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电影《窃贼的手》中,一个有钱的过路人,给一个没有胳膊的乞丐买了一个假肢,乞丐很快发现这是一只带有原主人(窃贼)记忆的手。如今它虽然长到了乞丐身上,但依然习性不改,继续偷盗,这意味着不但这个乞丐的记忆因安装假肢而发生了变化,而且其身份也不再与以前相同:他变成了窃贼。乞丐这种作为窃贼的身份或主体性是基于他未曾亲历的记忆之上的。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谈到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不能不提到现代性与大众文化。兰兹伯格所重点强调的两大“现代性事件”分别是移民潮(出现在20世纪初)与大众文化。正是这两大现代性事件,为假肢记忆这种“新的公共记忆形式”铺平了道路。如上所述,一种重要的现代性现象就是大量人口的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亲缘关系与传统共同体的瓦解、重组,出现了所谓“移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地点(place)就像代际一样,不再能保证提供连续性的经验。这一过程破坏了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记忆形式(比如自然记忆、有机记忆)与记忆传承方式。一种是电影这种大众文化形式,特别是其与身体的关系。“电影的诞生使人们越来越有可能以一种身体化方式去体验一种实际上我们没有过的事情。”从诞生之初,电影观赏行为就吸引了观众的身体,并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或远古时代。那么,大众文化时代“假肢记忆”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假肢记忆”并非源于人们的亲历经验,而是亲历者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别人的记忆。在嫁接和非亲历的意义上,“假肢记忆”不是“自然的”或“本真的”假肢记忆发生于一个人的亲历经验之外,但通过大众文化的记忆技术,它可以像假肢一样被那个人所“穿戴”。被称之为“假肢记忆”的记忆形式,源于一个人与一种关于过去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的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及其促生的新经验,一个人可以将他或她自己缝合进更大的历史。其次,“假肢记忆”是用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较传统记忆形式具有更大的技术依赖性,但它依然是身体化、个人化的、活生生的体验,它就像对生活事件的亲历记忆一样鲜明生动,因而成为“个人经验档案”的一部分,使亲历者能够感觉到感性地融入了过去。它不但不同于抽象知识,而且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比如,通过看数字电影或参观使用了大量新媒体技术的体验式博物馆,人们获得的不是抽象的、冷冰冰的关于大屠杀的知识,而是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获得了的、关于大屠杀的感官沉浸式知识。(摘编自陶东风、吕鹤颖《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材料二:在数字时代,媒介生态的变化不仅使得媒介记忆更加丰富,而且直接带来媒介记忆扩张。第一,记忆主体更加多元。在数字时代之前,媒介记忆主要由机构化的新闻媒体塑造,而在数字时代,个体网民、组织成为断的记忆主体,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第二,媒介记忆的叙事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个体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媒介记忆的叙事方式出现了个人化的倾向。这体现在:一是来自网民的、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过程,受到意识形态、行业规则和机构惯常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常人化的叙事内容较多地出现。微观的记忆视角和常人化的叙事内容,使得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更为丰富,并且生活化程度更高。第三,在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外延得到扩充,“不存在”的记忆被纳入媒介记忆的范畴。文化研究学者艾莉森•兰兹伯格提出,“假肢记忆”出现在个体和关于过去的历史叙事于一个体验性的场合交互之时,这个人并不是简单地理解历史叙事,而是和与他没有亲历过的、过去的事件产生共情,从而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在兰兹伯格2004年的研究中,“假肢记忆”往往依托于历史电影、漫画、小说、博物馆和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而存在,而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客观性等要求的限制.难以在报道历史事件时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不过.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得人们可以参与制造“假肢记忆”,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提供的“假肢记忆”。在个人层面,“假肢记忆”可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在群体层面,则可以促进集体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兰兹伯格同时指出,数字媒介催生的这种新的记忆形式本身并不必然积极或进步。因此,需要警惕“假肢记忆”对个人的影响,而当“假肢记忆”通过有偏见的或过度商品化、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时,可能会给真正亲历过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或群体造成心理创伤。(摘编自吴世文、杜莉华、罗一凡《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转向与挑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乞丐因安装假肢出现了未曾亲历的记忆,这一现象伴随着影片的上映被专家称为“假肢记忆”。B.电影观赏行为通过吸引观众的身体,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未曾亲历的时代或陌生的环境中。C.数字时代,个体网民作为新的记忆主体,可以通过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来获得社会的可见性。D.当个体的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的时候,媒介记忆的传统叙事方式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微观视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受到破坏,传统的记忆形式、记忆传承方式受到挑战,这是移民潮带来的结果。B.“假肢记忆”虽不同于抽象知识,但其身体化、个人化的、活生生的体验的特点与“储存记忆”相似。C.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叙事视角更为微观,内容更常人化,使得媒介记忆更为丰富,生活化程度更高。D.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新闻报道在报道历史事件时难以唤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缺憾。