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国法制史·导论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和特点第二节夏朝和商朝的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法律制度概况第二节西周的刑法制度第三节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第四节西周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第一节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目录第二节战国法律制度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第一节秦朝法制概况第二节秦朝的行政法律标准第三节秦朝的刑事法律第四节秦朝的民事、经济法律标准第五节秦朝的司法制度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第一节汉朝法制概况第二节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第三节汉朝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第四节汉朝的司法制度目录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概况第二节法律内容的主要开展变化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第二节唐朝立法概况第三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第四节唐朝民事法律制度第五节?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六节唐朝的司法制度目录第八章宋元法律制度第一节宋朝的法律制度第二节元朝法律制度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第一节明朝的立法概况第二节明朝法律内容的开展及特点第三节明朝的司法制度第十章清朝法律制度第一节清朝的立法概况第二节清朝法律的开展变化和主要特点第三节清朝的司法制度目录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改革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第二节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第十二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上〕第一节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概况第二节北京政府立法概况第三节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目录中国法制史·导论教学要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开展线索,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复习思考题:1、中国法制史的学科性质2、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3、中国法制史的根本开展线索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内容第一,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第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宪法等。第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第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宏观法制状况。二、中国法制史的根本线索1、中国早期法制〔夏、商、西周〕夏、商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法制的突出特点是,法律以习惯法〔主要是礼〕为根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的、不成文的。
2、中国古代法制〔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始制定并公布成文法。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了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战国时期习惯法被成文法所取代,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
〔2〕秦汉时期秦朝贯彻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成文法律制度。汉代法律制度在秦朝的根底上有了进一步开展。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立法指导思想,汉朝的法律开始儒家化。〔4〕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华法系成熟和定型时期。首先,?唐律?到达了相当高的立法水平,不仅是后代立法的楷模,而且对于东亚各国的法律也有重要影响。其次,唐代礼与法由对立、冲突走向融合、统一,?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法制进一步开展和逐渐走向衰落时期。宋朝以后,中国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在唐代根底上继续开展;另一方面,随着皇权不断强化,法律成为君主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走向僵化、没落。3、中国近代法制〔1〕清末时期〔1840--1912年〕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权。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律活动,引进近代西方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对中国原有法律制度进行彻底改造。清末修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制开始向近代法制转变。〔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3月,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即北洋政府。这一时期除了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宪法外,还在清末修律根底上继续修订刑法、民法等部门法,稳固了清末修律的成果。三、中华法系的特征
