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从媒介形态来划分,
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
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别。但究其去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
实与艺术虚构展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
全虚构的可能。如果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
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
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
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待。
那么,历史剧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
家们争论的课题。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
清“度”的形式边界。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
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改变“正说”的本
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
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
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前者以“度”
来划分正说与戏说,后者以“度”来评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
都强调了“度”在历史剧创作中的关键性,但都没有说清楚可供判别
的标准。所以,类似于“适度的戏说、隐射、反讽.、戏仿,有助于让
历史人物脱掉过于僵化刻板的面具”这种说法,往往又会遭遇“过度
戏说以致消解历史”的批评。由此来看,文本类型与观众阐释之间始
终存在着形式边界与解释策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着力探讨历史剧
在建构真实上的叙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
人视作“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再者,意义判定的标准
也在流变,虚构的边界随着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因
此,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但是,阐释
社群提供的意义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阐释社群会随文化的发
展而不断变迁,成员范围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真实
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
历史真实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与秘密的,
这些空白可以经由剧的内容来串联、丰富与自洽。历史剧有意创造了
一个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景观。真实的
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础上的推
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现了某种
可能真实。
最终的结果是,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
即通过一系列叙述策略去建构彼此之间的形式区隔,既不能消解观众
对于历史真实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历史的虚无。历史剧中的虚构
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编历史真实,历史真实也需要为其中的虚构部分
提供必要的理据支撑;而在真实与虚构博弈过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
恰恰是需要通过学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编自陈文斌《真实与虚构:历史剧中的符号区隔及其文化效
应》)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
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
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
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
在。"
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
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
合理的虚构。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
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将屈原放在抗
秦反媚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郭沫若根
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
符合历史真实。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不失历史
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三大的影响。剧中的屈原
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者和民族志士,面临的矛盾和遭
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愤怒、他的
抗议,便极能叩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历
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摘编自宁爽《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剧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或风格类型进行划分,但这都基于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展开,兼具真实与虚构这两个特征。
B.莱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
也就是要遵循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叙述可能发生的事。
C.当代艺术研究者未必认同远古先民眼中的历史真实,因为真
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动态的,可能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摆脱历史事实的束缚提供了
可能的途径,也有助于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历史剧中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但二者
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这导致个体不能
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
C.历史剧《屈原》根据个别史料进行虚构创作,充分体现郭沫
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
D.历史剧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便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黑格尔把历史剧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文本类型,把
“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原则。
B.《红楼梦》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真实、
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特征。
C.俄罗斯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戏剧的
本质就是大家在一越,创造性地把虚构变为真实。”
D.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但是作者
曹禺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虚构与加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复兴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在即,同学们准备依据教材中
《屈原列传》《离骚》等作品,创作历史课本剧《屈原新传》参加汇
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同学们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1.B
2.A
3.D
4.①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
其“度”的争议、判定,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纵
向展开,以例证、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围绕历史剧《屈原》
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
接着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以演出效
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5.①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素正确
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②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
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
的统一。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
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作
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
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
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问题回归文本去把握作答的观点
态度,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诒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
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选择最
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
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
简明扼要。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
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
简明扼要。
1.B.”菜辛等人认为历史剧的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
度”错误,原文”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
度”“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
构,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可
见莱辛等人是认可第二种观点,并不要求“创作要体现与历史真实相
符合的程度
故答案为:Bo
2.B.”这导致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错,原文是“真