(3)下列现象,难以产生“假肢记忆”的一项是A.保罗•范霍文导演的电影《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德购买了一套大众文化商品——火星旅行记忆,并将其植入大脑。B.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想借助全球播映,让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公共的、集体的文化档案的一部分。C.某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展之‘紫禁藏影’”,展示了故宫博物院院藏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故宫的恢宏与高敞。D.五四青年节时,刘某在剧本杀《白衣倾城》游戏中扮演了白倾城这一角色,想沉浸式地过一把当英姿飒爽的女侠的瘾。(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材料二,谈谈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扩张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手庄因①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②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近来,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③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④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母亲的惩罚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揪拧同时进行。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⑤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愈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我因图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⑥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⑦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似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得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军御轻轻覆压在我景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⑧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处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⑨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⑩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母爱是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这篇文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B.文首用一幅幅工笔细描式的中国山水,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国的诗词画和景氤氲了这种氛围。C.文章第三段用中国文化里很有代表性的客观事物构成凄凉残败的意境,使位于这一背景里的母亲尤显高大。D.结尾两段不仅点明母亲的手“至大完美”,也表明作者的一种写作态度:不加妆饰。全文华美藻饰,感情真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以核心意象“手”为线索,将几个事件串引勾连,叙事曲折有致,采用了逐次逼近的笔法。B.文章中将母亲的手比作“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C.全文虚实结合,将母亲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凸显了母亲是载负着中国文化的一个个体。D.文章犹如剥竹笋般层层显现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叙述、描写与抒情各显其力,但缺乏议论。(3)“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有“对子女的情与爱”,这种情与爱体现在哪里?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4)除了“对子女的情与爱”,文中母亲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节选自《贞观政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B.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C.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D.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2)不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营多难”与“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含义不同。B.“得免于愆过尔”与“匪我愆期”(《诗经•卫风•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C.“人苦不能自见”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中的“见”字含义不同。D.“必可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困惑近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不如古代时,王跬以汉代宰相都能引经据典决断难题为例,指出近代的不当倾向。B.唐太宗认为,太子的老师不仅应该经常给太子讲述一些人间疾苦,而且看到太子有错失乖谬,也应竭力陈说直言进谏。C.唐太宗告诉房玄龄,前代平乱创业的帝王生长在民间,都能洞察民情真伪,很少有导致失败灭亡的,守成之君则不然。D.唐太宗认为自己克制私欲治理朝政,仰慕企望前代的功业,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②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5)民生是国之根本,请结合材料概括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2)“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属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应用I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生我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因为疫情,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①。山水,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我曾四次去到西子湖畔,风景大抵不错。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②的印象。