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生物早晚读材料-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早晚读材料-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早晚读材料-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早晚读材料-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早晚读材料-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月10日到11月17日必背任务89.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90.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91.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和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92.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93.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94.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除了抗体,其他一些物质,如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几类主要的细胞因子。

95.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96.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97.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98.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99.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88.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人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1月10日到11月17日必背任务88.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人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87.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的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的量和成分实现的。85.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86.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

11月9日到11月10日必背任务53.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它们就像身份标志,能被自身的免疫细胞所识别。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它们的。54.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55.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56.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11月18日到11月25日必背任务57.病毒只有侵入细胞才能够增殖,而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也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抗体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58.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59.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11月18日到11月25日必背任务6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62.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63.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64.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该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6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患者最终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11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11月26日到12月1日必背任务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特异性。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2.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以预防由HPV引起的几种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3.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类)及其产物制备疫苗。随着免疫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疫苗和RNA疫苗也已经在临床中使用。4.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5.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这就是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研究表明,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6.免疫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免疫增强疗法,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11月26日到12月1日必背任务7.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8.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9.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和其他有机物的运输没有区别。10.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像酶那样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1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12.生长素首先与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生长素受体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13.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衰老细胞则比较迟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根、芽和茎而言,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14.顶端优势原理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得到广泛利用.例如,农民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又如,园艺师会适时修剪景观树木,让树木发出更多的侧枝,使树型圆润、丰满。12月2日到12月8日必背任务激素合成部位主要作用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①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

;③促进种子萌发

、开花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

;促进叶、花、果实

脱落。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

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12月2日到12月8日必背任务1.油菜素内酯

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

,促进花粉管生长

、种

2.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

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

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

作用。

3.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

促进萌发,脱落酸

抑制萌发,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4.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

时,就会促进乙烯

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5.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

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

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

,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

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1.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

性。例如,在猕猴桃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赤霉素

、脱落酸

等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着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1.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如吲哚丁酸;另一类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

,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

,如a-萘乙酸(NAA)、矮壮素等。

3.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繁多,在生产上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

、效果和毒性

,调节剂残留

、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对于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说,施用浓度

、时间

、部位

以及施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条件等,都会影响施用效果,施用不当甚至会影响生产。

4.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

。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

性。例如,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

可为确定最适浓度打下基础。5.适当浓度的

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

2,4-D)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

生根。适宜浓度的

2,4-D

可用于杀死单子叶

(单子叶/双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

(单子叶/双子叶)杂草。6.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

浸泡

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

和空气湿度较高

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

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

的药液中沾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7.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工业品为液体

(气体/液体/固体)。当溶液pH<3.5时,它比较稳定;但随着溶液pH升高,它会分解释放出乙烯

。乙烯对水果有催熟作用,还可以进一步诱导水果自身产生乙烯

,加速水果成熟。

12月9日到12月15日必背任务8.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

部位,其中在分生

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

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

光和远红

光。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还有感受蓝

光的受体。9.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

、细胞体积大

,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

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

、细胞体积较小

,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

的带。也可以说,年轮的形成,是树木生长对一年中不同时期的环境温度

做出反应的结果。10.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

作用。11.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

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

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12.“淀粉—平衡石

假说"假说: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

”的细胞,即平衡石

细胞来实现的。当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

,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

的改变,

如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

分布,从而造成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

调控、激素

调节和环境因素

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14.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

,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

调控的结果,

也受到环境因素

的影响。

12月9日到12月15日必背任务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在调査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3.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

的密度,作物植

株上蚜虫

的密度、跳蝻

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4.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5.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在被调

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6.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

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12月15日到12月22日必背任务7.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

和衰退型

9.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

(总是/不一定)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

、天敌

、气候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结构为

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

、缺少天敌

、迁入率提高

等原因而

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10.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

和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

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间接)。

12月15日到12月22日必背任务1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曲线图和数学公式是数学模型的常见表现形式。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13.“J”形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14.“J”形增长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N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5.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

(维持/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又称K值。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

的。例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

,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

,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16.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

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7.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

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

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

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有关/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12月23日到12月30日必背任务18.从理论上说,“S”形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

K值

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不会增加。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

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19.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种群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农林害虫的防治,如果一味依赖喷洒农药

的方法,既造成环

境污染,又伤及害虫的天敌;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20.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因为,渔网网目过小,幼鱼

也被捕捞,影响鱼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21.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

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例如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

落的演替、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12月23日到12月30日必背任务2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称为物种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3.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称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2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5.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26.捕食:—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7.寄生:—种生物从另—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28.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9.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

结构和水平

结构等。30.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

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12月31日到1月6日必背任务3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32.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

、土壤湿度和

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

分布。

33.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4.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等特

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

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6.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37.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