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教材文言文复习《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蹄》《答司马谏议书》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一.课内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中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能克终者盖寡克:克服B.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C.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D.简能而任之简:简化
2.下列各项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将崇极天之峻今日之事何如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皆出于此乎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
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永保无疆之休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董之以严刑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③人君当神器之重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6.下列“安”的意义与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B.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
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8.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
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
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
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B.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特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恩所加则思无困喜以谬赏亏无为之大道前
罚所及则思无国怒而滥刑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治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得复见将军于此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D.虽董之以严刑董:懂得
1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振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辟邪说,难壬人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不复一一自辨
1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既而得其尸于井D.月出于东山之上
18.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①廊腰缰回②朝歌夜弦③四海一④兴利除弊⑤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⑥可怜焦土⑦辇来于秦
A.①②/⑤⑥⑦/③/④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统治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D.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2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虽董之以严刑(宾语前置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D.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2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
要》一书。
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
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
庙号常常为“太宗”。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
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
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
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
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
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参考答案
1.B【解析】A:克:能够;C:冲:谦虚;D:简:选拔
2.A【解析】A析:A项,之:的,助词。B项,代词,它的/表揣测语气,大概。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3.D【解析】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D项,生事:古义、
今义都指制造事端。
4.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项均为目的连词,来。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故答案为:B
5.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①、②助词,无义;③助词,的;④它,代“天下”。故答案为:D
6.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形容词,安定,太平。B.形容词,安稳,安定。C.动词,奉养。D.疑问副词,怎么?
7.C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8.D【解析】【分析】对“三驱”理解不当。
9.D【解析】D项,特:仅,只是。
10.A解析:A项,“因”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表疑问;表反问。C项,“所”字结构;与“为”
连用,被。D项,连词,那么;动词,是。
11.D解析:A项,罢了;B项,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C项,不正确的言论;D项,古义指书信往返,
今义是重复的意思。
12.C解析:A项,“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为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纵
情”古义为放纵情感;今义为尽情。C项,“骨肉”古今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D项,“聪明”古义是两个
词,灵敏,明亮;今义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13.D【解析】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译为: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此句为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
“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入主”是宾语,“于”是介词;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为: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于”是介词,“朝廷”是宾语。所以
此句是介宾后置句;
C.“得复见将军于此”译为: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它把地点状语放到句末,“于”是介词,“此”是宾
语,所以此句是介宾后置句;
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为: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是陈述句。
14.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
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
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D项,“董”,应译作“监督”。
15.B【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
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
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
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本题中,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
监督(人们)。
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为:做国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
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B项,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为:用声威震慑他们。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
水流得远。
1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无”通“毋”,不要。B.句意: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没有通假字。C.“振”通“震”,威吓。
D.“辨”通“辩”,辩解。
1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
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译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是状语后置句;
A项,状语后置,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在古文中,状
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翻译时要把顺序调整过来。以是因为的意思,连词;其指郑国,是主语;晋指晋国,
宾语;于……无礼(介词加动词),对……没有礼貌,谓语;
B项,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
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
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C项,状语后置,“既而得其尸于井”调整顺序为“既而于井得其尸”,其中,“于井”做谓语动词“得”
的状语,来表明“得”的地点。翻译过来是“然后从井中得到他的尸体”;
D项,状语后置,或者叫做介宾结构后置。其中,“于东山之上”做谓语动词“出”的状语,来表明“出”
的地点。现代汉语规定“谓前为状谓后补”,根据这个规则,“月出于东山之上”应该是“月于东山之上
出”,翻译过来是“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来”。
1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腰:名词作状语,好像人的腰部;②歌,名词作动词,唱歌;③一:数词作动词,统一;④利:形容词
作名词,有利的事情;⑤事:名词作动词,做;⑥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作焦土,变成焦土;⑦辇:名词
