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的关键。《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换言之,真正的问题意识,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孔子与老子不同的提问方式、问题意识,也恰恰构成互补的关系。宋代理学发达,形成了突出的理性精神,它主张不宗经、不唯圣,独立自断,反对学术权威和学术专制,不盲目崇拜和附会前人的学问观点。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辩论,这便构成了哲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哲学史就是问题史。然而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是对自己时代精神的呼应。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以钱穆所说“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对待哲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人物与典籍。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不应忽视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中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解释学思想的分析与提炼,这些思想也可以给西方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材料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是物质性的,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一般性,即使存在差异性,差异形成的因素大都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确定或排除。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这对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包罗万象的宇宙,要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必然首先产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的问题,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进而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循序渐进地继承前人知识,特别是学习基础知识,对进入创造非常必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继承与创造是对立的,学习和创造不能一脉相承。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反复指出,18~19世纪的科学家们以为理论只是单纯归纳经验的结果,只是对以前理论的简单继承和推广,那是错误的。他认为科学家必须从粘附在一些传统观念身上的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教授谈到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也提到:“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因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观察、继承并不必然地导致科学的发现,而问题的有无的确是本质性的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摘编自卢太宏《科学发现的起点是问题——卡尔•波普尔科学观中的一个重要论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启发弟子思考问题,老子认为去除表象才能寻其真理,这表明先秦的思想家们已显现出可贵的问题意识。B.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因而在当下哲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且有时代意识。C.爱因斯坦认为要想有所创造,必须具有批判性精神,那种只是简单归纳、继承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在观察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找寻新的可能性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本质性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谈到了在哲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推动研究的关键。B.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温伯格的观点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敢于质疑的精神。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列举事例、引用名言等方法,具体论证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重要性。D.“从这个意义上”“也许仅是”等表达很有分寸感,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不问;未至于精而通之,则不可不思。B.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C.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D.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探寻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做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吻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一定的吗?萧同志?啊——”“一定的——”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僧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2)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3)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赵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B.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C.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D.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以图秦”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图”字含义不同。B.“而百姓靡于外”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靡”字含义相同。C.城濮,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之地,晋文公在此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物,常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贾在秦王内外交困,群臣莫能筹措时,主动要求出使四国,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并受到奖赏。B.面对秦王的质疑,姚贾说明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的理由,并举出反例劝谏秦王不要听信谗言。C.姚贾列举管仲、百里奚等人的事例,意在劝谏秦王不要计较他们的污点,只考察他们能否为自己所用即可。D.针对韩非的诋毁,姚贾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一一反驳,秦王最终被说服,韩非被秦王诛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②管仲,其鄙之贾人也,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5)韩非认为姚贾不应该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忆菊【注】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今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举行了第二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十二道题目,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作诗。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宝钗和黛玉。(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忆菊》颈联营造出壮阔辽远的意境,表现出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B.《咏菊》首联“昏晓侵”“自沉音”把为诗情所困、急需表达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C.《忆菊》尾联言诗人思念菊花成疾,只好自我安慰:来年重阳节,再次与菊相逢。D.《咏菊》颈联对仗工整,“自怜”“谁解”抒发了诗人自我怜惜、不被理解的愁绪。(2)两首诗虽然都写菊花,但表现出的诗人形象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阿房宫占地面积广、凌空蔽日的宏伟气势。(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行走在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3)“酒”在唐宋诗词中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载体,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媒人李方在《我最愿意生活的十个时代》一书中曾提出一个有趣的测试,问你(),其实是想让你回答(),从中可见你的三观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李方最推崇的,是11世纪的宋代。他在《我们都是宋朝人》中写道:“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我们更像宋人:()……”如果从国力强盛角度看,唐朝必居各朝代之首;但如果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宋代却更受推崇。宋朝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乎取消夜禁的时代,尤其到了南宋,夜禁制度更是①,徒有成文而已。《梦梁录》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早市者又开店矣。”宋代夜生活的繁盛从中②。