1、法自君出,权大于法皇帝掌握国家一切最高权力,包括立法权。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帝不承担任何法律义务。法律一直是皇帝治理臣民的工具。皇帝又拥有最高司法权。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4、司法附属于行政历代中央虽设有司法机构,但是皇帝握有国家最高司法权。在地方,地行政长官即兼理同级司法审判。宋元明清对地方路、省一级虽专设司法机构,但仍处于地方行政长官控制之下。四、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开展和研究现状1、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形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制史形成独立的学科,为此作出重要奉献的学者有: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国法制史?〕、杨鸿烈〔?中国法律兴旺史?、?中国法律在东亚之影响?〕、陈顾远〔?中国法制史?〕、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2、1949--1978年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停滞1949年以后,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开始以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中断,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研究也中断下来。
3、1978年后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繁荣开展1978年以后中国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开始步入正常开展轨道。1979年成立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的教育与研究迅速走向繁荣。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国法制史教材数十种,研究专著一百多种,发表论文数千篇,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法制史研究知名学者。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的学者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绩,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专著,如戴炎辉的?唐律通论?和?唐律各论?、劳政武?论唐明律对官人之优遇?、林咏荣?中国法制史?、王洁卿?中国法律与法制思想?等。4、国外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20世纪初,日本学者浅井虎夫首创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法制史,著有?支那法制史?,此后,仁井田陞〔?唐令拾遗?、?唐宋法律文书的研究?、?支那身份法史?〕、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的原理?〕等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中都取得杰出成就。欧美等国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如美国学者布迪和莫里斯的?中华帝国的法律?等。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1、为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的学习打下根底。2、培养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史为鉴,为中国法制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六、主要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2、张晋藩:?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贺卫方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根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二〕应读书目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布迪、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3、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4、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马小红:?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版。7、杨鸿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何勤华:?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0、范忠信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七、网络资源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教学要点:中国法的起源;夏、商法律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周长龄:?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禹刑?,2、?汤刑?,3、“昏、墨、贼〞。二、简答:1、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2、夏商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3、夏商的刑罚主要有哪些?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中国法律的起源法由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开展而来。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逐渐出现,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原始氏族组织逐步转化为国家组织,由此产生国家和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法的出现。二、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
1、法起源于礼
