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的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与“现象”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的“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关注原著富于暗示的特点,不能只读译文。B.有的学者采用西方框架编写中国哲学史,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先贤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B.尽管中国哲学与西方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的哲学思想却更强调“践履”,即实践、行动。C.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的哲学,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必纳入西方的哲学范畴。D.揭示中国哲学一些理念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B.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4)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开展《老子》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他们提几点建议。(5)根据文中划线句的观点,请从高中选必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中任选一句话,简要阐释这句话是如何将“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结合在一起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断魂枪老舍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卖艺,有的去弄筐果子赶早儿在街上吆喝。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抄起大刀,眼珠弩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周。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王三胜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下来玩玩,大叔!”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像久想动手。“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你老贵姓?”“姓孙哪,”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孙大叔贵处?”“河间的,小地方。”孙老者也和气了些:“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坏!”王三胜头上的汗又回来了,没言语。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师弟们已碰过不少回钉子,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么?“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栽了跟头!”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客人进来,彼此拱手坐下,沙子龙叫三胜去泡茶。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拉开架子,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不传?”“不传!”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吃过饭走!”沙子龙说。孙老者没言语。王三胜和少年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有删改)【注】《断魂枪》作于1935年,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变迁,时局动荡,沙子龙从武艺高强的镖师成了客栈老板。但从他对习武少年的帮助和对孙老者的客气接待来看,依然存有江湖中人的义气。B.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血气方刚,热爱武学传统,对武学精神有独到的领会和理解,遭逢乱世依然勤习武艺、拳不离手,并希望师傅不要退出江湖。C.孙老者武艺精湛,嗜武如命。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哪怕自己日渐老朽,依旧诚心求教,与沙子龙身怀绝技却固守门户之见、枪法密不传人有巨大反差。D.断魂枪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折射。列强入侵,时局艰难,沙子龙选择韬光养晦,其实暗含着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的宏愿。(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结尾沙子龙抚摸枪杆的动作细节与开头交代他在夜间抚摸枪杆的动作遥相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B.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C.小说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及心理的描写简练而传神。如对孙老者的眼睛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活化了人物。D.小说借鉴了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特色,如写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一段,多用短句,语言干净利落,场面生动。(3)小说结尾划线部分,体现了沙子龙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赏析。(4)小说中,沙子龙始终不传断魂枪法,你认为枪法该不该传?请简要阐述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擢监察御史。张镒节度凤翔,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泚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许之。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曰:“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帝闻,拜节度使宠其功。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杀青海大酋乞臧遮遮等,虏坠死崖谷不可计,多获牛马铠装。进检校吏部尚书。梦冲复与吐蕃盟,皋遣别将召之,诘其叛,斩于琵琶川,蛮部震服。十三年,复巂州。吐蕃怨,完垒造舟谋扰边,皋辄破却之。