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西省吕梁市、运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材料二: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在《阿Q正传》第二章以后,鲁迅采用了“文不对题”的解构策略。他一方面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章题,从第一章“序”到第二章“优胜记略”到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再到“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王朝崛起史。这套王朝史的话语,具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但是,小说标题下填充的,却是阿Q所遭受的无数次的失败直至走向死亡的内容。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内容中的个人史瓦解了标题中的王朝史,而结合文体情况,实际上是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解构了史传文体。(摘编自方维保《鲁迅与阿Q形象新解读——以堂吉诃德的二重极化为视角》)(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把精神胜利法这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用理论形式表述出来,写成的学术专著应该会很厚重。B.《阿Q正传》以简短的小中篇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警醒效应,并体现出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超越了其他作家。C.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敢于抓主放次,虽然使各章在叙述内容时出现大省略、大跳跃,但其内在联系却依然紧密。D.这部轻灵,跳跃,活脱的作品因具有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既避免了浮飘感,也拥有高“含金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上的独特性,但侧重点不相同。B.鲁迅借阿Q之口简要交代进城的经历,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见“简”有时可以胜“繁”。C.鲁迅将传主置于被解剖的客体位置,平视甚至俯视传主,以此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D.鲁迅在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的章题下填充阿Q的个人失败史,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B.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5)鲁迅《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是从哪些方面解构史传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春天张承志在东乌珠穆沁的一个小山坡上,住着一个驼背的矮小老人,他曾经放过三十五年马,曾经是个名震全旗的套马手。这一天,他看到新绿的大地尽头升起热腾腾的白色蛰气时,自语道:“它来啦,要下大雪啦。”乔玛是被奶奶从睡梦里揪起来的。他满心不痛快地穿着袍子和马靴,脑袋里还全是梦里见到的那个奇妙的姑娘的面影。但当马倌既然是件威风又舒服的事,当然在夜里寻找马群也就算不了什么。他从墙上摘下鞭子,拿起倚在毡包上的套马杆,跨进了黑茫茫的雪夜。好凶的白毛风呐,马群一定顺风跑啦。乔玛追上马群时,已经是下半夜了。乔玛握紧套马杆,吆喊出第一声——但他绝望地发现,平日里还显得蛮威风的喊声一出口就消失在漫天的风吼里。现在只有冲到马群前面,才能截住这些吓疯了的畜生。在马群最前头,他终于看见了领头逃窜的那匹马。安巴•乌兰!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上,安巴•乌兰的名字像雷一样响亮。在强悍的套马手的圈子里,安巴•乌兰被描绘成一匹神马,它能拉翻一个个大汉,没有人套得翻它。瞧它那惨白色的身子,简直不像儿马,就像是一匹巨大的白色恶狼。乔玛从来不敢加入那种危险的游戏,他怕被白色儿马子拖得嘴啃泥。安巴•乌兰斜瞟着他。他看见那马猛地把满颈拖着地的长鬃甩过头顶,那白鬓毛像白色的旗子。“嗬依!嘿!滚回去!”他怒骂道。但白鬃儿马愤怒地嘶吼着,闪电般地冲进了黑暗的雪夜。乔玛左驰右突地拦截着马群,不知不觉地,天亮了。他已经可以看清近处的马,能数数那些马了。“我全身都湿透了”,他麻木地想,从脖子到胸口和后背,还有腿和膝盖,全身都湿透了,连靴子里都泡着水。他冻得僵硬地跨在鞍上,听着袍子外层的冰壳在“咔咔”作响地相撞。前面就是乌拉盖河。他看见第一批到达的马群正“扑通扑通”地冲进河水,随即不动了,凝固了,静静地堆在灰蒙蒙的水面上。他决心截住马群,奶奶说过,春天里脱了长毛的马群一冲进河水,就会冻死。“我也一样,也会死在那泥泞的冰水里的。”他哑声吼着,怪声尖叫着,拼命地抡圆马杆子,把马群赶向河边的芦苇地,这时他一眼瞥见了安巴•乌兰。白鬃儿马正伫立在死马堆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突然跃了起来,长长的白鬃像一幅长旗飘在身后,高高地飞了起来,然后轻悄地落到了河对岸。“我要换匹马。”乔玛套住他最快的杆子马,那匹新六岁的铁青马。天色昏暗下来,可能又接近了黄昏。“喂,你不累么!”乔玛嘲笑着老天,“我看你好像累了。你好像已经不再那么憋足劲‘嗷嗷’地叫啦,你只是耐着心在抖着空气,像‘呼呼’地抖着一块布。我已经能看得清山上的树林啦。”啊,风真的变小啦,乔玛想,应该截住马群。乔玛横马堵在安巴•乌兰前面,他高声喊着:“停住!嗬依!”安巴•乌兰慢慢低下了头,笔直地对着他撞过来。铁青马闪在一边,那白鬃烈马像恶狗一样低着头冲了过去。乔玛明白了这匹身躯高大的儿马子在这种凶恶姿势里向他传达的意思。他从牙缝里吹出一声难听的咆哮,他听见心中在响着震耳的号角。铁青马嘶叫着,箭一般超过了安巴•乌兰,远远地冲上了山坡。乔玛在山坡上拉转了马头。他沉重地跨下马背,冻结在鞍上的袍襟“嗤”地撕掉了一块。他看见,铁青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上,白毛风正卷过它披满冰霜的躯体。他笨重地跑了几步,使自己和冻僵的铁青马形成了一个门户。