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由个体,毕竟任何文本都会被一些人视作
事实,而被另一些人视作虚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无法交
由个休是因为个人认知有差别,因此无法诵定统一的标准,而不是说
个体不能判断历史剧情节的真伪,“导致”的说法强加关系;
C.”充分体现郭沫若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错,原文是“既不失
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
可见郭沫若要表现的是现实精神;
D.“若.....便能……”的说法绝对,原文是“历史与现实的统
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是针对《屈原》这部剧而言
的,选项以偏概全,且“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并非引发当代观众的共
鸣,体现战斗性和时代性的充分条件,还应该有其他因素。
故答案为:Ao
3.材料一观点是: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
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
A.只强调历史剧创作的“真实”,不能做材料一的论据。
B.”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表明它是虚构的,消解了历史框架,不
属于历史剧范畴。不能做材料一的论据。
C."把虚构变为真实”"中的“真实指的是反映现实,不是历史剧
中历史的“真实”,不能做材料-的论据。
D.取材于“卧薪尝胆”的历史记载,在原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
部分虚构与加工,体现了历史剧创作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特
点,能够做材料一的论据。
故答案为:D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给出了历史剧的定义”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
术虚构的产物“,以及历史剧的不同分类,然后说明“历史剧以历史
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从而引出问题“那么,历史剧
应该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接着指出“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
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有的论者
认为历史剧虽然应该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要注意
把握住‘度'”,然后分析了历
史剧对于真实与虚构的意义判定只能交由整个阐释社群'“我们
在解读文本的真实与虚构时要有一种动态的视域”的两个原因;最后
给出了结论“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可见
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真实及其“度”的
争议、判定,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立,纵向展开;并
且以例证远古神话被先民视为历史真实,如今却被判定为“艺术虚构”、
引证“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
生的事’”等方法加以阐释。
材料二先指出屈原的创作理念“失事求似”,然后以其创作的历
史剧《屈原》为例介绍这个艺术处理方法,如“他有意削弱屈原忧郁
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同时,郭沫若根据个别史
料进行想象,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
真实”,最后写了演出效果“《屈原》的演出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三
大的影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
可见材料二围绕历史剧《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
阐释“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接着
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以演出效
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围绕历史剧真实与虚构的理论问题,从历史
真实及其“度”的争议、判定,到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意义限度的确
立,纵向展开,以例证、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围绕历史剧
《屈原》的实际创作,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论述阐释“失事求似”勺创
作理念,接着以屈原等人的形象塑造为例介绍其艺术处理方法,最后
以演出效果与其观点形成呼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观点“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需要确立各自的意义限度”
“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与细节为历史剧的虚构提供了底本,在此基
础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证了情节要素的正确,又差异化地再
现了某种可能真实”可得出: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
实现情节要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
由材料二“在历史剧《屈原》的创作中,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
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
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这些艺术创造,都尽可能有史实的依据,既
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又能凸显历史人物的精神,满足现实斗争的需
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这部作品更具战斗性和时代性”可得出:
发掘历史精神,呼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
实现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故答案为:①确立历史真实与虚构各自的意义限度,实现情节要
素正确与差异化再现某种可能真实之间的统一;②发掘历史精神,呼
应时代需要,在不失历史真实的限制下观照当下,实现历史精神与时
代精神的统一。
现代文阅读n
文本一:
潼关之夜
杨朔
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
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
“来一碗鸡蛋炒板J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
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
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
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
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
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一一年轻的军人一一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
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
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假的茶房招呼我说:
“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J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
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
“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
我耳边:
“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
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J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
更住到同一个客店C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
朋友。
“杨同志……工
“黄同志……”
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
“茶房,锁门C”
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
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
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
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黄同志不停地
哼着各种救亡歌曲c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
见他兴奋地喊道:
“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J
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
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
“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
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
“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
“我的丈夫呀!”
“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
提高。
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
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龙,四处飞溅着。末了,她
喘息着说:
“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你们结婚多久了?”
“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
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
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
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
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地的丈夫几次激励地
说:
“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
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
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信……。
“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
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
们感到羞惭,渺小C
“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
“我一定追随你。”妻子也不曾动摇。
“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地。
“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
姿态。
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
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
“什么人?滚上来!”
