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貌学与第四季地质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1.1地貌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科学。它探讨了地形如何在自然力量(如风、水、冰、重力)和生物活动的作用下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对地形的兴趣就从未间断过,但直到19世纪,随着地质学的发展,地貌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早期探索:古代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关于地形起源的理论。近代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开始系统地记录地形,并尝试解释它们的成因。现代进展: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和GIS等新工具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地貌学的研究手段。主题描述时间跨度约260万年至今关键特征冰期-间冰期循环、海平面变化研究对象沉积层、化石、火山灰、冰川遗迹重要性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基础;评估自然资源分布1.2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第四纪是地质年代中最新的一个时期,大约始于260万年前至今。它标志着从更新世到全新世的转变,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全球气候剧烈波动,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第四纪地质学主要关注这段时期的岩石、沉积物、化石记录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变迁。1.3学科交叉性与应用领域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多个实际应用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工程选址时,了解当地的地形条件可以帮助避免潜在的风险;在环境保护方面,认识地貌特征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此外,这两门学科还为考古学、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支持。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概念2.1地形要素(如山地、平原等)及其特征地形要素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单元,每种类型的地形都有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和形成机制。山地通常由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具有陡峭的坡度和复杂的地形结构;而平原则往往是由河流或海洋长期侵蚀和平整作用形成的广阔平坦区域。山脉:高耸入云的岩层堆积,常伴有峡谷、瀑布等地貌现象。高原:海拔较高且相对平坦的高地,四周被陡崖环绕。盆地:四周被山岭包围的低洼地带,内部可能积水形成湖泊或湿地。丘陵:连绵起伏的小山包,介于平原与山脉之间。2.2地表过程和地形形成机制地表过程是指那些塑造和改变地球表面形态的各种自然力量。这些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分解成较小颗粒,为后续的侵蚀提供物质基础;侵蚀作用通过流水、风力等方式将松散物质移走;搬运作用则是指这些物质被携带到其他地方;最后,当条件适宜时,这些物质会再次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形。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导致岩石裂开;冻融循环使岩石破碎。化学风化:矿物溶解或转化成其他形式;氧化作用加速岩石分解。生物风化:植物根系扩张破坏岩石结构;动物挖掘活动影响土壤稳定性。2.3地貌类型的分类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上多样化的地形,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分类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地貌分为基于成因的类型(如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基于形态的类型(如山地、平原)或者基于地理位置的类型(如沿海地貌、内陆地貌)。其中,基于成因的分类最为常用,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地形形成的主导因素。构造地貌:由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如褶皱山脉、断层谷地。气候地貌:受特定气候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地形,如沙漠中的沙丘、极地地区的冰原。河流地貌:由河流活动塑造的地形,如河谷、三角洲。海岸地貌:海洋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地形,如海滩、悬崖。第三章:岩石圈构造与地貌3.1板块构造理论基础板块构造理论是理解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关键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地球外层由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并不断移动。板块边界处发生的碰撞、分离或滑动事件是导致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隆起的主要原因。此外,板块构造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模式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离散型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地方,常见于海底扩张中心。汇聚型边界:两个板块相向运动并发生碰撞,可能导致造山运动或俯冲带形成。转换型边界:两个板块沿同一水平方向滑动,如圣安德烈斯断层。3.2构造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构造活动是指由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一系列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断层活动等。这类活动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宏观格局,还在微观尺度上影响了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情况。例如,强烈的构造运动会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进而重塑局部地形;而在一些地区,频繁的火山喷发则会堆积出独特的火山锥形态。造山运动: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山脉隆升,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火山活动:熔岩喷发堆积形成的火山地貌,如夏威夷群岛。地震效应:地壳快速断裂导致的地表裂缝、地面塌陷等现象。3.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地质构造是指岩石层受到内外力作用后形成的特定结构,主要包括断层、褶皱等形式。断层是岩石层破裂并沿破裂面产生相对位移的结果,它可以造成两侧地形的高度差异;褶皱则是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弯曲变形的表现,通常与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形演化的深层机制,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形成山谷或盆地。