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写作常见模式议论文,戴着镣铐也能舞出精彩

语文老师都感到奇怪,凡是学了议论文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一写作文都喜欢下笔写议论文,其中的心理是什么,不得而知。我理解可能是记叙文要写好,需要借助丰富的生活感悟,而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当有限,见得不多,感得也少,所以没有多少的笔墨去施舍给身边的人和事,要想写好不太讨巧。而议论文讲道理,父母老师天天讲,熟听道理三百次,道理不明也能侃。借用行话说:叙述类文章要打动人,论述类文章说服人。反观学生的文章,真正能做到说理深刻,论述有条理的实在不多。大多数的议论往往是浅层次不痛不痒地讲一番大道理,举几个耳熟能详的司马迁、屈原等事例,同时还段落前后颠倒,内容重复无序,结果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以己昏昏,欲使人昭昭。

文章是用来交流思想的,首先最重要的应当是让看文章的人能看得清晰明白,这里就应该要讲究一个章法问题。古人虽然讲过“文无定法”,但文章写作不是没有方法,“起承转合”就是古人写作的基本模式之一,它反映了文章结构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基本策略。作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层来写,谁主要谁次要,这些都是有技巧和规律的,特别是对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完成的考场作文来说,其重要性更加明显。下面就介绍几种可以借鉴的议论文结构模式,以供参考。

一、“三层五段"模式

所谓“三层五段”写作模式,是就作文的章法而言,这类作文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观点,三个角度,三句画龙点睛的话”,全文一般分为五个(也可以更多)自然段:首尾为“起”与“合”,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两部分前后照应,紧扣话题;中间一般分为三个段,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对论点进行展开论证,它们一般是并列式或递进结构;一般而言,这三段都要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概括,以彰显主旨,扣紧观点;还要用几句精辟的话进行分析议论,以显深刻。

这种作文形式的最大好处在于结构清晰,主旨明确,且不易跑题,全文显得眉清目秀,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神清气爽。同时,这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便于我们在考场打开思路。另外,这种作文形式易学易练,便于操作,不仅在形式上易掌握,在语言上也易出彩,可以作为一种应考利器。

看下面的文章:

对于未来的思考

①未来,是一个遥远的世界;未来,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未来,是一种无穷的魅力。(排比开头)古往今来,世事变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未来,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提出观点)

②有人梦想未来。敢于梦想未来的人,他的人生的风景线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分论点1)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色年代,鲁迅怀抱一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衷情,漂洋过海,留学东瀛,梦想未来有一天能医治人民的疾痛、祖国的疮痍。少年周恩来在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掷地有声地宣告他梦想中的未来——“为了中华之崛起”。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酣畅淋漓地抒写辉煌的蓝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梦想未来有一天无产者翻身做主、扬眉吐气地迎接共产主义的曙光。

1835年8月在特利尔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自己毕业论文中郑重地写下他梦想中的未来——“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火红的青春在追梦中描画着锦绣的未来,不仅仅是“我"的未来,更是人民、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的壮丽的未来,追梦之路必将“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无悔的他们始终坚信:未来的梦,总有一天能够实现!(3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例子,正面论证)

③有人开拓未来。勇于开拓未来的人,他的生命的足音就变得更加铿锵有力。(分论点2)开拓者的头脑永远清醒的是:未来不是大庭广众前口若悬河地夸夸其谈;未来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的游戏人生;未来也不是风平浪静里的轻歌曼舞;未来亦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他们深深地知道:未来是蜗行在巷道里的矿工们熏黑的额头上不灭的明灯;未来是奔驰在广袤田野上的忙碌的播种机;未来是工程师笔下越来越清晰的设计图纸;未来是企业家正在关注着的产品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未来是绿茵场里奔跑不息的矫健的身影……“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在开拓者翻动的日历中,未来不再渺茫,他们乘着希望的风一路浩歌。未来如同变化无穷的魔棒,给人以前进发展的动力。(美段排比,平时练就;考试搬来,尽显才华)

