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由,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由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C.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乡村杂景(节选)茅盾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喑”——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羡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撤下许多黑展,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吗?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3)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黄雀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授之为阳陵君。(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B.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C.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D.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两句中“辇”字用法相同。B.“不顾国政”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顾”字含义相同。C.“秦果举鄢、郢”与“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D.“自以为无患”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患”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辛直言楚襄王宠幸小人,放荡奢侈,不管政事,结果却遭到了楚襄王的责骂,并被流放到赵国。B.庄辛离开楚国五个月后,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城阳。C.庄辛以蜻蛉、黄雀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人争执却遭遇杀身之祸设喻,引导楚襄王认清自己的处境。D.楚襄王后悔自己没有接受庄辛的批评,于是派人到赵国请回了庄辛,并且封庄辛做了阳陵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②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5)请简要概括庄辛的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3)“花”和“月”是古人诗词中常用意象,许多作者常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如“,”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①________,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吸尘器的出现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②______。20世纪80年代,③______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重大革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表面看,建筑建在什么位置,建成什么样式,只需投资方与设计方达成一致即可,建筑是美是丑与他人无涉。然而,建筑设计并非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广义的建筑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和外部设计。室内设计怎么进行空间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①______,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一个建筑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同的建筑会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筑充满神秘,宫殿建筑充满威严,居住建筑私密而温馨。这些都是建筑的“表情”。建筑的“表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观感和心情,所以说,②______。“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人相处如此,③______。建筑的美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共审美。精美的建筑是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装点着城市的外在形象,传承着城市甚至国家的文脉。我们看到斗兽场,就会想到古罗马;看到巴洛克建筑,就会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之相反,“丑陋建筑”会对公共审美造成伤害。(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在括号中补写两句,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福建龙岩永定区金砂镇卖菜的老邱,经营着一个很特别的菜摊:摊位前,20多个菜篮子码成一排,不称重,不讨价还价,也无人照看,拿菜放钱全凭自觉。每天早上,老邱从地里把菜摘出、洗净、捆好,放进菜摊、标上价格,就去忙别的事了;等到傍晚来点收菜钱,不仅该给的钱不会少,还经常多出一点来。这样一种无人值守的自助买菜方式,已延续25年。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老邱菜摊一样令人感动的、彰显文明的温馨之事。某市正在举办“创建文明城市”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参与这次征文活动,表达你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体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由,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由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B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C.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找到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解释,然后得出答案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A.“‘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说法绝对,原文是“‘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原文是“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训,如此等等”,可见,“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不是叶燮提出的。D.“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于文无据。原文“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是比较词而言,曲更俗,没有说“最俗”。故选C。(2)D.“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由原文最后一段“‘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3)B.《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故选B。(4)材料一,第一段是总说,中间两段,结合“雅者,正也”“俗,习也”可知,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再结合“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可知,阐述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引出“雅俗共赏”的概念,然后后面四段“唐朝……”“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5)“雅俗共赏”,结合材料二“‘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可知,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从语言运用看,全词语言通俗质朴,明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简单直白。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词人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实现雅俗共赏。从情感抒发看,此词作于女词人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虽是叙写日常生活,却流露真情实感,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答案:(1)C(2)D(3)B(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5)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而且词人能够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②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只身逃难,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叙写的日常生活和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之常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二)现代文阅读Ⅱ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乡村杂景(节选)茅盾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喑”——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羡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撤下许多黑展,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吗?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3)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把握主旨的能力。文本主题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发展,把握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理解文本标题和整体思想等进行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认真阅读并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段,然后从修辞、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主旨等方面进行概括与归纳,最后形成答案。【解答】(1)A.“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在辽阔的田野中跑得慢”这个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故选:A。(2)C.“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错误,原文通过对比主要是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故选:C。(3)①景象:依据原文“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②景象:依据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4)①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③词语的使用上,如“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答案:(1)A(2)C(3)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签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4)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黄雀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授之为阳陵君。(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B.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C.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D.