乔玛拖着套马杆,看着安巴•乌兰率领着马群追上来。“来吧,我知道你最喜欢闯这种套马手的大门。你从来都是穿门而过,威风凛凛地拖着好几根套马杆。你拉倒了牧人,掳走了马杆,然后低着头撒着野飞跑。”他握紧了套马杆的底端,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冷静、清醒和充满力量。柔软的柳木长杆在空中划了一个好看的、简直是优雅的弧。牛筋绳圈分厘不差地切过空气和雪雾,朝他意念中的那个位置飞去。他吃惊地看见,一个身躯巨大的白兽像车轮一样在他眼前旋转着滚翻。巨兽颈上的“白旗”栽进雪地里,缠着亮铮铮的铁蹄。他幸福地笑了。乔玛静静地斜卧在雪地上。乔玛慢慢地扯开了领口,他感到那种暖融融的春风拂着胸脯。“多好啊,我不单保住了马群,还摔倒了大名鼎鼎的安巴•乌兰。从此安巴•乌兰不再是摔不倒的儿马了,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会知道我乔玛的名字。”乔玛想得兴奋起来了,他觉得春天的明媚正在煽动着自己的血液。他脱下了两只袖子,轻轻地舒展着裸露的臂膀。春天里,小马驹和牛犊子就是这样的,裸着光滑的脖颈在暖风中嬉戏。最勇猛的摔跤力士和套马手也是这样,裸着胸膛走上摔跤圆场、站成玩儿马的大门。他完全陶醉了,他感到心儿透明般纯净,仿佛梦里的姑娘正和春风一起抚摸着他。……天放晴了。牧人们从千里之外找回了乔玛马群。在乌珠穆沁旗遇灾的上百个马群中,乔玛马群损失最小。半个月后,在老奶奶的毡包前,人们为牺牲的牧马人乔玛召开了一个追悼会。一大群人围着老奶奶,有些人低声地哭了。驼背老人独自眺望着草原。大地一片新绿,暖和的风挟带着青草的苦味儿。“它来啦,”老人自语着,“春天来啦。”(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驼背老人与乔玛在故事中没有发生直接的关联,但是老入前后的两处独语却包含着深远的意旨。B.“他感到那种暖融融的春风拂着胸脯”,以春风来临的环境变化,衬托乔玛战胜安巴•乌兰后的兴奋心情。C.灾情过去后,“乔玛马群损失最小”,这里隐含着对乔玛的敬佩、赞叹和逝去的惋惜,令读者回味无穷。D.驼背老人最后的自语“春天来啦”,意蕴丰富,这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希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乔玛将当马信看成是一件“威风又舒服的事”,这与他在暴风雪中拦截并保护马群的境遇形成了对比。B.铁青马庄严屹立在风雪中,它超凡的意志力与战斗力激励着乔玛,它是乔玛战胜安巴•乌兰的见证者。C.乔玛胜利后,仿佛感到有来自梦中姑娘的抚慰,表现了乔玛青春的萌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D.作者将叙事与景物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氛围。(3)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暴风雪夜,乔玛的心理在与白马安巴•乌兰的较量中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马”是张承志一系列草原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是主人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灵魂的独特个体,作者往往会赋予它多重象征意义。本文中的白马安巴•乌兰具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②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羁旅异乡,登楼远眺,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B.以“丝丝”描摹杨柳和雨,既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又富有音韵之美。C.楼太小,愁太多,因而楼藏不住愁,这样写暗含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D.海棠花鲜艳绽放,词人以此春天之美景反衬哀情,更增添词人思归之愁。(2)明代杨慎《词品》云:“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而这首词做到了平淡而入调,请以“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两句为例,分别赏析说明。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人,“,”;而对出生在自己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自己早,同样应该向他学习。(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词人尽舀长江之水酿美酒,用北斗七星作酒器,纵情豪饮的词句是“,”。(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两句描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故乡胶东半岛,群山起伏。那些山,就像是山里人家繁衍生息的摇篮。山里人从①______到长大成人,直到耄耋暮年,都生息在山的怀抱里。山里人一辈子习惯了靠山吃山,习惯了在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因此练就了一副翻山越岭的好脚板。一眼望去,山里的路在山峦间出没迂回,蜿蜒崎岖,绵延狭长。山里人特别熟识这些山里的路,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照样能②______,脚下都不会出错。山路连着山里人的心。即使有朝一日,后生们背起行囊从山路上走了出去,这故乡山间的一条条偏僻小道,和青山绿水里的悠悠乡情,仍会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作为山里人的后代,我对先辈们③______的开创历程,始终心生感佩。当初,认定了这片山水的先辈们点燃起篝火,也燃旺了依山而居、与山为伴的渴望。从此,一代代山里人开始了对山乡美景的描绘:采石烧砖,伐树建房,开路垦田,筑坝引水,栽种瓜果……黑黝黝的山坳里热闹了起来。就这样,先辈们在大山间扎下了根,并开始向四面八方迈开脚步,踩出了无数条山里的路,和那通往山外的路。山里人明白,敢闯才有路。不停步地向上攀登、向前躬行,这正是大山里的先辈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燃旺”的表达效果。