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中,人们被压抑的享乐欲抬头,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与宋初的严肃氛围③。其后晚明、晚清亦受影响,时风开放自由,民间娱乐丰赡。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代,人们发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随之发展起一种贴近民生、开放自由的商业文化。北宋曾占有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技术文明领先世界,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优雅纤细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1)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最喜欢的时代/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B.最喜欢的时代/最愿意生活的时代/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C.最喜欢的时代/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D.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最喜欢的时代/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临近,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稳就业、促消费的举措,使用现金补贴在供给端稳就业,在需求端促消费。消费可以被刺激,发放现金补贴或者消费券能改善居民福利,带动生产和就业,促进经济循环重回正轨。但是,①:一方面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发放补贴的方式仅能实现消费节奏的转移,而非消费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消费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②,由于中西部地区更多是净消费、东部地区是净生产,而中国税制是生产型税制,即生产和注册地征税。因此,如果中西部地区发放现金给当地居民,相当于中西部地区补贴了东部地区,而这部分“补贴”需由中西部地区财政来支出。短期稳增长的工具箱中应当包括刺激消费这个选项,但稳增长、稳就业最好的方式是提供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疫情形势变化以及防控政策优化的背景下,要尽快推动经济运行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③,市场主体自发寻找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1)某报纸经济板块拟对疫情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次专题报道,下面是其拟定的四个选题。根据上面文段,最恰当的选题是A.现金补贴不可取,刺激消费应缓行B.市场经济待推动,政策制度需健全C.上下一心共聚力,生产生活齐繁荣D.多策并举活市场,经济当头回正轨(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发展的峥嵘历程,会看到无数青年的身影:2022年,“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的背后,是一支能攻关、敢担当、有创造力的中国载人航天“神箭”青年突击队。这些新生代航天人从跟跑到领跑,用“三十而丽”的作为为中国航天梦注入青春能量。2013年,19岁的武大靖首次获得短道速滑世界杯1000米冠军;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腰伤复发,却硬是与队友夺得混合接力金牌。赛后,武大靖说:“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站在冰场上。”杨宁于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担任村官,带领328户贫困户种植高山特色优质水稻等,帮助村民创建了“苗阿嫂”等知名品牌,动员6名大学生村官创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中心,实现了整村脱贫。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分子,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追梦•笃行•有为”来解锁生命成长的青春密码,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推动研究的关键。《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换言之,真正的问题意识,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孔子与老子不同的提问方式、问题意识,也恰恰构成互补的关系。宋代理学发达,形成了突出的理性精神,它主张不宗经、不唯圣,独立自断,反对学术权威和学术专制,不盲目崇拜和附会前人的学问观点。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辩论,这便构成了哲学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哲学史就是问题史。然而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是对自己时代精神的呼应。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以钱穆所说“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地对待哲学史上的思潮、流派、人物与典籍。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不应忽视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中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解释学思想的分析与提炼,这些思想也可以给西方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性》)材料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是物质性的,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一般性,即使存在差异性,差异形成的因素大都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确定或排除。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这对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面对包罗万象的宇宙,要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必然首先产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的问题,才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进而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循序渐进地继承前人知识,特别是学习基础知识,对进入创造非常必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继承与创造是对立的,学习和创造不能一脉相承。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反复指出,18~19世纪的科学家们以为理论只是单纯归纳经验的结果,只是对以前理论的简单继承和推广,那是错误的。他认为科学家必须从粘附在一些传统观念身上的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教授谈到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也提到:“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因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观察、继承并不必然地导致科学的发现,而问题的有无的确是本质性的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摘编自卢太宏《科学发现的起点是问题——卡尔•波普尔科学观中的一个重要论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启发弟子思考问题,老子认为去除表象才能寻其真理,这表明先秦的思想家们已显现出可贵的问题意识。B.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自己时代的烙印,因而在当下哲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且有时代意识。C.爱因斯坦认为要想有所创造,必须具有批判性精神,那种只是简单归纳、继承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在观察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找寻新的可能性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本质性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两则材料谈到了在哲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它是推动研究的关键。B.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与温伯格的观点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敢于质疑的精神。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列举事例、引用名言等方法,具体论证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重要性。D.“从这个意义上”“也许仅是”等表达很有分寸感,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学而不能无疑,则不可不问;未至于精而通之,则不可不思。B.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C.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D.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探寻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做法,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吻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并熟悉题干涉及的文章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创造不是学习得来的”错,原文为“创造并不是学习的必然结果”,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2)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列举事例”错,材料一“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连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进行碎片化的阐释”为列举事例,第二则材料没有列举事例。