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促成山脊或高地。平移断层:两侧岩石层平行滑动,不会显著改变地形高度。背斜褶皱:向上拱起的岩层,可能形成山脉。向斜褶皱:向下凹陷的岩层,可能发育成山谷或盆地。第四章:气候与地貌演变4.1气候变化对地貌的作用气候变化是影响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改变降水模式、温度分布和风力强度等条件,间接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地形。冰期-间冰期循环是第四纪以来最显著的气候变化特征,这种周期性的冷暖交替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地貌格局。温度效应:气温下降会导致水体冻结,形成冰川,进而引发大规模的侵蚀和沉积过程。降水变化: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会改变河流流量,从而影响河谷切割深度和三角洲发育程度。风力作用:干旱地区的强风可以搬运沙尘,形成广阔的沙漠和壮观的沙丘景观。4.2冰川作用与冰缘地貌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它们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并对所经之地产生强烈的改造作用。冰川作用包括冰蚀、冰碛两种主要形式,前者是指冰川刮削岩石表面的过程,后者则是指冰川携带物质沉积下来的现象。此外,在寒冷地区还存在特殊的冰缘地貌,如冻土、石海等。主题描述冰川类型山岳冰川、大陆冰盖冰蚀作用刨蚀、磨蚀、拔蚀冰碛作用终碛、侧碛、底碛冰缘现象冻融循环、热喀斯特、冰楔4.3干旱区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干旱区是指年降水量极少且蒸发量极大的区域,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类型。风成地貌是干旱区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包括沙丘、戈壁、雅丹等地形。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力的强烈侵蚀和搬运作用所致。同时,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土壤容易被风吹走,导致地表呈现出一片荒芜景象。沙丘:由风力堆积而成的沙堆,形状多样,从新月形到线状不等。戈壁:由砾石组成的坚硬地面,通常位于沙漠边缘。雅丹地貌:风蚀作用形成的陡峭岩柱和沟壑,多见于干旱盆地。第五章:河流系统与河谷地貌5.1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河流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力量之一,不断地侵蚀着陆地表面,并将剥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下游进行沉积。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机制,共同决定了河流如何塑造其周围的环境。河流侵蚀可以通过垂直切割(下切)和横向扩展(侧蚀)两种方式来加深和拓宽河道;而河流搬运则依赖于水流速度和颗粒大小等因素;最后,当水流减缓时,河流沉积就会发生,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等。下切作用:河流向下侵蚀河床,加深河道。侧蚀作用:河流横向侵蚀两岸,拓宽河道。悬移搬运:细小颗粒悬浮在水中被带走。推移搬运:较大颗粒沿河底滚动前进。5.2河流阶地、峡谷等地貌特征随着时间和地质条件的变化,河流会在不同阶段留下特定的痕迹,这些痕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例如,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平坦高地,它们记录了过去河流的位置和高度;而峡谷则是河流强烈侵蚀的结果,深邃的峡谷往往标志着强大的水流能量。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河流地貌等待我们去探索。河流阶地:由河流下切形成的一系列阶梯状平台。峡谷:狭窄而深的河谷,两侧崖壁陡峭。瀑布:河水跌落形成的急流,常见于断层或基岩硬度差异处。蛇曲:蜿蜒曲折的河道,表明河流处于成熟期。5.3三角洲与冲积平原的形成当河流流入湖泊或海洋时,由于水流速度骤降,大量泥沙开始沉积,逐渐形成了三角洲和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这两种地貌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用地,也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角洲通常具有复杂的分支网络,其中心部分被称为三角洲顶点,向外延伸至扇形或鸟足形结构。冲积平原则以广阔平坦为特征,适合发展灌溉农业。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或扇形地带。冲积平原: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广阔平坦区域。洪泛平原:河流泛滥时淹没的低地,富含营养物质。天然堤坝:河流两岸因洪水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高岗。第六章:海岸带与海洋地貌6.1海岸侵蚀与堆积过程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交汇的地方,这里的地形受到海水、潮汐、波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侵蚀是指海浪拍打岸边岩石或沙滩,将其分解并带走的过程;而海岸堆积则是指随潮水带来的泥沙在适当条件下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形。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多样的海岸景观。海蚀崖:海浪不断冲击形成的陡峭悬崖。海滩:由沙子或卵石构成的平坦海岸线。海蚀洞:海浪冲刷岩石形成的洞穴。沙嘴:由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狭长沙滩。6.2珊瑚礁、海滩等地貌类型除了上述由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外,海洋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类型的地形,如珊瑚礁和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的生物构造,它们不仅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而且还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危害。红树林湿地则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岸线上,具有防风固沙、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功能。珊瑚礁:由珊瑚虫分泌钙质骨骼构建的海底结构。红树林湿地:耐盐植物群落,适应潮汐变化。牡蛎礁:由牡蛎壳堆积形成的硬质底质。海草床:浅海中广泛分布的大型藻类植被。6.3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这对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威胁。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更多的低地被淹没,加剧海岸侵蚀的速度,并使沿海城市面临更高的洪水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具体机制及其潜在影响,以便制定有效的适应策略。淹没风险:低洼岛屿和沿海城市可能被完全淹没。生态系统破坏:湿地、珊瑚礁等敏感生态系统面临灭绝危险。经济影响:渔业资源减少,旅游业受损。