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卧龙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南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惨烈与凶险的殊死战役,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漠、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

为长征不仅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这是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C.长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以直播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舍生忘死、抛洒热血的英雄故事,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最好做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转折》聚焦红军长征那段关键时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可以传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贵阳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使人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湖南一大学生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后这样说。

D.共青团江西省委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

《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4.材料二用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4分)

5.长征精神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它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竞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真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段描写人群和各种车辆通过浮桥逃命的景象,表现了战前的紧张慌乱,也突出了老人无力行走的艰难处境。

B.圣卡洛斯是老人的故乡,他对故乡怀有深挚的感情,因为放不下家中需要照顾的小动物,而坐在桥边,不肯动身离开。

C.“我”是一个侦察兵,老人长时间坐在桥边引发了“我"的关注,“我”希望老人尽快动身,同时对老人的未来感到担忧。

D.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写老人始终坐在桥边并多次提及需要照看的动物,凸显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心灵世界。

B.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桥边老人个体命运的密切关注,有力地谴责了摧残美好人性的战争。

C.小说抓住环境与人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并力求真实客观,文中各处描写都没有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单的情节、简洁的对话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

8.文本中画横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9.语言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即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但《桥边的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即答非所问或无问也答。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对话错位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L]贼[I]此天下之害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

C.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

D.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

B.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

C.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