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育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定。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才智,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英勇,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急勇于担当责任,做出牺牲,经过许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协作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化,“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化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改变。孔子说:“君子不行以不修身;思修身,不行以不事亲;思事亲,不行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辨别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实力,担当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样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肯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改变,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材料二: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需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荀子在《王制》开篇探讨“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对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对。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B.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行高尚的君子。C.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D.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备的标准,近似于今日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B.“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C.教化是使人成人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3.依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A.荀子《劝学》激励人们学习 B.当代虎爸培育孩子成为“考霸”C.孔子哂(笑)子路(仲由) 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依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平原路翎胡顺昌跟在他的女人后面吵叫着。阳光剧烈得刺眼,无穷无尽的平原上是覆盖着火焰一般的暑热。一条小河在平原的中间弯曲地流着,通过那些被树荫遮着的宁静的人家而流到金黄色的田野中去。一些精致的石桥跨在这条澄澈的河上。一个精力饱满的年轻汉子,戴着一顶大草帽,骑在一只瘦小的驴子上,从胡顺昌夫妇的后面跑了过来。他热忱洋溢地和胡顺昌夫妇打招呼,要到城里去接他当官的姐夫,也没留意两人的表情。胡顺昌的一件白布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湿了,他拿它披在肩上,时常地用它揩着脸上的和胸前的汗水。他跟在他女人的后面走着,吵嚷着。他的女人短小、瘦弱,然而很漂亮。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很小的蓝布包袱,急急地走着,脸色惨白。“我这个人就是不会说好话!”胡顺昌又起先说了,“你自己凭良心想想看好了!没有关系!不管怎样都没有关系!回去吧,桂英!”他擦着胸前的汗水请求道。他的女人忽视他,照旧急急地往前走着。于是他愤怒地看了她一眼,站下来了。他无论怎样警告自己不要发怒都不行。她在烈日下苦痛地、艰难地走着,时常地闭起眼睛来揉着胸口,显得快要支持不住了。“好吧!”胡顺昌大声叫着,重又追了上来,“要是你真的要回你的娘家,老子就从今日起跟你一刀两断!不过你要晓得你娘家也并不是了不得的呀,哼!他们自己还不是没得吃的!”太阳毒辣无情地照耀着他们。“我求你听我说啊!”他拿一只手扶在她的肩上,但是被她推开了,“你想想,我不过跟你说:我不在家,你就回保长他们叫他们等一下来好了!就是征粮收米么也要等男人回来做主,你把外面桶里的两斗拿给他们还不算,连床底下的四斗也让他们给搜走了!你想想,这四斗米我们要度多久的命啊!始终要到收了稻子!就是照你说的保长是带了兵来的,你一个女人家未必还怕他们,他们真的还把你吃掉不成?再不然的话,给了他们,你也该向他们取得字据呀!不然的话,他们明天又来要了,你怎样办?”说到这里,他又不能抑制自己的生气了,他又拿起衣服来狠狠地揩着汗,偷偷地看了一眼,希望能够看到她的难过的、悔过的表情。然而她完全的苍白的脸冰冷有如铁石。于是他茫然地抬起头来,看向稻田的远处。“唉,真可怜啊,我们这些庄稼人!为了几斗米!”他想。但是想到这几斗米,他又动气了,重新憎恶地看着她。“你走吧!你走好了,没有关系!你自己想想,这几年,有吃的总给你先吃,有穿的总给你先穿!你走好了!”他对着她哀思地叫,希望能够感动她。但回答他的却是暑热下的眩晕的宁静。他的女人提着布包走过那个高而窄的石桥,走到石桥的那一边。“唉,我这个可怜人,我怎么好哟!”胡顺昌蹲了下来,昏沉地抱着头。然而他还是忍不住望向桥那边,走着路的她忽地倒了下去!他飞奔过去。她微弱地喘息着,闭着眼睛躺在草地上。他的心现在已经完全冷静了……“桂英!”他小声喊,伏在烈日下面的草地上,“你要回娘家,你去好了,都是我不对,你去住些时好了。”她无力地摇摇头,又闭上了眼睛,眼泪从她的睫毛里流了出来。这时,那个精力饱满的郭老二骑着驴子又奔回来了,和去的时候一样兴致勃勃,在驴子上大声地怪叫着。望见了河岸上的胡顺昌夫妇,他就快速地翻下驴子来,从夫妇的表情他即刻就有些明白了,肃穆地看着他们。“喂,胡顺昌,你说什么军粮不军粮的,车站上又到了兵哩!又是机关枪,又是大炮,几百箱子弹,唯恐总有一营人,我们这街上哪里够他们吃呀!……好,你们谈心。”他又向着他们难过地看了一眼,“我先走一步了!”“都是我不对!“胡顺昌趴在妻子身边说,“那几斗米有什么关系呢,拿给那批狼心狗肺的东西就算了,还有个把月就收稻子了,到那时就好了……”他抓紧了她的手,猛然抬头,河的两岸金黄而无际的稻海在他的眼前闪烁。一九四六年九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其次段中的景物描写,点明白季节、地点以及地域特色,为下文写人物在“平原”上的活动供应了背景。B.征粮的保长带兵搜走了胡顺昌夫妇藏在床底下的四斗米,这一情节与小说后文“车站上又到了兵哩”相照应。C.郭老二进城前对胡顺昌夫妇麻木不仁,回来后对胡顺昌夫妇表示怜悯与无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D.桂英从对丈夫的忽视到后来“摇摇头”、流泪,表现她最终宽恕了丈夫,这一过程也流露出她对命运的妥协。7.小说是如何塑造胡顺昌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8.小说叙写了胡顺昌夫妇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行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行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气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见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接受,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迫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终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指责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苦痛之中,也干脆点明白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缘由。