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
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简,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
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
“你们是什么人?”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
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
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J
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
“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一一在潼关。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当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杨朔对散文的开拓和贡献是得到公认
的。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
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
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寻求诗的意境。”他所讲究
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炼字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
境”的营造,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
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在此基础上,杨朔散文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诗化散文模式二
(摘编自唐歆瑜《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散文颂歌典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本一开篇叙述巧妙,以倒叙的方式设置了悬念,而一段具
有传奇意味的故事就从两个人一顿简单的晚代展开。
B.文本一中“跳”“俯”"扳”“做”等一系列动词的集中使用,
使语言极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青年的战斗热情。
C.文本一对潼关夜晚环境的描写给人以优美雄浑之感,而巡警
的盘问和哨兵的叮嘱又将人时时带入动荡时代之中。
D.文本二肯定了杨朔“诗化散文模式”对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他将诗与散文结合越来,提升了散文的美学价值。
7.关于文中黄同志回忆投身革命及奔赴延安的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扮男装”给黄同志增添了木兰从军般的传奇色彩,也使叙
事具有戏剧性。
B.黄同志离开家庭,由“一个小孩的母亲”成为“大众的母亲”,
形象得以升华。
C.黄同志既有革命青年勇敢、豪爽的性格,也有作为普通女子
怨恨、不满的情绪C
D.黄同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抗
战时代的一个侧影.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文本一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
析。
9.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诗二论者称,文本一有着
“朴中怀诗”的创作风格,亦即质朴的叙述话语中彰显了诗意的萌芽。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A
7.C
8.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
在潼关一夜。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
叙,加快叙事节奏。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象反复
出现,前后勾连、照应。
9.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
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②质朴叙述中的诗
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性彰显
时代风采,诗怀壮阔。③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常的词
汇和语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品味精彩语句的
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走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
比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
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走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选择最
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作
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情节结构、主题表达、景物形象等
角度及其相应的表现手法去分析和概括。本题可从“场景”、“结构”
或“情节”、”景物或物象'等角度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审美意蕴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
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文本的审美意蕴,语言的特色风格、文体特征
的审美意味、主题的诗意表达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6.A.“倒叙的方式”错,文章采用的是正叙的方式,中间有插
叙,但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
故答案为:Ao
7.C.“怨恨、不满的情绪'错,文中写“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
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
是对不能参加游击队到前线打仗的遗憾,没有怨恨、不满。
故答案为:Co
8.①场景相对集中。本文写在潼关吃饭遇到一个下午在渡船上
见过的人,后来发现两人住在旅店的对门,通过攀谈更得知“我们是
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
店”,于是两人相约去散步,在战壕边交谈,得知她是女性,抛下幼
小的孩子和丈夫一起参加革命。总之,本文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
式,将场景集中在潼关一夜。
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叙,加快叙
事节奏。如吃饭时巧遇,通过插叙交代下午在渡船上见过她给带孩子
的母亲让座;通过警察查房,发现我们住对面,攀谈之后得知我们“同
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
于是相约去散步,通过交谈得知了她和她的家庭情况等。
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
照应。如“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他把身子俯在战
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
一扫“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
飞溅着"“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
士兵”等。
故答案为: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
景集中在潼关一夜。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
引入插叙,加快叙事节奏。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
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照应。
9.本题抓住“朴中怀诗”,即质朴的叙述话语中彰显了诗意的萌
芽,从“人物”“生旨”“结构”或“情节”、“语言”等角度作答。
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通过黄同志的讲述及对她的描写,我
们能体会到她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如“你不知道,杨
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
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
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
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
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
总牵掣她、由此可见,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倾
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
②质朴叙述中的诗意构思。本文写在潼关的一夜认识了黄同志,
她和丈夫矢志参加革命,”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
的信”本文没有写战争场面,截取关于黄同志的几个片段,通
过写这位普通女性为了革命抛开家庭的选择,彰显通女性的时代风采。
由此可见,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性彰
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
③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如“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
广东跑到山西,本夫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
安去学习”中“偏叫我”等词语的运用,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年轻女性
不能实现愿望时带点抱怨的语气。“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
写出黄同志对延安的向往。由此可见,作品选取日常的词汇和语句,
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
故答案为: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
真挚的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②质朴叙述
中的诗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
性彰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③质朴语信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
常的词汇和语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
永。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
廉如鲍焦、史,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日:
“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
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
