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化学之美_第1页
感悟化学之美_第2页
感悟化学之美_第3页
感悟化学之美_第4页
感悟化学之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悟化学之美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化争芳斗艳。唐诗更是一朵艺术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很浪漫且充满了艺术魅力。而提到化学,给人的印象是很多化学符号很多化学方程式。做化学实验用到试管,酒精灯等瓶瓶罐罐的东西。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严肃而严谨的。古诗和化学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而很多古诗中更是蕴涵着化学现象。其中还有流传千古的佳作。

(一)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他出身进士,为官公正,文学成就很高,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赏析:这首诗是什么含义呢?诗的前两句,诗人描绘的是一幅色彩秀丽的晨景,旭日东升,朝霞初照,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渐渐散去了,江中的小洲上,成群结队的淘金妇女正在紧张的劳动,她们做什么呢?淘金!

诗人赞颂劳动的情感,溢于言表。

再看后两句,诗人并没有顺承劳动场景赞赏,而是笔锋一转,”王侯金印,是“贵”的表现;美人首饰,是“富”的象征。富贵,一直为世人所注重。但是把它们的来历追溯到淘金的妇女身上,这是前所未有过的。末句用“沙中浪底”写出了淘金过程的艰辛。竭尽妇女之辛劳,成就豪权之富贵。淘漉金子的劳动者并不能拥有金子。全诗所展示的,就是这种社会现象。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那么,这首诗里面有哪些化学知识呢?

黄金的基本性质:

颜色金黄,质地较软,熔点很高(1067度),密度大(约19)。化学性质稳定。

1分析:金子的颜色澄黄,高贵典雅,是富贵的象征,适合作装饰品,比如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等。在古代,黄金常常作为流通货币,至今许多国家仍把黄金作为外汇储备使用。金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所以有谚语说:是金子,总要闪光的。

2鉴别。金子的鉴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是与酸的反应。或者根据其密度,测其排开水的体积来确定。据说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是利用这样办法识别出王冠的真伪。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火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一是金子熔点很高,不怕火烧,再者性质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掉。药金从外观上看特别像金子,自古以来就有人用药金骗人,其实药金由铜和锌融合而成的。只要用火一烧就失色,禁不住考验。

3采金。金子的用处很多,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含量稀少,一般每吨沙中约含3-10克。金矿主要分布在江河的泥沙里。金子在自然界中以游离形态存在,天然本色,不需要冶炼还原,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采用一种办法,就是用“沙里淘金”的办法采集。这种办法在化学上叫做“重力选矿法”,利用金子的密度远远大于沙子,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辛。

(二)

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烟花。在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更增添喜庆氛围,其乐融融。宋代诗人赵孟有一首诗生动描述了火树银花的绚丽景象。

烟花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赏析:前两句说烟花的制造精巧,巧夺天工。燃放的时候亮如白昼。烟花一般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类似火箭发射装置。上部分装的是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发色剂。

接下来四句,诗中描写的是燃放烟花的壮观场面。像柳絮随风飘舞,像桃花落英缤纷。四处燃放的烟火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既像流星划破夜空般灿烂,更像火龙张牙舞爪无所顾忌的咆哮飞腾。这样壮观的场景,怎么能不让人心醉呢?

最后两句诗人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夜深了,又是一片烟花腾空绽放,这繁华似锦的场景,不必借助春风的吹拂一样可以拥有明媚的春光。

这首诗里面的化学知识很多,先说焰火,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就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的时候呈现出特殊的颜色。我们学过的钠盐发黄光,锂盐显红光,钡盐是绿光。而镁、锌等金属粉末会耀眼闪亮。各种金属盐和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燃放的时候就万紫千红。

烟花发出的清脆爆炸声,那是黑火药的作用。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成分是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比例混合加热就可以剧烈反应。黑火药是由古代的道士在炼制丹药时候无意中发明的。后来被广泛应用。涉及的方程式:S+2KNO3+3C==3CO2↑+K2S+N2↑

现在的烟火中添加了炸药,成分是“TNT”,爆炸时声音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很有杀伤力,燃放烟花爆竹要小心,注意安全。

贫病交织的中国,在饱受外族凌辱的年代,侯德榜先生毅然放弃国外优待,回到祖国;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他经过五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侯氏制碱法”。这种美,在岁月长河的变迁中,愈加熠熠发亮,虽是他们的星星之火,却必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