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奇妙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方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白,易懂易行。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行胜用也。(2)譬如平地,虽覆一匮,进,吾往也。13.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敕赐百官樱桃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①出上阑②。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注]①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②上阑:汉官观名,在上林苑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朝廷赏赐群臣地点,奇妙点题:其次句着重描写了樱桃色泽,深红可人。B.颔联首句用“才是”一词突出“春荐”这一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可见敬礼有加。C.尾联写朝廷让大官周到地打算了蔗浆,以防饱食樱桃产生内热,恩泽隆盛,感人至深。D.王维这首诗堪称“诗史”,生动地记录了唐代赐臣樱桃习俗,以小见大盛赞承平盛事。15.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诗人做了哪些渲染?请作简要分析。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担当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高校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凹凸,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赐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①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②,充分体现了斗争年头共产党员的③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时间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头,感受到那段汹涌澎湃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失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消逝,依旧④,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平淡无奇言简意赅坚决历久弥新B.平淡无奇微言大义坚实古老厚重C.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坚实古老厚重D朴实无华微言大义坚决历久弥新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B.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气,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C.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D.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四、课内基础学问积累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灵敏)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恻隐之心(哀痛,怜悯)D.天下归仁焉(归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激励)20.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死而不亡者寿B.我世世为洴澼絖若火之始然C.知者不惑故不孝不慈亡有D.其脆易泮当察乱何自起2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说明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D.强行者有志2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治之于未乱C.仁以为己任 D.客得之,以说吴王2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高校》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才智,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靠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实的辩证哲学思想。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五、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新中国70华诞,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微博、挚友圈等为阵地,用图片、留言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骄傲,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倡议本校高二同学“用自己的方式爱国”,体现你的相识与思索。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育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定。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才智,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英勇,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急勇于担当责任,做出牺牲,经过许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协作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化,“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化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改变。孔子说:“君子不行以不修身;思修身,不行以不事亲;思事亲,不行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辨别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实力,担当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样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肯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改变,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材料二: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需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荀子在《王制》开篇探讨“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对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对。