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业指导书TOC\o"1-2"\h\u7336第一章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79281.1三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2102861.1.1农业产业结构 2130031.1.2农业生产水平 2235921.1.3农业产业化经营 342571.1.4农业政策支持 3319921.1.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21471.1.6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3275811.1.7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 330811.1.8农业政策支持持续加强 331371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300851.1.9产业结构概述 4212551.1.10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105921.1.11调整策略 428601.1.12调整方向 525330第三章农业产业链构建 584631.1.13产业链发展概况 580881.1.14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576341.1.15产业链发展特点 621311.1.16完善产业链条 6248771.1.17强化产业链协同 6301401.1.18培育产业链主体 6251341.1.19推动产业链延伸 618475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7223131.1.20科技创新概述 7241951.1.21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715131.1.22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720571.1.23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现状分析 818080第五章农业产业品牌培育 8292211.1.24品牌发展概述 8223171.1.25品牌现状特点 9227861.1.26品牌现状问题 9188571.1.27加强品牌规划与定位 9149571.1.28提升品牌质量与信誉 9287741.1.29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 1011181.1.30加强品牌保护与合作 10314171.1.31培育品牌人才与团队 1017679第六章农业产业政策与法规 10208101.1.32国家政策导向 10206261.1.33地方政策支持 10301481.1.34法律法规体系 11123491.1.35政策法规实施 112327第七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1147191.1.36扶贫政策概述 11298611.1.37扶贫实践案例分析 12259731.1.38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2220431.1.3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1224216第八章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1327521.1.40发展背景 13303651.1.41发展现状 13241861.1.42绿色生产技术 14284731.1.43绿色生产模式 1417382第九章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5208171.1.44培养体系现状 15261561.1.45人才培养问题 1545981.1.46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15108731.1.47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16154841.1.48加强人才引进后的培养与使用 169797第十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16128341.1.49优化产业结构 16309281.1.50提升产业链水平 16215411.1.5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17106171.1.5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7212981.1.5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7311961.1.5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7306041.1.55推进制度创新 17209591.1.5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一章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1三农村农业发展现状1.1.1农业产业结构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包括中药材、茶叶、花卉等;设施农业则以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为支撑,实现了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反季节生产。1.1.2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村农业生产水平逐年上升。农作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1.1.3农业产业化经营三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另,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1.1.4农业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三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1.1.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未来,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将得到加强。同时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将逐步崛起,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6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向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农业产业链条将不断延伸,农业附加值将不断提高。1.1.7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1.1.8农业政策支持持续加强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将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1.9产业结构概述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业产值增长缓慢。(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3)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影响了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4)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新成果推广速度较慢,制约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1.10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粮食作物生产现状: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稳定,但品种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2)经济作物生产现状: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缓慢,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需求适应性较差。(3)特色农业现状: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不完整,品牌建设不足。(4)农业服务业现状: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节调整策略与方向1.1.11调整策略(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值。(2)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3)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1.1.12调整方向(1)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2)发展设施农业: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稳定发展。(3)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发展农业服务业: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以上调整策略与方向的实施,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第三章农业产业链构建第一节产业链现状分析1.1.13产业链发展概况我国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链条逐渐延伸,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1.14产业链存在的问题(1)产业链条不完整:部分农产品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尤其是产后加工和销售环节,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2)产业链条断裂:一些地区农产品产业链条断裂,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益不稳定。(3)产业链条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产业链条附加值低,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足。(4)农业产业链条协同性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性较差,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5)农业产业链条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1.1.15产业链发展特点(1)产业链区域特色鲜明:不同地区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2)产业链主体多元化:农业产业链主体逐渐多元化,包括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3)产业链延伸趋势明显: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链延伸领域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二节产业链构建策略1.1.16完善产业链条(1)加强产业链前端建设:提高种植、养殖环节的科技含量,推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2)提升产业链中端加工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优化产业链后端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宽农民销售渠道。1.1.17强化产业链协同(1)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2)加强产业链信息交流: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3)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1.18培育产业链主体(1)壮大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培育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3)引导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1.1.19推动产业链延伸(1)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拓展产业链条。(2)发展休闲农业:挖掘农业休闲、旅游潜力,丰富产业链内涵。(3)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产业链构建提供基础保障。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第一节科技创新现状1.1.20科技创新概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1.21科技创新现状分析(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引领,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格局。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资源投入逐年增加,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等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例如,转基因技术、智能农业、无人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3)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农业向绿色、生态、高效方向发展。(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科技创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第二节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1.1.22科技成果转化概述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1.23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现状分析(1)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完善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2)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领域广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如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案例:(1)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技术、生物育种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抗病、高产的新品种。