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战争论》(Vom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Naval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B.“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C.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D.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B.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B.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C.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D.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5)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石英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B.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C.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D.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B.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C.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D.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D.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5)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3)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张富清是一位为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鞠躬尽瘁、深藏功名60余载而感动了中国的共产党员。青少年时,他跟着部队从陕西一路打到新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烽烟散尽,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一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①的平凡身影。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到②的建设时期,张富清把忠诚的底色写在了岁月长河中。退休后,他生活简朴低调,如果不是2018年年底的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是什么让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考验始终一往无前?是什么让他在贫困山区一心为民造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什么让他一辈子淡泊名利,永葆初心本色?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朴实纯粹的爱。张富清,是他们那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命运同国运一样起起伏伏。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本色,也成为他们③的座右铭。他们信念如盘,如一盏盏灯、一簇簇火,萤火汇成星河,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一生都是在平衡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中度过的。对运动的任何一种态度都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状况。现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大都市中,人们忙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家庭事务,①。由于缺少锻炼,有些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患上了各种疾病。而事实上,如果人们能意识到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明白运动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②,生命将会呈现另一种色彩。如果按照代谢方式划分,③。有氧运动属耐久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大体与需要的相等。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基本都是有氧运动,比如瑜伽、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无氧运动属力量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要的氧气。其特点是:运动强度较高、爆发力强、持续时间短等。举重、跳高、短跑以及投掷等都属无氧运动。(1)下列句子中的冒号与文中结尾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B.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C.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D.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绚烂春天。(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炮是中国象棋独有的棋子。“直线行、隔子吃”的走法决定了炮在不同行动目标策略中游走,平常时放对位置,进攻时聚焦找“炮架子”发挥叫吃威胁。炮的价值在棋局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开中局阶段,棋盘上棋子星罗遍布,炮能找到的“搭档”多,时不时可以瞄准进攻目标开火。到了残棋阶段,棋盘上棋子数量少,炮的“朋友”少,价值也随之缩水。“双炮笨如牛”“单炮难成局”“势成方动炮”“残棋炮归家”等棋局口诀,道出了炮的生存哲学要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战争论》(Vom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Naval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B.“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C.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D.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B.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D.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A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B.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C.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D.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5)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是否属于题干涉及的措施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涉及的措施,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错,原文是“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可见除了“各国决策者”外还有“社会各界”;“放弃战争”应为“竭力避免战争”。故选C。(2)A.“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断章取义,原文是“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可见,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而非“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B.“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并未写“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C.“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强加因果,文中分别提到“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和“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但二者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3)材料中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为:权威性国际组织、消灭战争策源地、“恐怖平衡”、建立“利益共同体”。A.“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B.为权威性国际组织。C.为“恐怖平衡”。D.为建立“利益共同体”。故选A。(4)由“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可得出:建立健全人类社会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由“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可得出:改变现有国际社会的强权逻辑和独霸格局。由“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可得出: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纽带。由“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可得出:尽量消弭民粹主义和某些决策者们的不良影响。(5)从论证方法上看,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战争论》(Vom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则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论证语言上看,文章语言严谨。如“看似”“试图”“差一点”“有限”等语言地使用,使得文章表述严谨,充满理性。从论据选择上看,文章运用了典型地事实来证明观点。例如: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等代表性的约束性条约,来论证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的共识,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大量的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答案:(1)C(2)D(3)A(4)①建立健全人类社会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②改变现有国际社会的强权逻辑和独霸格局。③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纽带。④尽量消弭民粹主义和某些决策者们的不良影响。(5)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开篇从俄乌战争引入论述,列举德国战略家的著作、理论等来论述战争爆发的原因。②论证语言严谨。如“看似”“试图”“差一点”“有限”等语言,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来增强说服力,例如举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等代表性的约束性条约,来论证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的共识,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石英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全文分析题干涉及的内容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题目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解答】(1)C.“堡城……人口少”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旨在突出”表述不严谨,作者的主要意图并非在此。故选C。(2)A.正确。B.“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分析有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可知,只是“历史遗存”,不能说“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C.“运用对比”分析有误,这句话只是写古镇房舍如今的样貌,没有写过去的样貌,所以不是对比。D.“疑问”说法有误,应是推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分析有误,后文并没有对他们的身份有所交代,所以没有铺垫的作用。故选A。(3)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如“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等,虽然作者的写作看似拉拉杂杂,似乎是随心所欲的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北方古镇”所具有的中国文化意蕴这一中心所展开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根据原文“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可知,作者在这里写了自己的感想,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联想到故乡的戏楼凸显了北方古镇文化积淀的丰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根据原文“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可知,作者在这里通过实写古镇城堡和虚写古代城堡人民英勇护城的场景,突出了北方古镇建筑的博大厚重。