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人们置身森林时会感到凉爽呢?①______。首先,森林是一把天然的“遮阳伞”。树叶和枝干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森林内的气温,森林内的气温明显低于森林外的气温。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不同,导致林下的气温有所差异。其次,森林也是一台天然的“加湿器”。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高温促使森林根部加速吸收土壤水分,通过导管运输至叶片,水分从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蒸腾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会吸收部分能量,从而②______。当前,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日益凸显。约占全球1/3土地面积的森林,当之无愧成为“气候保卫战”的排头兵。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利器”是对大气中碳的强大捕获和存储能力。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合成有机物“锁”在体内,③______,起到缓解气候变暖的作用。同时,森林的枯枝落叶和根系凋落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将碳转入土壤内存储,能有效减缓气候变暖进程。(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根据文章内容,以对联形式拟写一条关于保护森林的宣传语,上下联都不得少于5个字,平仄不作要求。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盖楼的步骤先是木工支模板,再是钢筋工布置钢筋,然后有电工穿电路管……每一层楼现浇混凝土施工完毕,需要经过验收钢筋模板、浇筑、养护等工序,才能开始下一楼层的施工,像水泥砂浆、混凝土需要时间凝固、干透,才能达到安全的强度。这一整套流程正规操作下来,大概需要7天。但有些楼盘建造速度快到飞起,5天盖一层,甚至3天盖一层。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越是奋力拼经济,越要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越是抢抓进度,越要以项目和建设的高质量确保发展的高质量,不但要跑出“加速度”,还要确保“高质量”。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速度与质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西省吕梁市、运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材料二: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在《阿Q正传》第二章以后,鲁迅采用了“文不对题”的解构策略。他一方面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章题,从第一章“序”到第二章“优胜记略”到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再到“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和“大团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王朝崛起史。这套王朝史的话语,具有神圣不可冒犯的威严。但是,小说标题下填充的,却是阿Q所遭受的无数次的失败直至走向死亡的内容。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内容中的个人史瓦解了标题中的王朝史,而结合文体情况,实际上是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解构了史传文体。(摘编自方维保《鲁迅与阿Q形象新解读——以堂吉诃德的二重极化为视角》)(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要想把精神胜利法这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用理论形式表述出来,写成的学术专著应该会很厚重。B.《阿Q正传》以简短的小中篇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警醒效应,并体现出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超越了其他作家。C.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敢于抓主放次,虽然使各章在叙述内容时出现大省略、大跳跃,但其内在联系却依然紧密。D.这部轻灵,跳跃,活脱的作品因具有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既避免了浮飘感,也拥有高“含金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上的独特性,但侧重点不相同。B.鲁迅借阿Q之口简要交代进城的经历,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可见“简”有时可以胜“繁”。C.鲁迅将传主置于被解剖的客体位置,平视甚至俯视传主,以此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D.鲁迅在使用传统历史话语拟定的章题下填充阿Q的个人失败史,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B.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燮)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5)鲁迅《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是从哪些方面解构史传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超越了其他作家”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可知,应是超越了一般的、平庸的作家。