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3讲必修上《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一轮复习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2

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6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30

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

(1)分类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五类文言现象,提升归纳和运用古

代汉语的能力。

(2)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

(3)梳理课文叙述的事件前后的史实,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

(4)拓展领悟“春秋笔法”,思考历史记录背后的思想观念。

(5)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领会不同史传文本的不同特点。

对话先贤•臧否人物

在浩繁的诸子作品及史传经典中,以“说”而载入史册的人物,不计其数,也形成古代独特的“说辩”

艺术。孔子的简练精辟、孟子的喷薄气势、庄子的妙言譬喻,触龙、毛遂、苏秦、张仪……妙语连珠,说

尽胸中抱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两篇史传文学中的也有大量的“说”,在“说”中叙述历史,表

现人物,显出智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夜访秦军,劝说秦穆公退兵;《鸿门宴》中樊哙闯帐,

一番言辞解除刘邦危机。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大有深意。依托两段经典对话,感受言语的力量,体会对

话字里行间的深意,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态度、心理、方法与效果,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复习设计】

2025年备考策略

1.《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属于史传作品。学习史传作品,领会其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

识,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史传作品既可以深刻体会前人的智慧,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末来。教材引导

学生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多元鉴赏人物和评价人物和

事件。

2.学生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探究,探究史书未知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

留白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探究、释疑,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立大志,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对比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再进行艺术加工创

造,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探究文本未知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探究合作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百度百科

1.烛之武简介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

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

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

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2.刘邦简介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

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

匿于芒扬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扬郡

长,受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海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栋阳。他能够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

(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随后,刘邦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建立西汉。后迁都长安。称帝

之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

统治。“白登之围”后,他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

叛乱时伤重不起,于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

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四)诗歌资料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雕不逝。马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五)结构导图

之深明大义,

武(临危受命}

-gl)--、以国为重

退K亡郑:邻厚君薄身

秦利晋智勇双全,

{舍郑:有益无害》

师秦无益.不■卑不亢

■{助晋:西封阙秦卜

------(秦、晋离郑)[不辱使命)

宴前

(幡垫)

矛盾

宴中

鸿(刘邦谢罪I

项羽推罪双方缓和

门<

会增军所佩

项羽不应内部室张

项田覆剑

项伯易宿内部紧张

英畛闻帐

项羽礼遇双万镁和

宴后刘邦脱身

(结尾)张艮谢罪

抹杀内奸

“以今度古”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一、情境设置:

郑国面临大军压境,行将国灭,而烛之武夜访秦军,竟以一己之力纾解国难;刘邦、项羽两军对垒,

两军统帅会于鸿门,刘邦危矣,间道而逃。这两桩事情放在当今世界,都是极其重大的政治新闻事件。

假设你是当时的新闻记者,目睹了整个事情的过程,请在开设的“灌陵看天下”公众号报道、评论这

两个大事件。

“满陵看天下”公众号目前有三个栏目:栏目一:今日新闻速递;栏目二:满陵时事热评;栏目三:

霸上人物志

二、简要回顾栏目一的活动,指明本节课重点进行的是公众号栏目二“濯陵时事热评”。

(一)请栏目二的各位新闻编辑就两大事件商讨议题(不少于三个):

这一组的编辑们提出了三个参考议题:

1.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一一在公众号栏目“潘陵时事热评”就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进行点评。

2.樊哙乃一介莽夫乎?一一在“灌陵时事热评”栏目点评鸿门宴上樊哙的语言技巧。

3.“鸿门宴”沛公之黠智一一嘉宾连连看(编辑们打算邀请历史老师来谈谈)

(二)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就前两大议题开一个现场讨论会。

A大军压境,烛之武何以能退兵?

讨论明确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对现实清醒、理性的认识,向秦穆公传递信息:郑国对战争后果清楚,不存在任何侥幸,瓦解秦穆公

的戒备心理。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无益)

(拉近了彼此距离,激活了对方对话的兴致。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飞地难治,“越国以鄙远”,交通

不便利,信息不通畅,跨国殖民难度很高。“亡郑以陪邻”,等于“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

郑无害)|(烛之武的意思是与秦结盟,结盟的意义在于给了秦国制衡晋国的力量,给了让秦国踏入中原的

一个跳板)

第四步:以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行无信)

这是揭了晋文公的老底,也是对秦穆公当头棒喝:与不知感恩、出尔反尔之辈合作,怎么能相信''越

国以鄙远”的许诺。历史分析其实就是对于人性的分析,戳到了秦穆公的痛处。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西扩无厌)

(晋国“何厌之有”的特点太明显,是迟早的事。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仅过了三年,

公元前627年,秦晋就发生了靖之战,验证了烛之武的论断)

有同学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不是应该从

自我辩解说起吗?表示从此对晋有礼,并且不再"贰于楚”。这样解释有用吗?—没有用。

一个小国在大国之间周旋,夹缝里求生存,本就是四面讨好。“贰于楚”不过是秦晋想灭郑的借口罢

了。烛之武眼光犀利,看透了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什么,因而迎刃而上。这里的要害是什么?—“益”一

一可见谈判要抓住核心问题。

围郑之利弊可知也:亡郑无益,舍郑无害;晋行无信,西扩无厌。灭郑无益于今而有损于后,窃为君

图之当舍郑矣!

