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1.第④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2.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3.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C.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C.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D.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5.评析第④⑤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暗斗陈德鸿柳爷家门前来了个干瘦的老头儿,五十多岁模样,穿得破破烂烂,像个要饭花子。管家马三给他拿了两个慢头,他没接,却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来。马三瞭了那纸一眼,咋?那人把纸放进怀里说,我姓林,我有膏药能治你家柳爷的病。柳爷从马上跌下来,右腿先是肿,接着使从腿弯处鼓出一个鸡蛋大的包,溃烂后不停地流脓血,窝在床上已近半年。这期间,马三和柳爷在城里当警察局长的儿子柳仁昌四处寻医,大洋花了不下三百,各种方子积了能有半尺厚,柳爷中药西药不知吃了多少,腿的症状却不见一丝好转。柳爷无奈,差马三四处张贴告示,称治好此病者,赏大洋三百,慢慢又涨到了五百。林先生来到柳爷床前,伸手在柳爷的右腿上下摸了摸,摸到腿弯处,猛然一使劲,一股乌黑的浓血立刻从溃烂处涌了出来,柳爷“哎呦”一声,额上冒出一层冷汗。林先生从怀里掏出一贴温好的膏药,扯开,端端地贴在疮口上,转身便往外走。先生请留步,柳爷急忙叫住林先生,这就完了?今天的完了。林先生说,等三天后能下地时我再来。三天?下地?柳爷有些狐疑地盯着林先生,敢问先生住在哪里?林先生说,我暂时住在东山的那座庙里。那里太寒酸。柳爷说,先生若不嫌弃,可否到寒含小住?多谢柳爷好意。林先生摆摆手,我觉得还是住在那里习惯。也好,柳爷笑了笑,对马三说,快去多准备些吃食和一床新被褥,再准备一套新衣裤,马上给林先生送去。林先生走后,柳爷叫过马三,跟他低声说了些什么,马三连连点头。下午开始,贴膏药处开始有了异样,先是酥痒麻木,之后便是突突直跳。三天之后,柳爷的右腿虽还有些痒痛,但感觉不再肿胀,便由马三扶着下了地,拄根拐杖,一点一点挪到了院里。马三说,姓林的这几天晚上一直待在庙里,白天有时会到镇上的“成记中药铺”坐坐,买些中药便走。倒像是个郎中。柳爷“嗯”了一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可他冷不丁冒出来为我治腿,究竟是为唅呢?肯定为钱呗,马三笑嘻嘻地说。恐怕不会这么简单。柳爷摇摇头,要真是那样,只能怪我多疑了。正在这时,穿着一新的林先生来了,看上去比三天前年轻了许多。他看了看柳爷的右腿,换了一贴膏药说,把拐杖扔掉试试。柳爷把拐杖放到一边,迟疑着向前迈了一小步,站稳了,又向前迈了一小步,不长时间,便围着院里的花坛转了一圈。他兴奋得满脸通红,对马三说,赶快去给林先生拿二百块大洋。待马三走进屋里,林先生说,赏钱我一文不要。这是为何?柳爷的眉毛动了动。林先生说,这一是柳爷的腿尚未完全好,几天后还得再换回膏药。二是我有一件大事想求柳爷帮忙。请尽管说。柳爷笑了,在这地界,没有我办不成的事。那就好。林先生放低声音,我想让柳爷帮忙把县城大牢里的张志安弄出来。你和他是?柳爷愣了一下,不解地盯着林先生,那人可是共匪,怕是很快就要问斩了。既然柳爷为难,我就只好告辞了,林先生起身想走。慢,柳等想了想,捋了捋下巴上的朝须说,容我三天时间。那就有劳柳爷了,林先生冲柳爷抱了下拳,柳爷放心,待我见到张志安,马上就来换最后一贴膏药,用不了几天,柳爷的腿就彻底好了。张志安半夜成功“越狱”,可直到第二天傍晚,柳爷仍没有等来林先生。柳仁昌急了,爹,这小子不会偷摸溜了吧?往哪儿溜?柳爷白了柳仁昌一眼,马三和十几个家丁还有你的几个人不一直在庙周围盯着吗?那我也有些担心,柳仁昌说,啊,为了这个共匪的事,我可是担着很大风险的。同我这条腿比,哪个更重要?柳爷拍了拍自己的右腿,再说了,就那么个孤山,屁股大点地方,那个共匪跑得了吗?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是,是,爹英明,柳仁昌赔着笑。柳爷又道,只是这样做,太不讲究了。无毒不丈夫,管它呢。柳仁昌说,咱要是再把姓林的药方子弄来,可就发大财了。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手。柳仁昌说,爹,你就放心吧。天擦黑时,马三一个人匆勿跑了回来。柳爷的脸一下子黑了,人呢?马三擦擦汗,我们从山上一路跟着姓林的和那个共匪下来,他们直接进了“成记中药铺”,可能去配膏药了。进去多长时间了?柳仁昌忙问。也就一刻钟吧。马三说,我刚把弟兄们布置好就回来报告了。坏事了。柳仁昌剁了下脚,扯着噪门儿喊了几声,叫出藏在柳爷家中的十几个警察,直奔“成记中药”而去。一行人呼啦啦冲进铺里,连半个人影都没瞧见,只是在柜台上找到一贴药和一张纸,纸上写着:柳爷,请把这贴膏药换上,三天后揭下去,你的腿就完全好了。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几天后,他的右腿又开始肿胀起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构思巧妙,林先生的真实身份,开头并未点明,直到第二次医腿柳爷道出张志安身份时,才从侧面揭晓。B.“柳爷又道,只是这样做,太不讲究了”说明柳爷心中还念及医腿的恩情,“太不讲究”体现柳爷在良心上过不去。C.小说描写人物简约传神,颇见功力,如“马三瞭了那纸一眼”、“马三笑嘻嘻地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形象。D.“成记中药铺”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与《林教头风雪山神》中的山神庙有相似之处。2.小说题为“暗斗”,林先生和柳爷是如何“暗斗”的?请围绕主要情节简要分析。3.小说结尾处写柳爷终未敢换最后一贴膏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某些特点是由语言文字决定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单音节文字,一般地说,每一符号都单独包含音、形、义三要素。在汉语的文句中,单词不因词性、时态而发生变化,作为词而存在的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并不被完整的句子“吞没”,仍然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汉语文句的语法也并不是十分严密的,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仅需要通过语法惯例和规则来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对若干单词所形成的意象集合来体会。这种语言用于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时会有较多的困难,但用于表现诗化的印象、联想,用于包容歧义和暗示却十分合适。而汉字的单音节特征又使得汉语作品很容易写得音节整齐而匀称,并便于对偶的形成,再加以适当的押韵,文句更富于美感。所以,不仅仅是诗歌,在先秦各类著作中,如《易经》《老子》《庄子》《荀子》等等,都有广泛运用韵文的情况,那种不怎么严格、看上去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对偶句也颇为多见。