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③,浑然忘了回家了。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漫步苏堤,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萌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浓墨重彩地写西湖之绿,给我们满目皆绿之感,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二)语言文字应用Ⅱ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人在这期间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这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人体神经系统会消耗较多的能量,①,体内二氧化碳在平静呼吸时不能被及时排出体外。过多的二氧化碳积累在体内,就会引起胸腔沉闷,使身体各器官产生困倦感。血液中二氧化碳高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刺激呼吸中枢,引起人的深呼吸运动——打哈欠。不仅打哈欠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而且会增加脑细胞的供氧,抬高人体的应激能力。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容易长久地保持一种姿势,这样会影响血液循环,使脑部活动能力减退,②。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将头后仰,深深地打一个哈欠,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加快新陈代谢,有效地将胸中的废气吐出,③,这可以去除大脑中枢的困倦感,提高工作效率。(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是一条质朴哲理;“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是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有人说一“实”当先可以胜过百“巧”;也有人说,实干加巧干,事半能功倍;还有人说,蛮干者也有实干精神。生活中,一些人脚踏实地选择实干,最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些人左顾右盼寻找捷径,反而兜兜转转、屡尝败绩,一些人莽莽撞撞一味蛮干,往往祸国殃民、贻害无穷。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成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电影《窃贼的手》中,一个有钱的过路人,给一个没有胳膊的乞丐买了一个假肢,乞丐很快发现这是一只带有原主人(窃贼)记忆的手。如今它虽然长到了乞丐身上,但依然习性不改,继续偷盗,这意味着不但这个乞丐的记忆因安装假肢而发生了变化,而且其身份也不再与以前相同:他变成了窃贼。乞丐这种作为窃贼的身份或主体性是基于他未曾亲历的记忆之上的。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谈到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不能不提到现代性与大众文化。兰兹伯格所重点强调的两大“现代性事件”分别是移民潮(出现在20世纪初)与大众文化。正是这两大现代性事件,为假肢记忆这种“新的公共记忆形式”铺平了道路。如上所述,一种重要的现代性现象就是大量人口的移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亲缘关系与传统共同体的瓦解、重组,出现了所谓“移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地点(place)就像代际一样,不再能保证提供连续性的经验。这一过程破坏了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挑战了传统的记忆形式(比如自然记忆、有机记忆)与记忆传承方式。一种是电影这种大众文化形式,特别是其与身体的关系。“电影的诞生使人们越来越有可能以一种身体化方式去体验一种实际上我们没有过的事情。”从诞生之初,电影观赏行为就吸引了观众的身体,并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或远古时代。那么,大众文化时代“假肢记忆”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假肢记忆”并非源于人们的亲历经验,而是亲历者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别人的记忆。在嫁接和非亲历的意义上,“假肢记忆”不是“自然的”或“本真的”假肢记忆发生于一个人的亲历经验之外,但通过大众文化的记忆技术,它可以像假肢一样被那个人所“穿戴”。被称之为“假肢记忆”的记忆形式,源于一个人与一种关于过去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的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及其促生的新经验,一个人可以将他或她自己缝合进更大的历史。其次,“假肢记忆”是用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较传统记忆形式具有更大的技术依赖性,但它依然是身体化、个人化的、活生生的体验,它就像对生活事件的亲历记忆一样鲜明生动,因而成为“个人经验档案”的一部分,使亲历者能够感觉到感性地融入了过去。它不但不同于抽象知识,而且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比如,通过看数字电影或参观使用了大量新媒体技术的体验式博物馆,人们获得的不是抽象的、冷冰冰的关于大屠杀的知识,而是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获得了的、关于大屠杀的感官沉浸式知识。(摘编自陶东风、吕鹤颖《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材料二:在数字时代,媒介生态的变化不仅使得媒介记忆更加丰富,而且直接带来媒介记忆扩张。第一,记忆主体更加多元。在数字时代之前,媒介记忆主要由机构化的新闻媒体塑造,而在数字时代,个体网民、组织成为断的记忆主体,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第二,媒介记忆的叙事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个体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媒介记忆的叙事方式出现了个人化的倾向。这体现在:一是来自网民的、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过程,受到意识形态、行业规则和机构惯常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常人化的叙事内容较多地出现。微观的记忆视角和常人化的叙事内容,使得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更为丰富,并且生活化程度更高。第三,在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外延得到扩充,“不存在”的记忆被纳入媒介记忆的范畴。文化研究学者艾莉森•兰兹伯格提出,“假肢记忆”出现在个体和关于过去的历史叙事于一个体验性的场合交互之时,这个人并不是简单地理解历史叙事,而是和与他没有亲历过的、过去的事件产生共情,从而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在兰兹伯格2004年的研究中,“假肢记忆”往往依托于历史电影、漫画、小说、博物馆和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而存在,而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客观性等要求的限制.