作状语,乘坐辇车。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⑤⑥名词作动词;③数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名词。
1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意思是“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所以
“牧”的意思是“养,修养,约束”。
20.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
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判断正误。
A项,“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统治者”。
B项,“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严刑”是后置状语。
C项,“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以(之)为",“之”指“三驱”。
D项,“震之以威怒”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威怒”是后置状语。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
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毒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
议大夫魏征对日:“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目:“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日:“君之毋?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
信也。昔尧舜之理,辟四门,阳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工之徒,不能塞也,不能惑也。秦二
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
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则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唐贞观,太宗?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诸人,布列左右,得用
贤纳谏之美名。君臣相得益彰,以成“贞观之治”。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即位,拜魏征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让征征见帝,顿
首日:“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目:“良臣,稷、契、咎陶也;
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显其德,君臣共治、国以富强;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
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尚书省滞讼不决者,
诏征平治。征按循法度,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多病,辞职,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
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帝亲多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使A温彦博B按讯C非是D然俾彦博E让征F征见G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原因。与《谏逐客书》中“所以饰后宫”的“所以”意思相同。
B.明,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劳神苦思”的“苦”用法相同。
C.“以英武之资”的“以”与《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意思不同。
D.见,见面、探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的“见”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通过反思来警诫自己,他认为能够伤到自身的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因为“嗜欲”而造成
了灾祸。
B.魏征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推及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
会发生动乱。
C.魏征有出色的政治才能,他处理尚书省久拖不决的案件,虽不熟悉法律条文,但尽力遵照法规判决,
众人心悦诚服。
D.魏征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病重,太宗为其修建正屋,并亲自前去探望、询问病情,
可见君臣情感深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则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魏征选择作“良臣”,他是如何按“良臣”的要求行事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DF2.A3.C4.(1)因此君主(只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
君主,下面的情况就一定能向上通达。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5.①直言进谏,得到了太宗的肯定;②依法
断案,使众人心悦试服;③与太宗默契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显出来,成就了“贞观之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
“帝使温彦博按讯”中,“温彦博”既是“使”的宾语,又是“按讯”的主语,为兼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C处断
开;
“非是”为动宾结构,“然”表转折,一般居于句首,D处断开;
第一个“征,,作宾语,第二个,,征,,作主语,中间F处断开。
故选CDF»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所以饰后宫”的“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句意:君主贤明的原因。/用来装饰后宫。
B.正确。句意:使四目明亮(广开视听)。/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
C.正确。凭借;因为。句意:唐太宗凭借自己英明勇武的能力。/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
灭亡。
D.正确。“冀君实或见恕”的“见”意思是“我”。句意:太宗亲自去见他并询问病情。/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虽不熟悉法律条文”无中生有,由原文“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按循法度,人人悦服,进左光
禄大夫”可知,“虽不熟悉法律条文”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壅蔽”,堵塞蒙蔽,译为“蒙蔽”亦可;“上”,向上。
(2)“为”,治理;“为……所”,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征曰:’……是故人君兼听,则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可知,直言进谏,
得到了太宗的肯定;
②由原文“征按循法度,人人悦服”可知,依法断案,使众人心悦试服;
③由原文“君臣相得益彰,以成'贞观之治’”可知,与太宗默契配合,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显出来,成就了
“贞观之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作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
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填饱肚子,肚子是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我时常在想,
能够伤到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己追求贪欲才造成灾祸。假如总是喜欢贪恋美味,沉溺
于声色,欲望越多,害处就会越大,既耽误政事又扰害百姓。假如再说出一些不合乎事理的话来,就会使
人心更加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说:
“古代贤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从未听说将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
发生动乱的。”
贞观二年,太宗皇帝问魏征:“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回答道:“君主贤明的原因,
在于能够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昏耳责的原因,在于偏听偏信。过去尧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才纳
贤,使四目明亮(广开视听),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因此贤明的君主能够知晓所有的
事情,所以像共工这样的人不能蒙蔽,迷惑他们。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能的臣子,疏远百姓,只偏
信赵高,直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他还没听说。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
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大臣不能蒙蔽君主,下面的情况就一定能向上通达。”
太宗很赞赏他的这番话。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凭借自己英明勇武的能力,任用贤能优良的人才,当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王珪等人,他们围绕在他的身边,唐太宗得到善于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的美名。君臣彼此相互配合,
使各自的能力更好地彰显出来,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
材料二:
太宗登基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
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
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彰显美好的德行,君臣共同治理天下,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忠贞的臣子,自己灾
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
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遵循法度,
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
无正厅(正屋),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太宗亲自去见他并询问病情。屏
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臣闻求木本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西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学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若可忽乎!