故选C。(3)材料二的观点是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C.本句强调“心通”,即领悟、悟性的意义,和材料二的观点不符。故选C。(4)材料一第一段,“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怀疑、追索的心理状态”“《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或笑而不答,或提供机缘让学生辩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体会,这些问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耐人寻”“《老子》更重视的是否定性思维的智慧”“老子说……”“宋代理学发达”“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内部具有叩问、反思、怀疑、批判的兴趣与能力”,围绕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从历史源流方面对“问题意识”纵向展开,运用了举例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国哲学具有反思、怀疑、批判的能力。第二段,“在当下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不对所引证的社会事实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作出界定,随意把发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事实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时宜的”“探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首先应……其次,应重视经典诠释中的追问与创新……总之,学者们应自觉培养‘问题意识’,以此引导研究不断深入,开创出中国哲学的新问题、新传统”,结合当下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原文有“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这种发自内心的‘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创造”。苏轼对前人的说法提出疑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发现。原文有“弗•培根就提出观察在科学方法论中至关重要,并强调科学发展对实践的依赖”,苏轼“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可见观察、实践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答案:(1)D(2)C(3)C(4)材料一围绕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从历史源流方面对“问题意识”纵向展开,运用了举例和引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国哲学具有反思、怀疑、批判的能力。并结合当下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①苏轼对前人的说法提出疑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发扬批判精神,才能有所发现。②苏轼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可见观察、实践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二)现代文阅读Ⅱ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一定的吗?萧同志?啊——”“一定的——”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僧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2)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3)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构思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闲适安宁”错误,文章中“全是迫切地捐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可以看出百姓枕戈待旦,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着战斗即将爆发。故选D。(2)A.“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错误。崔长胜流泪的原因是歌声里反映出的斗争的激情和对新世界的憧憬令人鼓舞。故选A。(3)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意于描写战争来临前的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他们走向斗争行列,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4)由“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分析可知,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由“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分析可知,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由“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分析可知,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答案:(1)D(2)A(3)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4)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赵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B.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C.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D.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将以图秦”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图”字含义不同。B.“而百姓靡于外”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两句中“靡”字含义相同。C.城濮,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之地,晋文公在此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物,常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姚贾在秦王内外交困,群臣莫能筹措时,主动要求出使四国,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并受到奖赏。B.面对秦王的质疑,姚贾说明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的理由,并举出反例劝谏秦王不要听信谗言。C.姚贾列举管仲、百里奚等人的事例,意在劝谏秦王不要计较他们的污点,只考察他们能否为自己所用即可。D.针对韩非的诋毁,姚贾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一一反驳,秦王最终被说服,韩非被秦王诛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②管仲,其鄙之贾人也,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5)韩非认为姚贾不应该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秦王于是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带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出发。姚贾此行,破坏了四国攻秦的谋略,制止了他们的战事,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并回复秦王。“百乘”是“车”的定语,定语后置句,不宜断开。排除C、D;“冠”是“其”的中心语,第一个“衣”的宾语,不宜断开,排除A、C。故选:B。(2)A.“将以图秦”的“图”:图谋,谋取。句意:准备谋取秦国。/“不图子自归”的“图”:考虑,料想。句意:没有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含义不同。B.“含义相同”错误。“而百姓靡于外”的“靡”:披靡,倒下。句意:对外战事失利/“靡不毕见”的“靡”:无,没有。句意:无不都显现出来。C.正确。D.正确。故选:B。(3)D.“姚贾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错误,无比喻论证。原文“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列举曾参、伍子胥、贞女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忠心,天下都知道我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用了举例论证。原文“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中山盗来类比自己,即使受过天下人的诽谤但为国立功的人,明君可重用,应用了类比论证。故选:D。(4)①“使”,假如,假使;“尚”,尚且、还;“焉”,怎么,哪里。译文:假使臣对您不忠诚,四国的国君还怎么会信任我呢?②“鄙”,边邑、边远的地方;“贾人”,商人;“伯”,通“霸”,做诸侯的盟主。译文:管仲,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5)①原文“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这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在国外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可见,韩非认为姚贾用秦国的重宝,来结交外臣,为己谋私利。可概括为:用秦国的珍宝,在国外私自结交诸侯。②原文“且梁监门子”况且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可见姚贾出身卑微。可概括为:出身卑微。③原文“梁之大盗,赵之逐臣”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可见韩非认为姚贾品行为人不可靠。可概括为:曾为盗贼、逐臣。答案:(1)B(2)B(3)D(4)①假使臣对您不忠诚,四国的国君还怎么会信任我呢?②管仲,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5)①用秦国的珍宝,在国外私自结交诸侯。②出身卑微。③曾为盗贼、逐臣。参考译文: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将要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询问他们,说:“四国结成联盟,准备谋取秦国。而我国国内财力衰竭,对外战事失利,该怎么办?”群臣没人能回答。