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B.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行高尚的君子。C.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D.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备的标准,近似于今日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B.“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C.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A.荀子《劝学》激励人们学习 B.当代虎爸培育孩子成“考霸”C.孔子哂(笑)子路(仲由) 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依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答案】1.A2.C3.B4.(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终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5.(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化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改变。(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辨别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实力。(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4)“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实力。B.“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行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C.“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D.“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具有人文的修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实力。C.“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此条件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观点的实力。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化。B.“当代虎爸培育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化。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实力。第一句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接着“‘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诠释了“礼仪”的内涵;再通过引证“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最终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实力。“‘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化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改变”,即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化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改变。“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辨别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实力,担当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辨别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实力。“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样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肯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改变,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即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即“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找寻所需信息。发觉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擅长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找寻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具体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状况下,须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推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困难的非连续性文本,要留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学问、想法和阅历,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平原路翎胡顺昌跟在他的女人后面吵叫着。阳光剧烈得刺眼,无穷无尽的平原上是覆盖着火焰一般的暑热。一条小河在平原的中间弯曲地流着,通过那些被树荫遮着的宁静的人家而流到金黄色的田野中去。一些精致的石桥跨在这条澄澈的河上。一个精力饱满的年轻汉子,戴着一顶大草帽,骑在一只瘦小的驴子上,从胡顺昌夫妇的后面跑了过来。他热忱洋溢地和胡顺昌夫妇打招呼,要到城里去接他当官的姐夫,也没留意两人的表情。胡顺昌的一件白布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湿了,他拿它披在肩上,时常地用它揩着脸上的和胸前的汗水。他跟在他女人的后面走着,吵嚷着。他的女人短小、瘦弱,然而很漂亮。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很小的蓝布包袱,急急地走着,脸色惨白。“我这个人就是不会说好话!”胡顺昌又起先说了,“你自己凭良心想想看好了!没有关系!不管怎样都没有关系!回去吧,桂英!”他擦着胸前的汗水请求道。他的女人忽视他,照旧急急地往前走着。于是他愤怒地看了她一眼,站下来了。他无论怎样警告自己不要发怒都不行。她在烈日下苦痛地、艰难地走着,时常地闭起眼睛来揉着胸口,显得快要支持不住了。“好吧!”胡顺昌大声叫着,重又追了上来,“要是你真的要回你的娘家,老子就从今日起跟你一刀两断!不过你要晓得你娘家也并不是了不得的呀,哼!他们自己还不是没得吃的!”太阳毒辣无情地照耀着他们。“我求你听我说啊!”他拿一只手扶在她的肩上,但是被她推开了,“你想想,我不过跟你说:我不在家,你就回保长他们叫他们等一下来好了!就是征粮收米么也要等男人回来做主,你把外面桶里的两斗拿给他们还不算,连床底下的四斗也让他们给搜走了!你想想,这四斗米我们要度多久的命啊!始终要到收了稻子!就是照你说的保长是带了兵来的,你一个女人家未必还怕他们,他们真的还把你吃掉不成?再不然的话,给了他们,你也该向他们取得字据呀!不然的话,他们明天又来要了,你怎样办?”说到这里,他又不能抑制自己的生气了,他又拿起衣服来狠狠地揩着汗,偷偷地看了一眼,希望能够看到她的难过的、悔过的表情。然而她完全的苍白的脸冰冷有如铁石。于是他茫然地抬起头来,看向稻田的远处。