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冷战’。”——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1946年1月20日)COLDWAR

在原子弹时代,全面战争注定难以实施,因此我们和敌人都只能通过和平的“冷战”来屈敌。——(美)威廉·多诺万(时任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目录01冷战与两极格局02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03两极格局的瓦解01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杜鲁门主义1991年苏联解体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67年欧共体成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在经济上因战争而大发其财,它的黄

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

界总量的1/3;军事上,武装部队高达1200万人,

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

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

武器;政治上,美国已把整个西欧至于控制之

下,影响力空前强大。苏联在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工业

化,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

拥有强大实力;军事上,拥有世界

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

万,在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政

治上,扶植许多东欧国家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政治影响空前提高。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

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

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

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2)

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一)

冷战背景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

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

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

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1944年10月21

日)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

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

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4)根本原因: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美国的全球称霸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

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令美国决策者感到不安的不是苏联的军事侵略

,

而是战后的

经济状况和心理政治趋势可能使苏联将其影响投放到它的传统安

全利益范围之外

,将会有一批国家被吸引到苏联轨道中去

。从

而大大增强苏联的力量。斯大林同样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担心,美国会运用它

所拥有的各种手段使苏联传统的敌人复活,

以抵消共产主义的影

响。斯大林担心会与美国支持下的德国和日本再次进行战争。意

识形态使苏联的受威胁感变得更加强烈。——【美】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冷战》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

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

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和平砥柱》的演讲(1946年3月)(6)

“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揭开了冷战的序幕)(5)美苏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1946.31949.11955.51947.91948.21949.101949.41947.3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成立华约成立德国分裂拉开冷战序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地缘两极思维两大对立经济集团地缘政治分裂对立两大对立军事集团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二)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

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

征服企图。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外来压力”

:苏联目的:

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

进而向全世界扩张。影响: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

,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极权主义”:

共产主义“少数武装分子”:

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知识拓展】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持续4年之久(1947—1951)。

期间西欧各国总共接受美国包括金融、

技术、

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其中90%是赠予

10%为贷款。思考:

马歇尔计划如此“慷慨”

,产生了什么作用?①对西欧:促进西欧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对美国:

加强对

西欧的控制

稳定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③对世界格局:

加剧

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

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经互会:

前苏联建立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的经济共同体。

1991年

该组

织正式宣布解散。东欧:

过度依附苏联的体制苏联:

援助有限且掠夺资源

,东欧经济恢复较慢。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经互会北约与华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

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东柏林为苏占领,

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扶植双占区,稳定

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于1948年6

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

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

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6

月24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

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双方经过长

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

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

“柏林危机”渐趋缓和。【知识拓展】

第一次柏林危机02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第二次柏林危机及柏林墙的修筑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围修筑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美苏双方出动坦克部队在柏林墙两边对峙

,直到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宣布取消缔结对德和约的期限,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才得以缓和

,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后因利益未受影响

,西方默认了柏林墙。如果赫鲁晓夫真正的意图是要占领柏林,那他为什么还要修建边界墙呢?他只需要占领整个城市,根本不需要什么墙。这是他摆脱困境的

一个手段。

——约翰•肯尼迪

1961年8月14日(一)

冷战的发展1.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美攻苏守缓和与对抗并存(1)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6月3

日,苏联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赫鲁晓夫说:

“我们

不希望战争,但如果你们强加给我们的话,我们会奉陪到底。

”柏林墙(

1961年—1989年)

为指导它更加明晰地向外国政府和民众说明美国采取行动的原因,进一步争取世界舆论对美国政府的支持,肯尼迪政府还对美国新闻署就危机的对外宣传重点予以明确,指示它在报道中要严厉驳斥苏联政府就其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所发表的声明,因为“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它都宣称其运往古巴的武器是防卫性的,真实情况却是他们人为地在古巴制造新争端”。——《美国的论据》(TheU.S.Case),1962年10月21日,DNSA,文件号:CC00737。

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存在自我控制机制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短程导弹仅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中程导弹仅5分钟可毁灭1/3国土地缘政治色彩美苏国家利益之争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

夫,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3.第三阶段(80年代中—90年代初)

关系缓和苏联全面收缩2.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1987年《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

