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_第1页
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_第2页
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_第3页
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_第4页
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TOC\o"1-2"\h\u2168第一章概述 3144941.1背景介绍 3252121.2目的和意义 347701.3适用范围 38924第二章代码安全管理策略 4210862.1安全策略制定 473522.1.1策略目标 417202.1.2策略内容 4129302.1.3策略实施 5253312.2安全责任分配 588642.2.1安全责任主体 5274672.2.2安全责任落实 5189772.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6213242.3.1安全培训 656832.3.2意识提升 61013第三章代码安全审计 6251503.1审计流程与方法 6122643.1.1审计流程 6122333.1.2审计方法 7200273.2审计工具与工具选择 7201173.2.1审计工具 7226913.2.2工具选择 7324083.3审计结果处理 7204883.3.1审计问题分类 888903.3.2审计结果处理措施 825296第四章漏洞识别与评估 847334.1漏洞识别方法 8108434.2漏洞评估标准 9189444.3漏洞等级划分 924967第五章漏洞修复流程 9294345.1漏洞修复计划 9174685.2漏洞修复实施 10221705.3漏洞修复验证 102112第六章安全编码规范 1019156.1编码规范制定 1086926.1.1目的 11194566.1.2制定原则 11234576.1.3编码规范内容 11217256.2编码规范培训与推广 11154856.2.1培训对象 11267736.2.2培训内容 11257496.2.3培训方式 12133606.2.4推广措施 12279606.3编码规范执行与检查 12129346.3.1执行要求 1265586.3.2检查方法 12263006.3.3检查频率 1216862第七章安全漏洞库管理 12194457.1漏洞库建设与维护 12292927.1.1漏洞库概述 12110757.1.2漏洞库建设原则 13196417.1.3漏洞库维护策略 13210797.2漏洞库更新与共享 13229587.2.1漏洞库更新策略 13144707.2.2漏洞库共享原则 13176847.2.3漏洞库共享方式 13197387.3漏洞库应用与查询 14289687.3.1漏洞库应用场景 14166507.3.2漏洞库查询方法 1430567.3.3漏洞库查询注意事项 1428555第八章安全风险管理 14235588.1风险识别与评估 14256288.1.1风险识别 14268728.1.2风险评估 14127928.2风险应对策略 158808.2.1预防策略 15123078.2.2应急响应策略 1550478.3风险监控与预警 1515538.3.1风险监控 1523988.3.2预警机制 166613第九章安全团队建设与管理 16238179.1安全团队组织结构 16109009.1.1团队构成 16239829.1.2职能划分 1634859.1.3管理层级 1632799.2安全团队职责与任务 16251309.2.1安全策略与规划部 16106129.2.2安全技术研究部 16319959.2.3安全攻防部 16184079.2.4安全运维部 1644929.2.5安全测试部 1711699.3安全团队培训与发展 1736129.3.1培训计划 1747009.3.2培训实施 1722819.3.3培训评估 17106319.3.4员工职业发展 17205559.3.5团队建设 1716857第十章安全合规与评估 173188410.1安全合规要求 17705110.1.1法律法规要求 17658410.1.2行业标准要求 172979610.1.3企业内部要求 182885810.2安全合规检查与评估 182940410.2.1检查内容 182930410.2.2检查方法 182439210.2.3评估指标 18738510.3安全合规改进与优化 181723610.3.1安全合规培训 181249410.3.2安全管理制度优化 18264310.3.3安全技术改进 18252010.3.4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 18第一章概述1.1背景介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的核心要素。但是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使得软件安全漏洞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软件行业频繁发生安全事件,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提高软件的安全性,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加强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2目的和意义本章旨在阐述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的:(1)明确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的目标、原则和任务,为软件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指导方针。(2)梳理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的流程和方法,提高软件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3)推广先进的软件安全技术和理念,促进软件行业健康发展。(4)提升我国软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驾护航。1.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软件行业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及相关部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研发过程中,遵循本方案进行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2)软件测评机构:在软件产品检测过程中,依据本方案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评估。(3)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过程中,采用本方案指导软件安全管理工作。(4)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在本方案指导下,为客户提供软件安全咨询和修复服务。(5)其他与软件行业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参照本方案,加强软件安全管理工作。第二章代码安全管理策略2.1安全策略制定2.1.1策略目标为保证软件行业代码安全,制定安全策略需明确以下目标:保障代码安全,降低安全风险;建立完善的代码安全管理体系;促进安全开发与运维;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2.1.2策略内容(1)代码安全规范制定代码安全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编码规范、代码审查规范、代码提交规范等,保证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标准。(2)安全开发流程建立安全开发流程,将安全审查、安全测试等环节融入软件开发周期,保证代码安全。