“唉,真可怜啊,我们这些庄稼人!为了几斗米!”他想。但是想到这几斗米,他又动气了,重新憎恶地看着她。“你走吧!你走好了,没有关系!你自己想想,这几年,有吃的总给你先吃,有穿的总给你先穿!你走好了!”他对着她哀思地叫,希望能够感动她。但回答他的却是暑热下的眩晕的宁静。他的女人提着布包走过那个高而窄的石桥,走到石桥的那一边。“唉,我这个可怜人,我怎么好哟!”胡顺昌蹲了下来,昏沉地抱着头。然而他还是忍不住望向桥那边,走着路的她忽地倒了下去!他飞奔过去。她微弱地喘息着,闭着眼睛躺在草地上。他的心现在已经完全冷静了……“桂英!”他小声喊,伏在烈日下面的草地上,“你要回娘家,你去好了,都是我不对,你去住些时好了。”她无力地摇摇头,又闭上了眼睛,眼泪从她的睫毛里流了出来。这时,那个精力饱满的郭老二骑着驴子又奔回来了,和去的时候一样兴致勃勃,在驴子上大声地怪叫着。望见了河岸上的胡顺昌夫妇,他就快速地翻下驴子来,从夫妇的表情他即刻就有些明白了,肃穆地看着他们。“喂,胡顺昌,你说什么军粮不军粮的,车站上又到了兵哩!又是机关枪,又是大炮,几百箱子弹,唯恐总有一营人,我们这街上哪里够他们吃呀!……好,你们谈心。”他又向着他们难过地看了一眼,“我先走一步了!”“都是我不对!“胡顺昌趴在妻子身边说,“那几斗米有什么关系呢,拿给那批狼心狗肺的东西就算了,还有个把月就收稻子了,到那时就好了……”他抓紧了她的手,猛然抬头,河的两岸金黄而无际的稻海在他的眼前闪烁。一九四六年九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其次段中的景物描写,点明白季节、地点以及地域特色,为下文写人物在“平原”上的活动供应了背景。B.征粮的保长带兵搜走了胡顺昌夫妇藏在床底下的四斗米,这一情节与小说后文“车站上又到了兵哩”相照应。C.郭老二进城前对胡顺昌夫妇麻木不仁,回来后对胡顺昌夫妇表示怜悯与无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D.桂英从对丈夫的忽视到后来“摇摇头”、流泪,表现她最终宽恕了丈夫,这一过程也流露出她对命运的妥协。7.小说是如何塑造胡顺昌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8.小说叙写了胡顺昌夫妇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看法。【答案】6.C7.①语言描写:胡顺昌对妻子又劝又怪,表现他既疼爱妻子,又性情急躁。②环境衬托:“阳光剧烈得刺眼”衬托了胡顺昌的焦灼担心。③细微环节刻画:胡顺昌自艾自怜的心理,“昏沉地抱着头”等细微环节凸显了他的无奈与辛酸。④侧面表现:郭老二说还要征粮,侧面表现了人物境况的艰难。8.①对斗争造成社会动乱的批判;②对因遭遇战乱而生活艰难的百姓的怜悯;③寄寓了作者对百姓过上美妙生活的期望;④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实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阅读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郭老二进城前对胡顺昌夫妇麻木不仁”“前后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错,原文“他热忱洋溢地和胡顺昌夫妇打招呼,要到城里去接他当官的姐夫,也没留意两人的表情”“那个精力饱满的郭老二骑着驴子又奔回来了,和去的时候一样兴致勃勃,在驴子上大声地怪叫着。望见了河岸上的胡顺昌夫妇,他就快速地翻下驴子来,从夫妇的表情他即刻就有些明白了,肃穆地看着他们”,可知郭老二热忱,只是未留意两人的表情,并非麻木不仁,他的看法是前后一样的,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鉴赏的实力。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依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争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题中,原文“‘你走吧!你走好了,没有关系!你自己想想,这几年,有吃的总给你先吃,有穿的总给你先穿!你走好了’”“‘你要回娘家,你去好了,都是我不对,你去住些时好了’”,运用语言描写,写胡顺昌对妻子的指责与劝慰,生动地表现出他性格急躁及对妻子的心疼关爱;原文“阳光剧烈得刺眼,无穷无尽的平原上是覆盖着火焰一般的暑热”,运用环境描写,表现平原的暑热,也从侧面衬托出胡顺昌追逐妻子时的焦灼担心的心情;原文“‘喂,胡顺昌,你说什么军粮不军粮的,车站上又到了兵哩!又是机关枪,又是大炮,几百箱子弹,唯恐总有一营人,我们这街上哪里够他们吃呀!……好,你们谈心。’他又向着他们难过地看了一眼,‘我先走一步了’”,运用侧面表现,通过郭老二之口说车站来兵还要征粮之事,表现出胡顺昌一家被征走粮后还将面临艰难的境况。8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看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小说标题入手,可以从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同时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作者情感看法,最终组织语言规范答题。题中,“‘喂,胡顺昌,你说什么军粮不军粮的,车站上又到了兵哩!又是机关枪,又是大炮,几百箱子弹,唯恐总有一营人,我们这街上哪里够他们吃呀!……好,你们谈心。’他又向着他们难过地看了一眼,‘我先走一步了’”,小说通过通过郭老二之口说车站来兵还要征粮之事,写征粮的保长带兵搜走了胡顺昌夫妇藏在床底下的四斗米,可分析出“对斗争造成社会动乱的批判”;原文“‘你想想,这四斗米我们要度多久的命啊!始终要到收了稻子’”“‘给了他们,你也该向他们取得字据呀!不然的话,他们明天又来要了,你怎样办’”,小说写胡顺昌家被征粮,生活面临艰难境况,而车站来兵征粮将会接着,可分析出“对因遭遇战乱而生活艰难的百姓的怜悯”;原文“‘还有个把月就收稻子了,到那时就好了……’”“他抓紧了她的手,猛然抬头,河的两岸金黄而无际的稻海在他的眼前闪烁”,小说写胡顺昌对收稻的渴望,期盼日子会好,可分析出“寄寓了作者对百姓过上美妙生活的期望”;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写胡顺昌家被征粮的遭遇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点睛】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明,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干脆表明白。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肯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肯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精确把握人物显明的特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擅长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擅长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行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行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气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见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接受,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迫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终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指责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苦痛之中,也干脆点明白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缘由。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奇妙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方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白,易懂易行。