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85年“星球大战计划”防御系统1953年欧洲之父阿登纳1962年埃及总统纳赛尔1971年中国总理周恩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二)多极力量的成长《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新面孔“最伟大的德国人”“欧洲之父”阿登纳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的整个50年代,德国GDP年均增速达近8%,出口迅猛,近乎充分就业(失业率跌至0.7%),德国进入了著名的“经济奇迹”时代。他将西德过渡到一个主权、民主的国家,与法国等国家和解,并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被誉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欧洲之父”。时代周刊1953年度风云人物:康拉德·阿登纳1.多极力量的成长:(1)西方阵营的分化——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

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法国总统戴高乐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德国总理阿登纳为避免民族沙文主义再起的危险,并促进

欧洲统一的意识,西欧依循过去若干世纪的探

索道路,缓慢地组成一个共同体。但在走出这

一步后,共同体的权力开始缓慢增长,这时,

对欧洲一体抱悲观态度的人,便极力维护民族国家了。

(但是)人们常常忘记,正是由于欧洲一体化政策,像西班牙和葡萄牙这样长

期处于独裁统治下的国家才得以在(20世纪)60、70年代和平转变成比较民主开放的国家。

在(20世纪)30年代,各欧洲国家都采取保护

关税政策,战后的自由贸易政策至少拆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也有助于消除与

洲其他积极:

①有助于减少西欧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隔阂;

②推动了西欧民主开放

的进程;消极:

欧共体权力的扩大与原民族国家的权力产生矛盾

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埋下隐患。演进趋势:

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

经济、

军事一体化欧盟(1993年)

旗帜早在欧洲煤

钢共同体时就已

设计,象征欧洲

的团结统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平成初期,一位知名大学教师指出,日本是个国民生产总值比统一的德国高50%的“经济强国”,而“这种规模的国家继续扮演政治和军事上的小角色是再也不能接受的”。——(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从德川幕府到平成时代》(2)

日本的起飞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的崛起内因:

①美国参与下全方面进行民主改革

,铲除封

建残余和军国主义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③政府加大投资

重视科技与教育。外因:

①美国大力扶持;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的军需刺激。早在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

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

号。进入80年代,

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

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波兹南事件(1956)苏联镇压

“布拉格之

春”(1968)匈牙利事

件(1956)2.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1)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破裂。匈牙利市民推翻斯大林像1956年波兰反苏联控

制的波兹南事件苏联扑灭“布拉格之春”中苏关系恶化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1960年发射第一枚导弹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第一枚氢弹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周恩来设宴欢迎田中角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3.

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①含义:

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

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②提出:

1956年南、

埃、

印提出;③形成:

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④重要任务是:

反对美苏霸权主义;⑤行动纲领: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

”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

会主义阵营。同时,

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

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

”……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

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

联合的思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编》4.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不结盟运动的会标1955年万隆会议03两极格局的瓦解(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冷战变化:思考:这是1979年的一期《时代》周刊封面,请对其主题做出历史解释。原因:阿富汗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具有战略价值;苏联推行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苏联极力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后果:使阿富汗动荡不安,贫困加剧;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苏联在国际社会遭到孤立;使苏联损失惨重,困难加剧,严重拖垮了苏联经济,是苏联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剧了美苏对抗,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2)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1.冷战变化:材料: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材料: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材料: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2.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1)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2)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3)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3.当今世界格局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04巩固练习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可知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冲突,D项正确。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两大基本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是造成美苏差异的具体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1.有学者指出美苏大战略中含有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出于这种差异,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社会制度的不同C.经济体制的不同 D.国家利益的不同D解析:根据材料“主张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可知,美国通过扶持德国,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达到稳定西欧社会秩序的目的,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联合与复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的美国通过扶持德国来稳定西方世界,未涉及福利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通过扶持德国来稳定西方世界,没有体现企图控制德国的政治与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2.1947年7月,杜鲁门下达了“1779号指示”,主张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由此推知,当时的美国(

)A.致力于西欧国家的联合与复兴 B.推动德国实施福利国家建设C.通过扶持德国来稳定西方世界 D.企图控制德国的政治与经济C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体,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因此出现反日思潮,C项正确;“根深蒂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日本经济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A.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 B.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C.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国家越来越多,其中绝大多数为第三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