这种现象的形成,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这在书写不便的上古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诗经》所收作品,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但几乎全都是使用整齐的四言句式,这无疑是人为修饰的结果。这一现象或许与当时使用的音乐的特点有关,但考察后世入乐之作的一般情况,可以发现句式不齐也并不一定妨碍文字与乐曲的配合,所以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写作或者改定那些作品的人看来,诗歌需要有某种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殊形式。而追求形式的精致,后来成为古典诗歌十分突出的特点。对于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更有一种泛化的倾向,这不仅显示在介乎诗文之间的特殊文体赋中,表现在骈体文中,许多散文在韵律、节奏方面也有精致的讲究。综上所述,可以说汉语总体上是一种诗性特征十分强烈的语言。而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人所知道的、人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人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的世界;一种语言的特点直接显示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与心理结构。所以,尽管中国文化很早就脱离了神话的笼罩,但汉语的上述特点却证明,在日常的生活里,人们仍然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具象性的感受、暗示的诱导、活跃而无定则的联想等等精神现象,对人们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活动一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文学尤其是诗歌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显得特别重要,显然有着非常深层的原因。(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带有象形意味的字具有直接指示意象的功能,虽作为词而存在,但不会被完整句子“吞没”。B.汉语作品容易写得音节整齐匀称,便于使用对偶句式,这些都与汉字的单音节特征有关。C.上古时代书写不便,记诵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先秦不少典籍中都广泛用韵,对偶句也多见。D.不仅赋和骈体文追求语言形式的美感,许多散文也如此,体现在韵律、节奏方面的精致讲究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概括文章主旨,分述部分以并列结构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B.文章运用“单词”“词性”“时态”等原属西方语言学的概念,不无中、西语言对比之意。C.文章举《诗经》几乎全是四言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诗歌很早就开始寻求明显的形式特征。D.文章多处出现“当是”“或许”“恐怕”等词语,体现了论述文注重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决定了文学的某些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B.汉语不大适合表达复杂的逻辑思维,因此,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C.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仍保留着很多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这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裨益。D.了解了汉语的主要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人思维习惯以及本国文学的认识和理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五代史·李煜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B.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C.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D.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皇帝病危或出巡不在皇宫时,皇太子留在京城管理朝政,如有特别需要,也可以是其他皇子。B.大赦,皇帝即位或驾崩等,皇帝下旨将一些罪行较轻的犯人释放,死刑犯人酌情减刑。C.太祖,这里指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他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死后即位的是他弟弟赵光义,是为宋太宗。D.浮图,梵文Buddha(वहपो)的音译,本意是佛陀,后引申为佛教徒、佛塔等含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原名李从嘉,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唐中主去世以后,李煜在金陵继承皇位。B.李煜想要封韩熙载为宰相,李煜刚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想封为宰相,韩熙载就死了。C.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到了宋朝,被宋太祖赵匡胤扣留,此后他愈发担忧国事。D.李煜后期矛盾。他即喜好美人,同时又笃信佛法,后期已经不管国家政事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2)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甲: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乙: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③,凫雁满回塘。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②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③杜陵,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1.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__________。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以写“明”是为了写“早”。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是“夜行”图。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羁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从正面呈现出行之“早”。3.