(2)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3)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3)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挑战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足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足,导致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针对以上挑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农业产业品牌培育第一节品牌现状分析1.1.24品牌发展概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纷纷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品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1.25品牌现状特点(1)品牌数量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数量逐年增加。(2)品牌结构逐渐优化。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畜牧产品向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3)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部分农业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4)品牌培育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1.1.26品牌现状问题(1)品牌同质化严重。部分农产品品牌缺乏特色,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2)品牌推广力度不足。农业品牌在宣传推广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市场认知度较低。(3)品牌保护意识薄弱。部分农业品牌在市场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品牌保护的重视,容易遭受侵权。第二节品牌培育策略1.1.27加强品牌规划与定位(1)明确品牌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品牌发展方向和目标。(2)突出品牌特色。挖掘农产品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等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1.1.28提升品牌质量与信誉(1)严格质量控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质量。(2)建立信誉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信誉体系,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1.1.29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1)创新宣传方式。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拓宽品牌宣传渠道。(2)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手段,提升品牌形象。1.1.30加强品牌保护与合作(1)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农业品牌的法律保护,防止侵权行为。(2)推进产业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品牌合作,共同打造优势品牌。1.1.31培育品牌人才与团队(1)建设品牌培训体系。加强对农业品牌人才培养,提高品牌管理能力。(2)引进专业团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进专业品牌策划、推广团队。第六章农业产业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政策环境分析1.1.32国家政策导向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政策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家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国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3)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国家支持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产值。1.1.33地方政策支持地方政策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财政支持。地方财政部门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2)金融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3)人才培养。地方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开展农民培训、职业教育等,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第二节法规体系建设1.1.34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农业产业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层面。包括《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层面。包括《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等,规范了农业行政执法行为。(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具体指导。1.1.35政策法规实施(1)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企业的法律意识,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2)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等方面的监管,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3)严格执法。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维护农业产业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利益。(4)政策评估与调整。定期对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法规,以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第七章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第一节扶贫政策与实践1.1.36扶贫政策概述农业产业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为农业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持。(1)财政支持政策: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2)技术支持政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3)市场开拓政策:通过农产品营销、品牌打造等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4)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助力农业产业发展。1.1.37扶贫实践案例分析(1)项目扶贫: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将扶贫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整合,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2)产业扶贫: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益。(3)金融扶贫:通过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4)社会扶贫: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第二节乡村振兴战略1.1.38乡村振兴战略概述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柱,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产业兴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生态宜居: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3)乡风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4)治理有效: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村社会稳定。(5)生活富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全面发展。1.1.3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3)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4)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5)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7)推动农村文化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高农村文化软实力。(8)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第八章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第一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1.1.40发展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绿色农业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1.1.41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农业政策,如《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等,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逐渐形成,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比重逐年上升。(3)绿色生产技术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5)农业生态建设取得进展农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二节绿色生产技术与模式1.1.42绿色生产技术(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科学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4)生物有机肥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资源,生产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1.1.43绿色生产模式(1)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循环为核心,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稻渔共作、林下经济等。(2)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点,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3)绿色农业产业链模式以绿色生产技术为基础,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如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禽蛋等。(4)农业田园综合体模式以农业产业为核心,融合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具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农业田园综合体。第九章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第一节人才培养现状1.1.44培养体系现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农民培训三个层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农民培训则侧重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1)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产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2)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为主,设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产业发展需求尚有差距。(3)农民培训:农民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通过传授农业技术、经营理念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培训内容、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1.1.45人才培养问题(1)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当前,农业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2)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丰富产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较少,影响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3)培养模式单一: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二节人才引进策略1.1.46优化人才引进政策(1)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提高农业产业人才待遇,增强人才吸引力。1.1.47拓宽人才引进渠道(1)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优秀人才。(2)利用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渠道,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吸引优秀人才。(3)加强与国内外农业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