(3)安全风险管理对代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4)安全漏洞管理建立安全漏洞管理机制,包括漏洞收集、漏洞评估、漏洞修复及漏洞跟踪等环节。2.1.3策略实施对现有代码进行安全审查,发觉并修复潜在安全漏洞;对新开发项目进行安全开发培训,保证开发人员了解并遵循安全策略;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2.2安全责任分配2.2.1安全责任主体安全责任主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企业高层制定企业级安全策略;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实施;对安全事件承担责任。(2)安全管理团队负责安全策略的制定、实施和监控;组织安全培训;处理安全事件。(3)开发团队遵循安全策略和规范;负责代码安全审查;及时修复安全漏洞。(4)运维团队保证代码安全部署;监控代码运行状态;应对安全事件。2.2.2安全责任落实明确各级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安全责任考核机制,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追责。2.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2.3.1安全培训开展以下安全培训活动:(1)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安全策略、安全规范、安全工具使用等;培训方式:线上课程、线下讲座、实操演练等。(2)在职员工定期安全培训培训内容:最新安全动态、安全漏洞、安全工具更新等;培训方式:线上课程、线下讲座、实操演练等。2.3.2意识提升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员工安全意识:(1)宣传安全知识制作安全宣传海报、手册等;定期发布安全提示和预警。(2)组织安全活动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举办安全论坛、研讨会等。(3)设立安全奖励机制对发觉并报告安全漏洞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在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第三章代码安全审计3.1审计流程与方法3.1.1审计流程代码安全审计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审计准备: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标准,成立审计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保证审计过程的顺利进行。(2)代码收集:从代码库中获取待审计的代码,保证代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静态代码分析: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检查代码质量、安全性、规范性等方面的问题。(4)动态代码分析:在运行环境中对代码进行动态分析,检查代码运行时的安全性问题。(5)审计报告编写:根据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报告应包括审计发觉的问题、风险评估、整改建议等内容。(6)审计反馈与整改: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开发团队,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3.1.2审计方法(1)人工审计:通过对代码的人工审查,发觉潜在的安全漏洞和不符合规范的地方。(2)自动化审计:利用自动化工具对代码进行安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3)混合审计:结合人工审计和自动化审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2审计工具与工具选择3.2.1审计工具(1)代码质量检测工具:如SonarQube、CodeQL等,用于检测代码质量、安全性和规范性问题。(2)安全漏洞扫描工具:如OWASPZAP、Nessus等,用于发觉代码中的安全漏洞。(3)代码审计平台:如Checkmarx、Fortify等,提供一站式代码安全审计服务。3.2.2工具选择(1)根据审计目标:选择与审计目标相匹配的工具,如针对Web应用选择相应的Web安全审计工具。(2)根据代码语言:选择支持待审计代码语言的工具,保证审计效果。(3)根据团队需求:考虑团队的技术背景、使用习惯等因素,选择易于上手和集成的工具。(4)根据审计范围:根据审计范围的大小,选择适合的审计工具,保证审计效率。3.3审计结果处理3.3.1审计问题分类(1)安全漏洞:根据安全漏洞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高危、中危、低危等。(2)代码质量:根据代码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严重、一般、轻微等。(3)规范性问题:根据规范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如严重、一般、轻微等。3.3.2审计结果处理措施(1)对安全漏洞进行处理: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安全漏洞,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高危漏洞需立即修复,中危和低危漏洞可安排在后续版本中修复。(2)对代码质量进行优化:针对代码质量问题,对相关代码进行重构和优化,提高代码质量。(3)对规范性问题进行整改:针对规范性问题,对相关代码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规范要求。(3)审计结果反馈: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保证审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跟踪审计效果:对审计整改效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第四章漏洞识别与评估4.1漏洞识别方法漏洞识别是保证软件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静态代码分析:通过分析软件的、字节码或二进制代码,检测潜在的漏洞。静态分析工具能够在不运行程序的情况下,发觉代码中的安全缺陷。(2)动态分析:通过运行程序并监测其行为,检测潜在的漏洞。动态分析工具能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捕获异常行为,从而发觉安全漏洞。(3)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的行为,对软件系统进行实际攻击,以发觉潜在的安全漏洞。渗透测试分为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软件进行攻击。(4)安全审计:对软件的安全特性进行审查,包括代码、架构、设计和配置等方面。安全审计有助于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并为漏洞修复提供指导。4.2漏洞评估标准漏洞评估是确定漏洞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漏洞评估标准:(1)漏洞利用难度:根据漏洞的利用难度,评估其对系统的威胁程度。利用难度越低,威胁程度越高。(2)漏洞影响范围:评估漏洞可能影响的系统范围,包括受影响的用户、数据和应用。影响范围越广,漏洞的严重程度越高。(3)漏洞利用后果:分析漏洞被利用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损失越严重,漏洞的威胁程度越高。