除此之外,烛之武说退秦师,还运用了摆事实、离间、站在对方立场、假言推理……

B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兵:|还可以关注语气称呼等|。语气称呼非常恭敬,舒缓了对方的防备心理,短短

的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烛之武用了八个“君”字,处处彰显对秦王的尊重和为秦所思;烛之武开口便向

秦王示弱,再加上烛之武年龄偏大,文中自言“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以及“夜缱而出”,都彰显了烛之

武给人一种老态龙钟和无能的外在表象,这种外在表象给说理对象的是一种安全感,也极易引起对方的良

好情绪。

C.樊哙乃一介莽夫乎?——细心的同学发现樊哙的话与张良、刘邦是差不多的。

张良:“圈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语调语气委婉谦敬

刘邦:“吾入关,秋毫区圜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

望将军至,叵阑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乐阚倍德也。”

——语调语气诚惶诚恐

樊哙:“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樊哙这番话的语调语气是怎样的?

D樊哙义正辞严,话中有话。他的话有哪些潜台词呢?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当项羽问:“壮士,能复饮乎”时,他巧妙地接过话头,引申

开去,由能否再喝酒转到怕不怕死的问题上,明是说自己不怕再喝酒,实则是暗示:他们一伙是不怕死的

英雄好汉,如果逼急了,他们也会来个鱼死网破的。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你效法秦王,天下

人必然背叛你。对于亲手灭掉强秦的项羽来说,这一旁敲侧击无异于当头棒喝,使他不能不心存顾虑。你

杀了沛公,你就是和秦王一样残暴的人——不仁

3.“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

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你要是杀了沛公,就违背

了怀王与诸将之约——不信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你杀沛公,就是重蹈亡秦覆辙不智

若杀沛公,则不仁、不信、不智,樊哙成功说服了项羽,有勇有谋的他让项羽连连称赏、赐酒、赐生

彘肩、赐座。

E分析烛之武与鸿门宴两篇文章呈现的说话智慧,我们会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

1.让步示弱,以退为进:坦承“秦晋围郑,郑知亡矣”;刘邦三个“不敢”,处处称“臣”,尊项羽为将

军……

2.换位分析,抓住对方心理:站在秦穆公立场权衡轻重,剖析利弊;抓住项羽尚勇、尚义特点,道德谴责,

置项王于“不义”,使项王犹豫不肯行动;“窃为大王不取也”……转化矛盾。

3.转化矛盾,分化离间。烛之武将秦郑矛盾转化为秦晋矛盾,刘邦将与项羽的矛盾转化为告密者与之的矛盾。

这样,谈判双方也变消解了敌意,被动方也得以转为主动,甚至可与对方结为盟好,缔成和约。

通过高超的说话艺术,烛之武达到了瓦解秦晋联盟、使秦伯主动撤军,并与秦结盟的目的;樊哙、刘

邦等人达到了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目的。

通过这次“潘陵时事热评”议题的现场讨论会,期待各位编辑呈现出佳作!

㈤3

一差点突破:孝法;探穿,

(考点突破」

文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实词梳理】

i.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共其乏困【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己,通“矣”,语气词,了。)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庵”,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3.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边邑)

夜缱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边境)

4.一词多义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2)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

【虚词梳理】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顺承)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2.而

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

②夜缱而出(连词,表修饰)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连词,表顺承)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①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文章)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代指“行李”,使者)

②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③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或希望)

5.之

①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②臣之壮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句式梳理】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省略句

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

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辞日:“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夜缱而出,见秦伯。

3.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于)函陵军,秦(于)氾南军。)

②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4.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有……的呢)

【文化常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

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

多,

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谦称。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重点背诵】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理解默写】

L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

ZE:,,,

2.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

害的结果:,;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5.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

【实词梳理】

1.古今异义

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靖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I次。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3.词类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间至军中(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4.一词多义

(1)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

卒起不意(意料)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己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

(2)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成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举世无双(全部、整个)

(3)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请罪)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哙拜谢(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问,询问)

(4)当

当是时(介词,正当……时候)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5)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6)胜