(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夫圣人之于天下,所恃以为牢固不推者,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昔者三代
之民,见危而授命,见利而不忘义,此非必有爵赏孙乎其前,而刑罚驱乎其后也,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
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及至秦汉之际,其民见利而忘义,见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
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西幸其灾,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则天下荡然无复天子之民矣。世之儒者常有
言日:“三代之时,其所以教民之具,甚详且密也。及至后世,教化之道衰,而尽废其具,是以若此无耻也。”
臣愚以为若此者,乃好古而无术,知有教化而不知名实之所存者也。
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
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如此,则其教化天下之实固已立矣。天下华然,皆有忠信廉耻之心,
然后文之«礼乐,教之以学校,观之以射乡,而谨之以冠昏丧祭,民是以目击而心诚,安行而自得也。及
至秦汉之世,专用法吏以督责其民,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
欲民多知信,则莫若务实其言;欲民之知义,则莫若务去其贪。夫所贵乎县官之尊者,为其恃于四海
之富,而不争于锥刀之末也。若与民也优,其取利也缓。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
求利太广,而用法太密,故民日趋于贪。臣愚以为难行之言,当有所必行,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
教民信而示之义。
(取材于苏轼《崇教化》)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掌握B.永保无疆之便休:休养
C.承天量命景:大D.莫不黑忧而道著殷:深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恃以为牢固不谈者拔:动摇B.此非必有爵赏期乎其前劝:奖励
C.天下耸然耸:惊恐D.民是以目击而心说谕:明白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民之知信
B.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C.必竭诚以待下然后文之以礼乐
D.基可忽乎基与民也优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B.因之以水旱,加之以盗贼
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害
C.如此而欲望其迁善远罪,不亦难乎
像这样却想要他们提拔良善疏远奸邪,不也很困难吗
D.今之设官者,求以胜之
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
10.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苏轼《崇教化》中为政治国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②哀公问目:“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为政》)
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价》)
④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目:“无倦。”
(《子路》)
(1)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为政治国的主张。
(2)孔子这些为政治国的主张在苏轼《崇教化》中有所体现。请任选其中两点,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
语句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B7.C8.A9.C10.①君主要修身以治国。②要重视百姓,以民为本。11.(1)
①以德治国。②以礼治国。③用德的标准选用人才。④君主要率先垂范,不应懈怠。
(2)示例:①武王攻灭商朝后,分发财物粮食给百姓,礼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向天下彰显其不贪婪、
不骄纵、讲仁义的德行,从而教化百姓,体现了君主要率先垂范。②武王进封先世圣人的后代,诛杀飞廉
和恶来等不义之人,体现了用德的标准选用人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B.“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喜庆、福禄。
C.句意: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D.句意: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句意:所依靠的、认为牢固不可动摇的。
B.句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面前一定有爵禄赏赐的奖励。
C.“耸”,敬畏。句意:百姓满怀敬畏。
D.句意:因此百姓可以亲眼目睹,心领神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想要让百姓懂得诚信。
B.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瞋目怒视自己
的官长,期待他们遭遇不幸。
C.以,连词,去/介词,用。句意:必须竭尽诚意去对待臣下。/(周武王)再用礼乐陶冶百姓。
D.其,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句意:难道(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他对待百姓优厚。
故选Ao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迁”不是“提拔”,而是指“趋向”;“远”指远离;“罪”是罪恶。句意:像这样却想要百姓趋向良善、远离罪
恶,不也很困难吗?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积累德义是国家安定的基础;苏轼在《崇
教化》中也指出“在乎天下之民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也”,强调教化民众向善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强调
了道德教化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强调要关注民生,避免民怨积累;苏轼在《崇教
化》中也直接指出“古之设官者,求以裕民”,强调官员应致力于使民众富裕,而不是与民争利。这都体现了
两人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重视百姓,以民为本。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⑴结合①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来治理国家。
结合③句“君使臣以礼”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来治理国家。
结合②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可知,孔子主张要以“德行”为标准来选拔人才,把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之人
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才会服从。
结合③句“先之劳之”“无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应该身先士卒,勤于政务不懈怠。
⑵结合“昔武王既克商,散财发粟,使天下知其不贪;礼下贤俊,使天下知其不骄”可知,周武王攻灭商朝后,
给百姓分发粮食,还以礼相待那些贤才俊士,是一个不贪、不骄傲的君主,以身作则,给百姓树立好榜样,
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先之劳之”的率先垂范的政治主张。
结合“封先圣之后,使天下知其仁;诛飞廉、恶来,使天下知其义”可知,周武王对于贤能之士予以任用,对
品德败坏之人予以处理,可见其用德的标准选拔人才,做到了孔子所主张的“举直错诸枉”。
参考译文:
⑴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
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
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
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喜庆、福禄,不居安思危,
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
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
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
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
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
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
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这样)
可以忽视不理吗?