④有人创造未来。执着于创造未来的人,他的生活的内容就变得更加诗意盎然。(分论点3)也许这就是未来的魅力所在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在创造者的心中越来越现实。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从司马迁横遭宫刑之苦而矢志撰写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到中国倡导市场经济第一人的顾准在“文革”中忍辱含垢,“用鲜血作墨水"而记下的《顾准文集》;从华罗庚“初生牛犊不怕虎”,向苏家驹挑战,到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璀璨的明珠;从李冰的都江堰到今日“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三峡水库;从毕昇的活字印刷到北大王选开创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科学技术,抛弃了创造,也就扼杀了未来。高尔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我要说:“未来的魅力更在于创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断创新,也许这就是未来的魅力所在吧!(典例排比,平时积累;组合运用,尽显丰富)

⑤对于未来的思考,人类从未停歇。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梦想未来;只有不甘落后的人,才开拓未来。未来不是空想,她是神秘美丽的梦。只要我们对未来的那颗心不变,遥远的未来就不再遥远。(总结升华)

【简评】这是一篇深得“三层五段式"结构模式之妙的作文。文章不多不少,五个自然段:第一段排比开头,引出论点,简明扼要;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从“梦想未来”“开拓未来"创造未来”三个角度横式展开,但论证手法各别,有举例论证,有分析论证,有引用论证,充分体现了文章材料的丰富和语言的文采;第五段是干净利落的结尾,回扣题目,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现在的高考作文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有些文章写作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性,就事说理,体现考生思考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在端正“三观"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思维辩证性。如何拓展作文思路,能用充分的理由对现实现象做出合理辩证的自圆其说,这其实也可以运用“三层五段”模式。请看下例:

材料:

为了激励高三学生冲刺复习,各地学校都会出现励志标语。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许多“神标语”,如“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就是你砌的。"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明天,绅士一样的活!"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凡此种种,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鼓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做法,有很好的励志效果;有人觉得“有意思”,“有个性”“轻松”,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神标语”和学校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神标语"不可取

近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高考神标语”的浪潮,而这些标语无一例外都具有一个特点——给人刺激、雷人的感觉。与此同时,不少“神标语"也带有粗俗的一面,如“人丑”“滚"等字眼,实在无法与学校这样的巍巍学府相匹配。我认为,一些“神标语”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它与学校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首先,这些标语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型——拼命型、暴力型和低俗型。拼命型,像“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标语不仅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备考压力,还有十分明显的赌博意味。它对学生情绪的负面影响已远大于它的警醒作用。暴力型,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硬生生地把学校这样一个作育英才之地变成了临战前的军营,使莘莘学子处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再说低俗型,像“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就是你砌的”“不学习?如何养活你的众多女人"则赤裸裸地给学生灌输着不良思想。学校是个教书育人之地,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文明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其中得以耳濡目染。但是,如今却把这等粗俗的文字挂在墙上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实在是荒诞不经。

其次,一些“神标语"为了有良好的表达效果,还会借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帅否?否,滚去学习!”姑且先不论其折射出来的畸形价值观,单单是这种刻意篡改行为本身就使人戟指嚼舌。这样的标语体现出来的难道是一种幽默风趣吗?不,它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不尊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孔子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名句居然被改成了这样一句庸俗无趣的话来博人一笑,实在是可悲可叹。再退一步来说,类似“人丑还不多读书?"这类标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学生的人身攻击,或多或少地会使个别学生产生自卑感。这样一来,高考标语就失去了它的鼓励和警醒意义,倒成为了俗不可耐的笑点。

最重要的是,此等“神标语”还会带来很不利的负面影响——扭曲人的价值观!高考标语贴在墙上,如此醒目,定能使人印象深刻,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高否?富否?帅否?"人丑就应多读书”……诸如此类。不仅仅有着明显的逻辑问题,还给人传递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难道“高富帅"就是我们寒窗苦读所追求的目标?“高富帅”和“官二代"就不需要学习?亦或是人的长相决定了一个人身份的高低贵贱?更有像“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类标语则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把升官发财作为奋斗目标,不仅过于功利,还折射出了畸形的价值观。因此我认为,这种表面上打着“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旗号,实质上在潜移默化地扭曲学生价值观的“神标语”,实在不应该被到处传播,更何况是出现在学校教室中。

标语的存在,起着一种警醒、鼓励的作用,它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标语的语言风格、文字内涵也是可以璧坐玑驰、充满正能量的,而并非只有报道中那些毫无营养的标语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有一条高考标语是这样的——“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心不变,脚在动。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像这种富有哲理性、说服力的标语,不但能提醒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有坚定地信念,对高考充满信心,而且还要学习圆规那样脚踏实地地去追寻自己梦想的精神。这种标语才是值得提倡的“好标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身边标语的使用,让“神标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标语”。

