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查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评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中华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的文体,更以其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气象万千尽是诗,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是讲述悲喜人生、探秘幽微人性的有效载体。简而言之,中华诗词包蕴万千,是一座可以不断()的富矿。近年来,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是诗词传播的显在力量,那么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则是一股巨大的潜流。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让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在网络空间充分绽放。网络文艺作为()媒介,拥抱中华诗词,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助力;融合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开发如火如荼创新B.独树一帜开掘如火如荼新兴C.与众不同开掘势如破竹创新D.与众不同开发势如破竹新兴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汇B.网络文艺正以灵活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不断与中华诗词碰撞交融C.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D.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汇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C.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D.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解读。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了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乃至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固定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导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材料二: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镜像投射,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表达。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这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增加,或许可以推断出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D.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任何时代,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都会大大增强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从而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6.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B.精美的图画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吴明彻传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秋而大获,足充葬用。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太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略通其妙,高祖深奇之。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五年,明彻总统众穿十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王琳将兵拒守。琳至,与刺史王贵显保其外郭。明彻以琳初入,众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溃,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摄甲胄,四面疾攻,一鼓而克,生擒王琳。景和惶惧遁走。诏遣谒者萧淳风,就寿阳册明彻,明彻登坛拜受,将卒莫不踊跃焉。初,秦郡属南兖州,后隶谯州,至是,诏以谯之秦、盱眙、神农三郡还属南兖州,以明彻故也。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避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选自《陈书·列传第三》)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侯景寇京师寇:侵犯B.会朝议北伐会:适逢C.知事不济济:充分D.寻以忧愤遘疾寻:不久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勤力耕种乃使人复葺南阁子B.高祖深奇之冀幸君之一悟C.明彻以琳初入蹈其背以出血D.卒于长安师不必贤于弟子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B.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C.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连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D.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進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直后,太子侍卫官;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B.粟麦,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麦是粮食的统称。C.郭,古代内城外围加筑的城墙称为“郭”,古代内城墙叫“城”。D.甲胄,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鍪,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明彻幼年而孤,生性至孝。他感慨亲人去世却没有好好安葬,家中穷得无力筹办,勤力耕种,秋天获得大丰收,满足了安葬之用。B.吴明彻救济邻里,仁慈爱民。天下大乱,他见乡亲挨饿,将家中粮食分给他们,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许多人靠这些粟麦生存下来。C.吴明彻涉猎广泛,略通天文。他涉猎一些书史经传等典籍,还曾去汝南向周弘正学习天文,大略地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赢得了高祖的赏识。D.吴明彻面临强敌,当机立断。进攻寿阳时,他分析形势,看准时机,突袭王琳,带着数十万援军赶来的皮景和惊惧逃走。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题梵隐院方丈梅晏敦复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注:①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②亚:同“压”。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在彻骨的清寒中傲然绽放的形象,赞扬梅花报春而不争春的高贵品格。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而这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和品鉴。梅如人品,人如梅品,二者互赏而心志契合。C.颈联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进一步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D.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4.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名句默写(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4)至丹以荆卿为计,。(苏洵《六国论》)(5),,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荀子《劝学》)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拓印画里的美金岳清①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那些日子,整个松阳都在蒙蒙烟雨中沉浮。那些青山白雾、黄墙翠竹,总在我眼前不断变幻。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②我们那天是坐车上的出。来时有小丽,山上大雾弥漫。下车时看到一个木牌:松庄。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③屋内泥墙上挂着许多画,我在一幅拓印画前驻足良久。画面仅盈尺,上面有黑乎乎的四个手印;四个大拇指上居然用黄色颜料点缀成四个神态各异的鸭头,或惊呼,或疑惑,或恬静。上方是一只被惊起的肥大白鹅;白鹅右侧散落着凡只稚态可掬的小鸭。这一下,画面活起来了。似乎来了危险,白鹅先受惊,扬头振翅欲飞,下面一只黑鸭闻风呼唤自己的孩子,另一只却一脸懵懂,而小鸭们仍然悠然自得,实在是意趣盎然。④我想,这么有创意的作品,应该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有人从旁介绍,作者是隔壁的村民叶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屋主人指着边上的一张照片:“喏!就是她。”她穿着咖啡色上衣,黑色裤子,头顶已是白发,两条粗大的麻花辨子却黑得发亮,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主人说,叶奶奶每天早上四点多去田头劳作,每年五月份开始赤脚,一年四季喝自家做的端午茶。她是个爽朗热心的人,隔三岔五给邻居们送一把豆角或者苋菜,所以人缘很好。叶奶奶热爱拓印画,用手掌拓,用手指拓,用脚掌拓,也用蔬果拓,青椒、土豆、菜心、柠檬、苹果……再看墙上,我被另一幅色彩丰富的拓印画吸引住了。那是一个粗糙的瓦罐,里面插着一把摇曳的山花,红的、黄的、紫的,重重叠叠,散而不乱,枝干纤细,花朵肥大,每一朵花都是抽象的,但簇拥在一起的花,又似乎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那笑声与歌声一浪一浪地涌过来,使我陶醉。⑤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那天主人请村里人来作拓印画,叶阿公来了,从山上摘了茶叶,拓了四幅作品,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⑥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7.下列选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弥漫(mí)恬静(tián)簇拥(cù)黛砖黑瓦(dài)B.意韵(yùn)懵懂(měng)更迭(dié)稚态可掬(jū)C.驻足(zhù)粗糙(cāo)俨然(yǎn)意趣盎然(àng)D.点缀(zhuì)摇曳(yè)昭示(zhào)隔三岔五(chà)18.文章第①段说“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请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因何南“醉”。19.赏析第②段中画线语句。20.分析文章描写叶阿公的作用。2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题目“拓印画里的美”中的“美”,既指富有生活情趣的意趣盎然之美,也指昭示着自然法则的意蕴深厚之美。B.文章第④段“但画上的落款写得歪歪扭扭”一句中的“但”字将画面的充满意趣与落款的不工整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在惊讶之余对画作作者的轻视态度。C.文章第④段结尾“我受到了感染,似乎听见了画里的笑声和歌声”一句,表现出作者陶醉在画作之中的情状,照应文章结尾老人们创造美并幸福着自己和别人。D.作者在松阳美景中邂逅松阳老人们意趣盎然的拓印画,他在敬佩老人们绘画技艺的同时,也被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E.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启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寻找生活中的情趣,掌握一些绘画、书法等艺术技能,能够为自己开拓更多的谋生渠道。22.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23.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谈一谈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要求:不少于80字。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0月,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要携手世界,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卡洛特水电站”“雅万高铁”“松子空中走廊”……十年来,一批批先行者用真诚的目光、勤劳的双手、坚挺的姿态向世界呈递上一张张写满祝福与期盼的“中国名片”。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从这些名片上读出了哪些深刻的内涵?你将用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将这条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请结合自身感悟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3.D【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语境强调中华古典诗词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说明这种文体有独特的风格,应选“独树一帜”。开发:发掘并加以利用(多指先进技术、人才等)。开掘:挖掘;文艺上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语境与“富矿”搭配,应选“开掘”。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势如破竹: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语境指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现象很热闹,发展正盛,应选“如火如荼”。创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新兴:新近建立的事物或者是处在生长或发展初期的状态。语境中网络文艺是一种新近兴盛起来的媒介,应选“新兴”。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多元的叙事载体”,再说“灵活的创意机制”。搭配不当,“交汇”意思是水流、气流等汇合在一起。此处是网络文艺与中华诗词的融合,应用“交融”。AB项还有语序不当,“不断”应修饰动词“碰撞交融”。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答案为:C。3.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美国”错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