故选B。(2)D.“目的是对阿Q进行讽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文不对题’,造成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可知,鲁迅这样做是为了“对标题的反讽和解构”,用虚构的小说文体以史传之名对史传文体进行解构,而目的不是对阿Q进行讽刺。故选D。(3)材料一论证的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妙处。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从从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景物丰富繁丽,并不“少”而“简”。故选A。(4)根据“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根据“《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在论证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根据“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了引用论证;根据“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分析可知材料一使用比喻论证方法,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根据“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分析可知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在材料一中,作者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生的不同效果。(5)结合“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分析可概括为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结合“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分析可概括为“正传”二字取自不入流的套话。结合“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分析可概括为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结合“《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将传主置于被解剖而不是受庇护的客体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平等对视,甚至以更高角度来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分析可概括为采用元叙事手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作者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答案:(1)B(2)D(3)A(4)①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鲁迅的创作笔法同一般作家的创作笔法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笔法特点的时候,举了《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为例;③引用论证,材料一的尾段引用了鲁迅的名言;④比喻论证,如“惊雷闪电式”“含金量”等;⑤假设论证,在材料一中,作者假设了如果由一般作家来写阿Q的故事,会产生的不同效果。(5)①选择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作为传主,颠覆了史传的体制。②“正传”二字取自不入流的套话。③具有嘲讽意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讽刺了某些史家。④采用元叙事手法,以小说内容写传统史传中的“序”,作者直接出面对史传的章法进行调侃,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消解了对史传的崇拜意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春天张承志在东乌珠穆沁的一个小山坡上,住着一个驼背的矮小老人,他曾经放过三十五年马,曾经是个名震全旗的套马手。这一天,他看到新绿的大地尽头升起热腾腾的白色蛰气时,自语道:“它来啦,要下大雪啦。”乔玛是被奶奶从睡梦里揪起来的。他满心不痛快地穿着袍子和马靴,脑袋里还全是梦里见到的那个奇妙的姑娘的面影。但当马倌既然是件威风又舒服的事,当然在夜里寻找马群也就算不了什么。他从墙上摘下鞭子,拿起倚在毡包上的套马杆,跨进了黑茫茫的雪夜。好凶的白毛风呐,马群一定顺风跑啦。乔玛追上马群时,已经是下半夜了。乔玛握紧套马杆,吆喊出第一声——但他绝望地发现,平日里还显得蛮威风的喊声一出口就消失在漫天的风吼里。现在只有冲到马群前面,才能截住这些吓疯了的畜生。在马群最前头,他终于看见了领头逃窜的那匹马。安巴•乌兰!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上,安巴•乌兰的名字像雷一样响亮。在强悍的套马手的圈子里,安巴•乌兰被描绘成一匹神马,它能拉翻一个个大汉,没有人套得翻它。瞧它那惨白色的身子,简直不像儿马,就像是一匹巨大的白色恶狼。乔玛从来不敢加入那种危险的游戏,他怕被白色儿马子拖得嘴啃泥。安巴•乌兰斜瞟着他。他看见那马猛地把满颈拖着地的长鬃甩过头顶,那白鬓毛像白色的旗子。“嗬依!嘿!滚回去!”他怒骂道。但白鬃儿马愤怒地嘶吼着,闪电般地冲进了黑暗的雪夜。乔玛左驰右突地拦截着马群,不知不觉地,天亮了。他已经可以看清近处的马,能数数那些马了。“我全身都湿透了”,他麻木地想,从脖子到胸口和后背,还有腿和膝盖,全身都湿透了,连靴子里都泡着水。他冻得僵硬地跨在鞍上,听着袍子外层的冰壳在“咔咔”作响地相撞。前面就是乌拉盖河。他看见第一批到达的马群正“扑通扑通”地冲进河水,随即不动了,凝固了,静静地堆在灰蒙蒙的水面上。他决心截住马群,奶奶说过,春天里脱了长毛的马群一冲进河水,就会冻死。“我也一样,也会死在那泥泞的冰水里的。”他哑声吼着,怪声尖叫着,拼命地抡圆马杆子,把马群赶向河边的芦苇地,这时他一眼瞥见了安巴•乌兰。白鬃儿马正伫立在死马堆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突然跃了起来,长长的白鬃像一幅长旗飘在身后,高高地飞了起来,然后轻悄地落到了河对岸。