难以在报道历史事件时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不过.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得人们可以参与制造“假肢记忆”,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提供的“假肢记忆”。在个人层面,“假肢记忆”可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在群体层面,则可以促进集体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兰兹伯格同时指出,数字媒介催生的这种新的记忆形式本身并不必然积极或进步。因此,需要警惕“假肢记忆”对个人的影响,而当“假肢记忆”通过有偏见的或过度商品化、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时,可能会给真正亲历过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或群体造成心理创伤。(摘编自吴世文、杜莉华、罗一凡《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转向与挑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乞丐因安装假肢出现了未曾亲历的记忆,这一现象伴随着影片的上映被专家称为“假肢记忆”。B.电影观赏行为通过吸引观众的身体,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未曾亲历的时代或陌生的环境中。C.数字时代,个体网民作为新的记忆主体,可以通过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来获得社会的可见性。D.当个体的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的时候,媒介记忆的传统叙事方式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微观视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受到破坏,传统的记忆形式、记忆传承方式受到挑战,这是移民潮带来的结果。B.“假肢记忆”虽不同于抽象知识,但其身体化、个人化的、活生生的体验的特点与“储存记忆”相似。C.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叙事视角更为微观,内容更常人化,使得媒介记忆更为丰富,生活化程度更高。D.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新闻报道在报道历史事件时难以唤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缺憾。(3)下列现象,难以产生“假肢记忆”的一项是CA.保罗•范霍文导演的电影《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德购买了一套大众文化商品——火星旅行记忆,并将其植入大脑。B.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想借助全球播映,让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公共的、集体的文化档案的一部分。C.某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展之‘紫禁藏影’”,展示了故宫博物院院藏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故宫的恢宏与高敞。D.五四青年节时,刘某在剧本杀《白衣倾城》游戏中扮演了白倾城这一角色,想沉浸式地过一把当英姿飒爽的女侠的瘾。(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材料二,谈谈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扩张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产生“假肢记忆”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假肢记忆”的特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伴随着影片的上映”有误,原文为“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选项混淆时间,应改为“在一个世纪之后”;B.正确。C.“可以通过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来获得社会的可见性”有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可见前后内容没有因果关系;D.“自上而下”有误,属于偷换信息或不合逻辑。原文为“来自网民的、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过程”,是“自下而上”。故选B。(2)B.“相似”有误,属于混淆肯定否定。见材料一最后一段:“……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是“不同”。故选B。(3)C.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它不但不同于抽象知识,而且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可知,故宫博物院院藏老照片是“储存记忆”,难以产生“假肢记忆”。故选C。(4)第一段,“在电影《窃贼的手》中……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首先通过电影《窃贼的手》引出论述话题“假肢记忆”;第二、三段,“谈到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不能不提到现代性与大众文化”“正是这两大现代性事件,为假肢记忆这种‘新的公共记忆形式’铺平了道”,分析了“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第三至五段,“那么,大众文化时代‘假肢记忆’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假肢记忆’并非源于人们的亲历经验,而是亲历者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别人的记忆”“其次,‘假肢记忆’是用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较传统记忆形式具有更大的技术依赖性”,最后采用并列结构指明了“假肢记忆”的两个特点。可见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5)结合“在数字时代,个体网民、组织成为断的记忆主体,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可知,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结合“微观的记忆视角和常人化的叙事内容,使得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更为丰富,并且生活化程度更高”可知,在数字时代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化程度更高的媒介记忆。结合“从而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可知,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结合“在个人层面,‘假肢记忆’可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可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答案:(1)B(2)B(3)C(4)①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②首先通过电影《窃贼的手》引出论述话题“假肢记忆”;③接下来分析了“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④最后采用并列结构指明了“假肢记忆”的两个特点。