故答案为:D。【答案】4.B5.C6.A【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原文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有两种表现,选项只写了一种,以偏概全。故答案为:B。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在任何时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原文是“任何读物”,选项偷换概念。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文为“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D.“从而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错误。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故答案为:C。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A.选项文学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B.阐述了精美的图画艺术在审美感染力方面比语言艺术具有优越性,没有体现谁是主角谁是配角。C.阐述的是图像化的写作的优势。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D.阐述的是图像化封面的作用。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故答案为:A。【答案】7.C8.A9.D10.B11.B【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5)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参考译文: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吴明彻年幼丧父,他本性至孝,十四岁那年感慨父亲死了却没有坟地,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到秋天大丰收,足够安葬之用。吴明彻以布衣身份出任梁朝东宫直后,到侯景侵犯京师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三千多斛粟麦,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他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少。盗贼们听说了这件事,就避让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非常多。高祖镇守京口时,十分诚恳地约请吴明彻与自己结交。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吴明彻曾经读了一些书史经传,又到过汝南向周弘正学了天文,大体上晓得了其中一些奥妙,高祖非常赏识他。太建四年,天子征召吴明彻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定策北伐并亲自出征。五年,吴明彻总领各路军马十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王琳领兵据守。王琳到了,与刺史王贵显保守外城。吴明彻认为王琳初到,人心还没有归附他,就趁黑夜发起进攻,结果王琳的士卒半夜溃散,齐军退保相国城和金城。适遇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王琳,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只一次冲锋就打了下来,生擒了王琳。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天子诏令派遣谒者萧淳风,到寿阳册封吴明彻,吴明彻登台拜受,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雀跃欢呼。

