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材料二: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在感兴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B.“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C.感兴就是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触物,终点在起情,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B.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C.“目触而心接,一发于诗”“耳目所及,形之歌咏”都包含了“触物”是以耳目感观直接感知的性质。D.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感兴论”下一个简要定义。(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最终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诗感兴欣赏的要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某夜【注】①丁玲【注】②“叱——嚓——叱叱,嚓嚓,……”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停住!就在这里”“到了”好多人心上这末重重地响着。“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不,我实在有点兴奋。”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好,预备,听我的哨音!”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起来,饥寒交迫……”“噼拍,噼拍噼拍噼……”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固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一九三一年七月(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憔悴”“漂亮”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C.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黑暗的社会环境。D.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2)关于文中“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C.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D.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4)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D.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B.“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B.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D.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②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5)范雎为什么“三问而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贺人移学东轩朱淑真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谢班①难继予惭甚,颜孟②堪希子勉旃。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注】①谢班:指“咏絮才”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和东汉大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②颜孟:孔子的高足颜回和亚圣孟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照应诗题,写友人潇洒地移住到偏东那座宽敞的小轩里去读书,暗含祝贺。B.颔联的“莫辞”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希望友人做一块“美璞”而不要被“雕作器”。C.颈联用典,诗人惭愧于不能接续谢道温、班昭的成就,更是引出后面对友人的勉励。D.尾联的“鸿鹄”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鸿鹄”语意相近,都喻指志向远大者。(2)从诗歌内容来看,怎样才能做到“飞腾早晚看冲天”?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地说,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鼓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守地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简洁,又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就植物而言,太古代与元古代,属于菌类和藻类时代,之后的古生代,属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时代,再之后的中生代,①________。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不开花植物,后者是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诞生,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这个地球只有鸟语,从此以后,②________。③________。因为有科学家断言,荷花是侏罗纪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银杏一样,都属于未被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就是说,荷花成功地逃过了侏罗纪末日的那一场天劫,以被子植物活化石之姿抱香而来,一直鲜艳地摇曳到现在,让今天的人类依然能在池塘里看到花容楚楚。(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医药临床学有“守方”“变方”的说法。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所谓“变方”,指对原方进行适当地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无论“守方”“变方”,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疗的效果,如何选择,因人而异。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材料二: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在感兴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B.“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C.感兴就是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触物,终点在起情,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B.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C.“目触而心接,一发于诗”“耳目所及,形之歌咏”都包含了“触物”是以耳目感观直接感知的性质。D.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B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感兴论”下一个简要定义。(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最终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诗感兴欣赏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概念,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来辨别,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A.“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古代诗论家;“因而”前后强加因果。原文提到的“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和“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是两个单独的句子,并无因果关系。B.“‘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错误。由原文“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可知,感物只是感兴的一部分。C.“感兴就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可知。D.正确。故选:D。(2)D.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前一个分句在材料一“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一句中,是解释“触物”的含义;后一个分句在材料一“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一句,是列举触物的实际例子。两者没有逻辑联系。故选:D。(3)A.该句通过“泪”可知,是现有悲伤的情绪,再“问花”,不符合“遇”的概念,是携情寻物。B.由原文“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可知,“遇”是指见物抒情。该句是看到“杨柳色”后,起了“悔”的情绪,符合“遇”的概念。C.该句写了送别时景色。是作者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起了依依不舍之情,因而赋予了帆船情感,是携情寻物。D.