(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⑵圣人在治理天下时,所依靠的、认为牢固不可动摇的,在于应使天下百姓行善,不应使他们作恶。
过去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遇到危急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面对私利时能不忘道义,这并不是因为他们
的面前一定有爵禄赏赐的奖励,他们的身后一定有刑罚的逼迫,(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对行善感到安
定坦然,会对做不合乎道义之事感到羞愧,因此有些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等到秦汉之时,百姓面
对私利忘却了道义,遇到危急不能献出生命,在刑法与禁令未能触及的领域,虚伪不实、巧变诡诈的事情
就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瞋目怒视自己的官长,期待他们遭遇不幸,水旱灾害接续来袭,盗贼作乱施以侵
害,那么世间效忠于君主的百姓便消失尽净了。世上的儒生常说:“三代之时,用来教化百姓的道德是非常
详细、周密的。等到后世时,教化的大道衰颓,道德尽遭废止,因此百姓就像这样不知羞耻。”我认为像这
样的人,都是喜好古代的事物却没有策略,只知道有教化这件事,却不懂得其名和实的区别。
当初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分发财物粮食给百姓,使天下明白他并不贪婪;礼遇有才德的人,使天下明
白他并不骄纵;进封先世圣人的后代,使天下明白他的仁德;诛杀飞廉和恶来,使天下明白他的道义。这
样,周武王教化百姓的事实就已经确立了。百姓满怀敬畏,都有忠诚信实、廉洁知耻之心,(周武王)再
用礼乐陶冶百姓,用学校教化百姓,用射乡礼仪给百姓示范,用冠婚丧葬礼使百姓恭敬,因此百姓可以亲
眼目睹,心领神会,行事从容自得。等到秦汉时,君主只用司法官吏来督查责罚百姓,像这样却想要百姓
趋向良善、远离罪恶,不也很困难吗?
想要让百姓懂得诚信,就不如自己言行一致;想要让百姓懂得道义,就不如自己摒弃贪念。尊贵的君
主所看重的,在于依靠天下的富足,而不在细微利益上斤斤计较。他对待百姓优厚,不急于谋求利益。古
时设置官吏,是为了使百姓富裕,如今设置官吏,是为了驾驭百姓。谋求利益太过广泛,运用刑法太过频
繁,因此百姓一天天地趋向贪婪。我认为,在难以践行的言论中,一定存在着可以践行的部分,在可以获
取的利益中,一定有不应索取的部分,由此来教育百姓诚信并使之知晓道义。
(取材于苏轼《崇教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夫日: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
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文学日: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
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
文学日: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
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
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大夫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
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竺衽,西面而向风。其后,
蒙恬征胡,斥地千里,瑜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通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
文学日: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
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
虽以获功?号,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
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9多,名不苟传也。
(节选自桓宽《盐铁轮》®)
材料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为尊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西汉始元六年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当时的贤良、文学(通经变达之
士)双方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为议题,对政府当时施行的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辩论。
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利蓄A而怨积B地广C而祸构D恶在利用E不竭F而民不知G地尽西河H而人不苦也?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衽,指整理衣襟,文中表示各国诸侯臣服于秦国的恭敬态度。
B.遗,指遗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的“遗”意思不同。
C.苟,指随便,与《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中的“苟”意思相同。
D.材料一“见封”与材料二“见教”中的“见”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弘羊大夫认为商鞅做秦国宰相的时候,严明刑罚,整顿政令和教化,使国富民强。
B.文学认为君子做官时靠道德,辞官后讲礼义,不骄傲自夸,世人便不会嫉妒他的功业。
C.文学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只要功劳大,名声流传是很容易的事。
D.在名实相符的前提下,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责难逐一辩驳,认为对他的指责是不合理的。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6.材料二中司马光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批评王安石变法,材料一第三段中文学是从哪些方面批评
商鞅变法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2.BDG13.C14.C15.(1)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疆土,不
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
(2)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他人的规
劝。16.①刑罚本已严酷,又滥增刑罚和罪名。
②百姓赋税已繁重,又禁止开发资源。
③重视财利轻视礼义,提倡武力崇尚军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财利蓄积而民怨也积累了,地域拓广了而灾祸也构成了。怎么能说国家财利取之不竭而民众并
不知情,疆域拓展到西河而民众并不感到征战痛苦呢?
