的句子有第②段中的第一句话,从中可以归纳出“沮丧
(惶恐而焦急)”的情绪;第⑥段最后一句,从中可以看出"猜疑、失望”的情绪;第⑩段
则可归纳出"欣喜(高兴)”的情绪;第12段则可看出"我""激动"的情绪。
(2)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其中自
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
文章中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
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语句赏析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赏析。解答时要
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或描写方法,分析其作用,还要写出其所表达的情感或心理。赏析句子
的答题模式可采用"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的
句式来作答。B句的赏析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村民挥舞告别的手臂比作平安路标,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村民夹道而立、挥手告别时醒目的形象,体现了村民无私帮助路人平安前行
的赞美。
(3)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
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
方法。好处是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突出人物形象。本段插叙"我”跟刘师傅初次相遇的情
景,解开了第二段"我"悔意重重的悬念,同时体现出刘师傅的热心和真诚,从侧面衬托出
村民的热心好客。
(4)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深层含义一般指标题的延伸
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具体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文章相关语
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概括作答即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
标题具有如下含义:①"微尘""山花"都用了象征的手法,"微尘"形象地说明了村民身置乡
郊野岭,微不足道,平凡无奇;"山花"比喻他们那种朴实无华、真诚热心的优秀品质,淡
雅悠远。②通过"远"和"近"的对比,表现出虽然"我"已离别他们,但是他们的优秀品质却
沁人心脾,让人激动不已。③与结尾遥相呼应,揭示本文主题。
【点评】记叙文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
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
"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
作全面的分析。答题技巧: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
思考深层含义:①结构(线索、悬念)②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③与人物的关系
(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④修辞(比喻、拟人、双
关等)⑤表现手法(象征)。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巢一心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
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
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
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喟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
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
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
③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
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
好时光。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
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④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
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
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
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
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
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
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
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
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
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
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⑨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
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
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
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⑩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
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
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
立,彼此隔离。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
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⑪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⑫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这些城市的流浪者睡着了,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
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有时清冷的月光累了,也会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
起安睡。雀儿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
谷,芳香的果实。
⑬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
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
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②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2)文章前面部分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但第⑨段末句"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
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开始,叙述的人称却变为了"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这句话上下句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不
然。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末"那个小巢很暖,很暖……"这句话中"暖”的内涵。
【答案】(1)①"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突出阳光明亮,枇杷果鲜黄,表现雀儿们
生活环境优美,也写出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②"飞也似",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我"转
身速度之快;又把自己称作"逃逸者",表现"我"此时内心的恐慌、害怕,表达"我"对雀儿们
的愧疚之情。
(2)下文写到人们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而奋力打拼,因为更多的物欲而生活得焦虑不
安,而上文中"我"因种种生活压力而夜不能寐,可见"我"也是下文中"人们"中的一个。人称
变为"我们",更突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3)这句话的上下语句并不矛盾。"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大的房子里只是
我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
感,一直焦虑不安,我们的灵魂没有归宿。
(4)人们为了入住更大更多的房子,奋力打拼,然而在拥有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
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苦恼于各种琐碎人事,"我"夜不能寐。作者希望能躲进熟
悉的梦,靠近温暖的鸟巢,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心绪安宁,内
心温暖。作者也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的牵绊,找到心灵的家园。
【解析】【分析】(1)①结合句子分析,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这是一幅非常美丽
的画面,"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明灿灿”形容阳光的明亮灿烂,"黄橙橙"形容枇杷
果的鲜黄,表现雀儿们生活环境优美,也烘托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据此理解答题即
可。②结合句子分析,"飞也似",像飞一样,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我"转身速度之快,
又把我比作一个慌乱的逃逸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结合语境分
析,我请人砍掉了枇杷树,我感觉非常对不起雀儿,现在看到等着我,我觉得内心非常恐
慌、害怕。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因为我家小院里的那棵枇杷树成了雀儿们的乐园,我也能在享
受到美好的时光。但后来因为家里总是不顺,特别是母亲重病后,我请人砍掉枇杷树,我
觉得对不起这群雀儿,但雀儿却依然不愿离开我家屋顶。我和雀儿们依然相处非常融洽。
文章至此都是叙事,叙的是我家的事。但第⑨段作者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写道,晚上
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
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
杂乱。概括来说就是"我"因种种生活压力而夜不能寐。这种感受并不是只有作者一个人所
独有,下文就写到人们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而奋力打拼,因为更多的物欲而生活得焦
虑不安。因此,人称变为"我们",更突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3)结合文章内容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
大大的房子里只是我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
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一直焦虑不安,我们的灵魂没有归宿。因此并不矛盾。
(4)这里的“暖”很显然不是自然温度方面的,显然是人的内心感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
的希望,就是因为现实中人们为了入住更大更多的房子,奋力打拼,然而在拥有了更多更
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苦恼于各种琐碎人事,"我"夜不能
寐。从“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可以看出作者希望有一个心灵家
园,哪怕它很小,但只要住在里面的人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心
绪安宁,内心温暖。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突出阳光明亮,枇杷果鲜黄,表现雀儿们生
活环境优美,也写出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②"飞也似",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我"转身
速度之快;又把自己称作"逃逸者",表现"我"此时内心的恐慌、害怕,表达"我"对雀儿们的
愧疚之情。
⑵下文写到人们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而奋力打拼,因为更多的物欲而生活得焦虑不
安,而上文中"我"因种种生活压力而夜不能寐,可见"我"也是下文中"人们"中的一个。人称
变为"我们",更突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3)这句话的上下语句并不矛盾。"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大的房子里只是我
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一直焦虑不安,我们的灵魂没有归宿。
(4)人们为了入住更大更多的房子,奋力打拼,然而在拥有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的时候却
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苦恼于各种琐碎人事,"我"夜不能寐。作者希望能躲进熟悉
