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1》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教育社会1》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教育社会1》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教育社会1》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教育社会1》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7180243课程中英文名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ofEducation开课学期5学分/学时2/3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学前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先修/后修课程教育概论/无开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教育社会学》课程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是教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一般来说,其研究内容多来自教育领域,而理论方法多借助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宏观的教育社会学、中观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教育社会学四个部分构成。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促进学生对我国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分析能力。课程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识记教育社会学的知识要点,全面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知识谱系,理解教育的冲突功能与分层功能,正视教育的制度化影响和非制度化构成与影响,掌握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动态与前沿发展,明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教育系统并能够做出合理、系统和深刻的比较分析。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讨论、案例分析来推进小学教育师范生相关能力培养。具备运用正确、严密和深邃的教育社会学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小学教育制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教育表现看到本质,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教育素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养成正视社会和教育问题,客观深刻地分析教育问题的价值观念,尊重教育规律,科学执教的教育观。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本课程重点支撑以下几个毕业要求,其中课程对毕业要求3-1形成强支撑H,对毕业对毕业要求3-3形成中支撑M,对毕业要求2-2形成弱支撑L。毕业要求指标点2-2[职业使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对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有高度热情,乐于奉献,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立德树人,明确教师具有传递正确道德价值观的使命。毕业要求指标点3-1[通识知识]拥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艺术欣赏与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毕业要求指标点3-3[学科知识]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理解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科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至少一门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小学教育中学科整合的知识与方法。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课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和达成途径毕业要求指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达成途径毕业要求指标点2-2职业使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对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有高度热情,乐于奉献,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立德树人,明确教师具有传递正确道德价值观的使命。课程目标3L1.课堂教学2.期末考核13.课后自学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3-1通识知识拥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艺术欣赏与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程目标1H1.课堂教学2.平时作业3.期末考核14.课后自学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3-3学科知识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理解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科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至少一门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小学教育中学科整合的知识与方法。课程目标2M1.课堂教学2.期末考核23.课后自学内容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2个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表2-1教学环节教学章节、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及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对应课程目标(一)教育社会学作为认识学校的独特视角1.教学内容(1)社会学和教育(2)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方法(3)教育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2.教学重点(1)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方法(2)教育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3.教学难点(1)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方法(2)教育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与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内涵及基本研究方法。教学目标1(二)教育的冲突功能和过程1.教学内容(1)教育的冲突功能(2)教育系统中过程的重要性(3)社会化功能:我们学什么和怎么学(4)文化传承功能和传承文化的过程(5)社会控制和个人发展功能(6)选择和分配功能:分类过程(7)变革和创新功能:展望未来2.教学重点(1)教育的冲突功能(2)文化传承功能和传承文化的过程3.教学难点(1)教育的冲突功能(2)社会控制和个人发展功能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冲突功能、社会化功能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等。教学目标2(三)教育与分层过程1.教学内容(1)学校教育的危机(2)分层过程:不平等是否不可避免(3)分层与教育机会平等2.教学重点(1)学校教育的危机(2)分层过程:不平等是否不可避免3.教学难点(1)分层过程:不平等是否不可避免(2)分层与教育机会平等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在学生发展与社会分层、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教学目标2(四)争取教育机会平等的尝试1.教学内容(1)性别与教育机会平等(2)阶层、城乡与纠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尝试(3)为少数学生改善学校2.教学重点(1)性别与教育机会平等(2)阶层、城乡与纠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尝试3.教学难点(1)性别与教育机会平等(2)阶层、城乡与纠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尝试通过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生能正确理解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其深层次社会致因。教学目标3(五)作为组织的学校1.教学内容(1)学校的社会系统(2)学校系统的目标(3)作为组织的学校(4)决策制定的集权化与分权化2.教学重点(1)学校的社会系统(2)学校系统的目标3.教学难点(1)作为组织的学校(2)决策制定的集权化与分权化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小学学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教学目标2(六)正规学校的地位和角色1.