社会问题:人口迁移、文化遗产保护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七章:风成地貌7.1风力作用原理风作为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之一,对地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三个阶段。风在干燥地区尤为活跃,能够携带大量沙尘,形成独特的地形特征。风蚀作用:风通过吹走松散物质(如沙子)来侵蚀地表。风搬运作用:细小颗粒被悬浮在空气中移动;较大颗粒沿地面滚动或跳跃前进。风积作用:当风速减弱时,携带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7.2沙丘、戈壁等地貌景观风成地貌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沙丘和戈壁。沙丘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沙堆,形态多样,从简单的波状到复杂的复合结构不等。戈壁则是由砾石组成的坚硬地面,常见于干旱地区的边缘地带。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风成地貌等待我们去探索。主题描述沙丘类型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纵向沙丘沙丘运动风向变化导致沙丘形状和位置改变戈壁特征砾石覆盖、土壤贫瘠、植被稀少雅丹地貌风蚀作用形成的陡峭岩柱和沟壑,多见于干旱盆地7.3风成沉积物特征风成沉积物是指由风力搬运并最终沉积下来的物质。这类沉积物具有特定的粒度分布和层理构造,反映了风力作用的特点。沙漠砂是最常见的风成沉积物之一,其颗粒细小且均匀,常呈现出黄色或红色的颜色。此外,还有黄土、粉尘等其他形式的风成沉积物。沙漠砂:粒径通常小于2毫米,颜色多为黄色或红色。黄土:由细粉砂和粘土组成,富含钙质结核。粉尘:极细的颗粒,可以长距离传输并在全球范围内沉积。第八章:重力作用与滑坡8.1坡面稳定性分析重力是影响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尤其是在斜坡上更为显著。坡面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岩石类型、水文条件、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等。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斜坡的安全性,以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力学模型:基于物理学原理预测斜坡失稳的可能性。遥感监测:利用卫星图像跟踪地表变化。现场调查:实地考察地质结构和历史记录。8.2滑坡发生机制滑坡是指由于重力作用,部分山体或斜坡突然下滑的现象。它可能由自然因素(如降雨、地震)或人为因素(如工程开挖、不当的土地利用)引发。了解滑坡的发生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触发因素:降雨、地震、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内部结构:裂隙发育、软弱层的存在增加了滑坡风险。外部环境:气候条件、地下水位波动等因素影响滑坡发生的频率。8.3滑坡治理措施为了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工程手段(如挡土墙、排水系统),也包括非工程手段(如土地规划、植被恢复)。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滑坡的危害。工程措施:修建挡土墙、护坡、排水设施等。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固土,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预警系统:建立实时监测网络,及时发布警报信息。第九章: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9.1冰川运动规律冰川是由积雪长期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它们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并对所经之地产生强烈的改造作用。冰川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降雪量、地形坡度等。通过对冰川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塑造地形。冰川速度:每年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冰川方向:通常沿着山谷向下流动,但也会因地形而改变路径。冰川形态:根据规模和位置不同,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盖等。9.2冰蚀、冰碛地貌特征冰川不仅通过直接侵蚀作用改变地形,还会在其融化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沉积物。冰蚀作用包括刨蚀、磨蚀、拔蚀等形式,使得岩石表面变得光滑或刻痕纵横;而冰碛作用则是指冰川携带的物质在停止流动后沉积下来,形成终碛、侧碛、底碛等地貌。冰蚀现象:U型谷、角峰、刃脊等典型地貌。冰碛类型:终碛(冰川末端)、侧碛(两侧边缘)、底碛(底部沉积)。冰蚀湖:冰川退缩后遗留的洼地积水而成。9.3冰期循环与冰川遗迹第四纪以来,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间冰期循环,这些周期性的冷暖交替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地貌格局。在冰期,大规模的冰川扩张形成了广阔的冰原;而在间冰期,随着气温回升,冰川逐渐消退,留下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这些遗迹可以帮助我们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历史。冰期特征:海平面下降、冰川扩展、寒冷气候。间冰期特征: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温暖气候。冰川遗迹:冰蚀谷、冰碛堤、冰川漂砾等。第十章:喀斯特地貌10.1岩溶作用机制岩溶作用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的化学溶解过程。这种作用在特定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尤为显著,形成了独特的地形特征。岩溶作用包括溶解、侵蚀、沉积等多种形式,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溶解作用:酸性水溶液与碳酸盐矿物反应,导致岩石逐渐分解。机械侵蚀:水流携带砂石冲刷洞穴壁面,加深扩大溶洞。沉积作用:当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或温度变化时,碳酸钙重新沉淀形成钟乳石、石笋等。10.2溶洞、石林等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是溶洞。这些地下空间由地下水长期溶解岩石而成,内部常常布满奇特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此外,地表上还存在着大量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林、天坑、峡谷等地形。主题描述溶洞类型干旱型溶洞、湿润型溶洞溶洞结构钟乳石、石笋、石柱、流石等石林分布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云南石林天坑特征地下河塌陷形成的巨大圆形洼地10.3喀斯特水文特性喀斯特地区的水文条件非常特殊,由于岩石裂隙发育,地下水流动迅速且复杂。地下河流系统成为连接各个溶洞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缺乏表面径流,喀斯特地区的供水往往不稳定,容易引发干旱问题。地下河流:隐藏于地下的暗河网络,常伴有瀑布和深潭。泉水涌出:地下水通过裂隙或断层涌出地面,形成天然水源。岩溶湖:地下水位上升后淹没低洼地带,形成湖泊。第十一章:火山作用与火山地貌11.1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喷发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喷发强度和物质组成的不同,可以将火山分为盾状火山、成层火山和火山穹丘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火山都有其独特的喷发模式和地形特征。