两诗中均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7)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宪问》)(8)___________________,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7、“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不超过150字。8、《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80字以内。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在校生应做“守护者”,粉碎谣言,关爱家庭,守护健康;应做“修行者”,即“宅其身、抱道行”,做到“学习不延期”;应做“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了材料有什么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给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出现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1、1.敏锐地察知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作者自身经验的局限所形成的挑战。2.C3.C4.D5.全文从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文学言说方式的特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这会弱化作者意图的价值,而第④⑤段论述了“偏见”的价值,是对本文观点的限制与修正,使全文的论述更加周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文的内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将词语放进句子当中理解。根据第④段“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可知,“洞幽烛微”指的是作家对“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2.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本题是三个问句,需要辨析三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其中“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在创作之始,排第一;“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在“动机”之后,排第二;最后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排第三。故C正确。故选C。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可知,“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排除A;根据“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可知,“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排除B;根据第③段可知,“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排除D;故选C。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A项,“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错误,原文是“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叙事文学”并不只包含小说,还包含其它体裁。B项,“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错误,原文是“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可见作者的初始意图只是会不断修改,有时会完全颠覆,并非不能呈现。C项,“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错误,原文是“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因此,“文学创作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D项,根据“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可知,“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正确。故选D。5.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写出作用。一般首段作用有交代的开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等;而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论点,点明中心等。本文是总分结构,第1段总说“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第2、3段从作家的创作过程角度论述“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第6、7段从文学言说方式角度论述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4、5段论述“偏见”的价值,承接2、3段作家创作过程中“经验作者”的偏见,引出下文6、7段文学言说方式具有隐喻性特点,导致“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使全文的论述更加周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文的内容。【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2、1.B2.①为救张志安,林先生以医腿为名接近柳爷,柳爷起疑并派人暗中监视;②林先生施压要求救人,柳爷欲擒故纵,答应“救人”,但心里谋划腿好之后再一网打尽;③柳爷暗中设伏,布置抓捕,林先生全身而退。3.①交代医腿的结局,使情节更为完整;②柳爷担心膏药有毒而未敢用,突出他的多疑;③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说明柳爷心中还念及医腿的恩情”“体现柳爷在良心上过不去”错误。结合“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手”“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等分析,“念及医腿的恩情”“在良心上过不去”分析鉴赏有误。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题为‘暗斗’,林先生和柳爷是如何‘暗斗’的?请围绕主要情节简要分析”,需要围绕文本内容分析“暗斗”的过程。结合“那人把纸放进怀里说,我姓林,我有膏药能治你家柳爷的病”“林先生从怀里掏出一贴温好的膏药,扯开,端端地贴在疮口上,转身便往外走”“林先生走后,柳爷叫过马三,跟他低声说了些什么,马三连连点头”“马三说,姓林的这几天晚上一直待在庙里,白天有时会到镇上的‘成记中药铺’坐坐,买些中药便走”等分析,为救张志安,林先生以医腿为名接近柳爷,柳爷起疑并派人暗中监视。