该句作者是通过听觉感受到“杜鹃声”,是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符合“触”的概念。故选:B。(4)本题语境主要在材料一。首先找到“感兴论”属概念,根据“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概括出“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审美体验理论”。然后筛选其特征,根据“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概括出“创作主体对外物世界感发,将心灵中诞育艺术境界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根据“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概括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最后按照“感兴论是……的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审美体验理论”表述即可。(5)由原文“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一句可知,“感兴”来源于外物,据此可以关注香菱感兴的来由,即秋月、月光等外物以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遭际。结合原文“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一句,可分析为:用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香菱笔下的月夜景致,由此可概括: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涵咏香菱笔下月夜之境。结合原文“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可概括:唤起内心对月夜人事的兴发感动,借以真切体悟香菱的内心情志。答案:(1)D(2)D(3)B(4)感兴论是创作主体对外物世界感发,将心灵中诞育艺术境界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的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审美体验理论。(5)①关注香菱感兴的来由,即秋月、月光等外物以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遭际;②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涵咏香菱笔下月夜之境;③唤起内心对月夜人事的兴发感动,借以真切体悟香菱的内心情志。(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某夜【注】①丁玲【注】②“叱——嚓——叱叱,嚓嚓,……”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停住!就在这里”“到了”好多人心上这末重重地响着。“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不,我实在有点兴奋。”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好,预备,听我的哨音!”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起来,饥寒交迫……”“噼拍,噼拍噼拍噼……”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固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一九三一年七月(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憔悴”“漂亮”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C.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黑暗的社会环境。D.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2)关于文中“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C.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D.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4)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需要抓住句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解答】(1)D.“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分析错误。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对革命胜利的期盼。故选:D。(2)C.“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说法错误。此时的诗人并不惧怕死亡,用“实在”一词是向同志表明自己并不怕死的决心。故选:C。(3)从文中“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可知,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感到愤怒和心痛。从“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在看到同志的鼓励时,心里充满温暖。从“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而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可知,诗人对监斩官的凶横和残酷感到愤恨。从““‘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不,我实在有点兴奋”可知,诗人在感觉到同志误解自己对死亡恐惧时,他理解同志的心情,内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4)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运用小说的表现技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运用了外貌描写,“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刻画出了诗人的外表形象;语言描写,“不,我实在有点兴奋”;动作描写,“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心理描写,“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等。小说通过对典型形象诗人的细致描写,让诗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为了忘却的纪念》,此文是一篇纪念文章,因而内容以回忆为主,在记叙中表示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有有力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如回忆白莽,“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写柔石被杀害,作者并没有进行具体细致地描写,如“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从“毫无确信”到等到了这么一个“可靠的消息”,焦急的盼望落得了这样残酷的回答,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愤,深沉地喊出:“原来如此!……”这短短的一行字,蕴含着十分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原来如此!”国民党政府秘密屠杀了这样的好青年,并封锁消息,这个政权的暴虐和黑暗令人发指。在无限的悲愤中,作者写道:“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抒发了对烈士的怀与尊敬,表达了对摧残者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强信念。文章是一篇杂文,文章的性质决定了不能像小说那样进行过多文学性的描写。但作者还是通过烈士们与鲁迅交往的事迹来展现烈士们的形象。答案:(1)D(2)C(3)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感到愤怒,对反动派的残忍感到愤怒。在看到同志的鼓励时,心里充满温暖。接着,对监斩官的凶横和残酷感到愤恨。在感觉到同志误解自己对死亡恐惧时,内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4)本文是一篇小说,对烈士的形象描写更加详细,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如“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不,我实在有点兴奋。”等,将烈士在临刑前的形象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D.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B.“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B.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D.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②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5)范雎为什么“三问而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上党之兵”是“不下”的主语,“上党之兵”和“不下”不能分开,应在“下”前断开,排除C、D;“焉得不听”是反问句,独立断开;韩”是“听”的主语,应在“韩”前断开,排除B。故选:A。(2)A.动词,道歉。句意: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动词,感谢、道谢。句意: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B.动词,相信、信任。句意: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形容词,可靠的。句意: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C.动词,逃亡。句意: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动词,灭亡。句意: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D.