礼最初是指祭祀用的器皿,后来为祭祀而举行的各种仪式和礼节也称为礼,礼在原始社会逐渐成为人们自觉自愿遵循的习惯。国家形成以后,礼也逐渐由氏族社会的习惯演化为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夏朝法律制度一、“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夏朝统治者从天命神权思想出发,把法律说成是神意的表达,把施行刑罚说成是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指令。?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予今惟恭行天之罚〞。
二、夏朝法律主要内容一、?禹刑?据?左传?记载,夏朝已经出现刑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夏朝为纪念他们的祖先,所以用禹来命名,故称?禹刑?。?禹刑?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二、?甘誓?誓是王在战前所发布的誓词,属于军令性质,夏朝有?甘誓?。?甘誓?是启在讨伐有扈氏前所发布的誓词。启首先宣布了有扈氏的罪状和讨伐有扈氏的正义性,最后要求士兵服从命令,服从命令者在祖先神位前进行奖赏,不服从命令者连同其子一并在土地神面前处杀死。三、“昏、墨、贼〞?左传?引?夏书?:“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晋国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昏: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美名;墨:官吏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指肆无忌惮地杀人。犯以上三种罪,都要被处死。幽闭幽闭图第三节商朝法律制度一、商朝神权法思想的开展商朝继承并开展了夏朝“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商朝统治者把施行刑罚说成是秉承神的意志,奉天罚罪或代天行罚。例如商汤在进攻夏桀前发布的?汤誓?中说:“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商汤以天〔上帝〕在人间的代外表貌出现,将讨伐夏桀说成是代天行罚。二、商朝的法律形式3、?汤誓??汤誓?是商汤在进攻夏桀前发布的誓词,汤命令士兵勇敢作战,依据表现进行赏罚。服从命令者获赏,不服从命令者连同其子一并杀死,决不赦免。4、?汤诰?诰是王公开发布的告示。?汤诰?是商汤发布的告示,主要是说明了商灭夏的正义性。5、?伊训?训是王或宰相发布的训令,?伊训?是商汤死后,宰相伊尹对年幼即位为王的太甲〔商汤之孙〕关于如何治国的告诫。伊尹恐怕太甲不能继承汤的事业,作?伊训?以戒之。三、商朝的刑事法律〔一〕商朝的主要罪名1、不吉不迪:不按正道办事;2、颠越不恭:狂妄放肆、不服从王命令;3、暂遇奸宄:欺骗、奸邪、做坏事。〔一说遇到人就抢劫〕4、不孝?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5、违抗王命“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新邑〞〔?尚书·盘庚?〕。不吉不迪:不按正道办事;颠越不恭:狂妄放肆、不服从王命令;暂遇奸宄:欺骗、奸邪、做坏事。〔一说遇到人就抢劫〕四、商朝司法制度1、司法机构商朝由王掌握最高司法权,重大案件都由王作最后裁决。商朝中央设立司寇,其长官也称司寇。〞地方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吏称为“士〞,基层称为“蒙士。〞甲骨文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教学要点西周法制概况,西周法律主要内容,西周的司法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胡留元、冯卓慧:?长安文物与古代法制?,法律出版社,1989年。2、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吕刑?2、质剂3、傅别4、五听。二、简答题:1、西周的法律形式有哪些?2、西周的主要刑罚。3、西周的婚姻制度。三、论述题:1、西周礼与刑的关系。2、西周刑法的主要原那么。第一节西周法律制度概况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开展1、以德配天〞思想周初统治者从夏、商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天命并非永恒不变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要想得到天命的保佑,必须“以德配天〞。以德配天就是要做到敬天、敬宗、保民。2、明德慎罚
明德就是崇尚德治,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遵守统治秩序。慎罚就是指在实施法律、适用刑罚时要审慎、宽缓,不应该乱罚无罪,乱杀无辜。二、西周的法律形式西周法律形式主要包括礼和刑,此外还有王命以及遗训等。1、周礼周初在周公主持下对夏、商的礼进行整理与改造,周礼包括礼教和礼制两个大方面。礼的许多内容在西周具有法的性质,是西周习惯法重要组成局部。2、?九刑?和?吕刑?〔1〕?九刑??左传?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西周初年制定的刑法,共有九篇,故称?九刑?。〔2〕?吕刑?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根据明德慎罚原那么制订刑书,称为?吕刑?。?尚书?现存?吕刑?篇是对西周中期这次刑法改革的一种记录。3、王命:誓、诰、命、训誓:西周有?泰誓?、?牧誓?、?费誓?等誓词。诰:西周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等。命:王临时发布的命令。西周有?文王之命?。遗训:遗训是西周前代、先王留下的规那么、习惯。三、西周的礼以及礼与刑的关系〔一〕周礼的内容与性质1、周礼的内容周礼内容极为广泛,从国家政治制度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礼的精神和原那么一般可以称为“礼教〞,礼的仪式制度可以称为礼制。2、周礼的性质礼作为整体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为标准,礼的许多标准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但又不限于法。〔二〕礼治的根本原那么1、“亲亲〞亲亲即亲其亲者,指在家庭内部亲人之间相亲相爱,目的是长幼有序,要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亲亲〞是宗法原那么,至亲莫如父,子对父必须尽孝。亲亲目的在于维护父权。
2、“尊尊〞尊尊即尊其尊者,指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要尊敬和服从,目的是尊卑有序,使尊者贵,卑者贱。“尊尊〞是等级原那么,至尊莫如君,臣对君必须