“我要换匹马。”乔玛套住他最快的杆子马,那匹新六岁的铁青马。天色昏暗下来,可能又接近了黄昏。“喂,你不累么!”乔玛嘲笑着老天,“我看你好像累了。你好像已经不再那么憋足劲‘嗷嗷’地叫啦,你只是耐着心在抖着空气,像‘呼呼’地抖着一块布。我已经能看得清山上的树林啦。”啊,风真的变小啦,乔玛想,应该截住马群。乔玛横马堵在安巴•乌兰前面,他高声喊着:“停住!嗬依!”安巴•乌兰慢慢低下了头,笔直地对着他撞过来。铁青马闪在一边,那白鬃烈马像恶狗一样低着头冲了过去。乔玛明白了这匹身躯高大的儿马子在这种凶恶姿势里向他传达的意思。他从牙缝里吹出一声难听的咆哮,他听见心中在响着震耳的号角。铁青马嘶叫着,箭一般超过了安巴•乌兰,远远地冲上了山坡。乔玛在山坡上拉转了马头。他沉重地跨下马背,冻结在鞍上的袍襟“嗤”地撕掉了一块。他看见,铁青马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上,白毛风正卷过它披满冰霜的躯体。他笨重地跑了几步,使自己和冻僵的铁青马形成了一个门户。乔玛拖着套马杆,看着安巴•乌兰率领着马群追上来。“来吧,我知道你最喜欢闯这种套马手的大门。你从来都是穿门而过,威风凛凛地拖着好几根套马杆。你拉倒了牧人,掳走了马杆,然后低着头撒着野飞跑。”他握紧了套马杆的底端,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冷静、清醒和充满力量。柔软的柳木长杆在空中划了一个好看的、简直是优雅的弧。牛筋绳圈分厘不差地切过空气和雪雾,朝他意念中的那个位置飞去。他吃惊地看见,一个身躯巨大的白兽像车轮一样在他眼前旋转着滚翻。巨兽颈上的“白旗”栽进雪地里,缠着亮铮铮的铁蹄。他幸福地笑了。乔玛静静地斜卧在雪地上。乔玛慢慢地扯开了领口,他感到那种暖融融的春风拂着胸脯。“多好啊,我不单保住了马群,还摔倒了大名鼎鼎的安巴•乌兰。从此安巴•乌兰不再是摔不倒的儿马了,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会知道我乔玛的名字。”乔玛想得兴奋起来了,他觉得春天的明媚正在煽动着自己的血液。他脱下了两只袖子,轻轻地舒展着裸露的臂膀。春天里,小马驹和牛犊子就是这样的,裸着光滑的脖颈在暖风中嬉戏。最勇猛的摔跤力士和套马手也是这样,裸着胸膛走上摔跤圆场、站成玩儿马的大门。他完全陶醉了,他感到心儿透明般纯净,仿佛梦里的姑娘正和春风一起抚摸着他。……天放晴了。牧人们从千里之外找回了乔玛马群。在乌珠穆沁旗遇灾的上百个马群中,乔玛马群损失最小。半个月后,在老奶奶的毡包前,人们为牺牲的牧马人乔玛召开了一个追悼会。一大群人围着老奶奶,有些人低声地哭了。驼背老人独自眺望着草原。大地一片新绿,暖和的风挟带着青草的苦味儿。“它来啦,”老人自语着,“春天来啦。”(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虽然驼背老人与乔玛在故事中没有发生直接的关联,但是老入前后的两处独语却包含着深远的意旨。B.“他感到那种暖融融的春风拂着胸脯”,以春风来临的环境变化,衬托乔玛战胜安巴•乌兰后的兴奋心情。C.灾情过去后,“乔玛马群损失最小”,这里隐含着对乔玛的敬佩、赞叹和逝去的惋惜,令读者回味无穷。D.驼背老人最后的自语“春天来啦”,意蕴丰富,这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希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乔玛将当马信看成是一件“威风又舒服的事”,这与他在暴风雪中拦截并保护马群的境遇形成了对比。B.铁青马庄严屹立在风雪中,它超凡的意志力与战斗力激励着乔玛,它是乔玛战胜安巴•乌兰的见证者。C.乔玛胜利后,仿佛感到有来自梦中姑娘的抚慰,表现了乔玛青春的萌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D.作者将叙事与景物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氛围。(3)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暴风雪夜,乔玛的心理在与白马安巴•乌兰的较量中逐渐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马”是张承志一系列草原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是主人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灵魂的独特个体,作者往往会赋予它多重象征意义。本文中的白马安巴•乌兰具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马的形象在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B.“以春风来临的环境变化,衬托……”错。这里是乔玛战胜安巴•乌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并非真实的客观环境描写。故选B。(2)C.“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氛围”错。本文的艺术表现非常独特,具有整体的象征意蕴和散文诗的特征,作者淡化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作品具有历史的涵盖力。文中的景物描写只是自然环境,无关时代氛围。故选C。(3)①胆怯与恐惧。由原文“在马群最前头,他终于看见了领头逃窜的那匹马。安巴•乌兰!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上,安巴•乌兰的名字像雷一样响亮。在强悍的套马手的圈子里,安巴•乌兰被描绘成一匹神马,它能拉翻一个个大汉,没有人套得翻它。瞧它那惨白色的身子,简直不像儿马,就像是一匹巨大的白色恶狼。乔玛从来不敢加入那种危险的游戏,他怕被白色儿马子拖得嘴啃泥”可知,乔玛最初在暴风雪中看到安巴•乌兰时,它“那惨白色的身子,简直不像儿马,就像是一匹巨大的白色恶狼”,令从来不敢加入套马游戏的乔玛感到胆怯与恐惧。②勇敢与坚定。由原文“前面就是乌拉盖河。他看见第一批到达的马群正‘扑通扑通’地冲进河水,随即不动了,凝固了,静静地堆在灰蒙蒙的水面上。他决心截住马群”“白鬃儿马正伫立在死马堆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突然跃了起来,长长的白鬃像一幅长旗飘在身后,高高地飞了起来,然后轻悄地落到了河对岸”“‘我要换匹马。’乔玛套住他最快的杆子马,那匹新六岁的铁青马”可知,乔玛不想让马群冻死在河里,当他拼命地将马群赶往安全的芦苇地时,他看到安巴•乌兰突然“高高地飞了起来,然后轻悄地落到了河对岸”,乔玛知道这是对他的蔑视,他决心要驯服安巴•乌兰,勇气倍增,意志更加坚定。