结合“林先生放低声音,我想让柳爷帮忙把县城大牢里的张志安弄出来”“柳爷白了柳仁昌一眼,马三和十几个家丁还有你的几个人不一直在庙周围盯着吗”“柳爷拍了拍自己的右腿,再说了,就那么个孤山,屁股大点地方,那个共匪跑得了吗?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柳仁昌说,咱要是再把姓林的药方子弄来,可就发大财了。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手”等分析,林先生施压要求救人,柳爷答应“救人”,但心里谋划腿好之后再一网打尽。结合“柳爷的脸一下子黑了,人呢”“我们从山上一路跟着姓林的和那个共匪下来,他们直接进了‘成记中药铺’”“叫出藏在柳爷家中的十几个警察,直奔‘成记中药’而去。一行人呼啦啦冲进铺里,连半个人影都没瞧见,只是在柜台上找到一贴药和一张纸,纸上写着:柳爷,请把这贴膏药换上,三天后揭下去,你的腿就完全好了”分析,柳爷暗中设伏,布置抓捕,林先生全身而退。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处写柳爷终未敢换最后一贴膏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需要概括最后一节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分析。结合“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几天后,他的右腿又开始肿胀起来”“柳爷放心,待我见到张志安,马上就来换最后一贴膏药,用不了几天,柳爷的腿就彻底好了”等分析,写柳爷犹豫再三未敢用,突出他的多疑。结尾交代了“暗斗”的结局,使文本情节发展完整。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3、1.C2.A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记诵变得非常重要”说法绝对,原文是“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当是”带有揣测意味,选项的表述则过于肯定。此外,以偏概全,文中为“最初当是缘于易于记诵的需要”“但不能说这里没有追求语言形式美感的心理因素存在”。故选C。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析有误,据第一段和第五段开头“综上所述”,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另外,“并列结构”错,分述部分不是并列结构。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语言学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会特别强”观点牵强,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异常敏感,对语言特征及语言规律理解很深,但不一定长于文学鉴赏。文学固然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与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B项,“有必要对汉语的字、词乃至语法进行改造”失之武断,“语言并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的演化是渐进的,人为的“改造”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C项,“对于诗歌的复兴大有神益”夸大其词,“偏向于诗性的思维习惯”与“诗歌的复兴”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D。【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4、1.D2.B3.B4.(1)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2)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洪州”是地名,作“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C;“泉人”指泉州人,作下一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大赦,一般不在皇帝驾崩之后进行,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B项,“李煜刚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错误,由文段可知,不是李煜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而是韩熙载自己做的这件事。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率领;有所为,有所作为。(2)阙,京城;称疾,推托有病;缓师,暂缓军事进攻;答,答复。【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李煜,宇重光,初名从嘉,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而且孝,善于作诗文,又善于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从太子李冀以上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961),李景迁于南都(今江苏南京),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景死,李煜继帝位于金陵。母亲钟氏,其父名泰章。李煜尊他母亲为圣尊后;立他的妃子周氏为皇后;封他的弟弟李从善为韩王,李从益为郑王,李从谦为宜春王,李从度为昭平郡公,李从信为文阳郡公。大赦境内。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任务的,每日二人奉陪于内殿。建隆三年(962),泉州(今属福建)留从效死。李景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因为李景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之事,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己称留后,李煜便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李煜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其长子韩仲遇为清源公,封其次子韩仲仪为宣城公。建隆五年(964),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殿勤政殿学士,分批于光政殿直夜班,和他们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妓女侍妾数十人,多到外舍私陪宾客,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自己单车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众妓女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无可奈何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地说:吾始终不得让韩熙载为宰相啊。