的梦,靠近温暖的鸟巢,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淡泊名利,心绪安宁,内心
温暖。作者也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的牵绊,找到心灵的家园。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
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
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
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⑵本题考查文章的叙述角度问题。叙述角度即用第几人称叙述,作者根据审美和预定的阅
读效果选择人称。如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
里描写。第三人称:以旁观普身份讲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但显得不亲近。第
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
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
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⑷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
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
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
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
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
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
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
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
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
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
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
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
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
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坪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
《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
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
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
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
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
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
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
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
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
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
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
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
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
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
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
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
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
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
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
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
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案】(1)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加工时要考虑口语进行大众
化。
(2)①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
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
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②运用了报刊使用
"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
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3)从三个方面,一,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二,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三,规范
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之后,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文章脱
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是主张
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要求分析事实论据及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果
(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文
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⑧段"有的同
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
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口语要经过
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
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
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
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加工时要考虑口语进行大众化。
⑵①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
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
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②运用了报刊使用"最
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
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⑶从三个方面,一,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二,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三,规范的
标准不断变化发展。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
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
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
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
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
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事
例进行分析其论证了哪种观点。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
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概括出内容要点。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活着
沙爽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海鲜市场,但是到
银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⑵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
海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裹在里面它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
喷。我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公交车路线。按照
店主的指点,我斜斜穿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一一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条路显然是新
建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接近十字路口,有一棵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
在开花。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嗯?怎么可能?我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
那灰绿色的叶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天太热了。在十一月,这异乡的阳光和
街道恍如幻觉。睽违①多年,你怎么会在这里?你桃红的花朵吐出我多少年前就无比熟悉
的粉黛香气。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
还是红的,像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⑥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
至少繁殖相当简易一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
封住。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祖母和母亲
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
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
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
死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一一原始的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当
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一一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身,
听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我想,
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②趋于正常,如同植物茎
管里流淌的隐秘汁液一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以催生花朵或删除落叶?为什么夹
竹桃执意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止娇嫩的花苞被蜥虫啃啮?这世界只呈现它的物理
表象,却很少暴露它幕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夹竹桃它已经长到
了两米多高。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太小,还不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
大的一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
样。见我犹豫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⑪其实我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那么多个冬天,
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中呵出的白气我眼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
一枚一枚地擦洗它们?这些积灰的叶子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
是仍然并不肯脱落,就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活着祖母
盼望她回迁的新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人老了,骨头深处蚀
开深广的空洞,怕冷,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但那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
中的曲折千回百转,之后又因资金缺欠,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
的新居。
⑫那棵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从问起。
【注】①睽违:分离,不在一起。②血清素和多巴胺: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
和人的感觉有关,会影响人的情绪。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及作用?