自是曩贡、腊城等九节度皆降。赞普怒,遂北掠灵、朔,破麟州以取偿焉。帝诏皋深入以桡虏。皋分兵十路,大破吐蕃。帝悦,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制纪功碑褒赐之。顺宗立,诏检校太尉。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伾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千五百,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善拊士,昏嫁皆厚资之,死丧者如是。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①。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选自《新唐书•韦皋传》)【注】①复,免除(兵役或徭赋税)。(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东蛮断A泸水桥B攻吐蕃C请皋D济师E皋遣精卒F二千G与蛮共破H吐蕃于台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劫”,文中意为“胁迫”,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劫”意思相同。B.“纳”,文中意为“接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及凯旋而纳之”中的“纳”意思不同。C.“却”,文中意为“使退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思相同。D.“因”,文中意为“于是”,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皋足智多谋。在牛云光欲胁迫他加入叛军时,韦皋从容稳住牛云光使其放松警惕,随后设置伏兵,置酒宴饮迷惑众人,趁机取其性命。B.韦皋骁勇善战。在数次与吐蕃军队的交战中,韦皋皆亲率精兵,出其不意,重创敌军,斩杀其首领。因战功最大,皇帝特赐纪功碑褒奖。C.韦皋辅立新君。韦皋知道王叔文与官员们不和,上表请求皇太子监国,又揭发王叔文等人,朝臣也不断请愿,最终太子登基,驱逐了奸党。D.韦皋善抚人心。如遇属下婚丧嫁娶,韦皋会赠与丰厚财物;辖区各州每三年即免除一次赋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见到他的遗像便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②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5)《新唐书》载:“天宝时,李白为《蜀道难》斥严武,(陆)畅更为《蜀道易》,以美皋焉。”其诗云:“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请结合材料概括陆畅赞美韦皋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①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辛弃疾我亦卜居②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③。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④。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⑤。【注】①此词作于1196年,当时辛弃疾将迁居瓢泉。此前旧居雪楼曾遭火灾。②卜居,择地而居。③出自屈原《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④出自孟郊诗《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⑤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借屈原《卜居》中的“昂昂千里”写出自己的卓尔不群,用笔从容有力。B.上片概述迁居之事,以家徒四壁、无有立锥之地、家具少于车等语自嘲家贫如洗。C.词人感慨友人寥寥,借只有白鹤飞来飞去,与自己交流、相伴,寓寂寞失意之叹。D.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多用典以传情达意,均自然浑成。(2)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辛弃疾这首词的语言特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的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所以孔子提倡“”,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过秦论》中将秦人在与六国的对抗中轻易得到土地,而诸侯却陷入困顿形成对比的句子是:,。(3)李白在《将进酒》中劝主人准备丰盛的酒宴并夸张地表示要开怀痛饮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木心这部近五十万字的《文学回忆录》,以一种编年史的方式讲说文学史,无疑是桩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比起琳琅满目,衣冠楚楚的学术经典,木心蓬头垢面的讲述显然难以进入文学史著述的殿堂。倘若说,人家打造出来的是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花园,那么木心讲述的文学史,①。用一个纯粹汉语方式的判断,叫作有句无篇。但人家的花园再好看,毕竟人工——学术花园以学识取胜;木心的花瓣再轻盈,②——以生命本身的体悟见长。木心的听众是幸运的。倘若要形容《文学回忆录》的瑰丽,那么想到的比喻是,孔雀开屏。木心的诗文是在天空里飞翔的,木心的讲学,则像孔雀开屏。这种风景得要有闲情逸致,就像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一样,才能赏心悦目。③,只能看到孔雀的屁股。换句话说,阅读这样的文本,不能掺带丝毫学究心态。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孔雀开屏在观众是看彩屏,但在孔雀却是豁出去的义无反顾,美丽的、羞涩的,通通袒露无遗。木心骨子里是个文学家。一部《文学回忆录》虽然涉及的远不只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但木心擅长的是文学。木心当然有哲学观、历史观、文学观,用木心自己的话来说,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但木心并非文、史、哲门门精湛。木心于哲学混沌未开,于史学是依稀朦胧,但他一论及文学,满目彩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7.(4分)同学们对两首同名小诗进行了批注。选出下面批注中对诗作理解有误的一组,填写序号并简要解释错误原因。墙头草(之一)有人说你随风倒你却喊我在跟风摔跤墙头草(之二)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毅然把春天扎在高墙上(1)《墙头草》(之一)让“墙头草”开口为自己辩解,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2)《墙头草》(之二)另辟蹊径,大胆赋予“墙头草”正面的寓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3)“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让人联想到世界上曾经或者正在艰难之中努力抗争的民族。