尽忠。尊尊目的在于维护君权。“亲亲〞、“尊尊〞原那么的实质在于强调宗法等级差异,维护父权和君权。〔三〕西周礼与刑的关系2、礼与刑相区别礼和刑的适用范围不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主要是为贵族所制定,礼主要适用于贵族内部,各级贵族的行为主要靠礼来约束和调整。刑主要是为庶人所制定,为防范庶人及其奴隶。第二节西周的刑法制度一、西周的主要罪名1、不孝不友:不孝敬父母和不尊敬兄长。2、寇攘奸宄:即盗窃财物。3、杀越人于货:指杀人并抢劫财物。4、群饮:即聚众饮酒。5、贼、藏、盗、奸:贼,破坏礼法;藏,窝藏罪犯;盗,偷盗;奸,盗人宝物。6、不从王命:违抗王的命令。7、违背誓言:其中违背盟誓要“告而诛之〞。二、西周的刑罚体系三、西周刑法的主要原那么5、宽严适中西周从明德慎罚原那么出发,强调在定罪量刑时遵循不轻不重的原那么,即“中罚。〞第三节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二、契约关系2、傅别西周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即将契约的内容写在契券中间,然后再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当事人各执其一。傅即债券,债券一分为二称为别。一般是债权人持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在如有争议,以原件相合为裁判证据。三、西周的婚姻制度1、西周婚姻制度的根本原那么〔1〕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一夫一妻,指自天子至匹夫庶人只能有一个正妻,除正妻以外,贵族男子根据等级不同还可以有数量不等的嫔、妃、媵、妾等侧室。
〔2〕同姓不婚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因有二:一是近亲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二是通过婚姻使异姓贵族归附,密切与别姓的关系。“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2、婚姻成立的条件首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经过父母同意和媒人撮合,婚姻才能为宗族和社会所成认。其次:经过“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程序。3、解除婚姻的条件与限制丈夫可以用七种理由休弃妻子,称“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丈夫不遗弃妻子,称“三不去〞。即:“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四、西周的继承制度商朝的王位继承实行的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方式。西周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自天子以下至士,各级贵族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所继承的权利也包括财产权。第四节西周时期的司法诉讼制度
二、西周的诉讼制度1、起诉西周刑事诉讼称为“狱〞,民事诉讼称为“讼〞。官府受理诉讼以后,当事人双方应该交纳诉讼费。民事案件交束矢〔一百支箭〕,刑事案件交钧金〔三十斤铜〕。2、审理审理时双方应该到庭。审讯方法采用五听方式:辞听:理屈那么语言表达不清;色听:理屈那么面红;气听:无理那么气喘;耳听:理亏那么反映迟钝;目听:无理那么双目失神。3、判决西周审理案件时需要将判决结果制作成判决书,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称为“成劾〞。按照当时要求,法官要当众宣读判决,称为“读鞫〞。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要求重新审理,称为“乞鞫〞。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教学要点: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经?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参考书目:1、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播送电视出版社,1998年。2、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竹刑?2、?法经?二、简答题:1、?法经?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3、简述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情况1、郑国子产铸刑鼎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2、邓析造?竹刑?郑国大夫邓析私撰刑法,书写于竹简上,称为?竹刑?。公元前501年,邓析被执政驷歂所杀,但?竹刑?被国家认可,具有法律效力。
西周大克鼎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情况3、晋国赵鞅铸刑鼎
晋平公时范宣子曾制定刑书。前513年,赵鞅和荀寅执政,将范宣子所作刑书铸于鼎。这是晋国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三、铸刑鼎引起的争论
郑国子产铸刑鼎之后,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表示不赞成。孔子听说晋国铸刑鼎之后也表示反对。
四、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先后铸刑鼎、公布成文法,打破了旧贵族对司法的垄断,使法律由秘密走向公开,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成文法时代的到来,这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
第二节战国法律制度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律思想1、以法治国商鞅提出君主应该“垂法而治〞、“缘法而治〞。韩非子也提出“治民无常,唯法为治〞。2、法不避权贵与刑无等级法家强调在适用法律时应该贵贱平等,对贵族、官吏和庶人应该一视同仁。商鞅提出壹刑即刑无等级的主张。3、法律公开法家主张法律制定之后应该公之于众,使人人都知法,用法律来标准自己的行为。4、轻罪重刑的重刑主义
重刑轻罪就是要求对轻罪予以重罚,只有重罚轻罪,才能最终实现“以刑去刑〞的目的。二、李悝与?法经?1、李悝在魏国的改革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进行政治和经济、法律方面的改革。一、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开展农业;二、实行平籴法,政府出面平抑粮价;三、公布?法经?,进行法律改革。3、?法经?的地位和影响?法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刑法典,?法经?所确立的体例和结构对后世法典有重要影响。商鞅在?法经?根底上制定秦律。汉初萧何在原?法经?六篇根底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定名?九章律?。
