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六)第六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1906年,晚清大臣端方等出洋考察归来,奏陈欧美各国“导民善法”,建议立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公园,以期“民智日开,民生日遂,共优游于文囿艺林之下,而得化民成俗之方。”据此可知(B)A.文化改革促进了社会教化B.士大夫阶层顺应时代潮流C.清政府大力倡导中体西用D.清末新政挽救了民族危机[解析]出洋考察大臣建议清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文化空间来实现开民智、化民俗的作用,这种做法符合当时时代潮流,B项正确;材料只是“奏陈”“建议”,无法得出效果,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民族危机,排除D项。2.(2023·山东潍坊)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A)A.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B.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C.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D.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解析]根据“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可知,1905年废科举制后,传统的士人阶层深受影响,欲图他业以谋生,即将被分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不涉及学堂等新式教育,排除B项;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此时儒家思想仍占正统地位,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推知科举废除带来吏治败坏,排除D项。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A)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解析]根据“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可得出以河南为代表的北方群众支持反清斗争,说明群众基础广泛,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失去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土崩瓦解,排除D项。4.(2023·广东肇庆)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认识到清王朝无诚意立宪,从此与清廷离心。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内,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表明当时(A)A.民主革命是大势所趋B.革命主体力量发生了改变C.清王朝中央权威式微D.国民思想文化实现了革新[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不仅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清政府处于空前孤立状态,导致武昌起义后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体现了民主革命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武昌起义的主体力量仍然是新军中的革命派,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至汉族地主中的地方大员手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东南互保”协议,进一步导致清王朝中央权威式微,排除C项;国民思想文化观念实现革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D项。5.(2023·河南期末)民国元年,时任《东方杂志》编辑的杜亚泉在文章中说“(辛亥革命)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在民国二年时他撰文指出,“立宪之前途尚远,而寄希望于国民时,已隐约有些不耐了”。他认为辛亥革命(C)A.推翻了封建制度B.未能充分地发动人民群众C.功绩与问题并存D.探索出了成功的救国之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分析了辛亥革命在政治领域的历史贡献和面临的困境,C项正确;材料中包括两部分,A项只体现前面部分,不够全面,排除;B项是对材料后半部分的概括,不够全面,排除;虽然辛亥革命有巨大历史功绩,但也有一定局限,没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也没有探索出成功的救国之路,排除D项。6.(2023·安徽宣城)20世纪初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抵御列强的侵略,就要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朝统治,于是,“大倡革命排满”。而在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则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五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这一变化说明(A)A.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B.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且曲折C.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开始觉醒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年,国内相当一部分人主张“革命排满”,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则主张五族共和,这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不断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过程的艰难,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和民主意识已开始觉醒,排除C项;1912年虽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7.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是罪恶的、黑暗的,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表明(B)A.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是非常成功的B.民主平等观念得到了较好的认同C.对传统文化持有绝对否定的态度D.民主政治的取得具有一蹴而成性[解析]根据所学可以判断,题干评价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题干描述的是成功仅仅是观念上的,并非显示在政治实践中,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主平等观念得到了较好的认同,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的否定,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排除C项;D项说法是一种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8.(2023·吉林长春)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体现了(B)A.民主共和观念开始形成B.民主精神获得发展C.移风易俗成果显著D.中华民族实现了民主[解析]根据材料中“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精神获得发展,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不是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移风易俗”方面的成果,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并未实现民主,广大人民依旧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排除D项。9.(2023·甘肃模拟)有学者说:“当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被宣布废除时,曾经的封建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强烈反抗;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时,相当一部分革命党的组织者却是旧有士绅集团成员;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天下却‘共击之’”。这说明(B)A.清末民初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C.中国实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D.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士绅集团作为君权政治体系支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鸦片战争后古老中国发生的“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们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士绅分化为改良派、革命派,蜕变为一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向往资产阶级制度和思想的强大力量,说明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故B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故排除A项;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这也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故排除C项;“民族意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10.1915年5月9日,日本政府强迫中国接受了二十一条。13日,陆征祥以中国外交部的名义,全文发表了顾维钧起草的声明,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同时,北京政府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北京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A.激发民众爱国情绪B.推卸历史责任C.避免公众舆论谴责D.巩固政府统治[解析]日本政府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后,北京政府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并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给日本制造舆论压力,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京政府推卸历史责任和避免公众舆论谴责,故B、C两项错误;显然,此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巩固政府统治,故D错误。11.下图是由袁世凯签约的“中日民四条约”,其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密切相关。据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条”的批示显示,针对日本提出的有关东部内蒙古借款、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D)A.“民四条约”是不平等条约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C.北洋政府对日态度强硬D.外交受制于国家的实力[解析]材料反映袁世凯对日本提出的一些侵略要求不愿接受,但最终还是部分接受,充分说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外交受制于国家的实力,D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日民四条约”最终被接受,日本侵华的野心没有被遏制,排除B项;“但最终部分接受”,无法体现对日态度强硬,排除C项。12.