盾状火山:以熔岩流出为主,形成平坦广阔的火山锥。成层火山:交替喷发熔岩和火山灰,形成陡峭的复合结构。火山穹丘:黏稠熔岩缓慢堆砌而成的小型圆顶。11.2火山锥、熔岩流等地貌现象火山喷发过程中,熔岩、火山灰和其他物质会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火山锥,它是由多次喷发累积而成的高耸山体;而熔岩流则是指从火山口流出并逐渐冷却固化的岩浆带。此外,还有火山灰覆盖区、火山口湖等地貌。火山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堆积而成的山体。熔岩流: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坚硬岩层,常见于火山脚下。火山灰覆盖区: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细小颗粒物广泛散布。11.3火山灰影响火山喷发时释放出的大量火山灰不仅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火山灰可以阻挡阳光,降低气温,影响气候模式;同时,火山灰中的矿物质也可能为土壤带来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然而,过多的火山灰也会抑制植被恢复,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短期效应:遮挡阳光、降低温度、影响空气质量。长期效应:增加土壤肥力、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响应:植被恢复、动物迁移等适应性变化。第十二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12.1土地利用改变与土壤侵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改变。农业开垦、城市扩张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使得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特别是在山区和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农业开垦:清除自然植被,种植农作物,可能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占用农田和森林,改变地表径流路径。森林砍伐:减少植被覆盖,削弱土壤保持能力。12.2城市化与人工地貌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也创造了大量新型的人工地貌。高楼大厦、道路桥梁、水利工程等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产物。这些人工构造物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物理形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环境。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就是由建筑物和道路材料吸收热量引起的。高楼大厦:高层建筑群改变了城市天际线,增加了风速变化。道路桥梁:交通设施改变了地表水流动方向,影响局部气候。水利工程:水库大坝等项目调节河流流量,控制洪水灾害。12.3资源开采与环境恢复矿产资源的开发虽然促进了经济繁荣,但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尾矿可能污染水源,破坏生态平衡;同时,露天采矿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裸露,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减轻这些负面影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有效的环境恢复技术和管理策略。矿山复垦:通过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方式恢复矿区植被。尾矿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减少重金属污染。生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十三章: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变化13.1冰期-间冰期循环第四纪以来,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间冰期循环,这些周期性的冷暖交替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地貌格局。在冰期,大规模的冰川扩张形成了广阔的冰原;而在间冰期,随着气温回升,冰川逐渐消退,留下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这些遗迹可以帮助我们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历史,并预测未来的趋势。冰期特征:海平面下降、冰川扩展、寒冷气候。间冰期特征: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温暖气候。冰川遗迹:冰蚀谷、冰碛堤、冰川漂砾等。13.2古气候重建技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过去几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古气候重建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分析海洋沉积物、冰芯记录、树木年轮以及化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证据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古代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并评估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规模。海洋沉积物:微体化石、氧同位素比值反映海水温度变化。冰芯记录:气体成分、尘埃含量指示大气环境变迁。树木年轮:宽度和密度变化反映降水和温度波动。化石资料:动植物遗骸提供历史时期生态信息。13.3第四纪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业公司服务内容、标准与考核合同
- 2024版乐器练习室装饰工程合同2篇
- 2024年度水泥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土石方工程居间与竣工验收合同3篇
- 2024年反担保服务合同范本金融企业专用3篇
- 2024版建筑安装工程二次结构模板施工合同执行范本8篇
- 2024年室内外一体化装修工程包料包工合同样本
- 2024年度特色树种批量采购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事故车保险理赔后买卖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个人信用担保个人创业贷款合同样本6篇
- 肿瘤物理消融治疗新进展
- 《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本科全套教学课件
- 专题10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的最值模型之胡不归模型(原卷版)
- 赛力斯招聘在线测评题
- 2024秋五年级英语上册期末专项突破阅读三回答问题人教PEP
-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学设计
- 行政管理学(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曲阜师范大学
- 03“探界者”钟扬(同步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安徽省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 《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研究》范文
-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