三、商鞅的法制改革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后在秦封于商,号商君,又名商鞅。少年喜好刑名之学,前361年,秦孝下令求贤,商鞅携?法经?自魏国至秦,先后任左庶长、大庶长,最后官至大良造,在秦执政二十一年。前359、350年两次主持变法。〔一〕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法律一般称为“法〞,如?被庐之法?、?仆区法?等。法,古写法为“灋〞,?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因此引申有公平之义。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法字,法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法字在西周主要是去、废之意。灋字的法律含义是春秋以后出现的。律,?易经?:“师出以律〞。?尔雅·释诂?:“律,常也,法也〞。?易经·坎卦?:“律,铨也〞。?唐律疏议?:“律者,训铨,训法也。?易?曰:‘理财正辞,禁人为非曰义’。铨量轻重,依义制律〞。铨即衡量轻重的衡器,律即铨,引申为公平、标准的含义。从刑到法再到律的演变,标志着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刑,着重惩罚;法,不仅要求惩罚,还具有公正、公平;而律那么进一步强调标准的统一。至此,法律的含义才变得全面。2、创立什伍连坐法,奖励告奸。将百姓以五家和十家为单位,分别编为什、伍组织,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九家如果知情而不揭发,那么都要受罚。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百姓如果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粟帛多,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和因懒惰而致贫困的,那么全部没入官府为奴隶。4、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斩一首者爵一级〞,“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二〕商鞅变法的意义首先,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促进了秦国法制的开展和统一,奠定了秦朝法制的根底。其次,商鞅变法也促进了秦国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开展,使秦国由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了根底。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教学要点:秦朝法制概况,秦律的主要内容,秦朝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粟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法律答问?;2、公室告、非公室告;4、城旦、舂;5、鬼薪、白粲。二、简答题: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那些?2、秦朝的劳役刑主要有那些?三、论述题:1、秦朝刑法的主要原那么第一节秦朝法制概况一、秦统一后法制的开展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把秦国原来的法律、法令推行于全国,使“法令由一统〞。另一方面又陆续制定公布了许多新的法律。统一后的秦朝法律包括律、令、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多种形式。2、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1155枚竹简,其中绝大多数是秦国和秦朝的法律文书,包括?语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云梦秦简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法律文书,为研究秦国及秦朝法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朝的法律形式1、律:律是秦朝的根本的法律形式,云梦秦简中发现的秦律名称有三十种。2、令令是皇帝的诏令,属于单行法规,令是对律的补充。3、式秦简中有?封诊式?,是关于刑事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二、秦朝的法律形式三、秦朝法律的主要特点1、刑罚残酷秦律以严酷著称。尽管在秦律中出现了以徒刑和罚金取代肉刑的趋势,但肉刑的适用仍相当广泛。族刑被广泛应用,刑徒的数量相当多,在法律适用上,无辜而受株连,轻罪而获重刑的情况是极为普遍的。2、法网严密,体系繁杂秦法律形式多样,内容比较完备,法网相当细密。有些细琐的小事也在法律中做出规定,细密到烦琐的程度。但秦律缺乏严格的系统性,体系繁杂,缺乏条理,有的法律概念不确切,某些条文互相重复或自相矛盾。第二节秦朝的行政法律标准二、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1、任用官吏的条件?为吏之道?提出官吏须具备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为吏之道?提出“审民能,以任吏〞。官吏还必须通晓法律。秦朝规定,被撤职永不叙用及被处以候、司寇等刑罚的人不得任用为官吏。3、官吏的考核与奖惩秦朝对地方官每年年终进行定期考核,称为“上计〞。郡县长官在年终时将该地区的人口、田地、税收及治安等内容造册上呈中央。秦朝还对具体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吏还进行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最、殿两等,分别给予奖和惩。第三节秦朝的刑事法律4、不敬皇帝罪。?秦律杂抄?:“听命书……不避席立,赀二甲,废〞。5、以古非今罪。秦始皇?焚书令?有“以古非今者族〞的规定。6、非所宜言罪。秦二世曾下令御史,以“非所宜言〞罪逮捕发表言论的诸生。7、妄言罪。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言论。二、秦朝的刑罚制度定杀:将患麻风病的罪犯投入水中淹死。磔:裂其肢体而杀之,也称车裂。坑:活埋。具五刑:先黥、劓,次斩左右趾,再笞杀,复枭首,最后醢骨肉于市。4、劳役刑〔徒刑〕
城旦、舂:城旦指强迫男犯为官府修筑城墙,舂指强迫女犯为官府舂米。鬼薪、白粲:鬼薪是指强迫男犯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迫女犯为宗庙祭祀择米。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强迫男犯到边境地区服役并伺察寇盗;作如司寇,强迫女犯在官府从事杂役。罚作、复作:男子到遥远地区戍守,女子在官府服役。