(4)阅读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5)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一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不超过45字)。
材料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
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
瀑布》
【答案】(1)夹竹桃。
(2)①从夹竹桃来说,不论处于何种恶劣环境,都能够呈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②从祖
母来说,祖母一直极力呵护着"我",希望"我"像夹竹桃一样好好地活下去。③从"我"来
说,由夹竹桃身上受到生命的启发,同时,更充满对祖母关爱我活下去的感激、怀念之
情。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气的极端炎热状态,交代了夹竹桃恶劣
的生存环境,为下文夹竹桃的出现作铺垫。
(4)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和母亲对邻里与亲朋欣然接收夹竹桃时
的激动与喜悦,表现了祖母和母亲对夹竹桃的偏爱。
(5)略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一一⑤段写"我"在烈日当空的一个十字
路口旁边,见到了一颗开着花的夹竹桃树,由此引出对祖母养夹竹桃树的回忆(⑥一一
⑪段),最后一段(⑫段)写祖母的夹竹桃随着祖母一同离我而去。因此,这篇文章围
绕夹竹桃来写,夹竹桃就是本文的行文线索。
(2)根据题意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有不少内容都表现了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如
第②段对天气的描写以及第③⑤⑥⑦⑪段对夹竹桃的描写,都表现了夹竹桃不论处于
何种恶劣环境都能顽强地生长。从祖母这个角度来说,祖母非常喜欢夹竹桃,就是因为夹
竹桃生命力非常地顽强,她希望"我"也能像夹竹桃一样顽强地活着。因此,她养育着夹竹
桃,也极力呵护着"我",哪怕父亲和"我"拌嘴,她都责备父亲;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我曾
经患过抑郁症,觉得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曾经产生过轻声的念头。后来由于祖母的呵
护和夹竹桃身启发下,觉得自己要像夹竹桃一样好好地,顽强地活着,才对得起祖母的
爱。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作者把灼热的空气比作是一个
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这个线团把周围的一切都裹在里面它在燃烧,生动形象的表现
了天气的极端炎热状态,而接下来"我"看到的那棵夹竹桃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而表
现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4)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持""馈赠""授"是对祖母和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祖母和
母亲馈赠夹竹桃时的热心和对夹竹桃的偏爱。"满面春风”是对祖母和母亲的神情描写,表
现了祖母和母亲对邻里与亲朋欣然接收夹竹桃时的激动与喜悦。这些描写非常的生动形
象,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5)本题要求联系文章,参照下面两则材料任一形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寄语。此题只
要能结合夹竹桃的顽强的精神进行答题,语言富有诗意,能给人以启迪、感染,不超过45
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夹竹桃
⑵①从夹竹桃来说,不论处于何种恶劣环境,都能够呈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②从祖母
来说,祖母一直极力呵护着"我",希望"我"像夹竹桃一样好好地活下去。③从"我"来说,
由夹竹桃身上受到生命的启发,同时,更充满对祖母关爱我活下去的感激、怀念之情。
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气的极端炎热状态,交代了夹竹桃恶劣的
生存环境,为下文夹竹桃的出现作铺垫。
⑷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和母亲对邻里与亲朋欣然接收夹竹桃时的
激动与喜悦,表现了祖母和母亲对夹竹桃的偏爱。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
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
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⑵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
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⑶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
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⑸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再模仿所给的材料写
答题,注意所写的句子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要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砌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
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
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
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
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
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
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
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
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
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
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
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
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
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
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
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
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
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
了,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
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
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
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
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
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
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
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
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
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
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
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
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
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
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女孩坚持去刷场唱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人花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
女人从剧院辞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①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第⑩节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
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1)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2)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作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 《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实录)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化妆合同范例 简易范例
- 开发项目技术合同范例
- 2025年马鞍山货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大学商铺合同范例
- 无锡农村平房买卖合同范例
- 再生钢材采购合同范例
- 农村合伙购房合同范例
- 技术成果合同范例
- 汕头律师合同范例
- 【中药贮藏与养护问题及解决对策4000字(论文)】
-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地区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预防性侵讲稿
- 人工智能算法贝叶斯算法
- 外墙外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剪映使用课件s
- B2B电子商务网站调研报告
- 物理学之美(插图珍藏版)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