(5)①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②在数字时代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化程度更高的媒介记忆。③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④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手庄因①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②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近来,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③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④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母亲的惩罚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揪拧同时进行。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⑤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愈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我因图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⑥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⑦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似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得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军御轻轻覆压在我景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⑧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处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⑨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⑩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母爱是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这篇文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B.文首用一幅幅工笔细描式的中国山水,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国的诗词画和景氤氲了这种氛围。C.文章第三段用中国文化里很有代表性的客观事物构成凄凉残败的意境,使位于这一背景里的母亲尤显高大。D.结尾两段不仅点明母亲的手“至大完美”,也表明作者的一种写作态度:不加妆饰。全文华美藻饰,感情真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全文以核心意象“手”为线索,将几个事件串引勾连,叙事曲折有致,采用了逐次逼近的笔法。B.文章中将母亲的手比作“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C.全文虚实结合,将母亲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凸显了母亲是载负着中国文化的一个个体。D.文章犹如剥竹笋般层层显现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叙述、描写与抒情各显其力,但缺乏议论。(3)“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有“对子女的情与爱”,这种情与爱体现在哪里?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4)除了“对子女的情与爱”,文中母亲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人物形象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正确。B.“工笔细描式”错误,文章开头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应是“写意画式”。C.“凄凉残败”错误,结合“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分析,景象特点是“旷远恢宏”的。D.“华美藻饰”错误,“不加妆饰”对应的应是“朴实无华”,全文感情诚挚深切,语言朴实无华。故选A。(2)A.正确。B.“作者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错误,此处是表达对母亲给予的温暖与教导的感念,不是真的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选项曲解文意。C.“虚实结合”错误,文章是回忆性散文,应是“皆为虚写”或“皆为回忆”。D.“缺乏议论”错误,文中有议论,如“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故选A。(3)结合“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可知,母亲揪拧斥责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剩饭,要知民间疾苦。结合“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可知,寒冻日子,母亲为孩子们洗衣服,手指被泡冻得红肿了。结合“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可知,毫不放松地督导我们兄弟的课业,鼓励功课太差的孩子用功学习。(4)同: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祥林嫂经历两次丧夫,其间她自己到鲁镇帮工,吃苦耐劳,独自带儿子阿毛生活,坚韧顽强。而文中的母亲也是一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既要张罗一家人的生活,还要督促教育孩子勤奋读书。她们都没有屈服于生活的磨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亲人撑起一片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异:文中的母亲,“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可见母亲身处动乱,却坚韧乐观,不忘用音乐表达对生活满怀的希望;而祥林嫂遭遇不幸,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是反复倾诉,而且听信柳妈的话,去捐门槛,陷入愚昧迷信的泥潭,最终走向死路。答案:(1)A(2)A(3)①母亲揪拧斥责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剩饭,要知民间疾苦。②寒冻日子,母亲为孩子们洗衣服,手指被泡冻得红肿了。③毫不放松地督导我们兄弟的课业,鼓励功课太差的孩子用功学习。(4)同:①坚韧顽强:不屈从于生活,耐受力强;②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异:文中的母亲身处动乱,却坚韧乐观;而祥林嫂遭遇不幸,却愚昧迷信。