(4)“摔跤”只是自不量力的狡辩,“春天”则意味着憧憬和希望。两诗中的美丑对比很鲜明。理解有误的是,因为。8.(6分)辨析下面两组推理是否合理,并简要阐述理由。(1)陈先生的演讲经常得到满堂彩,因此,他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人。(2)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4%。由此可见,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甲讲了一段话,乙说:对。乙讲了一段话,甲说:对。“对话录”原来是这样架构的,“对”也有,“话”也有。这段话语带锋芒,颇为犀利。它引发了你关于“对话”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的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与“现象”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的“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关注原著富于暗示的特点,不能只读译文。B.有的学者采用西方框架编写中国哲学史,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有些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先贤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B.尽管中国哲学与西方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的哲学思想却更强调“践履”,即实践、行动。C.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的哲学,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必纳入西方的哲学范畴。D.揭示中国哲学一些理念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D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B.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4)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开展《老子》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他们提几点建议。(5)根据文中划线句的观点,请从高中选必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中任选一句话,简要阐释这句话是如何将“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结合在一起的。【解答】(1)C.“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的是朱熹等人而非余英时。“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错误,原文为“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不是相似,是“异于”,是不相同。故选C。(2)B.“中国哲学与西方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错,扩大了范围,应该是在“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问题上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故选B。(3)原文有“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可见冯友兰认为“暗示性”是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D.明确说出君子应当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此项没有暗示性。故选D。(4)①结合“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可知,阅读《老子》原著,不能只读译文,否则会丢掉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②结合“《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可知,注意《老子》惯于使用名言隽语的特点,仔细品味其暗示性。③结合“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可知,多结合各种《老子》译本进行阅读,有助于理解著作。(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阐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此句指出了修身养性、达成君子人格的标准是懂得道义。这是关注“个体修身”。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这句话就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这属于“现实政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示例(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阐释: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这是关注“个体修身”;复礼对外(外王),这属于“现实政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示例(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阐释:孔子指出了学习《诗》既能提高自身修养,又具有社会功能。即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答案:(1)C(2)B(3)D(4)①阅读《老子》原著,不能只读译文,否则会丢掉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②注意《老子》惯于使用名言隽语的特点,仔细品味其暗示性。③多结合各种《老子》译本进行阅读,有助于理解著作。(5)示例(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阐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此句指出了修身养性、达成君子人格的标准是懂得道义。这是关注“个体修身”。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这句话就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了。这属于“现实政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示例(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阐释: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这是关注“个体修身”;复礼对外(外王),这属于“现实政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示例(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阐释:孔子指出了学习《诗》既能提高自身修养,又具有社会功能。