而原文“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中村姑的实际行动以及“我”对于她的想象,则充分展现了古镇独有的风味和人情。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以古镇西古堡的游踪为实,联想和感受为虚,通过虚实结合,由想要成为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到由村姑的大方爽快感受到古镇淳朴的风情,赞美了古镇人民的风度和性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总领全文,指出北方古镇别有一番风味。文章一二节引出写作的对象,北方“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由对其的描写可知,“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的清雅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文章第三至倒数第二段具体介绍北方古镇的特点,“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可知,作者按照空间(游览)顺序,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关门瓮城、街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感慨古镇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同时,在这中间,作者也着重从建筑、历史、人文环境三个维度来写北方建筑博大厚重,北方历史中军事要塞带来的刚健肃穆以及北方民风的淳朴爽朗,突出其与南方古镇完全不同的特点。最后“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了主旨。答案:(1)C(2)A(3)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写古镇西古堡的各处建筑,由游览所见触发联想和感受;联想和感受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②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如文中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联想到故乡的戏楼凸显了北方古镇文化积淀的丰厚。③虚实结合,拓展了文章的意境(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古镇西古堡的游踪为实,联想和感受为虚,通过虚实结合,既突出了北方古镇建筑的博大厚重,也写出了古镇独有的风味和人情。由想要成为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到由村姑的大方爽快感受到古镇淳朴的风情,赞美了古镇人民的风度和性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示例一:①(标题含意)“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②(主体内容)围绕这一特点,以空间(游踪)为线索,介绍了古镇西古堡关门的瓮城、衡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③(尾段扣题)最后,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主旨。示例二:①北方古镇的“另一种风味”指的是与江南清雅相反的粗狂真实的风味。②作者围绕该特点选景描写。着重从建筑、历史、人文环境三个维度来写北方建筑博大厚重,北方历史中军事要塞带来的刚健肃穆以及北方民风的淳朴爽朗,突出其与南方古镇完全不同的特点。③文章结尾呼应标题,将南北方古镇进行对比,进一步指出北方古镇风味粗狂真实的特点,带给作者强烈的痛受。【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B.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C.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D.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休,美好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B.九鼎,相传为大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将之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C.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D.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D.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②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5)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不敢欺大国”,为省略主语的主谓宾结构,“欺大国”动宾短语,后面断开,排除ACD;“所从出”所字短语,作“定”的宾语,动宾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B。(2)C.“意思相同”错。危险;正直。句意: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故选C。(3)D.“为此替齐王担忧,以解决其难题”错,由“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可知,颜率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故选D。(4)①“内”,内部;“计”,谋划;“不若”,不如。译文: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大国(您)。②“纵”,即使;“何途之从”,宾语前置句,从哪条路;“私”,私下。译文: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5)结合“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可概括出,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结合“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邴,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概括出,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答案:(1)B(2)C(3)D(4)①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大国(您)。②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5)①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②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洛水边,在周王的边疆检阅军队。周定王派遣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道:“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过去夏朝正当有德时,远方的人把各种事物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事物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东西都得到备载,让百姓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到不祥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碰到,所以能使上上下下的人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往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非常重;假如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非常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放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以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材料二:秦国发兵迫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因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道:“君王不必忧虑,可以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道:“秦王暴虐无道,要发动军队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谋划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果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宝贝。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这件事!”齐王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五万大军,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去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的时候,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道:“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道:“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让我君臣父子能够平安无事,所以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不知贵国要从哪条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齐国?”齐王说道:“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道:“不行。因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因此九鼎一旦进入梁国,一定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道:“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道:“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如果九鼎进入楚国,也绝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道:“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去呢?”颜率说道:“我周王室也正私下替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能够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很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以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现在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因此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道:“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道:“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气象和情韵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错,应是由远及近。故选A。(2)①本词开篇“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如画山峰相连,历历尽收眼底,四周云雾缥缈,恍若置身仙境。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往事忆孙刘”由如画连山为背景,联想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昂扬慷慨。《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③本词“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答案:(1)A(2)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③本词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译文: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那无数登山贤士早涅末无能。他们的遗恨难收,空令人黯然神伤。独有羊祜千年传扬,他的英名如同浩浩汉江千古流长。赏析: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配电技术课件西安工业大学
- 企业员工培训课件挖掘潜能-共同成长
-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教科版第4课 改变运输的车轮
- 《夜归鹿门歌真用》课件
- 如何写好课题申请系列课程03逐个击破(上)
- 《促销及广告促销》课件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练习题及答案-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法七年级下册课件说课稿教案测试题真题
-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专项训练卷(1)含答案
-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模拟自测题(B)卷含答案
- 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冲刺自测题一卷含答案
- 昆明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陈义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精美课件(第2课时)
- 小儿急腹症观察和护理
- 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长江电力财务分析》课件
- 2023年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大专(高职)学历笔试真题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
- 中考英语复习听说模拟训练(一)课件
- 公立医院创新管理薪酬激励方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