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行胜用也。(2)譬如平地,虽覆一匮,进,吾往也。13.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9.B10.C11.C12.(1)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和善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2)比如填平凹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接着进行,是我自己坚持的。13.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化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实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认为他的主见有成效,反而认为他的主见不切实情,远离实际。“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据此解除AC;“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连词“则”可用于句首。据此解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实力。C.“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重兄长。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信息的实力。C.“干脆点明白梁惠王……”错误,文中并未干脆点明,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斗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实力。(1)“充”,怀着;“无欲”,没有私欲;“胜”,完、尽。(2)“平地”,填平凹地;“虽”,即使;“进,吾往也”,推断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实力。从“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棒”中得出国家方面的缘由,即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从“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得出在教化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认为他的主见有成效,反而认为他的主见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减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须要。他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手段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肯定要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国得到利益?’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得到利益?’士人和平民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到利益?’上层下层相互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而不考虑仁义,)那国家就危急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肯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肯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假如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意。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战胜,我的大儿子也死在那里;西边丢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假如对百姓施行仁政,削减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棒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锋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和儿女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苦痛之中,(假如)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和善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起先于特别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溢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微小事物都有所论述。啊,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缘由!后世探讨孟子的人,不探讨其他的方面,只看这一点也就够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敕赐百官樱桃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①出上阑②。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注]①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②上阑:汉官观名,在上林苑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代了朝廷赏赐群臣的地点,奇妙点题:其次句着重描写了樱桃色泽,深红可人。B.颔联首句用“才是”一词突出“春荐”这一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可见敬礼有加。C.尾联写朝廷让大官周到地打算了蔗浆,以防饱食樱桃产生内热,恩泽隆盛,感人至深。D.王维这首诗堪称“诗史”,生动地记录了唐代赐臣樱桃习俗,以小见大盛赞承平盛事。15.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诗人做了哪些渲染?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樱桃的产地:御赐樱桃出身不凡,由“紫禁朱樱出上阑”可知产自皇家上林苑。②樱桃的用途:御赐樱桃是宗庙祭品,而不是鸟儿啄破的残果,极不寻常。③盛放樱桃的器皿:御赐樱桃装在缠围着青丝的篮子里、红色的玉盘里,更显宝贵。【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A.其次句着重写御赐樱桃的出处,而不是突出其深红色泽。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本诗主要记述了唐玄宗在天宝十一年赐百官樱桃一事,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作者做了多方面的描绘和渲染。由“紫禁朱樱出上阑”可知,这一句写御赐樱桃的产地。上阑,汉宫观名,在上林苑中。可见其出身不凡。由“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可知,这一句是说御赐樱桃是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的宗庙祭品,敬礼有加,突出其用途不同寻常。由“青丝笼”“赤玉盘”可知,盛放御赐樱桃的篮子和盘子都是精致而宝贵的,可见其宝贵。