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两句中“辇”字用法相同。B.“不顾国政”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顾”字含义相同。C.“秦果举鄢、郢”与“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D.“自以为无患”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患”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庄辛直言楚襄王宠幸小人,放荡奢侈,不管政事,结果却遭到了楚襄王的责骂,并被流放到赵国。B.庄辛离开楚国五个月后,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城阳。C.庄辛以蜻蛉、黄雀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人争执却遭遇杀身之祸设喻,引导楚襄王认清自己的处境。D.楚襄王后悔自己没有接受庄辛的批评,于是派人到赵国请回了庄辛,并且封庄辛做了阳陵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②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5)请简要概括庄辛的形象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不知道王孙公子左手把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拉紧弓弦,射向八丈高空,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黄雀白天还在树林游荡,晚上就被加上作料做成了美食,顷刻之间,被射坠于公子之手。结合上下文可知,“将加己乎十仞之上”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将乎十仞之上加己”,所以这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强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D;“坠于公子之手”也是一个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于公子之手坠”,所以这也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强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C。故选:B。(2)B.顾:考虑、管理;拜访。译文:不管政事/多次到我的茅舍里拜访。故选:B。(3)A.“庄辛直言楚襄王宠幸小人,放荡奢侈,不管政事,结果却遭到了楚襄王的责骂,并被流放到赵国”表述错误。原文说“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意思是“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逗留来看楚国的变故”。故选:A。(4)①“昔”,以前、过去;“以”,依靠、凭借;“昌”,昌盛、兴盛。译文: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②“闻”,听说、知悉;“颜色”,脸色;“战栗”,浑身发抖。译文: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5)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可知,庄辛有一双慧眼,能够根据楚襄王的玩伴和行为看出楚襄王是一个荒淫误国的人。②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和“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可知,庄辛是一个敢于直说善谏的人,也是一位有胆量的人。③结合原文倒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内容可知,庄辛是一个辩士,用恰如其分的比喻就让楚襄王痛改前非,改变自己的做法。答案:(1)B(2)B(3)A(4)①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②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5)是一个慧眼识人、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参考译文: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边州侯,右边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一味放荡奢侈,不管政事,郢都肯定危险了!”楚襄王说:“是先生年老而糊涂了?”庄辛说:“臣确实看出你这样做的必然结果了。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要亡国了。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逗留来看楚国的变故。”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楚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楚襄王说:“寡人不能采用先生您的建议,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对现在的情况该怎么办?”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一百里呢!“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坟虫,抬起头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蝼蛄和蚂蚁吃掉。“蜻蜓的事是小事,黄雀也是这样。俯身啄食白米,仰身栖息茂树。鼓起翅膀,抖动羽翼。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人争执。不知道王孙公子左手把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拉紧弓弦,射向八丈高空,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黄雀白天还在树林游荡,晚上就被加上作料做成了美食,顷刻之间,被射坠于公子之手。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君王的事也是这样。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吃的是封地收取的赋税,用的是地方上贡的金银,与他们驰骋在云梦大泽,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不知道那穰侯正受命于秦王,在塞南布满军队,而把君王抛在塞北。”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于是把执圭的爵位授予庄辛封为阳陵君。(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花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错。颈联的意思是诗人因惜花而担心起风,因爱花儿而流连忘返,常常到太阳偏西,体现出对花的喜爱。故选:D。(2)本诗在表现山花之美时首先正面描写山花,“照坞复烧溪”写出分布面积之广,“烧”写出颜色热烈,“树树枝枝尽可迷”写出花开繁盛。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流莺已向树边啼”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赏花的人因留恋山花担心起风会吹落花瓣,往往会欣赏到日落西山不愿离去,这些诗句通过写流莺和赏花人的表现来突出山花的吸引力,属于侧面烘托。“别有妖妍胜桃李”,把山花与桃李进行对比,通过与桃李对比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赞美了山花的“妖妍”。“攀来折去亦成蹊”则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表明在诗人眼中,山花胜于桃李。借花喻人,借山花“别有妖妍”,下自成蹊,远胜桃李,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但不张扬的人,表达了作者对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的赞美之情。答案:(1)D(2)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了山花之美,颔联与颈联侧面烘托了山花之美。②对比。通过与桃李对比,赞美山花的“妖妍”。③用典。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的赞美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的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要不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要远离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花”和“月”是古人诗词中常用意象,许多作者常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两句。【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重点字:壅、蔽、谗、邪、黜)(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甸、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①________,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吸尘器的出现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②______。20世纪80年代,③______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重大革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A.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1)第①空,这里是说随着空气污染的严重,扫帚、抹布已经难以应付了,可用“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第②空,依据“科技革新”以及后文对吸尘器发展的介绍,这里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第③空,修饰“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载森”,根据后文他的发明可知,他的名声应该很大,所以可填“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2)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该事件发生……结果”搭配不当,“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可改为“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②成分残缺,“出现……”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症状”。(3)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C.特殊含义。D.表示引用。故选:C。答案:(1)①捉襟见肘②推陈出新③闻名遐迩(2)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3)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表面看,建筑建在什么位置,建成什么样式,只需投资方与设计方达成一致即可,建筑是美是丑与他人无涉。然而,建筑设计并非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广义的建筑设计涵盖室内设计和外部设计。室内设计怎么进行空间布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①______,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一个建筑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同的建筑会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筑充满神秘,宫殿建筑充满威严,居住建筑私密而温馨。这些都是建筑的“表情”。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酒泉市酒泉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CFP税务案例》课件
- 宁夏青铜峡市吴忠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非典型租赁合同纠纷案由
- 合同书包养模板
- 合同审批科室职责
- 做操课件教学课件
- 被动语态课件教学
- 高一英语课件
- 《人体比例课件》课件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专题07:回忆性散文阅读(考点串讲)
- 2024年云南省昆明滇中新区公开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学问海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教你成为歌唱达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供应商调查评价表(简易版)
-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填报说明
- PCB命名规则详解
- 电活性聚合物5.7
- 物业人必看的一部电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