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条把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D.“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B.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C.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D.“悟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B.《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C.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D.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5)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地讲述客观内容。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仇恨。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对话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这样处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使整个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B.文中交代了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介绍他们的伤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反差,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明了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手无法康复。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3)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4)本文标题“在异乡”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有删改)【注】刍豢;指牲畜的肉。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潟卤:盐碱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B.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D.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映了他卓越的经济思想。(4)姜太公在封地发展经济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②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章孝标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点明了写诗缘由:孟元翊以诗相赠贺作者及第,作者就写了本诗作为回赠。B.“衣破”是强调自己在京城准备考试的时间之久,突出了及第的不易。C.“渐听乡音”是说作者及第之后回归家乡,随着距离缩短,听到了渐多的乡音。D.尾联照应了题目,同时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暗示自己有着光明的前程。(2)前人评价此诗“惭愧与做气兼具,伤感共欢欣相存”,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人在表达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迁怒于外物。如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表意委婉,立意新奇,遣词巧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有这样的诗句:“,。”(2)关于秦朝的灭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遭灭族是自己的原因,即“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在《过秦论》的最后,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4)《李凭箜篌引》中形神兼备的描绘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_____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______,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_____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的恢宏气势。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霭霭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拟人手法。(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_____。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_____。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量化和控制用盐量;③_____,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由此可见,减少群众普通食盐的摄入量是大面积防控高血压及其诱发的并发症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几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字数可适当增减。四、作文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邓清明今年已经56岁“高龄”,为了飞天,他已经等了25年。谈及25年的坚守,邓清明曾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25年间,他做了4次“备份航天员”,与神九、神十、神十一、神十二一一擦肩而过。“备份”,顾名思义就是替补队员,但是他完成了和“主份”同样数量和标准的训练,他拥有足以完成任务的能力,可最后却以微小的差距落选。25年,经历4次残酷的失败,如果是一般人,恐怕早就放弃了。可邓清明偏不。回望25年航天路,他说自己累过、思考过、休息过,但没有放弃过。战友陈全的话语始终激励着他:“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努力,不要放弃。”在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有8人梦圆太空,有5人卸甲离队,剩下的那一个人,就是邓清明。2022年11月28日上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阵容官宣,这一次,邓清明终于出现在了名单之中。这个结果,既是惊喜又在意料之中。坐了半辈子的“冷板凳”,邓清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A角。如今,邓清明也已经奔赴苍穹,他25年来的太空梦终于圆满,风雨过后,他终于迎来了彩虹。看了邓清明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要求:①题目:主份与备份;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条把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D.“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B.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C.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D.“悟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B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B.《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C.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D.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5)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联系材料二观点具体分析。【解答】(1)A.“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错误,根据材料一“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可知,孔子认为“乐”是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但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B.“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错误,根据材料一“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可知,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并没有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只是孔子甚至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错误,根据材料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不是《诗经》。故选D。(2)C.“儒家诗教观……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错误,根据材料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可知,是新时代下“文以化人”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而不是儒家诗教。故选C。(3)B.“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强调的是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不能支持材料一“诗”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的观点。故选B。(4)根据“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可知,因为孔子认为对于道德修养,诗的作用甚至在礼乐之上,因此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根据“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因为孔子认为《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根据“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可知,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重视“诗”对人人格的完善作用,认为“不学诗,无以言”。(5)通过题干可知,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编订者选入大量的古代诗文,很重视“文以化人”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根据“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可知,新教材的编订者将大量的古代诗文选入教材,强调突出了以古诗词和古文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教化作用。根据“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可知,新教材的编订者将大量的古代诗文选入教材,重视的是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67篇古诗文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有重要作用。答案:(1)D(2)C(3)B(4)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因为孔子认为《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5)①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强调突出了以古诗词和古文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教化作用。②67篇古诗文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高尚情操等,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有重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地讲述客观内容。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仇恨。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的对话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这样处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使整个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B.文中交代了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介绍他们的伤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反差,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明了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手无法康复。