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劝学》、《师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必修上《劝学》、《师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必修上《劝学》、《师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必修上《劝学》、《师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必修上《劝学》、《师说》(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一、复习《劝学》,完成下面基础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虽有槁暴暴:晒

C.假舆马者假:如果

D.而绝江河绝:横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木直中绳(合乎)②用心一也(因为)

B.①故木受绳则直(用墨线量过)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②吾尝践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D.①而绝江河(横渡)②而神明自得(英明,圣明)

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列缺霹雳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⑥

6.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

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

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

本义。“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在对偶句中又适当运用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二、复习《师说》,完成下面基础训练。

L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孰能无惑则耻师焉,惑矣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郑子、仁弘、师襄、老聃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人无常师

C.古之学者必有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惑而不从师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小学而大遗D.位卑则足羞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b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蹉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蹉”,也被用于形容极近

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

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

的著作。

【情境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和“”说明“青”和“冰”的形

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

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

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

5.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

“,”,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2

7.《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

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

以做到。

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

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n.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

成“:"的后果。

【情境默写二】

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课标全国I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

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

师;而“__________?2。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

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5.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

句是“,”。

6.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师说》中的“,"两

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7.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8.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的行为

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的

结果。

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

准则。

10《师说》中,韩愈用“I”两句批评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学习的现象。

1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

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用于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秤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些,,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

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

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尺抵君嬴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目《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读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B.而神明自得非凡的智慧

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交往

D.辄复不省反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

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腔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鹿”,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

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

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弩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

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

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畲,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干,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

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

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

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枣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日:“愈言讦悟,罪

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

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

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日:“班多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

日:“天子以公为有将师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日:“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

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目:“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

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目:“无。”愈目:“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

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目:“然尔曹亦害田公,

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目:“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目:“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日:“神策六

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目:“即出之。”愈日:“若尔,

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目:“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7.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

8.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

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

日死。"

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

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

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

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

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10.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

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

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

羌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

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足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较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

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呼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可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呼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仝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亥炉的“是”意思不同。

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

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

则似足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

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蹉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英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卷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吉本,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号,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蹉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蹉”,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

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

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

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

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20.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①。如是者数矣。

屈子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

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

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

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层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材料二: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既至,叹目:“是岂不足为政邪!”耳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

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出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

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

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

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敢,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

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

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注释:①挈挈而东:挈挈,急切地;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

2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数州之A犬皆仓皇B吠噬C狂走者D累日E至无雪F乃己G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指试想、料想,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

B.因,指按照、依照,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

C.比,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含义相同。

D.就,指完成、得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

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世人的指责,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而柳宗元虽痛恨流俗,却心存顾虑。

B.韩愈不顾世俗偏见,教诲后进,结果横遭非议,被认为是狂人,以致多次被外放。

C.柳宗元替柳州债务人设法赎回被抵押的子女,他的经验被观察使推广到其他地区。

D.韩愈认为,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所以不在乎个人仕途的穷达。

2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26.柳宗元到柳州后做了哪些造福百姓的事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

子舆日:“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②而不事,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

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公子牟变容目:“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

子舆日:“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镶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层;前矢造准而无绝

落,后矢之括犹衔弦④,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日:'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

之,引乌号之弓,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镶中前括,钧后于前⑥;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

子何疑焉?”

乐正子舆日:“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

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息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

“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

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日子以公孙龙之鸣皆

条⑦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日:“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

[注]①公孙龙:与后文的韩檀都是战国时名家。②佞给:能言善辩。③肄:研习。④犹街弦:箭的

尾端正好搭在弓弦上。乌号之弓,秦卫之箭:乌号,黄帝弓;恭,地名,出美箭;卫,羽。⑥钧后于前:

后箭与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一样。钧,通“均”,同。⑦条:法则。⑧余穿:肛门。

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正子舆AHB子以公孙龙C之鸣D皆条也E设令发F于余窍G子H亦将承之。

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佞给而不中”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中”的意思相同。

B.“矢矢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相属”的意思相同。

C.“引乌号之弓”与“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两句中“引”的意思不同。

D.“其负类反伦”与“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负”的意思不同。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舆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无师无友、喜欢狡辩、迷惑人心的人。

B.公子牟认为,子舆对公孙龙的描述很过分,并请子舆说出他的依据来。

C.子舆认为,公孙龙故意夸大擅长射箭的人的技能,以此来欺骗孔穿。

D.公子牟开始非常推崇公孙龙,但在子舆的批判下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

(2)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争而不速。岁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日学莫便乎近其人。

问楮㈤者,勿告也;告梧者,勿问也;说楷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扭其道至然后

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

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目:“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珪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

者也。

君子冲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

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

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楮:粗劣。

3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必由其A道至B然后C接之D非E其F道则避之G故H礼恭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约而不速”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意思不同。

B.“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与“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方”意思不

同。

C.“不足谓善射”与“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意思不同。

D.“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知”意思

相同。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与小人的学习有质的区别,前者入耳入心,内外融会贯通;后者入耳却不入心,流于表面。

B.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向君子学习,《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

实际。

C.他人前来请教,君子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进行回答,要做到不急不躁,不隐瞒也不盲从。

D.君子做学问,只要能坚持诵读诗书,用心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