他想以平章事追赠,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群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追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今山东益都)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李谷相友善。后唐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今河南汝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谷:江左如果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中原如果用我为宰相,我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而已。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开宝四年(971),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入朝宋京,李从善被扣留不让回去。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下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973),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宝九年(976),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他,封他为违命侯,官拜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后事均见于《宋史》。5、1.格律诗(近体诗、近体诗)2.B3.甲诗写诗人(行人)过小桥时还在做梦,说明出行实在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迷糊糊睡着了。驿路行人必经之地的小桥,而如今却“寂寞”“和梦过”,再次印证了诗人出行之“早”。乙诗的“梦”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梦,与首联“客行悲故乡”相呼应。梦中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与旅途上“槲叶落山路”的景形成对照,突出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然后结合所给题干要求进行作答。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甲诗借助比喻”错误,甲诗中没有比喻。故选B。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其次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甲诗中,“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赶路而作梦,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再次印证了诗人出行之“早”,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乙诗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园的思念。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结合以上信息即可作答。【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1)蟪蛄不知春秋(2)朝搴阰之木兰兮(3)信誓旦旦(4)以手抚膺坐长叹(5)山肴野蔌(6)惟吾德馨(7)知者不惑(8)无求生以害仁【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蟪蛄”“搴”“阰”“誓”“膺”“肴”“蔌”“惟”“馨”“知”“仁”。【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主要侧重对学生叙事能力的考查。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要求考生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的情形。考生应该思考此时孙少平的心境如何,他的表现如何,他眼中的景象如何,等等,在描写景象的时候要注意与人物心情的一致性。拟写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方式,如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可以重点描摹,如对环境可以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摹。8、第一问:“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解析】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课文中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对内容繁多的文学文化常识,分门别类加以记忆。如红楼梦曲,《红楼梦》中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套曲,考生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记忆,如《枉凝眉》,咏叹黛玉,命运悲苦,无情;《恨无常》咏叹元春,虽有荣华,无奈早逝;《分骨肉》咏叹探春,远嫁他乡;《乐中悲》咏叹湘云,生性豁达,夫婿早逝。等等。考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第一问:“阆苑仙葩”出自于《枉凝眉》,指仙界的花草,根据《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是林黛玉在天界的真形。“美玉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得无缺点。《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衔玉而生,且宝玉的才学在大观园试才藻一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玉无瑕”指贾宝玉。第二问:《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林黛玉性格特点;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出于她和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9、例文给理智中学学生的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2020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病毒肆虐,人心惶惶,一个最黯淡无光的新年,也是一个最热血高昂的新年。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抗击肺炎,在我辈青年。然而,我们仅仅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可以贡献给抗疫一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奔赴一线,救助病患。但是,做不了逆行者,我们可以做守护者;做不了抱薪者,我们可以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