(4)漏洞发觉时间:根据漏洞被发觉的时间,评估其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漏洞发觉越早,对系统安全的威胁越小。4.3漏洞等级划分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可以将漏洞分为以下等级:(1)低风险:漏洞利用难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小,造成的损失有限。(2)中风险:漏洞利用难度适中,影响范围较大,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3)高风险:漏洞利用难度较低,影响范围广泛,可能造成严重损失。(4)临界风险:漏洞利用难度极低,影响范围极大,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或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第五章漏洞修复流程5.1漏洞修复计划漏洞修复计划是针对已发觉的安全漏洞,制定的一系列修复步骤和时间表。该计划需包括以下关键要素:(1)漏洞描述:详细记录漏洞的编号、名称、类型、影响范围和风险等级。(2)责任分配:明确漏洞修复的责任人,包括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等。(3)修复方案:根据漏洞类型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包括代码修改、系统配置调整、补丁应用等。(4)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修复时间表,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5)风险评估:分析修复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如系统稳定性影响、功能完整性等。5.2漏洞修复实施漏洞修复实施过程需遵循以下步骤:(1)代码修改:根据修复方案,开发人员对存在漏洞的代码进行修改,保证修复措施的准确性。(2)代码审核:测试人员对修改后的代码进行审核,验证修复措施的有效性,防止引入新的漏洞。(3)系统集成:将修复后的代码集成到软件系统中,保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4)系统测试: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5)补丁发布:针对已修复的漏洞,制作相应的补丁,并通过自动化部署工具发布到生产环境。5.3漏洞修复验证漏洞修复验证是保证修复措施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验证过程的要点:(1)功能验证:测试人员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保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2)功能验证:测试人员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评估修复措施对系统功能的影响。(3)安全验证:安全人员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安全测试,验证修复措施是否有效防止了漏洞的利用。(4)回归测试:测试人员对修复后的系统进行回归测试,保证修复措施未引入新的问题。(5)漏洞复现:安全人员尝试利用已修复的漏洞进行攻击,验证修复措施的有效性。(6)风险评估:分析修复措施对系统的影响,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功能等方面,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第六章安全编码规范6.1编码规范制定6.1.1目的为保证软件产品的代码安全,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制定本编码规范。本规范旨在指导开发人员遵循安全编码的最佳实践,提高代码质量,预防安全漏洞的产生。6.1.2制定原则(1)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2)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编码规范;(3)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4)涵盖各类编程语言及开发工具。6.1.3编码规范内容(1)命名规范:采用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命名方式,避免使用缩写或难以理解的命名;(2)代码结构:遵循模块化、层次化、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保证代码结构清晰;(3)代码注释:对关键代码进行注释,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4)数据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5)错误处理: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捕获和处理,避免程序崩溃;(6)资源管理:合理使用资源,保证程序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7)功能优化:避免不必要的功能开销,提高程序运行效率;(8)代码审计:定期进行代码审计,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6.2编码规范培训与推广6.2.1培训对象针对全体开发人员,包括新入职员工和在职员工。6.2.2培训内容(1)安全编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编码规范的具体内容;(3)编码规范的实践操作;(4)安全编码工具的使用。6.2.3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视频、文档等方式进行自学;(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3)实践指导:在实际项目中,由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对新人进行指导。6.2.4推广措施(1)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每位员工都能参加培训;(2)定期举办编码规范竞赛,提高员工对编码规范的重视程度;(3)设立编码规范奖惩机制,对遵循规范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规范的员工进行处罚;(4)将编码规范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6.3编码规范执行与检查6.3.1执行要求(1)开发人员需严格遵循编码规范进行开发;(2)代码审查人员需对代码进行严格审查,保证符合编码规范;(3)项目管理人员需对项目进度和代码质量进行监控,保证编码规范的执行。6.3.2检查方法(1)代码审查:通过人工审查或自动化工具进行代码审查,发觉不符合编码规范的问题;(2)代码审计:定期进行代码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漏洞;(3)项目评审:在项目评审阶段,对代码质量进行评价,保证符合编码规范。6.3.3检查频率(1)代码审查:每个项目版本提交前需进行代码审查;(2)代码审计:每季度进行一次代码审计;(3)项目评审:每个项目阶段结束后进行项目评审。第七章安全漏洞库管理7.1漏洞库建设与维护7.1.1漏洞库概述安全漏洞库是收集、整理、分析和存储已知软件漏洞信息的数据库,是软件行业代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漏洞库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及时发觉、预警和修复安全漏洞具有重要意义。