刑人如恐不胜(尽)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虚词梳理】

1.为

①客何为者(动词,做)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③我为鱼肉(动词,是)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

⑤为击破沛公车(介词,替、给)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⑦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⑧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

2.因

①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趁着)

②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就)

3.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连词,来)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连词,来)

4.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5.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6.然

①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连词,然而)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这样)

③王默然不应(词缀,……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句式梳理】

1.判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亚父者,范增也。

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为(我)击破沛公军。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4.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燕王拜送于庭。

②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5.固定句式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没有被……,……没有被……)

孰与君少长。(孰与,……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为什么……呢)

【文化常识】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

类,

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

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靖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为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

7.参乘:亦作“修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重点背诵】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吾属今为之掳矣!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8.臣请入,与之同命。

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黯然不应。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理解默写】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0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0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答案:

品读,体会微言大义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通过一人之力,使得秦军退兵,凭借的不仅仅是他独一无二的胆识,更因其非凡卓越

的语言表达,深入品味《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一)耐人深味的语气词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表达判断、疑问、陈述、感叹等语气。

诵读比较一:"也”能不能去掉?

(1)改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2)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诵读比较二:“也”能不能添上?

(1)改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原文: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诵读比较三:语气词能否互换?

(1)改文: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

(2)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二)充满玄机的“错位”语言

文章开头,在文章的陈述中,用的是“晋侯、秦伯围郑”。而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

却用的是“秦,晋围郑”一语。对于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文章开头的记述出现差异?这是作者

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笔?

(三)文约意丰的语言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

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用词细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

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戒邪恶而褒扬善良,如果不是圣贤,谁能做到呢),品读下列句子,从中读出了哪

些丰富的含义?

“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含褒贬”的史传笔法。在《鸿门宴》一文中,作者对刘邦其人其事的叙写,巧妙

地使用了这种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刘邦的态度评价,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探讨。

语句一:君安与项伯有故?

语句二: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语句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任务三:联读,比二文异同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默读两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比较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⑷4

执著题型•繇题笛•

任务一、绘图叙事,理解文章内容

烛之武

《鸿门宴》人物关系图

刘邦集团霸王之争

诛杀

I沛公即刘邦I

曹无伤

(沛公左司马)

樊哙(沛公骏乘)

张良(沛公谋

±,封为留侯)救命假人

请学生根据课前绘制的《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关系图,概述两篇文

章大致情节。

(设计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人物关系,并为下面聚焦人物、形成评价,打好基础。)

任务二、解读“君子”与“英雄”

以有关“君子”的名言来得出我们对“君子”在道德品格、才能智慧、境界格局上是有

要求的。以刘邵在《人物志》中对“英雄”的定义来引发学生对“英雄”的思考,从而得出:

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英雄的说法也不一样,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英雄是楷模、是标

杆,是树立在人们心中高大而光辉的形象。

讨论一一烛之武是君子吗?

有人说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舍命而出,足见其智勇,可谓是英雄,但他因得不

到重用而向郑伯抱怨,算不上君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延伸:如果以我们刚才讨论的标准来看,在《鸿门宴》的众多人物中,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君子”的形象,同时,具有思辨性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大

家深度学习。)

分析一一项羽是英雄吗?

李清照在其《夏日绝句》中对项羽有很高的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也将

项羽放在帝王系列的“本纪”里,项羽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定格于历史之中。从《鸿门宴》中看,

项羽是英雄吗?

1.《鸿门宴》中的项羽

无伤告密,项羽大怒。项伯劝说,项羽许诺。刘邦道歉,项羽捶底。项羽留饮,位分尊卑。范增举玦,

项羽默然。樊哙闯帐,项羽赞许。

小结项羽:

从性格上看,项羽易怒(脾气暴躁),但又表现为犹豫不决;

从格局上看,项羽自视甚高,不守信约,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

从见识上看,项羽不分敌我,不识大局,轻易放跑最大的敌手。

2.《史记》中的项羽

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

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住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

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

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

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小结项羽:①志向远大但政治近视;

②雄才大略却又单纯天真;

③光明正大但又剽悍逞勇;

④刚愎自用但又轻信寡听;

⑤暴力嗜杀但又妇人之仁……

评价:项羽是一个英雄吗?