③兴奋与陶醉。由原文“乔玛拖着套马杆,看着安巴•乌兰率领着马群追上来。‘来吧,我知道你最喜欢闯这种套马手的大门。你从来都是穿门而过,威风凛凛地拖着好几根套马杆。你拉倒了牧人,掳走了马杆,然后低着头撒着野飞跑。’他握紧了套马杆的底端,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冷静、清醒和充满力量”“乔玛静静地斜卧在雪地上。乔玛慢慢地扯开了领口,他感到那种暖融融的春风拂着胸脯。‘多好呵,我不单保住了马群,还摔倒了大名鼎鼎的安巴•乌兰,从此安巴•乌兰不再是摔不倒的儿马了,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会知道我乔玛的名字。’”可知,乔玛拖着套马杆,与安巴•乌兰正面对抗并将之驯服之后,他兴奋不已,陶醉在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会知道自己名字的幸福之中,陶醉在对春天的美好憧憬之中。(4)“马”是张承志一系列草原小说中不可或缺重要元素,张承志笔下的多个主人公与马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与在草原上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但张承志小说中的马不仅作为主人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通过神化、拟人化的手法,使其笔下的马成为了文本中同样发声,具有灵魂的独特个体。①象征着大自然。作品将主人公乔玛抗击暴风雪、保护马群的壮举浓缩为他与安巴•乌兰之间的一场较量,安巴•乌兰身上显示着大自然的威严与力量,它让乔玛感到惊恐和畏惧,又吸引着乔玛去感受、认识和征服。作品围绕着“怕马——换马——套马”的线索,在这场特殊地战役中,成长为一名指挥若定骁勇善战的草原雄鹰,他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更征服了自然!②象征着青年。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没有人套得翻安巴•乌兰,它的勇猛健壮、无所畏惧,恰如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它的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血和力量。《春天》谱写了一曲草原上的悲情诗歌,在主人公与灾难的战斗中,白马安巴•乌兰更是主人公需要战胜的关键对手,这匹草原上人人不曾征服的烈马展现了自己鲜活的生存状态以及其拟人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③象征着民族精神。张承志小说中经常使用多种意象来构造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以及将意象事物神化以展现草原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而这些意象自然也具有自身意识并借以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来发声。白马安巴•乌兰雄悍无比,耐力出众,能适应高寒的气候,它的身上饱蘸着亘古不变的蒙古民族特性,是埋藏在草原牧民灵魂中的精神和理想的象征。答案:(1)B(2)C(3)①胆怯与恐惧。乔玛最初在暴风雪中看到安巴•乌兰时,它“那惨白色的身子,简直不像儿马,就像是一匹巨大的白色恶狼”,令从来不敢加入套马游戏的乔玛感到胆怯与恐惧。②勇敢与坚定。乔玛不想让马群冻死在河里,当他拼命地将马群赶往安全的芦苇地时,他看到安巴•乌兰突然“高高地飞了起来,然后轻悄地落到了河对岸”,乔玛知道这是对他的蔑视,他决心要驯服安巴•乌兰,勇气倍增,意志更加坚定。③兴奋与陶醉。乔玛拖着套马杆,与安巴•乌兰正面对抗并将之驯服之后,他兴奋不已,陶醉在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会知道自己名字的幸福之中,陶醉在对春天的美好憧憬之中。(4)①象征着大自然。作品将主人公乔玛抗击暴风雪、保护马群的壮举浓缩为他与安巴•乌兰之间的一场较量,安巴•乌兰身上显示着大自然的威严与力量,它让乔玛感到惊恐和畏惧,又吸引着乔玛去感受、认识和征服。②象征着青年。在整个东乌珠穆沁草原,没有人套得翻安巴•乌兰,它的勇猛健壮、无所畏惧,恰如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它的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血和力量。③象征着民族精神。白马安巴•乌兰雄悍无比,耐力出众,能适应高寒的气候,它的身上饱蘸着亘古不变的蒙古民族特性,是埋藏在草原牧民灵魂中的精神和理想的象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②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如今井陉这条道路,战车无法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撤退,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您的帐下。”成安君说:“兵法说,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和他们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他们远行千里袭击我们,也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如果回避不出击,等后续大部队到达,又该怎么战胜(他们)呢?”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扎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这时)你们就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帅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形大笑起来。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架好战鼓,擂响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来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已进入水边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共同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就急速冲进赵军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无法打败汉军,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逃跑。