“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为结构一致,句意完整的两个句子,且“恶”为疑问代词,放在句首,表疑问,故
应在BD处断开;
“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为结构一致,句意完整的两个句子,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各国诸侯都恭恭敬敬,归顺西面的秦国。
B.“遗”,遗留;/舍弃、脱离。句意:就是因为继承了商鞅遗留下来的谋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
飞而起。
C.“意思相同”错。“苟”,随便;/如果。句意:所以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
D.“见”,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句意:被封地。/称对方指教自己。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说明只要功劳大,名声流传是很容易的事”错,举苏秦和桀纣、尧舜的事例,意在说明做坏事的人得
不到尊重,好名声不是随便流传的。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攘”,夺取;“斥”,开拓;“赋”,征收赋税。
(2)“征”,争夺;“辟”,驳斥、排除;“难”,排斥;“壬人”,巧言谄媚的人。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可知,刑罚本已严酷,
又滥增刑罚和罪名。
②由“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可知,百姓赋税已繁重,又禁止开
发资源。
③由“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可知,重视财利轻视礼义,
提倡武力崇尚军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桑弘羊大夫说:昔日商鞅做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
诡诈虚假的人或事没有被容纳的地方。对外采取了许多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向开发山川湖泽资源的人们
征税,促使国富民强,农具和兵器完备,物资储备充足有余。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疆
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
文学说:商鞅实行严刑峻法来增加财利,秦国民不聊生,都去向秦孝公哭诉。吴起兴兵攻战,楚人骚
动不安,都去向楚悼王哭诉。后来楚国日益危急,秦国日益削弱。因此财利蓄积而民怨也积累了,地域拓
广了而灾祸也构成了。怎么能说国家财利取之不竭而民众并不知情,疆域拓展到西河而民众并不感到征战
痛苦呢?
文学说:善于凿地为穴的人建置坚固而不易拔掉,善于打地基的人建成高楼而不会倒塌。伊尹用尧、
舜的治国之道作为商朝治国的基础,因此子孙继承王位,政权延续百代没有断绝。商鞅用严酷的法律作为
秦国统治的基础,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刑罚已经很严酷了,商鞅又制定了连坐法,定了诽谤罪,增加了肉
刑,弄得老百姓胆战心惊,手脚不知该放到哪里好。征收的赋税已经很繁重了,还要禁止人民开发山林湖
泊的资源,把巨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得人民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财利而较视礼义,提倡武力而奖励
(崇尚)军功,这并不是不能扩充领土,增加地盘,但这就好像人得了水肿病一样,喝水越多病就越重。
您只知道商鞅为秦国开创帝业,不知道他将秦国引向灭亡的道路。
大夫说:说起来不难,做起来才难。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实实地建立功勋,而不是只说空话罢了。
昔日商鞅懂得开疆拓土的策略,凭借当时秦孝公给他的权力,为秦国增长财利,成就伟业,因此才能一打
仗就胜利,一进攻就占领,吞并邻国,消灭远国,战胜燕、赵,侵犯齐、楚,各国诸侯都恭恭敬敬,归顺
西面的秦国。后来蒙恬征讨匈奴,开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秦军的攻势好似摧枯拉朽。为
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继承了商鞅遗留下来的谋略,平时加以整顿,有所准备的结果。所以一举就能收
到利益,一动就能得到成功。
文学说:君子做官时必须依靠道德,辞官后也不失掉礼义,才能很高但不骄傲,有功劳也不自夸,地
位尊贵而举止谦逊,功劳大但通情达理。所以世人就不会嫉妒他的才能,不会嫉妒他的功业。现在商鞅抛
弃仁义而玩弄权术,废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严刑峻法,以暴虐为习俗,用欺骗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
对宫室贵族施加刑罚建立威势,虽然他以此建立功劳,获得封地,但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样,吃得越饱
就越是遭殃。苏秦合纵抗秦,统理六国,功业不能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论坛招商合同范例
- 2025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2025还款协议和借款合同
- 诊所众筹合同范例
- 注资公司合同范例
- 耕地核查合同范例
- 课后服务合同范例
- 2025汽车配件采购合同
- 民间收到钱款合同范例
- 鲜肉购销合同范例
- 2024-2030年中国金华火腿腌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课件
- 环保项目荒山租赁协议模板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2024年度校园体育设施维修保养合同
- 机电一体化项目职业技能大赛试题(SX-815Q)
- 电厂应急物资培训
- 2025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陕西版)
- 吊装起重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行政人员的培训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