正确。故选:B。(3)C.“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错误,根据原文“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可知,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4)①“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闭口;“即”,到。译文: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②“卒”,兵卒;“当”,抵挡;“致”,招致,引来。译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5)根据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根据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根据原文“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可知,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答案:(1)A(2)B(3)C(4)①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②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5)①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②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③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王亲自到宫殿前面的庭院里迎接他,秦王对范雎说:“我早就该聆听你的教诲了。”范雎表示了谦让。这天接见范雎,见到范雎的人无不肃然起敬。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还是说:“是,是。”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真的不教导我了吗?”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陌生疏远,但想陈述的又都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君王的骨肉至亲,我本想诉说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害怕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襄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敝国来,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范睢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范雎说:“大王的国家,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崤山以东窥视,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秦王说:“我希望能听你说说失策在哪里。”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要先亲近居中的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魏呢?”范雎说:“用谦恭的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秦王于是出兵进攻魏国的刑丘,攻下了刑丘,魏国终于要亲附秦国。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国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贺人移学东轩朱淑真旷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谢班①难继予惭甚,颜孟②堪希子勉旃。鸿鹄羽丁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注】①谢班:指“咏絮才”的东晋才女谢道韫和东汉大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②颜孟:孔子的高足颜回和亚圣孟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诗开篇照应诗题,写友人潇洒地移住到偏东那座宽敞的小轩里去读书,暗含祝贺。B.颔联的“莫辞”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希望友人做一块“美璞”而不要被“雕作器”。C.颈联用典,诗人惭愧于不能接续谢道温、班昭的成就,更是引出后面对友人的勉励。D.尾联的“鸿鹄”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鸿鹄”语意相近,都喻指志向远大者。(2)从诗歌内容来看,怎样才能做到“飞腾早晚看冲天”?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关注注释,理解全诗内容,结合作者,了解情感。【解答】(1)B.“希望友人做一块‘美璞’而不要被‘雕作器’”错。“美璞莫辞雕作器”,意思是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这是对这位友人的勉励和鼓舞。故选:B。(2)“一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东轩”坐落在朱宅东边,很是空敞洒脱,不拘一格。这里远离世俗尘嚣,远离人间浮华,显得清静自在。屋子里只有书籍典册为伴,翰墨书香,清幽绝尘,可见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由此可概括出应当远离世俗喧嚣,摒弃浮华,静心读书。“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美好的璞玉就不要放过被雕琢成精致玉器的机会,涓涓细流积少成多终会形成渊深的大川。这是勉励友人读书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坚持读书不能懈怠,积少成多,让知识慢慢积累起来。由此概括出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逐步积累。最后才能像那鸿鹄一样养成翅膀,一飞冲天。答案:(1)B(2)①应当远离世俗喧嚣,摒弃浮华,静心读书;②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逐步积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地说,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重点字:馑)(3)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绿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鼓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守地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简洁,又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将长句的主干提取出来作第一句,然后将其他成分改写成独立的短句。(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指正红与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在颜色上互相映衬,效果更好。可填“相得益彰”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语境陈述对象是地安门内大街,指街道繁华。可填“车水马龙”。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语境指地砖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发亮。可填“熠熠生辉”。(2)首先提取出句子主干: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矗立在胡同之中”修饰的是钟楼,可改为“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守地雕梁画栋”修饰主体是钟楼,可改为“钟楼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钟楼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整合以上信息,相同的主语可以省略或者合并,按照叙述的逻辑顺序可改为: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也不同于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钟楼矗立在胡同之中,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3)以“饱经沧桑”“静静守护”“忠实地履行着职责”词语修饰钟楼,赋予了它以人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保育老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 会计毕业实习报告四篇
- 专业实习报告怎么写4篇
- 部门员工辞职报告(集锦15篇)
- 父亲节的演讲稿汇编15篇
- 亲子趣味运动会方案(15篇)
- 外贸跟单实习报告(8篇)
- 个人的自我介绍
- 年产3000万件汽车冲压件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关于教导主任个人述职报告4篇
-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件
- 军事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上《数学广角-集合》单元集体备课及全部课时教学设计
- (最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培训会领导讲话(精)
- 苏州预防性试验、交接试验费用标准
- 最新【SD高达G世纪-超越世界】各强力机体开发路线
- 完整MAM-KY02S螺杆空压机控制器MODBUSⅡ通信协议说明
- 专业英语四级听力模拟题
- [广州]污水处理厂工程监理投标大纲(325页完整)_secret
- 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融资分析报告(第一稿)
- 乡镇殡葬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