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_第1页
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_第2页
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_第3页
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_第4页
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TOC\o"1-2"\h\u25962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2306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27661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21718第二章人才培养模式 4125082.1人才培养策略 4214992.2课程体系建设 4227132.3实践教学与创新 41306第三章培训体系构建 53443.1培训体系设计 5135493.1.1设计原则 5235383.1.2设计内容 5126813.2培训内容与方法 6248323.2.1培训内容 6208203.2.2培训方法 656003.3培训效果评估 647623.3.1评估指标 6236823.3.2评估方法 68440第四章技术交流平台建设 714654.1技术交流平台架构 7140714.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7253214.3平台运营与管理 817794第五章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 8148725.1自动化技术 8225665.1.1传感器技术 8224585.1.2执行器技术 892765.1.3控制器技术 950365.1.4网络通信技术 9251925.2信息技术 928765.2.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9197365.2.2通信技术 982375.2.3数据库技术 9132815.2.4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933515.3人工智能技术 9212365.3.1机器学习技术 1085975.3.2深度学习技术 10222665.3.3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1033605.3.4计算机视觉技术 1031004第六章实践项目案例分析 1055166.1典型智能制造项目案例 10153646.1.1项目背景 10159886.1.2项目内容 10230566.2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1207726.2.1项目实施步骤 11138546.2.2运营管理策略 11288686.3项目成果与评价 11275286.3.1项目成果 1112226.3.2项目评价 1116216第七章教育培训资源整合 12214877.1教育培训资源梳理 129507.2资源共享与优化 12154697.3资源整合策略 1318456第八章产学研合作模式 1366148.1产学研合作背景与意义 13173558.2合作模式与策略 13123058.3合作成果与评价 145565第九章国际化视野下的智能制造 14272449.1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530049.2国际合作与交流 15308239.3国际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1529827第十章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及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展望 162407610.1发展趋势与挑战 162336610.2人才培养策略优化 163168710.3技术交流平台建设与发展方向 17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智能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现制造系统的高效、节能、环保和个性化生产。智能制造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焦点。智能制造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具体而言,智能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消耗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智能制造旨在构建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制造体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制造阶段:以人力、机械和物理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自动化制造阶段:通过引入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但自动化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程度较低。(3)数字化制造阶段: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4)智能制造阶段: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优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涉及众多关键技术,以下列举几个核心领域:(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3)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动化设备、传感器等。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4)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包括5G、工业互联网等。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传输、设备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5)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的实时监测,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6)优化算法:优化算法是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建模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7)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保障,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安全技术可以保证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生产的发生。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第二章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策略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策略是保障人才质量、满足行业需求的关键。以下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1)明确培养目标。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国际视野。(2)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衔接性。(3)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2.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基础,以下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1)课程设置。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涵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2)课程内容更新。紧跟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前瞻性。(3)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设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国际化课程。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素质。2.3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与创新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实践教学与创新的主要措施:(1)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4)开展产学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举办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以上措施,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助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章培训体系构建3.1培训体系设计3.1.1设计原则培训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需求,结合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2)系统性原则:将培训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培训体系完整、连贯,使学员能够全面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知识技能。(3)实用性原则: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紧密联系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可持续性原则:注重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3.1.2设计内容培训体系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内容与学员需求相匹配。(2)培训模块:将培训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便于学员分阶段学习。(3)培训课程:根据培训模块,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培训师资:选拔具备丰富经验的讲师,提高培训质量。(5)培训资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室等。3.2培训内容与方法3.2.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体系等。(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包括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3)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4)智能制造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策划、实施、监控、评估等。(5)智能制造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智能制造企业的成功案例。3.2.2培训方法培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课堂讲授:通过讲师讲解,使学员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4)小组讨论:组织学员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3.3培训效果评估3.3.1评估指标培训效果评估应从以下指标进行:(1)学员满意度: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环境的满意度。(2)学员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实操等方式,评估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3)学员实践能力:评估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知识的能力。(4)培训成果转化:评估培训成果在学员所在企业或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效果。3.3.2评估方法培训效果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学员对培训效果的反馈。(2)访谈法:与学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培训效果。(3)观察法:观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培训效果。(4)成果展示:组织学员进行成果展示,评估培训成果的实际应用。第四章技术交流平台建设4.1技术交流平台架构技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是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架构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原则,以支持多元化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基础设施层: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2)数据资源层:汇聚各类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资料、案例、课程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3)平台服务层:提供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交换、消息推送等基础服务,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4)应用层:包括技术交流、在线培训、成果展示等具体应用模块,满足用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需求。4.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技术交流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应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交流、学习、合作等需求。以下为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1)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注册、登录、信息完善、权限管理等功能,保障用户信息安全。(2)技术交流区:提供论坛、问答、直播等多种交流形式,支持用户发布技术文章、提问、分享经验等。(3)在线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供在线课程、直播课程、视频教程等,满足用户学习需求。(4)成果展示:展示用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项目案例等,促进技术成果转化。(5)资源共享:提供文献资料、软件工具、行业报告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6)活动组织:发布各类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用户互动交流,拓展人脉。4.3平台运营与管理为保证技术交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需加强平台运营与管理。以下为平台运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1)平台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平台,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用户加入。