【简评】文章采用“三层五段式”,开篇直指神标语的“雷人”“粗俗"的一面,明确提出观点。接着仔细剖析神标语在内容上的三大类型、在形式上的篡改名句以及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最后告诉人们好的标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重申自己的态度。

作为一篇带有明显任务型说理文章,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就材料而论材料,还旁征博引,增加了材料之外、生活之中的种种神标语,极大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作者注意积累生活、善于联想的良好思维习惯。语言上体现了文学功底的深厚。

二、“三问式”模式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结构文章,而这种结构,体现在写作思路上,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故称“三问"。其中“是什么”就是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论述观点,“为什么"是阐述提出这种观点见解的理由,可以涉及其重要性(普遍道理层面)和必要性(针对现实层面),“怎么样”是在阐述意义充足的基础上要求怎么做。这一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层递思维逻辑性质的模式。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针对写作者对于哪一方面有话可说,有据可举,尽量在讲清道理的前提下扬长避短。一般来说,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开拓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我们看下面的例文:

实现心中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使。何谓“天使”呢?天使就是心中向往的东西,渴望实现的美好的东西,正如你的理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用心地雕琢心中的天使,用你手上的雕刻刀,把天使雕刻出来,展现出来。“天使"展现了微笑,理想之花绽放着光彩。(是什么)

理想是你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你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还是你焦急干渴时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为了实现理想,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使天使成型,使理想成型。(为什么)

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心中的天使呢?

实现理想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刘翔,一个代表速度的名字,已经载入田径史册。他从参加110米跨栏比赛开始,就有着与世界短跑名将同台比赛的理想,同时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跨越一道道栏,战胜一个个障碍,他用毅力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实现心中的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坚持。撒切尔夫人,一个被誉为“铁娘子”的女人,她不畏惧政治场上的黑暗和腐败,凭着一个弱女子的勇气和坚持,终于入主英国唐宁街十号,实现了她当首相的理想,把心中的天使雕琢出来。

天使总是美好,但天使不容易展现出来。要使天使成型和理想成真,不能缺少一颗认真的心。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为了提炼钋和镭元素,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为避免为无谓的事情所烦扰,家里只留一把椅子,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居里夫人坚定地予以回绝。正因为他们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做研究,终于提炼出两个饱含汗水的元素,他们实现了理想,雕琢出心中的天使。

天使之美,犹如春天争芳斗艳的花儿,理想之美,犹如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儿。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一颗专注的心,只有这样,天使才能成型,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才能看到天使的美丽和理想的光彩。(怎么样)

【简评】文章开头就准确界定了“天使"与“雕琢”的内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简短的一段过渡解答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用主要笔墨从“怎么样"雕琢的角度展开,采用举例论证法,最后点题。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论证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过程中,同样可以巧妙运用“三层”并列的方式进行展开,从而使得阐述更为充足。

三、正反对比模式

有些同学在考场上作文思路一时难以迅速打开,这时围绕立意的某一方面写深写透也不失为一种救失良策。而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模式。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着莫大裨益的。使用正反对比法应要注意的是: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请看下面例文:

材料:

结婚彩礼钱是现代中国保留的旧时结婚风俗,由男方支付给女方的聘金,在农村尤为突出。上世纪70年代末,彩礼的标准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后来攀比之风日盛,发展到2000年左右的“发发发”(八万八)“十全十美"(十万)。时至今日,彩礼几乎达到天价,要求“万紫千红一点绿”(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元的,六百张50元的,共计十八万)外加“一动不动"(轿车、房子)。多少美满婚姻因不堪彩礼重负而被拆散。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然后作文。

善“比”才能善终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一个简单的“比"何以“死人”?这恐怕是因为不知道该比什么,怎么比。倘若像结婚彩礼那样,比谁收得多,比谁更气派,不但会比出俗气,比出恩怨,甚至还会比出人命。

不“比”,就不知道差距,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人生如一潭死水,永远无缘领略汪洋大海的深邃幽远,只能在封闭的小池塘里发黑发臭,而不善“比”,又会让人变得庸俗、冷酷、残忍,到头来心力交瘁,遭人唾骂。因此,“比"是一种智慧。