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则不过不窃人之财
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
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骰塞,齐
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c臣
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
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
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
愚臣知之。今夫乌茨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
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
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
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
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
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
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日/足下以爰之故与/则何不与爰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
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
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
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
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
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工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
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
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
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
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
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
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
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
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
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
于群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莫知之。
②安帝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14.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
11.A
12.C
13.①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
道了。
②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
14.①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
物;②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③这些品行不能给
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
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文
言断句的关键是整体把握句意,然后利用对称性结构、常见的表停顿
的虚词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
多义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结合语境去巩固和消化。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
握语段内容,然后根据题干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
合题干要求的一项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
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抓住语句的关键词,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适
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
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苏秦对燕昭王说:“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像曾参、孝己那样
孝顺,像尾生高那样守信,像鲍焦、史那样廉洁,兼有这三种品行
来侍奉大王,怎么样?”燕昭王说:“如此就够了。"苏秦回答说:“您
认为这样就够了,那么臣下就不会侍奉您了。臣下就会做出无所作为
的事,就会归耕于周朝的土地上,耕种吃皈,织布穿衣J
燕昭王说:“这是什么缘故呢?”苏秦回答说:“像曾参、孝己那
样孝顺,那也不过是奉养双亲罢了。像尾生高那样守信,那也不过是
不欺骗别人罢了。像鲍焦、史那样廉洁,那也不过是不偷别人的钱
财罢了。如今臣下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臣下认为廉洁不会同自身一
道显贵,信义不会同生命一起存在。仁义,不过是自我完善的法则,
不是追求进取的手段」
燕昭王说:“自我完善还不够吗?”苏秦回答说:“如果认为自我
完善就够了,那么秦国就不会从般山的边塞出兵,齐国就不会从营丘
出兵,楚国也不会兵出疏章河。三王更替,五霸轮换执政,都是因为
不仅仅局限于自我完善的缘故。臣下听说,善于处理国事的人,先衡
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大小,再考虑一下自己兵力的强弱,因此可以功成
名就。不善于处理政事的人,不能够先衡量自己国家的大小,也不去
考虑自己兵力的强弱,所以不能功成名就。现在大王有向东攻打齐国
的想法,愚臣知道J
燕昭王说:“您怎么知道的。"苏秦回答说:“您常常手持长戟,
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即使如今有乌获
这样的力士,能举起千钧重量,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要人搀扶。
所以齐国虽然是强国,由于在西面的宋国使劳师动众,在南面的楚国
使军队疲乏,那么齐国军队就可以被击败,齐国的河间也可以被攻取J
燕昭王说:“太好了。请允许我拜您为上卿,送给您马车百辆,
您按照这种说法替寡人到东面的齐国去离间游说,怎么样?”苏秦回
答说:“您这是由于偏爱我的缘故才赏赐我,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
爱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还不会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
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赏赐给无能的臣下,为什么?大王评价臣下,是
怎样一种人呢?观在臣下所以侍奉您,是为尽忠守信。臣下担心因为
尽忠守信的缘故,被大王左右的大臣怪罪。”
燕昭王说:“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苏秦回答
说:“如今臣下为您到齐国出使,担心我尽忠守信不被大王的左右大
臣所理解。希望您不要被群臣挟制。”
10.句意:苏秦回答说:“您这是由于偏爱我的缘故才赏赐我,
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爱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还不会
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赏赐给无能的臣下,为什
么?大王评价臣下,是怎样一种人呢
“与”是动词“赏赐”,是上句的谓语,不能断开;“则”一般用于
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
“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都是“与”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不得”省略了主语“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单独成句,其前
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o
11.A.错误。“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错误,“自完之道也”的
“完是完善”,“不能独完”的“完”是“保全”。句意:不过是自我完
善的法则。/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B.正确。
C.正确。两个"量”都是权衡二句意:先衡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大
小。此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
D.正确。
故答案为:Ao
12.C.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错,原文是“故齐虽
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意思是
齐国在西面同宋国交战,在南面对楚国用兵,这样齐国的国力就会削
弱,齐军就会被打败,而河间的土地就可以攻取。这里的"劳”"罢"
都是指的齐国,其中“罢”通“疲、
故答案为:Co
13.①“砥",磨砺;“东向”,宾语前置句,向东;“是以”,因
此。
②“安”,哪里;“而二反而;“得罪”,,获罪。
故答案为:①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
我就知道了。
②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
14.由“孝如曾参、记,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
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蟠,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可得出:这些品
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
由“今臣为进取者也”可得出: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恕要
有所作为;
由“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可得出:这些品行不
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①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
他人财物;②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③这些品行
不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古代诗歌阅读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
[北宋]张耒
久将法芥考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研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
游观其间。②茎: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
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