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节选自《贞观政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B.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C.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D.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2)不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经营多难”与“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含义不同。B.“得免于愆过尔”与“匪我愆期”(《诗经•卫风•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C.“人苦不能自见”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中的“见”字含义不同。D.“必可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唐太宗困惑近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不如古代时,王跬以汉代宰相都能引经据典决断难题为例,指出近代的不当倾向。B.唐太宗认为,太子的老师不仅应该经常给太子讲述一些人间疾苦,而且看到太子有错失乖谬,也应竭力陈说直言进谏。C.唐太宗告诉房玄龄,前代平乱创业的帝王生长在民间,都能洞察民情真伪,很少有导致失败灭亡的,守成之君则不然。D.唐太宗认为自己克制私欲治理朝政,仰慕企望前代的功业,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②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5)民生是国之根本,请结合材料概括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王玮回答说:古代帝王施政,都从内心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所想为所想。近代的君王却只知道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又(都)不是精通经学儒术的士人。“帝王为政”,主谓宾结构,后面断开“皆”为副词,此处作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C。“适其欲”,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所任用大臣”,偏正结构,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A.经营:经历;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句意:经历过很多磨难。/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B.前后句中“愆”的意思分别是“罪过,过失”“拖延,延误”。句意:得以免除过失。/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C.见:觉察;被。句意:人(都)苦于自己不能觉察自己的过失。/却使自己被放逐呢。D.致:达到;招致,招纳。句意:一定可以达到的。/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故选:B。(3)D.“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错,不合文意,原文为“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可知唐太宗没有认为自己做到了这四个方面;同时张冠李戴,“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是魏征的看法。故选:D。(4)①“商量”,商讨裁决;“乖疏”,差错和疏漏;“谏诤”,直言规劝。译文:每逢商讨裁决或处理(事情),有时产生差错和疏漏,得到他人的直言规劝后,(我)才开始醒悟。②“安”,安定,安抚;“安诸黎元”,安抚众多百姓,使众多百姓生活安定;“生业”,产业,职业;“利”,福利、福报。译文:安抚众多百姓,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陛下(所积)的福利。(5)结合“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太宗深然其言”可概括出,不损害百姓利益;结合“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可概括出,熟悉百姓的艰难困苦。结合“安诸黎元,各有生业”可概括出,使百姓安居乐业。答案:(1)A(2)B(3)D(4)①每逢商讨裁决或处理(事情),有时产生差错和疏漏,得到他人的直言规劝后,(我)才开始醒悟。②安抚众多百姓,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陛下(所积)的福利。(5)①不损害百姓利益;②熟悉百姓的艰难困苦。③使百姓安居乐业。参考译文:贞观二年(628),太宗询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古时君臣差,这是为什么呢?”王玮回答说。“古代帝王施政,都从内心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所想为所想。近代的君王却只知道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又(都)不是精通经学儒术的士人。汉代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果遇到疑难政事,都能引用经义做出决定,因此人人知道礼教,治理国家达到了太平安定。近代重视武备,轻视儒教,有时掺杂了法家以律令治民的手段,儒家的道德规范既然受到损害,淳朴的民风也就受到了严重破坏。”太宗非常赞同王珪的言论。贞观七年(633),唐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必须经常为他讲述百姓生活间利益和祸害的事情(意即民间疾苦),我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我没有不熟悉的。等到登上帝位,每逄商讨裁决或处理(事情),有时产生差错和疏漏,得到他人的直言规劝后,(我)才开始醒悟。如果没有忠诚劝谏的人对我直言进谏,我怎么能办好事情?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之中,百姓的艰难困苦,他都不曾听过见过!你们必须把这些道理给教子讲解,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事情,应该竭力陈说、直言极谏,使他有所益。”贞观十年(636),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通观前代治理乱世、开创基业的国君,(他们都)生长在民间,都洞察民情真伪,少有发展到失败灭亡的。到了继位的守成之君,他们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动辄发展到被诛灭。我从小以来,经历过很多磨难,完全了解天下的事情,尚且恐怕自己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我每次吃饭,就念及耕种庄稼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纺线织布的辛苦。各位弟弟怎么才能学得像我一样呢?(现在)选择贤能的辅佐之人,让这些人作他们的辅臣,希望他们经常接近品德高尚的人,得以免除过失。”贞观十六年(642),太宗问特进魏征说:“我约束自己施政,仰慕企望前人的功业。至于像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业功业、为民谋利,这四个方面我常常认为是最首要的事情,我都希望用于勉励自己。(可是)人(都)苦于自己不能觉察自己的过失,不知道我的行为是好还是不好?”魏征回答说:“德、仁、功、利,陛下都能一起去做。