即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可见“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是结合在一起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断魂枪老舍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卖艺,有的去弄筐果子赶早儿在街上吆喝。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抄起大刀,眼珠弩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周。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王三胜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下来玩玩,大叔!”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像久想动手。“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你老贵姓?”“姓孙哪,”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孙大叔贵处?”“河间的,小地方。”孙老者也和气了些:“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坏!”王三胜头上的汗又回来了,没言语。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师弟们已碰过不少回钉子,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么?“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栽了跟头!”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客人进来,彼此拱手坐下,沙子龙叫三胜去泡茶。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拉开架子,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不传?”“不传!”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吃过饭走!”沙子龙说。孙老者没言语。王三胜和少年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有删改)【注】《断魂枪》作于1935年,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社会变迁,时局动荡,沙子龙从武艺高强的镖师成了客栈老板。但从他对习武少年的帮助和对孙老者的客气接待来看,依然存有江湖中人的义气。B.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血气方刚,热爱武学传统,对武学精神有独到的领会和理解,遭逢乱世依然勤习武艺、拳不离手,并希望师傅不要退出江湖。C.孙老者武艺精湛,嗜武如命。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哪怕自己日渐老朽,依旧诚心求教,与沙子龙身怀绝技却固守门户之见、枪法密不传人有巨大反差。D.断魂枪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折射。列强入侵,时局艰难,沙子龙选择韬光养晦,其实暗含着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的宏愿。(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结尾沙子龙抚摸枪杆的动作细节与开头交代他在夜间抚摸枪杆的动作遥相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B.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C.小说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及心理的描写简练而传神。如对孙老者的眼睛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活化了人物。D.小说借鉴了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特色,如写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一段,多用短句,语言干净利落,场面生动。(3)小说结尾划线部分,体现了沙子龙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赏析。(4)小说中,沙子龙始终不传断魂枪法,你认为枪法该不该传?请简要阐述理由。【解答】(1)B.对王三胜而言,那些招式只是他用来谋生、炫耀的资本。无法看出其“热爱中国传统”,“对武学精神有独到的领会和理解”也属无中生有。C.“沙子龙身怀绝技却固守门户之见”理解错误,不传枪法并非因为有门户之见。D.“其实暗含着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的宏愿”无中生有。故选A。(2)C.对孙老者并无心理活动描写。故选C。(3)①结合“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可知,珍爱断魂枪法:夜静人稀之时,沙子龙会独自演习。虽不传人,自己也并未放弃枪法。②结合“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可知,怀念往昔“神枪沙子龙”的威风:演习之后,会仰望夜空,想起当年。③结合“叹一口气”可知,对于时代变迁、英雄末路的叹惋和无奈:对当年的回忆只能勾起一声长叹。④结合“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可知,决心不传枪法的从容、坦然和笃定:手摸枪身,微微一笑,自言自语“不传”。(4)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认为不该传:结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可知,从时代的角度而言,断魂枪此时已经失去了适宜的生命土壤和力量之源。社会动荡,外国入侵,国家前路未卜,洋枪洋炮不断涌入,这“五虎断魂枪”除了给自己带来名声之外,对民族和国家毫无用处。结合“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卖艺,有的去弄筐果子赶早儿在街上吆喝。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王三胜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可知,从传人的角度而言,此时的断魂枪无人可传。徒弟们只是争强斗胜,如若传于他们,只是让断魂枪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成为一群无聊看客鼓掌喝彩的噱头。孙老者痴迷武功,但年事已高,不问世事,只专注于武功招式,也无法改变现实。结合“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可知,从沙子龙的角度而言,沙子龙已经看透武术对于当时现实社会的无用,对于个人的无用。