可谓精妙。
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
不接的时节。
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
强烈渴望。
16.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
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
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
家因此会感到忧惧c“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
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
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
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
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的内容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概括诗人
的情感,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遭遇,结合诗句中带有
情感字眼的词语去分析和把握。
15.D.“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曲解文
意。从诗题《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可以看到这种二
月二的占卜,已经超出了农业丰收的概念,是和秋天的米价联系在一
-起。结合全诗来看,“延颈”表现的是农民对米价的关心。
以种粮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们自然希望米价高涨,但结果却
是“米价平”。一旦秋收丰稔,则往往意味着“米价平”,这是农家不
愿意看到的。
故答案为:Do
16.题干中“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
的情怀"明确了答题的基本角度,即围绕着二月二日的雨,分析两人
诗人不同的所思所思。
张诗中,“佳节泥深人未行”写诗人因大雨不能外出,被困家中,
“想见故园蔬甲好''明确提示诗人借助想象,“一畦春水辘与卢声”虚
写了家乡的美好景象,由此可知这里流露出思乡之情。
洪诗中,诗题已经明确提示二月二日的晴雨是和谷价联系在一起
的。按道理二月二,惊蛰时期,雨水越充足越好。但农民却怕听到
雨声,担心到时“米价平”,反倒期待二二月二日最好不下雨,以让
今年收成少点,米价涨些。由此可见,南宋此时的社会经济存在问题,
国家调节粮食价格的能力薄弱。由此可见,诗人流露出强烈的悯农之
情。
故答案为: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
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②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
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
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的理想
政治境界。
(2)“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
会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3)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
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答案】(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琴、
拱、巷、徐、兴。
故答案为:(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
复诵读,多理解题干的情景,对于易错字词反复训练,多理解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孩子、爸爸、爷爷分别在土里
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踏上乡村的土地,一条条迂回的羊肠小道,载着你轻快的步伐。
田野间,不时传来布谷鸟悠闲的声音,偶尔也会有几声蛙叫,掺杂着
—的鸟声,似一曲田间交响;风吹麦浪,一颗颗饱满的穗头轻轻摇
曳,黄昏的斜阳缓缓落下,挂在树梢间,又披在田野间,最后消失在
远处的山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给了他们依靠,
给了他们温暖,更给了他们生命;对于一个世居乡村的人来说;土地
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日落而息.,到了收获的季
节,每一块田地里,到处可见收获的农人,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希
望,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麦子之后,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
极少数的穗头,因为乡村人更加懂得,一皈一粥,当思—O
黄土地不会辜负乡村人,就像乡村人不会亏待黄土地一样。人们
将一颗颗、一粒粒的种子勤劳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经营,用汗
水去浇灌:土地以根肥苗壮、麦饱果实报答着热爱它的乡村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
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中,“黄土地”“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
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不绝于耳(宛转悠扬);日出而作;来之不易
19.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
20.①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人如何
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②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二者之
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关系;③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回环往复的
意趣。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
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正确
使用成语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查工具书,然后结合语境从色彩、使
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去分析和选填。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作答的关键
是整体阅读语段,掌握长句变短句,先提取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
辑进行顺序排放的步骤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鉴赏语句的关键
是整体把握上下文,然后从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
形象直观效果等角度分析。
18.第一处,此处形容鸟声,与前面的布谷鸟和蛙声掺杂,强调
各种声音不断绝;“似一曲田间交响”则对前面的信息进行补充,要求
所填写的成语应该如交响乐一般悦耳动听。这样该空填写“不绝于耳
“宛转悠扬”等词语都可以。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宛转
悠扬:指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第二处,此处是农人的生活,由后面的“日落而息”提示前面的
成语应该是“日出而作日出而作: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原指上
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第三处,前文“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极少数的穗头是表现了人
们对粮食的珍惜,所以该空应填写珍惜粮食的原因,即“一饭一粥”
得来的不容易,应填写“来之不易:来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
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故答案为:不绝于耳(宛转悠扬);E出而作;来之不易。
19.本题中,首先确定主干句,句子的主干为“费孝通笔下的土
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可以将这个主干句放
在前面或者后面做总结性语句。
然后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并列的文字,
“孩子、爸爸、爷爷”和“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两处文字前后
呼应,”分别”将两处并列文字衔接起来。拆开这两处并列的文字分
别表述就是几个短句“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
土里守望”。
故答案为: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平凡中国人的真
实生活: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守望。
20.从手法上:前一个句子中“辜负”一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将黄土地人格化,强调黄土地会给予乡村人恩惠,报答乡村人;第二
句则直接表达了乡对人对土地的情感。“像”将前后两个句子连接起
来形成类比。
内容上:“黄土地”“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在语意表达
上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内容得以强化。
语言上:句式的相似性也造成了音韵上的回环往复之美,使语句
整齐匀称。
故答案为:①先以拟人手法写黄土地如何对待乡村人,再写乡村
人如何对待土地,二者形成类比;②使语意得以强化,更好地揭示出
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关系;③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回环
往复的意趣。
语言文字运用n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
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
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
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o每个人每天
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
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
精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
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
—,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
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
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
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
样的方式“换个脑子工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
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阵厉奋发,不负韶
华!”