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3)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4)本文标题“在异乡”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描写特点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解答】(1)A.“使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地讲述客观内容”错误。这是第三人称的优势,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我’感到很伤心”错误。原文说“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并没有说到“我”对这些的感受。C.“无限仇恨”错误。由后文“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可知,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正确。故选:D。(2)B.“以夸张的手法”错误。是讽刺的手法。故选:B。(3)小说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是“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自身角度看,阴冷的环境,秋风萧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为文章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烘托人物心情做了铺垫。文中写到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每天去接受治疗,他们有的擅长踢足球,有的擅长击剑,但是都因为战争,可能再也没有办法接触他们喜爱的运动。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少校,提到失去的妻子,更是彷徨、无助、绝望,“‘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为下文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做了铺垫,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文中“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以看出,以少校为代表的这些军人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特别大,从身体到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4)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第五段“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可以知道我是美国人,美国人在米兰,是在异乡。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我”每天去医院治疗,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含义,预示着和平。文中第二段写到“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第三段写到少校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孤独、或痛苦、或绝望,这也是一种“异乡”,远离正常生活的异乡。答案:(1)D(2)B(3)①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②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4)①“在异乡”指:故事的叙述者“我”在异国他乡,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②“异乡”指: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远离战场的米兰,在另一个世界;③“异乡”更深层指: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货殖列传序司马迁《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选自《史记》,有删改)【注】刍豢;指牲畜的肉。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潟卤:盐碱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B.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D.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映了他卓越的经济思想。(4)姜太公在封地发展经济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②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劝其业”“乐其事”结构对称,中间停顿,排除CD。“不召而自来”与“不求而民出”结构对称,且意思完整,各为一句,在两个“不”前都要断句,排除B。故选A。译文: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2)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有误,千乘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3)C.“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目的仍然是突出货殖之事以及财富的重要,并没有阐明教化的效果,可参看“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等内容。(4)原文说到“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意思是“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所以他面临的困难是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原文说到“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意思是“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所以他的措施是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5)①渐:侵染;户:挨家挨户;以妙论:用高妙的理论;化,使(他们)改变。译文: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改变。②……者,……也:判断句,是;原:来源;鲜:贫困。译文: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答案:(1)A(2)D(3)C(4)①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②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5)①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改变。②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参考译文:《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初及第归酬孟元翊见赠章孝标六年衣破帝城尘。一日天池水脱鳞。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标题点明了写诗缘由:孟元翊以诗相赠贺作者及第,作者就写了本诗作为回赠。B.“衣破”是强调自己在京城准备考试的时间之久,突出了及第的不易。C.“渐听乡音”是说作者及第之后回归家乡,随着距离缩短,听到了渐多的乡音。D.尾联照应了题目,同时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暗示自己有着光明的前程。(2)前人评价此诗“惭愧与做气兼具,伤感共欢欣相存”,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以杏桃花发的美景作为虚写”错。“花发杏桃春”是作者回归路上的景色,是实写,它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故选D。(2)由“六年衣破帝城尘”可知,诗人因参加考试待在京城,以“衣破”“尘”来形容自己待在京城之久,多年才考中,作者难免感到惭愧;但“一日天池水脱鳞”,作者以“脱鳞”自喻,把自己比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由“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可知,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虽然考中的时间有点晚,但毕竟是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答案:(1)D(2)①作者较为惭愧,因为参考科举考试,在京城整整待了六年才考中;但他又很傲气,把自己喻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②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但他毕竟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人在表达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迁怒于外物。如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表意委婉,立意新奇,遣词巧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有这样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关于秦朝的灭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遭灭族是自己的原因,即“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贾谊在《过秦论》的最后,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4)《李凭箜篌引》中形神兼备的描绘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诗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砧)(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施)(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重点字:摐)(4)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_____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______,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_____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的恢宏气势。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霭霭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拟人手法。(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赏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一空,从前文“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以及后文“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油菜花盛开时景象十分壮观,故可以填“蔚为壮观”。“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第二空,从前文“花香四溢”可知,填入成语形容的是花香,故可以填“沁人心脾”。“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第三空,根据“极目所望”可知,填入成语形容的是满眼望见的都是黄色,就像花的海洋,故可以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遮住天,盖住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2)从拟人修辞来看,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画线句描写的是油菜花,油菜花本没有脸和手腕,此处却说“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这是将其拟人化,用“灿烂的笑脸”“葱绿的手腕”来写油菜花,突出了油菜花盛开的热烈和随风摇曳姿态的优美,自然而然引出人们受它吸引,欣赏喜爱它的情绪,把油菜花描写得更生动形象,亲切可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颠倒”与“认知”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颠倒”改为“颠覆”。②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先说“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后说“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故正确表述为: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答案:(1)蔚为壮观沁人心脾铺天盖地(2)采用拟人手法,“灿烂的笑脸”突出花开的繁盛、灿烂,“葱绿的手腕”描绘出油菜花随风摇曳的优美姿态;展现出油菜花亲切可爱的模样,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3)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_____。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_____。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