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所以,应选择不费力挣扎、不苟延残喘,而是体面地、从容地接受这一切,让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所信仰坚持的东西一起,坦然接受命运的抛弃。【示例2】认为该传:结合“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可知,从沙子龙的角度看:不传断魂枪,还是因沙子龙心态上过于保守,过于悲观。应坚守枪法绝学,更应有韧性,有耐心,相信在乱世之后,终会迎来可以大显身手,报效国家的机会。结合“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可知,从枪法的角度看:虽然当时国术还未被提倡,但武术需要传承,其价值还在,沙子龙应该主动走出去,收好的徒弟,想办法让断魂枪后继有人,让武学传统、武学精髓后继有人。出神入化的断魂枪法就此断送于沙子龙之手,可悲可叹!结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可知,从时代的角度看:在列强入侵之时,作为一代宗师,更应该广收弟子,操练枪法,汲取传统武学精华,强健国人体魄和精神,以振兴家邦。答案:(1)A(2)C(3)①珍爱断魂枪法:夜静人稀之时,沙子龙会独自演习。虽不传人,自己也并未放弃枪法。②怀念往昔“神枪沙子龙”的威风:演习之后,会仰望夜空,想起当年。③对于时代变迁、英雄末路的叹惋和无奈:对当年的回忆只能勾起一声长叹。④决心不传枪法的从容、坦然和笃定:手摸枪身,微微一笑,自言自语“不传”。(4)【示例1】认为不该传:从时代的角度而言,断魂枪此时已经失去了适宜的生命土壤和力量之源。社会动荡,外国入侵,国家前路未卜,洋枪洋炮不断涌入,这“五虎断魂枪”除了给自己带来名声之外,对民族和国家毫无用处。从传人的角度而言,此时的断魂枪无人可传。徒弟们只是争强斗胜,如若传于他们,只是让断魂枪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成为一群无聊看客鼓掌喝彩的噱头。孙老者痴迷武功,但年事已高,不问世事,只专注于武功招式,也无法改变现实。从沙子龙的角度而言,沙子龙已经看透武术对于当时现实社会的无用,对于个人的无用。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所以,应选择不费力挣扎、不苟延残喘,而是体面地、从容地接受这一切,让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所信仰坚持的东西一起,坦然接受命运的抛弃。【示例2】认为该传:从沙子龙的角度看:不传断魂枪,还是因沙子龙心态上过于保守,过于悲观。应坚守枪法绝学,更应有韧性,有耐心,相信在乱世之后,终会迎来可以大显身手,报效国家的机会。从枪法的角度看:虽然当时国术还未被提倡,但武术需要传承,其价值还在,沙子龙应该主动走出去,收好的徒弟,想办法让断魂枪后继有人,让武学传统、武学精髓后继有人。出神入化的断魂枪法就此断送于沙子龙之手,可悲可叹!从时代的角度看:在列强入侵之时,作为一代宗师,更应该广收弟子,操练枪法,汲取传统武学精华,强健国人体魄和精神,以振兴家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擢监察御史。张镒节度凤翔,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泚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许之。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曰:“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帝闻,拜节度使宠其功。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杀青海大酋乞臧遮遮等,虏坠死崖谷不可计,多获牛马铠装。进检校吏部尚书。梦冲复与吐蕃盟,皋遣别将召之,诘其叛,斩于琵琶川,蛮部震服。十三年,复巂州。吐蕃怨,完垒造舟谋扰边,皋辄破却之。自是曩贡、腊城等九节度皆降。赞普怒,遂北掠灵、朔,破麟州以取偿焉。帝诏皋深入以桡虏。皋分兵十路,大破吐蕃。帝悦,进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制纪功碑褒赐之。顺宗立,诏检校太尉。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伾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千五百,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善拊士,昏嫁皆厚资之,死丧者如是。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①。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选自《新唐书•韦皋传》)【注】①复,免除(兵役或徭赋税)。(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东蛮断A泸水桥B攻吐蕃C请皋D济师E皋遣精卒F二千G与蛮共破H吐蕃于台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劫”,文中意为“胁迫”,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劫”意思相同。B.“纳”,文中意为“接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及凯旋而纳之”中的“纳”意思不同。C.“却”,文中意为“使退却”,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思相同。D.“因”,文中意为“于是”,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韦皋足智多谋。在牛云光欲胁迫他加入叛军时,韦皋从容稳住牛云光使其放松警惕,随后设置伏兵,置酒宴饮迷惑众人,趁机取其性命。B.韦皋骁勇善战。在数次与吐蕃军队的交战中,韦皋皆亲率精兵,出其不意,重创敌军,斩杀其首领。因战功最大,皇帝特赐纪功碑褒奖。C.韦皋辅立新君。韦皋知道王叔文与官员们不和,上表请求皇太子监国,又揭发王叔文等人,朝臣也不断请愿,最终太子登基,驱逐了奸党。D.韦皋善抚人心。如遇属下婚丧嫁娶,韦皋会赠与丰厚财物;辖区各州每三年即免除一次赋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见到他的遗像便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②泚复使它奴拜皋凤翔节度使,皋亦斩之及从骑三人,纵一人使报泚。(5)《新唐书》载:“天宝时,李白为《蜀道难》斥严武,(陆)畅更为《蜀道易》,以美皋焉。”其诗云:“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请结合材料概括陆畅赞美韦皋的原因。【解答】(1)“吐蕃”为“攻”的宾语,其后断句;第二处“皋”为“遣”的主语,其前断句;“二千”为“精卒”的后置定语,其后断句。故在CE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东蛮阻断泸水桥进攻吐蕃,请求韦皋帮助,韦皋派遣两千精兵,和东蛮一起在台登大败吐蕃。(2)D.“意思相同”错。于是流放处置了奸党。因:于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因:沿袭。故选:D。(3)B.“皆亲率精兵……斩杀其首领”错,原文为“十三年……皋分兵十路,大破吐蕃”,并未说是否斩杀了首领。故选:B。(4)①亡:不能;委:放下;内:使……进入。句子翻译为:牛云光认为韦皋是书生,不能有什么作为,就命令士卒放下兵器铠甲,韦皋接受了兵器铠甲后让云光的士卒进城。