这样去看,陛下对内平定祸乱,对外征服戎狄,(都)是陛下的功业。安抚众多百姓,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陛下(所积)的福利。从这方面看,陛下的功和利占了多数,只是德与仁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一定可以达到的。”(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2)“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同思想内容的比较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概括。【解答】(1)C.“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故选C。(2)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答案:(1)C(2)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译文: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赏析: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提出如果秦朝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委婉讽劝唐敬宗,希望他不要“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古为今用在写作中随处可见,《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近的表述是“满招损,谦得益”。(3)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属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唐宋诗文中屡见不鲜,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复爱六国之人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2)满招损谦得益(重点字:谦)(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重点字:昔)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应用I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生我最喜欢游山逛水,这几年因为疫情,改了不少闲情逸致,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①。山水,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我曾四次去到西子湖畔,风景大抵不错。奇怪得很,这次却有着②的印象。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③,浑然忘了回家了。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漫步苏堤,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萌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浓墨重彩地写西湖之绿,给我们满目皆绿之感,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D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解答】(1)第①处,根据语境“只在这山水上头,却还”,意思是对山水的热爱依然没变,所以填充“始终如一”(依然如故/一如既往);始终如一:指自始至终都一样,多用于形容人能坚持,做事从不间断。(依然如故: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第②处,根据语境,自己曾四次去到西子湖畔风景大抵不错,这次却有着不同的的印象,故填充“截然不同”(迥然不同);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第③处,根据语境,“几天中我领略了一个字——‘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浑然忘了回家了”,表明作者不舍得离开,因此填充“恋恋不舍”(依依不舍);恋恋不舍: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2)在空间上,“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从飞来峰上的树木、峰下蜿蜒的小径、石头缝一直到亭旁溪水,可看出,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在色彩上,“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颜色由绿得发黑、发蓝、“深极了,浓极了”“浅极了,亮极了”,可看出突出绿的深浅、明暗和层次;在手法上,运用动静结合,写“道旁古木参天”“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蜿蜒的小径”等静态的景观,也写到“亭旁溪水”水花飞溅地流动,可看出,既有古木之静景,也有溪水之动态;在感官感觉上,从视觉的角度写色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亭旁溪水琮净……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可看出调动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在修辞上,“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运用比喻,将水花飞溅比作飞珠滚玉;(或“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运用叠音词“层层叠叠”,使语句韵律感强。(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把“青苔”的形状比作“耕牛”“牧人”“树木”“云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喻词“如”,属于明喻。A.暗喻,用“银河”来比喻瀑布。句意: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B.借喻,用“梨花”比喻雪花。句意: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C.借喻,用“玉盘”比喻月亮。句意: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D.明喻,喻词是“似”,用“剪刀”比喻春风。句意: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故选:D。答案:(1)①始终如一/依然如故/一如既往②截然不同/迥然不同③恋恋不舍/依依不舍(2)①(空间)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②(色彩)突出绿的深浅、明暗和层次;③(动静结合)既有古木之静景,也有溪水之动态;④(感官感觉)调动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⑤(修辞)运用比喻,将水花飞溅比作飞珠滚玉(或运用叠音,如“层层叠叠”)(3)D(二)语言文字应用Ⅱ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像心跳、呼吸一样,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人在这期间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松弛,这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