起先,秦郡隶属南兖州,后来隶属谯州,到此时,诏令谯州的秦、盱眙、神农三郡还隶于南兖州,是因为吴明彻的缘故。九年,天子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领部属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吴明彻就用拦坝的方法将清水逼入城中,城下用舟舰团团围住,发动猛烈的攻击。周派遣上将军王轨用铁链连贯车轮封锁水面,阻断吴明彻的船路。吴明彻的将领听说非常恐惧,纷纷议论要破坝撤军,用船只装载马匹而退。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于是听从他们的意见,就派萧摩诃率领数千军马先撤回。随后吴明彻亲自破坝,借水势退军。当退到了清口,水势逐渐衰弱下来,船舰都渡不过去,众多军兵尽皆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时年六十七岁。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到侯景侵犯京师时。B.正确。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C.济:成功。句意: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D.正确。句意: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于是、就。句意:就努力耕种。/就派人修葺了南阁子。B.代词,他,指吴明彻;助词,主谓之间。句意:高祖非常赏识他。/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C.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吴明彻认为王琳初到。/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D.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句意:死在长安。/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故答案为:A。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吴明彻就用拦坝的方法将清水逼入城中,城下用舟舰团团围住,发动猛烈的攻击。“破之”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退兵”的目的是“守城”,不能断开。排除BC。“不复”是“敢出”的状语,不能断开;“明彻”是“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的主语,前面断开;“环列舟舰于城下”是状语后置句,后面断开。排除AC。故答案为: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麦是粮食的统称”错,“麦”不是粮食的统称,“粟”是粮食的统称。故答案为: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错,“群盗闻而避焉”,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不是盗贼躲到了他这里。故答案为:B。12.【答案】(1)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2)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诣”,拜见;“降阶”,走下台阶,以示恭敬;“即席”,就座;“论”,商讨。

(2)“兵”,作动词,用兵,即行军作战;“结营”,搭建军营;“吾知其不敢战明矣”,判断句,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

故答案为:(1)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2)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答案】13.C14.清辉如霜的月光投射进院内,梅摇影动洒布在阶台上。描绘出一幅清冷、幽静、优雅的画面。15.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孤芳自赏、正直脱俗,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的品格。【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C.“从正面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晶莹洁净”错误,非正面突显,而是用月光、梅影侧面烘托。故答案为: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诗句意思:朗月辉照之下,素白的梅朵寒光明耀,照涧映窗;微风轻拂翠枝,逸动的疏影遮掩了阶上杂生的藓苔。月光皎洁,清辉如霜。在这月光下,梅摇影动,洒布阶苔。梅花精神的高洁与月光的皎洁在诗人心底交相辉映,晶莹洁净,纤尘不染。这副月下寒梅图,写出了月色之清,梅之幽冷绝俗,而梅影摇动,更显环境清幽。

故答案为:清辉如霜的月光投射进院内,梅摇影动洒布在阶台上。描绘出一幅清冷、幽静、优雅的画面。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这两句直接赞颂梅花品格的高洁。“游蜂野蝶”喻指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花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于势利。梅花则不然,它超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志趣高洁体现着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诗中处处体现着诗人孤芳自赏、正直脱俗的志趣。

故答案为:①尾联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梅花因本性超尘拔俗而拒绝俗人相扰;

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志趣高洁、孤芳自赏、正直脱俗,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的品格。16.【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一尊还酹江月(3)廊腰缦回(4)始速祸焉(5)骐骥一跃;功在不舍【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峥嵘、稠、尊、酹、缦、骐骥。故答案为:(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一尊还酹江月(3)廊腰缦回(4)始速祸焉(5)骐骥一跃功在不舍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7.D18.①因意蕴独特的松庄景色而醉;②因松阳白老酒和拓印画而醉;③因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而醉。19.介绍松庄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搂在怀中”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溪环村的亲密、温馨的景象。通过描写黛砖黑瓦、青山碧水的色调,渲染出松庄(小山村)和谐、恬静、静寂的特点。20.①叶阿公与叶奶奶同为老年人(比叶奶奶年长),都喜欢拓印画,相互照应;②叶阿公的画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更有艺术家的风范,是对叶奶奶形象的补充;

③在介绍叶奶奶的基础上介绍叶阿公,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松阳老人们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升华(揭示)文章主旨。21.B;E【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作用的能力。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的能力。D.“昭示”的“昭”应读“zhāo”。故答案为: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句子“在松阳,我总觉得自己醉了”位于第一自然段的开头,具有总领下文的作用,后文介绍因何而醉,答案从下文寻找即可。结合原文第二自然段“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概括出:因意蕴独特的松庄景色而醉;结合原文第一段“我还记得那松阳白老酒,还有包装盒上的拓印画”以及三、四、五段概括出:因松阳白老酒和拓印画而醉;结合原文四、五、六段“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概括出:因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而醉。