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担当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高校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凹凸,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赐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行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自伐者无功⑥.自矜者不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简单写错的字有:“弘”“庶”“壹”“功”“矜”。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①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②,充分体现了斗争年头共产党员的③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时间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头,感受到那段汹涌澎湃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失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消逝,依旧④,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平淡无奇言简意赅坚决历久弥新B.平淡无奇微言大义坚实古老厚重C.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坚实古老厚重D.朴实无华微言大义坚决历久弥新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B.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气,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C.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D.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答案】17.D18.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实力。第一处,平淡无奇:平平经常,没有什么突出的、精彩的地方。朴实无华:质补实在而不浮华。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很朴实,很实在,故选“朴实无华”。其次处,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虽少,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故选“微言大义”。第三处,坚决:(立场、主见、意志等)稳定坚毅,不动摇;使坚决。坚实:坚实牢固,健壮。语境强调信念稳定,不动摇,故选“坚决”。第四处,历久弥新:指经验许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古老厚重:一般用于形容深厚的文化底蕴。语境是说红色家书历经岁月,依旧有其价值,故选“历久弥新”。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实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中,“磅礴精神”定中不搭配,应改为“磅礴力气”;二是语序不当,“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语序不当,先说“信念”,再说“精神”,最终是“革命斗争”手段,应改为“靠着坚决的志向信念,凝合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气,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四、课内基础学问积累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灵敏)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恻隐之心(哀痛,怜悯)D.天下归仁焉(归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激励)【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实力。A项,敏:勤勉。句意为:对工作勤劳灵敏,说话却当心谨慎。B项,忍:狠心对待;不忍人之心:怜悯心,怜悯心。句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D项,归:赞扬,称许。句意为: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故选C。20.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死而不亡者寿B.我世世为洴澼絖若火之始然C.知者不惑故不孝不慈亡有D.其脆易泮当察乱何自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实力。A.“内”通“纳”,结交。B.“絖”通“纩”,指丝絮;“然”通“燃”,燃烧。C.“知”通“智”,才智;“亡”通“无”,没有。D.“泮”通“判”,消融;“当”通“尝”,试着。故选A。2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说明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D.强行者有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实力。A.“终身”:古今都指一辈子。句意:有可以一辈子奉行的一个字吗?B.“然后”: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状况之后。句意:文采和质朴完备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C.“不行”:走不远。今义,不行以。句意:踮起脚尖的人站不稳,跨大步走的人走不远。D.“强行”:勉力而行,努力不懈。今义,强制进行,牵强行走。句意:努力奋进的人有意志。故选A。22.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治之于未乱C.仁以为己任 D.客得之,以说吴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实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A.推断句,“也”表推断。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D.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客得之,以(之)说吴王。故选B。2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高校》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才智,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靠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实的辩证哲学思想。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实力。A项,“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错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并未参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故选A。五、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新中国70华诞,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微博、挚友圈等为阵地,用图片、留言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骄傲,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倡议本校高二同学“用自己的方式爱国”,体现你的相识与思索。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