7.1.2漏洞库建设原则(1)完整性:漏洞库应涵盖各种类型的漏洞信息,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应用程序等。(2)可靠性:漏洞库中的漏洞信息应经过严格筛选、验证和分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3)时效性:漏洞库应及时更新,反映最新的漏洞信息。(4)安全性:漏洞库应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7.1.3漏洞库维护策略(1)定期更新:定期收集、整理、审核和发布新的漏洞信息。(2)数据清洗:对漏洞库中的数据进行清洗,删除重复、错误或过时的信息。(3)数据分析:对漏洞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漏洞趋势和规律。(4)人员培训:加强漏洞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7.2漏洞库更新与共享7.2.1漏洞库更新策略(1)实时关注国内外安全漏洞信息来源,如安全论坛、漏洞报告平台等。(2)建立与安全厂商、研究机构等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机制。(3)定期对漏洞库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的时效性。7.2.2漏洞库共享原则(1)开放性:漏洞库应向合作伙伴、客户和研究人员开放,促进信息共享。(2)互惠性:共享漏洞信息的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其他组织的漏洞信息。(3)安全性:在共享漏洞信息时,应采取加密、身份验证等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7.2.3漏洞库共享方式(1)网络平台:建立漏洞库共享平台,提供在线查询、和交流功能。(2)数据交换:与其他漏洞库建立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3)定期报告:向合作伙伴、客户和研究人员发送漏洞报告,提供漏洞修复建议。7.3漏洞库应用与查询7.3.1漏洞库应用场景(1)安全检测:利用漏洞库对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2)安全评估:根据漏洞库中的漏洞信息,对软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3)漏洞修复:根据漏洞库中的修复建议,对已知漏洞进行修复。(4)安全培训:利用漏洞库中的案例,开展安全培训活动。7.3.2漏洞库查询方法(1)关键词查询:通过输入关键词,检索相关漏洞信息。(2)分类查询:根据漏洞类型、影响范围、修复难度等分类条件进行查询。(3)高级查询:提供多条件组合查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7.3.3漏洞库查询注意事项(1)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报和漏报。(2)保护用户隐私,不泄露查询者的相关信息。(3)提供详细的查询帮助文档,方便用户快速掌握查询方法。第八章安全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与评估8.1.1风险识别在软件行业代码安全与漏洞修复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发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代码审计: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2)系统架构分析:分析系统架构,识别可能的安全风险。(3)业务流程分析:分析业务流程,发觉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4)第三方库和组件分析:检查第三方库和组件的安全风险。8.1.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评估指标:根据软件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2)风险量化:根据评估指标,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3)风险排序:根据风险量化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4)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8.2风险应对策略针对已识别和评估的安全风险,制定以下风险应对策略:8.2.1预防策略(1)加强代码规范:制定严格的代码规范,提高代码质量。(2)使用安全框架:采用成熟的安全框架,降低安全风险。(3)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开发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4)安全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安全测试,及时发觉和修复安全漏洞。8.2.2应急响应策略(1)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成立专门的安全应急响应团队,负责处理安全事件。(2)制定应急响应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计划。(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与专业安全团队合作:在必要时,与专业安全团队合作,共同应对安全风险。8.3风险监控与预警8.3.1风险监控对已识别和评估的安全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风险监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安全事件监控:实时监控安全事件,发觉异常情况。(2)漏洞修复进度监控:跟踪漏洞修复进度,保证及时修复。(3)第三方库和组件更新监控:关注第三方库和组件的安全更新,及时进行更新。(4)安全合规性监控:保证软件系统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8.3.2预警机制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安全情报收集渠道:关注安全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安全动态。(2)制定预警指标:根据软件系统的特点,制定预警指标。(3)实时预警:当监测到预警指标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4)预警响应:针对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降低安全风险。第九章安全团队建设与管理9.1安全团队组织结构9.1.1团队构成安全团队应由以下几个关键角色构成:安全团队负责人、安全研究员、安全工程师、安全运维工程师、安全测试工程师等。9.1.2职能划分安全团队应按照职能划分为以下几个部门:安全策略与规划部、安全技术研究部、安全攻防部、安全运维部、安全测试部。9.1.3管理层级安全团队应设立管理层级,包括团队负责人、部门主管和普通员工。各管理层级应明确职责,保证团队高效运作。9.2安全团队职责与任务9.2.1安全策略与规划部负责制定和优化安全策略,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组织安全培训,推动安全文化建设。9.2.2安全技术研究部负责跟踪国内外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和创新,提升团队安全技术能力。9.2.3安全攻防部负责开展安全攻防演练,提高团队应急响应能力,发觉并修复系统漏洞。9.2.4安全运维部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