教学内容(1)角色的意义(2)教育系统中的专业人员(3)学校中的角色2.教学重点(1)教育系统中的专业人员(2)学校中的角色3.教学难点(1)教育系统中的专业人员(2)学校中的角色通过课前自学、课堂陈述与讨论、案例学习、作业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学校及其专业人员的角色及其作用。教学目标3(七)学生作为学校的核心1.教学内容(1)学生的特质(2)学校的失败与辍学者(3)学生与非正式制度(4)学生与其环境2.教学重点(1)学校的失败与辍学者(2)学生与非正式制度3.教学难点(1)学校的失败与辍学者(2)学生与非正式制度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及作业,使学生理解学生的教育成功及其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教学目标3(八)非正式制度与隐性课程1.教学内容(1)开放系统方法与非正式制度(2)教育氛围与有效学校(3)非正式制度中的权力动态和角色2.教学重点(1)开放系统方法与非正式制度(2)非正式制度中的权力动态和角色3.教学难点(1)教育氛围与有效学校(2)非正式制度中的权力动态和角色通过课前自学、课堂陈述与讨论、案例学习、作业练习,使学生理解非正式教育制度中的权力动态和角色。教学目标2(九)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共生关系1.教学内容(1)环境与教育制度(2)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间的相互依赖2.教学重点(1)环境与教育制度(2)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间的相互依赖3.教学难点(1)环境与教育制度(2)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间的相互依赖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及作业,使学生理解学校教育系统各制度间的相互依赖。教学目标1(十)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统的比较1.教学内容(1)跨文化教育研究(2)教育系统的跨文化研究:成绩研究(3)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4)全球性的制度相互依赖2.教学重点(1)教育系统的跨文化研究:成绩研究(2)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3.教学难点(1)教育系统的跨文化研究:成绩研究(2)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相互依赖。教学目标3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建议自主学习16小时。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教育社会学作为认识学校的独特视角22教育的冲突功能和过程44教育与分层过程224争取教育机会平等的尝试224作为组织的学校44正规学校的地位和角色22学生作为学校的核心22非正式制度与隐性课程44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共生关系22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统的比较44合计28432自主学习内容建议时间(小时)教育运动与教育改革8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学分析4小学教育政策的教育社会学分析4合计16四、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讲授、课堂讨论、作业练习、案例学习等途径实现,辅以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课后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五、学业评价、课程考核和达成度评价(一)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学业评价内容考核环节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的教学目标作业40%考核学生对各章节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共3次根据学生章节练习的质量及课外阅读读后感进行评分。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课堂表现10%课堂参与情况(回答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贡献度。对积极参与并且贡献大的同学可以考虑适当加分。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考勤0%缺勤1节课总分扣1分考核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教学目标3小组项目与学期论文50%小组项目根据学生提交的小组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业情况打分。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学期论文打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小学教育知识的掌握,实施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学期论文综合成绩平时作业+课表现+课堂表现+缺勤情况+项目与论文(作业成绩×40%)+(课堂表现×10%)+(缺勤1节课扣1分)+(项目和论文×50%)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本课程评价在强调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统一的基础上,侧重于过程性评价。评价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实践操作,结合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全实践等,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程度以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能建立对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社会现象的初步印象,并产生热爱情感。其中课堂表现的评分标准,见下表。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序号评价要点权重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1知识掌握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出勤情况0.6有创见、逻辑清晰、理论基础扎实,课堂活跃,能与教师和同学积极互动理论基础扎,逻辑性强、课堂较为活跃,能与同学较为积极的互动,认真勤学理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课堂活跃程度一般,师生课堂互动较少。理论基础基本过关,课堂参与较为被动,学习态度一般。基础不扎实,基本不参与课堂互动,态度不认真、不端正。2小组合作沟通意识0.4展现领导力,小组合作意识强,热心帮助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合作,能进行分享并有意识地帮助其他同学。比较积极地参与合作,对于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能够予以帮助。能参与小组合作。参与合作热情不高,有逃避责任现象、合作意识较为欠缺。注:优秀:100≥X≥90;良好:90>X≥80;中等:80>X≥70;及格:70>X≥60;不及格:X<60(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得分之和/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分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值/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100分)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课程目标支撑环节目标分值学生平均得分达成度计算课程目标1平时作业1A1*平时权重A2*平时权重课程目标1达成度=(A2*平时权重+B2*平时权重)/(A1*平时权重+B1*平时权重)期末考核1B1*平时权重B2*平时权重课程目标2平时作业2C1*平时权重C2*平时权重课程目标2达成度=(C2*平时权重+E2*平时权重)/(C1*平时权重+E1*平时权重)期末考核2E1*平时权重E2*平时权重课程目标3课堂表现F1*平时权重F2*平时权重课程目标3达成度=(F2*平时权重+G2*期末权重)/(F1*平时权重+G1*期末权重)平时作业3G1*期末权重G2*期末权重课程总体目标总评成绩100以上学生平均得分之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学生平均得分之和/100注:目标分值指在课程考核办法中该项目的分值,学生平均得分指该项目学生得分的平均值,目标达成度在0.7以上表示目标达成。六、持续改进1.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改进不足之处。2.结合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尤其是要注重作业的批改和及时反馈,对于作业质量不佳的学生,要求其修改或重做作业。3.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情况进行教与学的评估,并把反思情况通过QQ或其他方式传递给学生,为其发展提供参考,确保教育社会学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4.吸收教学测评、教学督导、听课教师等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学业评价标准、体系等进行完善。七、教学资源资源类型资源教材吴康宁(编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