在这时,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派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材料二:世人说韩信攻伐赵国时,赵国广武君建议以奇兵阻塞井陉口,切断汉军粮道,成安君不予采纳。韩信派间谍刺探,(间谍)得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这种说法,是不善于观察人的表现。以韩信对付陈馀,如同以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说,请求北取燕、赵,即使不能通过井陉,也必定会有其他奇谋。他对广武君说:“先前假如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在下也会被擒。”这大概是自谦以求善言的说辞。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其为韩信呢!【解答】(1)句意: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主谓结构,句意连贯,单独成句,后面断开;“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主谓宾结构,“彼”为主语,“旗鼓”作“见”的宾语,后面断开;“未肯击前军”,承前省略主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恐吾至阻险而还”兼语结构,“吾”为前面的宾语,为后句的主语,单独成句。(2)A.第一个“间”是“暗中、悄悄”的意思;第二个“间”是“离间”的意思。句意:韩信派人暗中打探。/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B.“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意义和用法不同: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句意: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C.两个“绝”都是“断绝”的意思。句意:切断汉军粮道。/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D.两个“举”都是“攻占”的意思。句意:请求北取燕、赵。/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故选B。(3)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错误,由原文“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可知,韩信传令“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故选D。(4)①“详”,通“佯”,假装;“走”,逃回;“入”,使进入。译文: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②“引”,率领;“且”,将要;“禽”,通“擒”,被擒拿。译文:(韩信)才敢率军面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5)结合“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可概括出,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结合“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可概括出,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答案:(1)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阻险而还。(2)B(3)D(4)①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②(韩信)才敢率军面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5)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②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之词。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词人羁旅异乡,登楼远眺,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B.以“丝丝”描摹杨柳和雨,既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又富有音韵之美。C.楼太小,愁太多,因而楼藏不住愁,这样写暗含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D.海棠花鲜艳绽放,词人以此春天之美景反衬哀情,更增添词人思归之愁。(2)明代杨慎《词品》云:“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而这首词做到了平淡而入调,请以“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两句为例,分别赏析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错。词中“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是词人的想象,因此“归舟”不是词人眼中所见。故选A。(2)通观全词,本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之本色。具体来看“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意为“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闲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这两句中,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几度”强调次数之多,“飞去”运用比拟,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著与急切。