姚贾回答说:“臣愿意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于是拨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带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出发。姚贾此行,破坏了四国攻秦的谋略,制止了他们的战事,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并回复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封给他一千户的城邑,任命他为上卿。秦臣韩非诽谤他说:“姚贾拿着珍珠宝物,向南出使楚、吴,向北出使燕、赵,长达三年,这些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内的珍宝却已散尽。这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在国外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况且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作过盗贼,又在赵国作过官却被驱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与他一起掌管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办法。”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有这件事吗?”姚贾回答说:“有。“秦王说:“你还有什么脸面再拜见寡人?”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给谁呢?假使臣对您不忠诚,四国的国君还怎么会信任我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齐国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佣,但文王任用他,最终建立王业。管仲,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是虞国一个乞丐,被人用五张羊皮转卖,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就使西戎来朝拜。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都有令人耻辱的事情,都遭受过天下的诽谤,然而明君依然任用了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可以为国立功。如果是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的隐士,君主还怎么任用他们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污点,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已所用。所以能够经世济国的人,即使有人毁谤他,国君也不会听信;有清高之名却无尺寸之功的人,国君不会封赏他。因此群臣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秦王说:“你说的正确啊。”就重新派出姚贾而杀掉了韩非。(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忆菊【注】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今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海棠诗社”举行了第二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十二道题目,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作诗。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宝钗和黛玉。(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忆菊》颈联营造出壮阔辽远的意境,表现出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B.《咏菊》首联“昏晓侵”“自沉音”把为诗情所困、急需表达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C.《忆菊》尾联言诗人思念菊花成疾,只好自我安慰:来年重阳节,再次与菊相逢。D.《咏菊》颈联对仗工整,“自怜”“谁解”抒发了诗人自我怜惜、不被理解的愁绪。(2)两首诗虽然都写菊花,但表现出的诗人形象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能读懂诗歌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主旨,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或刻画人物的诗句并从各个表达技巧诸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文字答案。【解答】(1)A.“壮阔辽远的意境”错,应为空旷寂寥的意境。故选:A。(2)①“薛诗”刻画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形象。诗题既然为“忆”,则内容便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开。全诗抒写了女主人公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预示她以后的不幸境遇。前两联,在西风中我惆怅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去年的花圃里空有篱笆而秋花已无踪无迹,只有在寂冷清寒的霜月之夜你才进入梦中。写诗人独守空篱旧圃、盼望菊花盛开而不得。最后“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只能自我安慰,希冀来年重阳能见到菊花。②“林诗”刻画了诗人高洁自怜的形象。“无赖诗魔昏晓侵”“口齿噙香对月吟”诗人为菊着魔、月下颂菊,爱菊赞菊中寄托着自己高洁孤傲的品格。“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题素怨”“诉秋心”中又体现出无人理解只能自我怜惜的形象。答案:(1)A(2)①“薛诗”刻画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形象。诗人独守空篱旧圃、盼望菊花盛开而不得,最后只能自我安慰,希冀来年重阳能见到菊花。②“林诗”刻画了诗人高洁自怜的形象。诗人为菊着魔、月下颂菊,爱菊赞菊中寄托着自己高洁孤傲的品格;“题素怨”“诉秋心”中又体现出无人理解只能自我怜惜的形象。白话译文:咏菊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诗歌鉴赏:忆菊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心态,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了!咏菊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阿房宫占地面积广、凌空蔽日的宏伟气势。(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行走在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3)“酒”在唐宋诗词中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载体,如“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覆)(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胁)(3)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重点字: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媒人李方在《我最愿意生活的十个时代》一书中曾提出一个有趣的测试,问你(),其实是想让你回答(),从中可见你的三观及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李方最推崇的,是11世纪的宋代。他在《我们都是宋朝人》中写道:“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我们更像宋人:()……”如果从国力强盛角度看,唐朝必居各朝代之首;但如果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宋代却更受推崇。宋朝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几乎取消夜禁的时代,尤其到了南宋,夜禁制度更是①,徒有成文而已。《梦梁录》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早市者又开店矣。”宋代夜生活的繁盛从中②。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中,人们被压抑的享乐欲抬头,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与宋初的严肃氛围③。其后晚明、晚清亦受影响,时风开放自由,民间娱乐丰赡。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代,人们发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随之发展起一种贴近民生、开放自由的商业文化。北宋曾占有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技术文明领先世界,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优雅纤细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1)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A.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最喜欢的时代/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B.最喜欢的时代/最愿意生活的时代/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C.最喜欢的时代/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D.最愿意生活的时代/最喜欢的时代/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拍中国浙江省课件
- 学常规讲安全
- 买卖合同模板锦集5篇
- 保险销售的实习报告
- 护理工作概述与重要性
- 专业实习报告范文集锦八篇
- 2022百年青春当燃有我节目感言
- 服装销售员工工作总结个人版
- 静电安全事故
- 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益阳市安化县招聘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考试真题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02《我向国旗敬个礼》课件
- 《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记录(25篇)
- 树脂瓦棚子施工方案
-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分析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膳食营养课件教学课件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入团知识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