(2)用户服务:及时响应用户需求,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指导等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3)内容审核:对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合规。(4)平台维护:定期检查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保证平台稳定、高效运行。(5)数据统计分析: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优化平台功能。(6)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与相关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第五章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5.1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控制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5.1.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传感器技术的关键在于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好。5.1.2执行器技术执行器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控制信号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执行器技术包括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液压执行器等,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5.1.3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控制器技术包括PLC、PAC、DCS等,具有编程灵活、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等特点。5.1.4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现场总线等,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5.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另一核心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5.2.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卡、数据处理软件等,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可靠性好等特点。5.2.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5.2.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库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具有存储容量大、查询速度快、安全性高等特点。5.2.4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包括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具有计算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等特点。5.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推理和决策,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5.3.1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计算机对数据的自动学习。机器学习技术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具有学习能力强、泛化能力好等特点。5.3.2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深度学习技术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对抗网络等,具有模型复杂、学习能力强大等特点。5.3.3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自然语言交流。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翻译等,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好的特点。5.3.4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计算机对图像的自动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具有识别精度高、实时性好的特点。第六章实践项目案例分析6.1典型智能制造项目案例6.1.1项目背景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本节以某大型制造企业为例,介绍一种典型的智能制造项目案例。该项目旨在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6.1.2项目内容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2)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一套涵盖生产、质量、设备、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监控、分析和处理。(3)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训,组织技术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6.2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6.2.1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规划:明确项目目标、范围、预算、时间表等,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2)设备采购与安装:根据项目需求,采购智能化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3)软件系统开发: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4)人才培养与交流: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6.2.2运营管理策略(1)建立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保证项目稳定运行。(2)实施智能化生产调度:根据生产需求,实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生产流程。(3)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稳定。(4)数据监控与分析:实时采集生产线数据,分析生产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6.3项目成果与评价6.3.1项目成果(1)生产效率提高: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成本降低:项目实施后,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3)产品质量提升:智能化生产线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严格把控,产品合格率得到提高。(4)人才培养与交流:通过项目实施,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6.3.2项目评价(1)经济效益评价:从生产效率、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评价。(2)社会效益评价:从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环保等方面,对项目社会效益进行评价。(3)可持续发展评价:从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整合、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第七章教育培训资源整合7.1教育培训资源梳理智能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教育培训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梳理:(1)课程资源: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线课程等,涵盖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案例分析等。(2)师资资源:涵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领域的专业教师、工程师、研究员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3)实验设备资源:包括各类智能制造实验设备、仿真软件、实验室等,为学员提供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的场所。(4)培训教材资源: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教学视频等,为学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5)企业资源:包括企业实习、就业机会、企业导师等,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7.2资源共享与优化为提高教育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以下措施应当得到实施:(1)建立资源数据库:将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便于学员和教师查询、使用。(2)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企业资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3)推广在线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线播,实现资源共享。(4)开展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资源。(5)实施课程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培训效果。7.3资源整合策略为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以下策略应当得到重视:(1)政策引导: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企业、高校等各方共同参与资源整合。(2)建立联盟:组建智能制造教育培训联盟,成员间共享资源,协同发展。(3)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评估与监督: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定期评估,保证资源整合的效果。(5)创新合作模式:摸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促进资源整合。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有望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产学研合作模式8.1产学研合作背景与意义智能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模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对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8.2合作模式与策略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才培养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2)技术研发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3)成果转化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为了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为合作提供有力保障。(2)加强信息交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各方信息的沟通与交流。(3)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4)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8.3合作成果与评价产学研合作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4)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对于产学研合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技术研发成果:评价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产业应用价值。(3)成果转化效果:评价产学研合作成果在产业化和商业化过程中的效益。(4)合作满意度:评价各方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满意度,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第九章国际化视野下的智能制造9.1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全球工业4.0的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技术不断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发展。(2)产业链协同日益紧密。国际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智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4)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智能制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9.2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化视野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几个方面:(1)技术交流与合作。各国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技术展会等活动,分享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2)产业协同发展。跨国企业通过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3)政策对接与协调。各国积极对接智能制造政策,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国际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和实施。(4)人才培养与交流。通过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学术交流等途径,加强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提升人才素质。9.3国际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在国际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以下措施:(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各国应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丰富的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