“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意为“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这两句中,前句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多愁,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后句承“花消遣”而来,词人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才……又”两个词语连贯转折,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强调思归之愁难以排遣。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写出了词人因思归而产生的矛盾、痛苦。答案:(1)A(2)第一句:“几度”强调次数之多,“飞去”运用比拟,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著与急切。第二句:“晚风寒”寓情于景,渲染词人的思归之愁;“才……又”两个词语连贯转折,强调思归之愁难以排遣;这一句语言平淡,却写出了词人因思归而产生的矛盾、痛苦。译文: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郎朗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而对出生在自己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自己早,同样应该向他学习。(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词人尽舀长江之水酿美酒,用北斗七星作酒器,纵情豪饮的词句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描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重点字:道)(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重点字:挹)(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故乡胶东半岛,群山起伏。那些山,就像是山里人家繁衍生息的摇篮。山里人从①______到长大成人,直到耄耋暮年,都生息在山的怀抱里。山里人一辈子习惯了靠山吃山,习惯了在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因此练就了一副翻山越岭的好脚板。一眼望去,山里的路在山峦间出没迂回,蜿蜒崎岖,绵延狭长。山里人特别熟识这些山里的路,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照样能②______,脚下都不会出错。山路连着山里人的心。即使有朝一日,后生们背起行囊从山路上走了出去,这故乡山间的一条条偏僻小道,和青山绿水里的悠悠乡情,仍会深深地烙印在心里。作为山里人的后代,我对先辈们③______的开创历程,始终心生感佩。当初,认定了这片山水的先辈们点燃起篝火,也燃旺了依山而居、与山为伴的渴望。从此,一代代山里人开始了对山乡美景的描绘:采石烧砖,伐树建房,开路垦田,筑坝引水,栽种瓜果……黑黝黝的山坳里热闹了起来。就这样,先辈们在大山间扎下了根,并开始向四面八方迈开脚步,踩出了无数条山里的路,和那通往山外的路。山里人明白,敢闯才有路。不停步地向上攀登、向前躬行,这正是大山里的先辈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燃旺”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根据后文“到长大成人,直到耄耋暮年”可知,此处所讲的应是山里人刚出生的情景,故可填“牙牙学语”。牙牙学语:指婴儿开始学说话。第二空,根据原文“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照样能……,脚下都不会出错”可知,此处应是讲山里人非常熟悉山路,即使在漆黑夜晚也能走得很快,故可填“大步流星”。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第三空,此处描述先辈们的开创历程,且后文说“山里人明白,敢闯才有路。不停步地向上攀登、向前躬行”,强调创业艰难,故可填“艰苦卓绝”。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2)“燃旺”一般用来表示火焰燃烧得很热烈。在语句中,作者首先讲“先辈们点燃起篝火”,后又讲“燃旺”,可知这里是用“燃旺”紧承上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春供热合同模板
- 2024版厂房物业管理及员工福利保障合同3篇
- 项目收款合同范例
- 2024年按揭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合同样本3篇
- 购房意向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开发建设管理合同3篇
- 源画摄影合同模板
- 2024年EPS线条技术创新合作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度上海二手房交易邻里关系协调合同3篇
- 电脑售后服务承包合同模板
- 2024年垫资与分成合作合同3篇
- 【MOOC】中西文化鉴赏-郑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全球体育行业调研报告(第八期)-渐入佳境
- 【MOOC】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管理类A类)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 杜绝“死亡游戏”(梦回大唐)学生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空调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技术方案)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 MOOC 职场英语-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