善“比”之人比斗志,比抱负,比功绩。当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过街头,那盛大的排场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叫刘季的年轻人。他看到了秦始皇的八面威风,通过“比"他看到了自己的一无所有,于是心生一个念头,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他招贤纳士,厉兵秣马,直破秦都。后经四年楚汉战争,击败项羽,成就大汉王朝。刘邦,这个昔日的街头无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正是得益于他善于“比”,在比较中激发出强大的斗志,发挥了无限的潜能,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它们像睡狮一样潜伏在我们身上,只是有的人却用“比"将其唤醒,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了旷古烁今的伟业。

相反,倘若不善“比”,人的目光就会变得短浅,心胸就会变得狭窄。就像我国农村有些地方收受结婚彩礼一样,由“三转一响"比到“四大件”比到“十全十美"再比到“万紫千红一片绿”,“比"鼓了钱包却“比”淡了亲情,“比"出了虚荣也“比”出了恩怨。这样一比,满足了金钱欲,失却了仁爱心,千夫所指,万人唾骂。无独有偶,明清时期,统治者闭关锁国,自以为天朝之大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看不起所谓的蛮夷之邦。正是因为不善“比”,他们在自以为是的“太平盛世”中放松了警惕,丧失了斗志,逐渐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直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直到连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也气势汹汹而来,统治者们才如梦方醒,惶惶不可终日——中国近百年的耻辱史由此开启!正是因为不善“比”,亲人形同陌路,国家四分五裂——惨痛的教训不可不铭记于心!

善“比”使人明智,善“比"使人振奋,善“比”使人进步,善“比"使人高尚。我们要比奉献不比回报,比勤奋不比享乐,比高雅不比庸俗。唯如此,我们才能让生命像烟花一样在高空绽放,照亮整个世界;我们才能不被铜臭所玷污,神圣高洁;我们才能不留遗憾地告诉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而且美名远扬!善“比”,让生命在彼岸开出最美的花朵,渲染出一片灿烂!

【简评】“比"与“不比”?作者巧妙冠以“善"字,立意十分准确精当。文章先正面立论,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述“善比才能成就伟业”的论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切入,结合题目材料和中国历史,阐述不善“比"的惨痛教训。怎样比,比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缜密的思维模式,交错使用的论证手法,排比对比的修辞技巧,阐发了“善比善终”的道理,成就了一篇精品美文。

四、“五步推迭"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实际上也是“三问式”的一种独特样式,与“正反对比式"一样,针对论题的“为什么”或“怎么样"中的某一方面做深入阐述。从结构上来说,需要完成“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五步。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我们看下面的例文: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第一步:立论。这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简评】这是一篇比较典型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文章先是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前提,通过引述,亮明观点。然后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进行第一层次论述。接着,对论据加以简要分析、小结。再结合生活实际,第二次列举事例(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紧扣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最后,归结论点,收束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不会逻辑分析、“观点+事例=论证”的毛病,值得借鉴。

五、“层层推进"模式

对一篇议论文来说,最好能有二至三个分论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出层次感;而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除了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之外,还有层进式的结构。

在层进式结构中,文章段落层次间或几个分论点间有着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改动。这种布局结构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写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

层进式议论文一般有三种样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与层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要严于解剖自己》

引论: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本论: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1)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2)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3)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三问式"结构。

3.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更有一些思维逻辑强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钻井掘水,一钻比一钻钻得深,最后直到水源处,饮得甘冽清水。请看下面一则考场佳作:

材料: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谈,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第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法尔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将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究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当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们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语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简评】这篇文章思想深刻,作者将观点放置文末:之所以要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应当被超越”,“人应超越虚拟、真实”。整篇文章论证过程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从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说起,指出虚拟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利处"。接着作者提醒,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拟,否则,我们就将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的出路何在,即,“人"要借助虚拟,使自己成为超越虚拟,成为“超人”。这种深沉的思虑,是绝大多数学生所不曾触及的深度。

实际上,在论述过程中,有些同学运用三层式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如果在内容上角度呈现有小到大的态势,也是属于层进式结构。由此可见,论述内容和结构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能泾渭分明,而是相依相辅。同时,在一篇议论文章中,可以将不同模式的结构互相融合,整体上有章法,局部内容上总体模式套用其它模式,这样使得整篇文章摇曳多姿,论述充分。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分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急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博我以善约我以规

小羽研发的专利产品被人假冒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