(1)从性格与品格的角度上看,项羽不能视为英雄;

(2)从历史地位与作用上看,项羽也应该是一个英雄。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文本,并联系群文资料,得出项羽的不同形象,让学生在分析的

过程中培养思辨性表达的能力。)

任务三:总结“史论”与“思辨”

人物评价当中,我们的评价依据是人物的言行,这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可以单一,而是要运用思辨来进行审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有史料的支撑和印证,更要把他

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辨和审视。我们将来在阅读文章,评价人物时,要有这样的人物观和历史观。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评判方式去评价其他人,比如刘邦。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把阅读史传、品评人物引向深入,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两种方式,

并学会实际运用。)

任务四:对比阅读,见微知著

1.查看《春秋》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描述,请你比较以下选文与《左传》对同一事件的描

述有何不同。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喧及公子瑕。

卫侯郑归于卫。

晋人、秦人围郑。

介入侵萧。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

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春秋经•僖公三十年》

明确:《春秋》只对一定时间集合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精炼记录,记叙了战争的对抗双方、

发生地、结果,采用的是大纲式的概括叙述,只记事目,并不具体叙述和交代事件的过程和缘由。

而到了《左传》中,对该事件进一步想象、细化和叙述。正因如此,前人有所谓《左传》“解经”

的说法。

追问:同样的事件在《史记》中再次被提及,与前两者又有何不同?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

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早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

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人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修。郑文公恐,不敢谓

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

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

人私于秦日:“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日:

“吾闻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

围争,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明确:司马迁不再满足于把历史生活按照自然状态加以实录和叙述,而是根据自己对历史生活和历

史事件的理解和发现,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富于想象力地安排素材,展开进一步地细节

化描写。以俭省的字数在历史记录的同时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性。将平铺直叙的史笔与活泼生动、变

化多端的文笔自然糅合一处,实录与细节描写的完美融合。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观察现象,并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从历史叙事到文学叙

事,再到二者的充分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史记》叙事的最大特色正是它在历史叙述中流露的浓郁的文学性”,关于该观

点,是如何在《鸿门宴》中呈现的?

以人物樊哙为例:

文中描写文学性笔法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

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

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形貌描写

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目:“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

动作状态

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日:“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语言表达

此外,项羽的“大怒”,刘邦的“大惊”,范增的“目示”等,经过司马迁文学化的加工,使

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显然,司马迁在继承了《左传》这一优秀叙事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纯

熟、精到,显示了司马迁在叙事上的文学性突破。

即便是寻常人、寻常事,一经其笔,栩栩如生,宛如目睹。诚如顾实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中

说:“彼之笔,纵横无尽,不论何事,靡不巧于叙述。”

(设计意图: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叙事者,在不同的叙事技巧和审美加工下,呈现的成果有差异,领

会司马迁生动的文笔赋予历史故事的鲜活生命力。)

任务五:创作演练,思辨探究

1.找出《鸿门宴》情节中你觉得可以删去的“闲笔”,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些“闲笔”是否可以

省去?

补充材料:

沛公先入关,曹无伤私使见羽,言沛公据关亡。增因说羽击之,项伯知,夜奔于汉军告良。良乃告

沛公,问良何为,良具言以告。旦日,沛公至鸿门见羽,留沛公饮于军中,范增出,召庄舞剑于沛

公前,因击于座前,乃入,舞剑,伯以舞剑以翼蔽沛公。良出,谓哙:“公危矣。”哙入营质羽。

沛公与从遂走,至汉军,立诛杀曹无伤。

——同学作品

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

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旦日合战,羽季父项伯

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于羽。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

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

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

——班固《项籍传》

明确:一波三折的情节在表现人物冲突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化的冲突中隐藏

直白的观点论述,这是司马迁的叙事智慧。

(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只有思考探究,方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异同,在创作中

体验叙事者伟大而深远的情怀。)

2.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推测项羽的结局如何?

材料补充: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目:“汉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马隹,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忱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雌不逝。雌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明确:司马迁如同上帝一般洞察一切,用开阔又灵活的视野,完成了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谋划。从

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文学笔墨中,我们已然可以窥见西楚霸王悲哀的结局。

(设计意图:情节的曲折生动,不仅依赖复杂而多样的叙事技巧,更取决于叙事者的

时空视野。除了宽阔的视野,学生也要关注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互见法,即一个人

物、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

素材提炼

(一)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却一直未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至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

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夜缱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

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

力和根源是他那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思维激活】

可用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默默积蓄与一鸣惊人”

等相关的写作话题。

【精彩运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

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缱而出时是怎样的

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

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

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

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才历之间”,湮灭于历

史的风雨之中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

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二)

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大从今。刘邦隐忍以行,前往项羽驻地赴宴,

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脱。

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德,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告张良。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

杀害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杀良机。

【写作素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竖子不足与谋。

3、为人处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范增向项羽进谏,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项羽

即发令攻打刘邦;项伯劝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即放弃了攻打

刘邦的打算,以至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樊哙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抨

击,项羽即感有愧。项羽的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另:一方面又是要虚心听取别

人的意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他在坚持自己的主见

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

4、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有的团队。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

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

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

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

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