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3讲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期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之

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日:“佚之狐言子舌辩过

人,欲板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裁日:“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

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妻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

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乃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

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东周列国志(节选)》)

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

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领子说退秦师”与“敢以领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烛武再拜蒋日"与“卮酒安足蒂”(《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

C.“子事郑三世”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强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缱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

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

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

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

起更重要的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但偻其身,蹒跚其步。

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寿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古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言专用,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6.下列语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

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

于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文中是郑文公的谦

称。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8.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

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

础上有“养”。

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

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

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基础训练(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4.君安与项伯有故?……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基础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

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

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鲫

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

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

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日:“孰

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

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日:“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

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相应词语间断句。(3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山东,靖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与同时期的“关中”相对。,与《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中“东鲁”

所指范围基本相同。

B.留侯,西汉建立后张良的爵位封号。汉朝的爵位封号制与周代五等封爵制不同,因此这里的“侯”

与周代的是不相同的。

C.王,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称王”,“王关中”就是“做关中王”。与这里的“王”的用法相同的

词语有“雨”“衣”。

D.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这一活用与《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相同,但

具体小类是不相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始项羽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和范增的“急击勿失”充满火药味,如箭在弦上,

使整个局势陡然紧张起来。

B.项伯出现在刘邦军营,使事件的发展有了陡然变化,在项伯的威逼利诱之下,刘邦不得不选择以登

门道歉的方式消除项羽的敌意。

C.刘邦的队伍中不仅有左司马曹无伤这种见风使舵、卖主求荣的人,也有不明事理,设计出馒主意导

致事情往坏处发展的假聪明。

D.项伯因为“义”,将己方重要消息透漏给张良;张良以“不义”为由,将消息转告给了刘邦;项伯

以“不义”为名阻止了项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4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5.刘邦文寸项伯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从文段的哪些语句可以推知刘邦所说

的是假话?(3分)

基础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

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责酒,醉卧,武负、

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酷留饮,酒fi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

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栋阳逮,乃请新狱掾

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

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

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

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高祖为人A隆准B而龙C颜D美须E髯F左股G有七H十二I黑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晦,昏暗。这一意思和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晦”不同,和成语“风雨如晦”

的“晦”相同。

B.繇,服劳役。下文“繇役”与此相同。古代官方规定,平民在一定时间内或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数

量无偿社会劳动。

C.族,灭族。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这一意思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族”

是不相同的。

D.奇,认为……有奇才。词语的这一用法和“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相同,与“吾从而师之”的

“师”是不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的出生充满奇幻色彩,这也是后人为平凡人物增添不平凡来历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属于美化

人物的做法。

B.项羽属于将官世家,有着“勇武”的遗传因素,但小时候“学习”根基不牢,这或为将来不能深思

熟虑埋下祸端。

C.刘邦观看秦始皇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观看秦始皇时的“彼可取而代也”都暗含着一种称

雄天下的意味。

D.传记力求真实,不隐瞒人物缺点,材料关于刘邦的“好酒及色”和项羽的“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

弟”都是典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4分)

(2)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4分)

5.依据文段,概括文段在写人方面的共同特点。(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日:“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

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

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日:'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本伐

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

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目:“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

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

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

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

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般举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

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涉其舍中人日:“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目:“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日:

“君知其意何欲?”日:“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

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

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

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

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

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

如鱼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夜缱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娶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尊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晋惠公背信弃义、和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十月,晋阴饴甥①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

日:“晋国和乎?”对日:“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②也。日:'必报仇,宁港戎

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日:'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日:“国谓

君何?"对日:“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日:'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

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

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日:“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节选自《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材料三: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中国初定,尉佗③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雉结④箕倨见陆生。

陆生因进说他口:“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

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

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

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想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

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日: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任晋大夫。

②晋惠公太子的名。③即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④当地流行的发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敢”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所说“老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

了,,中的“敢”意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远者,必浚起泉源”的“远”表示流得长远,两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为……服务,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

词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中的“相”与《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见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会失败灭亡的,告诉秦伯攻打郑国