如图是中国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C)年代布机(台)煤炭(吨)生铁(吨)纱锭(枚)1915年2254128797702675137000141922年12456213188254295482221000A.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解析]据材料图表可知,中国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结合所学,此时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A项;1915-1922年清政府已灭亡,排除B项;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排除D项。13.1918年范旭东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投入巨资尝试“以盐制碱”,历经六年试产失败,仍拒绝外国公司高价收购,继续试车、停产、改进,终于在1926年成功生产出优质纯碱,并荣获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据此可知(C)A.传统社会结构得到显著改善B.中国制碱工业开始领先世界C.民族工业自主创新艰难发展D.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解析]从材料中“1918年范旭东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投入巨资尝试‘以盐制碱’,历经六年试产失败,仍拒绝外国公司高价收购,继续试车、停产、改进,终于在1926年成功生产出优质纯碱,并荣获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制碱工业发展非常艰难,但是仍然保持自主创新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改善,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奖励实业,排除D项。14.(2023·辽宁期末)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报》在1927—1936年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B)A.婚恋市场中男性居于弱势地位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子征婚广告的数量增多,是女性在近代追求平等婚姻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男女在婚恋市场的地位高低,排除A项;民众普遍接受的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到证明,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15.1912年7月,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南京临时政府也在《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A)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C.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D.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析]根据“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可得出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排除C项;D项宽泛,不够准确,材料针对的是学生的国家意识,排除。16.(2023·广东广州)晚清,星期制传入中国。1902年至1911年夏,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这表明(A)A.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引导B.国民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C.市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D.社会生活土洋并存的特征[解析]清末民初,从国家规定学堂和政府机关实行,到工厂和社会各阶层逐渐接受和流行,星期制和星期日公休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表明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引导,A项正确;国民“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仅有星期制的传入和应用,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生活中,存在“土”制与星期这一“洋制”并存现象,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5年在清末的各年份中看似平常,但实际却是充满躁动与梦想的一个年份。历史事件经过影响日俄战争日俄以中国东北为战场,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俄国战败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排满革命”呼声渐起,君主立宪思想风行废除科举制清廷发布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推动新式教育发展和大批学生留学,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与分化,使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削弱邹容之死由于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邹容遭到清政府的逮捕而被迫害致死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思想传播更广,使更多的人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孙中山与严复会晤交谈的中心内容为如何改造中国,严力主改良,孙主张革命严与孙的分歧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分道扬镳,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派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围绕1905年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论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阐述:1905年主要战场位于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结束,清政府在战争过程中宣布“局外中立”,使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一些对清政府寄予幻想的立宪派也转向革命阵营,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邹容的去世使《革命军》一书为更多人所知,其反清革命思想,警醒了国民,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年,孙中山对革命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科学的革命纲领。(正确阐释两组史实即可)综上所述,1905年,清政府的腐朽日益暴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走向成熟,民主革命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由之路。(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排满革命’呼声渐起”“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与分化,使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力削弱”“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革命思想传播更广,使更多的人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得出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结合1905年日俄战争、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等信息进行阐述。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含义。(4分)(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6分)[答案](1)变化: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6分)(2)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含义: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3)不同: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缺乏根基,“民国”失败是必然的。原因: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能片面的、主观的评价它,而是应当从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革命本身的历史事实出发,即用唯物史观全面地、正确地评价,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6分)[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可分析出,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可分析出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可分析出盲目照搬美国政体。含义:根据材料“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可分析出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3)不同:根据材料“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可分析出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可分析出材料二认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缺乏根基,“民国”失败是必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能片面的、主观的评价它,而是应当从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革命本身的历史事实出发,即用唯物史观全面地、正确地评价,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好男儿”材料1912年6月5日《真相画报》第一期中所登载的《辛亥广州竹枝词十咏》(第二至第五咏)。督署堂皇八字开,枪声炸弹响如雷。上官奔窜鼠寻穴,卫队散若山奔颓。巡防营勇荷枪来,狭路相逢杀气开。人声叫啸动天地,血肉狼藉委尘埃。累累京观路旁尸,事业生平一局棋。不爱头颅爱名誉,万声齐道好男儿。黄花岗上黯生愁,千古英雄土一抔。七十二坟凭吊遍,斜阳低挂树梢头。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登载的竹枝词中的“好男儿”形象加以阐释。(12分)[答案]形象: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舍身忘死的英雄主义;阐释: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了,起义的目标是攻打两广总督张鸣歧的总督署,但起义以失败告终,许多起义的革命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真相画报》登载的《辛亥广州竹枝词十咏》,肯定了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仁人志士为理想,为改造旧中国而奋斗。(12分)[解析]关于形象:根据材料“不爱头颅爱名誉,万声齐道好男儿。黄花岗上黯生愁,千古英雄土一抔”可知,好男儿为革命理想而献身、舍身忘死的英雄主义。关于阐释好男儿的形象,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好男儿的事迹(黄花岗起义)、影响等方面分析,即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了,起义的目标是攻打两广总督张鸣歧的总督署,但起义以失败告终,许多起义的革命党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后总结,《真相画报》登载的《辛亥广州竹枝词十咏》,肯定了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仁人志士为理想,为改造旧中国而奋斗。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