故答案为:①因意蕴独特的松庄景色而醉;②因松阳白老酒和拓印画而醉;③因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而醉。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原文“四周全是山(松庄就在山底,一条小溪环村,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小溪两边,老屋傍水而建”概括出:介绍松庄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运用拟人修辞,“仿佛是轻轻一搂,便把小山村搂在怀中”,“搂”“怀”原文是人具有的行为、特征,赋予了小溪,生动形象,亲切可爱,写出村庄被小溪环绕的关系,富有意境美,给人关系亲密、温馨幸福感觉。“黛砖黑瓦,青山碧水,那色调宁静、恬淡,有一种独特的意韵”,黛色的砖,黑色的屋瓦,青色的山,碧绿的水,色调鲜明,如山水画般,渲染出松庄安宁、静谧、悠然、恬静、和乐、温馨的特点。故答案为:介绍松庄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搂在怀中”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溪环村的亲密、温馨的景象。通过描写黛砖黑瓦、青山碧水的色调,渲染出松庄(小山村)和谐、恬静、静寂的特点。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我还沉浸在想象中,主人轻轻拉了我一把,用手指指另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赤膊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古铜色的皮肤,头发花白。主人说,这位叶阿公更年长,今年八十多岁了”分析,介绍叶阿公的文字紧接着叶奶奶,“我”沉浸于叶奶奶拓画中不可自拔时主人介绍了叶阿公,因为二人有相似性,都是老人,都喜欢拓画,水平也高,概括出:叶阿公与叶奶同为老年人(比叶奶年长),都喜欢拓印画,相互照应,类比中突出老人们人老心不老,增强了感染力,为下文抒发感情做铺垫;结合原文“分别表现山村的春夏秋冬,一鸣惊人。我一边听,一边品味墙上的画。不得不佩服叶阿公,这些叶子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形态、疏密、层次、色彩、方向,无不恰到好处。这纷纷落叶昭示着四季更迭,昭示着自然的法则,也流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边上的另一张照片里,叶阿公正用一双苍老的手,把蘸满灰蓝色颜料的茶叶压在赭色的画纸上。那种自如、随性、胸有成竹的样子,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村艺术家”概括出;叶阿公的画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更有艺术家的风范,是对叶奶奶形象的补充;结合原文“出门时,我看见叶奶奶充满意趣的拓印画被印在松阳白老酒的包装盒上。这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想,创造美的人是幸福的。在这小山村里,老人们老有所乐,他们热爱美,创造美,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概括出:在介绍叶奶奶的基础上介绍叶阿公,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松阳老人们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升华(揭示)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①叶阿公与叶奶奶同为老年人(比叶奶奶年长),都喜欢拓印画,相互照应;②叶阿公的画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更有艺术家的风范,是对叶奶奶形象的补充;

③在介绍叶奶奶的基础上介绍叶阿公,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松阳老人们老有所乐幸福着自己,也幸福着别人)的人生境界,升华(揭示)文章主旨。2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B.“对画作作者的轻视态度”错误,应是体现拓印画的意趣盎然和叶奶随性的生活态度,作者于惊讶中持褒扬态度。E.“掌握一些绘画、书法等艺术技能,能够为自己开拓更多的谋生渠道”错误,偏离题意,写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在敬佩老人们绘画技艺的同时,也被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启发我们创造美并幸福着自己和别人。故答案为:BE。22.【答案】符合句式格式2分,对两个年节描写贴切2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考生先确定仿写内容。然后,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首先确定仿写的内容为传统节日,然后,再分析文段的句式,两个句式形式不同,前一个句式形式较为简单,后一个句式稍微复杂些,只要内容正确,句式与语段相似,语义通顺即可。故答案为: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披一蓑细雨;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23.【答案】从“玉性”和“石性”两方面分析人物优点和缺点4分,结合具体情节2分,不少于80字2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要求对名著中相关情节有所了解。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理解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性”,即是贾宝玉性格中可贵美好与顽劣粗蠢的两面性。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性”,而且他的“石性”和“玉性”是“合而为一的”,是互为映照补充的,它们不是对立关系。

“玉、石”二重性就是“既‘石’又‘玉’”或“既‘玉’又‘石’”的辩证统一性。也就是说,贾宝玉其人是既可以用“玉文化”来分析的形象,也是可以用“石文化”来分析的形象,两者并行不悖。

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文化”来隐喻贾宝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即“玉德”品质,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性格特征。“玉”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正如黛玉第二十二回说的“至坚者是‘玉’”一样,是辩证统一的。“玉”用来隐喻贾宝玉形象应是“温润”与“坚硬”的统一,但表现形式主要是“温润”,如对女儿的体贴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例如,他见龄官在地上划“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