并无益处,反倒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贪得无厌,它变强大了,一定会对秦国不利的,希望秦伯能

考虑清楚。

B.阴饴甥作为战败国代表,面对秦伯,虽理屈,但并未词穷。他借答复秦伯的机会,巧妙表述了晋国

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伯施压,也请秦伯权衡利弊,以博大胸怀宽恕晋侯,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回

国祭祀宗庙的权利。

C.尉佗面对天子的使臣,行为举止极其傲慢无礼,而陆贾虽出使南越,远离汉都,但并不畏惧,且直

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方式不够含蓄,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有威慑力的。

D.烛之武善于从秦国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晋矛盾,最终劝退秦师;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

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认错请罪,又表明态度,显得不卑不亢;陆贾语言逻辑严密、含蓄有力,

堪称典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10.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请选择材料二、三中的一个来概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继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左传》

苏秦从燕本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

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

也,与人之与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

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

夜务以秦权恐褐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

白璧百双,锦绣千纳,以约诸侯。

《战国策•赵二》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

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北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

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

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

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战国策•秦策三》

①褐,[he]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

1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绰人之”与绰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

服”。

B.“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

表目的关系。

D."今如破于秦”与“王多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在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

B.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

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

C.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

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

D.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

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褐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5.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可出冬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

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峰;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

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荏、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木耒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

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目:“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

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

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

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

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

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日:“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

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由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日:“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世,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细。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

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葺个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悻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赞日: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

自伤悼,,《少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C.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下列文化常识理解不氐琥的一项是()

A.河山之阳,按照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的说法,即今山西龙门山南麓一带。

B.太史公,是西周武王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

C.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后改姬姓,名轩辕。

D.《小雅》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下列选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建的一项是()

A.司马迁重视读书和实践。他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史料。

B.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上从周朝开始担任史官,甚至远在上古时,就有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

工作。

C.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父亲去世后,他专心在家阅读秦汉所有文献;李陵之祸后,谨慎著书,笔耕

不辍。

D.司马迁史学思想深沉博大。他记录汉武帝时期历史,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堪称

实录。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茬、昆明,还报命。

(2)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维。

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史官,他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哪些影响?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1)

章科,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

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营售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日:“始

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

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

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

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歌布等攻破南谷朱。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

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

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日:“此沛公左

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2)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日:“夫秦

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飨港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氐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指开国皇帝。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概括,按性质分表

扬、批评、同情三类。“高祖”属于表扬类。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秦朝施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文中“诸侯”是指秦末

项羽灭秦入关,借怀王之名,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C.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峰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与“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雄关要塞。

D.缩素,缰指未经染色的绢,素指洁白的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缩素”指称

丧服。而选文中的“缩素”取其比喻义一俭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氐琥的一项是()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入家,曾经到成阳去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不觉

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刘邦的属下主张杀了子婴,

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

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被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

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0.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1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撰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

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比如,沛公“还军霸上”一事在语段(1)、(2)和课文《鸿门宴》里

均有记载,但叙述的重点并不相同。请联系三个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司马迁这样安排的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其父卒

二十岁,秦灭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奉三,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道还沛公,将数千人,

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日沛公殆天授故

遂从之。

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再战,秦兵竞败,遂至咸阳。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

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日:“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缩

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

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目:“蛆

生教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今为之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令项伯

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

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

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目,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售。

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宗日:“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日:“夫关中左脸冉,右陇蜀,沃野千里,南

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

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汉十二年,高帝崩,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日/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C.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D.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专指秦始皇,他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留侯,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靖函,古代地名,靖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过秦论》中“秦孝公

据靖函之固”中的“嵯函”便是此地。

D.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荆轲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直言劝谏。沛公进入秦宫后,想要留居,樊哙劝说无效,张良说沛公的行为无异于“助桀为虐”。

沛公这才回车驻军在霸上。

C.张良不恋权位。汉元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

里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D.张良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始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

就起驾,向西定都关中。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阳武人陈平事项羽,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

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