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
啊。
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
多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A
22.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情绪不佳的时候;只有管
理好这四种精力
【知识点】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
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称代词含义的能
力。作答这种题,先判断词语的词性,然后从词语的泛指、特指;虚
指、实指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
抓住语段的内容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句,推敲和判断,着眼
点是看有无关联词的搭配,有无句式、语意的呼应勾连。
21.原文中的“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
A.”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
B.“我们”实指听话的人,不包括说话的人,相当于“你们、
C.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
作句子主语。
D.”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
作句子定语,相当于“我们的
故答案为:Ao
22.①处,“但事实上”说明此处与前文“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
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语意发生转折,由下文“但是不同的精力状
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横线处应有关键词“精力”,
与前文的时间管理相对,此处可填: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
②处前面的语境是“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
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
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后面的内容就是“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
的种种表现,故可以填:情绪不佳的时候。
③处,上文内容讲的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四种精力,精
力不好的时候判断容易失误,精力好的时候思维强大,可见要想我们
做事“全情投入”,就要管理好这四种精力,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只
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故答案为: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情绪不佳的时候;
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四、写作
23.(2023高二下•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
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
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
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J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
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
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以“三远”之境成不凡人生
“高远,深远,平远”,绘画的这三个境界由郭熙在《林泉高致》
中提出,又被王希孟完美地融合于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之中,其
实这“三远”岂止是绘画的三境界,更是人生求索的三境界。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立攀登之志。因为站位和角度的不同,站
在山下却想领略山顶的风光,显然是徒劳的。山顶之所以“风景独好”,
在于提供了绝佳的观望视野,登顶之人可以“一览众山小”,四方风
云可以尽揽于眼底,八方山色能够总纳于怀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岂是‘‘井底之蛙”可以比拟!人仰望山巅,是对目标和理想的向
往,是对壮丽人生的追慕。《荀子•劝学》篇有言:“故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颜渊以孔子为山巅,仰慕之,效法之,终成一代“复
圣”,为一代代的后人所仰望,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山巅”。少年周恩
来“面壁十年图破壁”,只为“中华之崛起”。故而,惟有志存高远,
方有成功的可能。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悟成功之道。“嫦娥”“天问”“神舟”“北
斗”,中国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座
座巍巍高山,我们既要看见山前的辉煌,又要窥视到山后的艰辛。没
有那些中国航天人苦练本领,开拓创新,又怎会将我国的航天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化枸杞批发买卖合同版
- 元旦活动策划集锦15篇
- 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 军训拓展心得体会15篇
- 技术员年度总结10篇
-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效应
-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
- 酒店的工作总结10篇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学实录2
-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章 第5节 综合活动:创作校园报刊教学实录 粤教版
- 中小学生反恐防暴安全教育课件
- 速冻水饺项目立项报告
- 1-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护理教学查房
- 电子表格表格会计记账凭证模板
- 信阳市光山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卷(含答案)
- 抽沙船施工方案
-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铜铅锌矿选矿试验报告
- 物业工程维修作业安全操作指南
- 自考05627职业辅导个人笔记
- 昆山通海中学小升初考试试卷
- 成人高等教育行业营销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