②它:其他的;拜:任命;纵:放。句子翻译为:朱泚又派其他的家奴任命韦皋为凤翔节度使,韦皋斩杀了家奴和三个随从的骑兵,只放了一个随从回去报信。(5)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韦皋平定吐蕃,屡立战功,保西南安定。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韦皋治理有方,拊士爱民,深得人心。答案:(1)CEG(2)D(3)B(4)①牛云光认为韦皋是书生,不能有什么作为,就命令士卒放下兵器铠甲,韦皋接受了兵器铠甲后让云光的士卒进城。②朱泚又派其他的家奴任命韦皋为凤翔节度使,韦皋斩杀了家奴和三个随从的骑兵,只放了一个随从回去报信。(5)①平定吐蕃,屡立战功,保西南安定。②治理有方,拊士爱民,深得人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①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辛弃疾我亦卜居②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③。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④。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⑤。【注】①此词作于1196年,当时辛弃疾将迁居瓢泉。此前旧居雪楼曾遭火灾。②卜居,择地而居。③出自屈原《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④出自孟郊诗《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⑤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人开篇借屈原《卜居》中的“昂昂千里”写出自己的卓尔不群,用笔从容有力。B.上片概述迁居之事,以家徒四壁、无有立锥之地、家具少于车等语自嘲家贫如洗。C.词人感慨友人寥寥,借只有白鹤飞来飞去,与自己交流、相伴,寓寂寞失意之叹。D.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皆多用典以传情达意,均自然浑成。(2)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辛弃疾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解答】(1)C.“只有白鹤飞来飞去,与自己交流、相伴”错。词作中说:“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白鹤也飞离,并未与词人交流相伴。“寂寞失意之叹”也误解词意。故选C。(2)由“好在书携一束”“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可知,词作中融入散文章法句法,以文为词,洒脱不羁。由“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可知,借用、化用前人诗句入词,自然流畅,有如己出,别有妙趣。由“我亦卜居者”“忽去复何如”的“者”“何如”可知,用语助词入词,突破词原本的音律状态,淡化格律,在词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由“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可知,“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可知,下片开头连用“乌有”“亡是”“子虚”点出戒饮、停歌的情况,用语幽默诙谐。答案:(1)C(2)①词作中融入散文章法句法,以文为词,洒脱不羁。如“好在书携一束”“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②借用、化用前人诗句入词,自然流畅,有如己出,别有妙趣。③用语助词入词,如“者”“何如”,突破词原本的音律状态,淡化格律,在词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④语言风格亦庄亦谐,活泼生动。如下片开头连用“乌有”“亡是”“子虚”点出戒饮、停歌的情况,用语幽默诙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的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过秦论》中将秦人在与六国的对抗中轻易得到土地,而诸侯却陷入困顿形成对比的句子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李白在《将进酒》中劝主人准备丰盛的酒宴并夸张地表示要开怀痛饮的诗句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解答】故答案为:(1)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重点字:彬)(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重点字:镞)(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重点字: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木心这部近五十万字的《文学回忆录》,以一种编年史的方式讲说文学史,无疑是桩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比起琳琅满目,衣冠楚楚的学术经典,木心蓬头垢面的讲述显然难以进入文学史著述的殿堂。倘若说,人家打造出来的是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花园,那么木心讲述的文学史,①。用一个纯粹汉语方式的判断,叫作有句无篇。但人家的花园再好看,毕竟人工——学术花园以学识取胜;木心的花瓣再轻盈,②——以生命本身的体悟见长。木心的听众是幸运的。倘若要形容《文学回忆录》的瑰丽,那么想到的比喻是,孔雀开屏。木心的诗文是在天空里飞翔的,木心的讲学,则像孔雀开屏。这种风景得要有闲情逸致,就像阅读金庸武侠小说一样,才能赏心悦目。③,只能看到孔雀的屁股。换句话说,阅读这样的文本,不能掺带丝毫学究心态。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孔雀开屏在观众是看彩屏,但在孔雀却是豁出去的义无反顾,美丽的、羞涩的,通通袒露无遗。木心骨子里是个文学家。一部《文学回忆录》虽然涉及的远不只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但木心擅长的是文学。木心当然有哲学观、历史观、文学观,用木心自己的话来说,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但木心并非文、史、哲门门精湛。木心于哲学混沌未开,于史学是依稀朦胧,但他一论及文学,满目彩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①根据“人家打造出来的是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花园,那么木心讲述的文学史”“人家的花园再好看,毕竟人工——学术花园以学识取胜;木心的花瓣再轻盈”,围绕核心词“花瓣”,可填:不过撒了一片片花瓣;②根据“人家的花园再好看,毕竟人工——学术花园以学识取胜;木心的花瓣再轻盈……——以生命本身的体悟见长”,说的内容与“人工”相对,可填:却是野生的∕天然的;③根据“阅读这样的文本,不能掺带丝毫学究心态”,围绕“一本正经”“刻板”“教条”“过于正统”“学院派”等内容,可填:倘若一本正经地观看。(2)第一处错误:语序不当,应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