舂刑5、财产刑财产刑包括三种:一是赀刑,包括赀甲、赀盾,〔罚钱以购置铠甲或盾牌〕,赀徭〔罚犯人服徭役〕;二是赎刑,出钱代替刑罚;三是没收财产。6、耻辱刑髡:剃去犯人的头发、鬓角和胡须。耐:仅剃去犯人的鬓角、胡须。秦朝的耻辱刑多作为徒刑附加刑使用,如秦简中经常出现“髡钳城旦春〞、“耐为鬼薪〞等。三、秦朝刑法的主要原那么4、自首从轻秦律将自首称为“自出〞。秦律有自首减免刑罚的案例。?法律答问?:“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隶臣,或曰赀二甲。〞司寇盗窃一百一十钱,主动自首,如何论处?应耐为隶臣,或罚缴两付铠甲。6、合并论罪秦律规定,对于数罪并发,将数罪合并在一起论刑。?法律答问?:““诬人盗值廿,未断,又有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赃以论〞。第四节秦朝的民事、经济法律标准一、秦朝的民事法律1、所有权秦自商鞅变法时就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同时国家也拥大量的土地、山林等及奴婢。秦朝法律保护土地所有权,秦律中有“盗徙封〞罪名,盗徙封即私自移动田界标志,依律应该赎耐。
2、婚姻与家庭关系〔1〕结婚和离婚需要到官府登记。未经过登记的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不经官府登记认可离婚构成“弃妻不书〞罪。?法律答问?:“‘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亦当论不当?赀二甲。〞译文:休妻而不登记,赀二甲。所休的妻应否也加以论处?应赀二甲。〔2〕不得与他人逃亡之妻为婚。?法律答问?女子甲离夫私逃,男子乙也无通行证而逃亡,结为夫妻,甲没有把私逃的实情告诉乙,过了两年,生了孩子,才告知实情,便没有休弃乙甲,然后被捕获,应如何论处?应黥为城旦舂。〔3〕禁止寡妇弃子而嫁。
二、秦朝的经济法律标准1、有关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定秦朝非重视农业生产,在中央和地方设有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吏,如都田啬夫、田啬夫等。法律要求负责管理农业的官吏随时掌握农业生产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2、有关官营手工业管理的规定?工律?规定,凡制作同一种类的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完全相同,不得参差不齐。?秦律杂抄?规定,官营手工业产品要进行年度评比考查,如果被评下等,罚工师一甲,丞和曹各一盾。为追查产品生产责任,在生产的器物上须刻有制作官署名称和工匠的名字。3、有关市场贸易管理的规定?金布律?规定,出售的商品价格一钱以上必须明码标价。秦律对某些商品和劳动力的价格做了具体规定,例如?司空律?规定了粮食价格是每石三十钱。?工律?规定,市场上使用的各种计量器具,每年必须校正一次。如果超过法定误差,主管官吏要受到处分。
4、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规定?田律?规定,春二月不得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得烧草作肥料,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不准掏取鸟卵,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等。以上禁令直到七月才解除。第五节秦朝的司法制度一、秦朝的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关--廷尉,长官为廷尉。廷尉之下有正和左右监等。廷尉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负责“诏狱〞,即皇帝交办的案件,二是审理地方移来的疑难案件和复核地方判决的案件。在地方由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审判。二、秦朝主要诉讼制度1、诉讼形式秦朝的诉讼形式依据诉讼主体的地位,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由官吏代表官府对罪犯提起诉讼,相当于今日的公诉;二是由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类似今日的自诉。2、“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秦律将自诉案件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公室告是控告他人的杀伤和盗窃行为,对于公室告,官府应该予以受理。“非公室告〞主要指子女控告父母、奴婢控告主人,也包括父母控告子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坚持告诉,那么告者有罪。5、判决和再审案件审理完毕后作出判决,并宣读宣判书〔读鞫〕,如果被告对判决不服,有权要求再审,即“乞鞫〞。第五章汉朝的法律制度教学要点:汉朝法制概况,汉朝刑法的主要内容,汉朝的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日〕大庭修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张建国:?帝制时代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1989年8月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秋冬行刑;2、?九章律?;3、春秋决狱;4、亲亲得相首匿;5、录囚。二、简答题1、汉朝法律形式有那些?2、汉文帝、景帝刑罚改革主要内容。3、汉朝法律儒家化及途径。三、论述1、汉朝刑法主要原那么有那些?第一节汉朝法制概况二、汉朝法律儒家化的开端1、法律儒家化的含义汉代以后法律开始儒家化。“所谓法律儒家化,外表上为明刑弼教,骨子里那么为以礼入法,怎样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订的法律问题〞〔瞿同祖〕。所谓法律的儒家化,实质就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2〕引经注律汉代许多著名儒家经学大师用儒家经典注释法律,使法律条文的内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西汉时杜周和杜延年父子就都曾为律作注,后人分别称为“大杜律〞和“小杜律〞,并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三、汉朝的立法活动1、?九章律?汉朝建立后,萧何奉刘邦之命,参照秦律,制定?九章律?。?九章律?就是在?法经?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和具律六篇的根底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3篇,故称?九章律?。?九章律?是两汉的根本法律。四、汉朝的法律形式包括?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亡律?、?收律?、?杂律?、?钱律?、?置吏律?、?均输律?、?传食律?、?田律?、?□市律?、?行书律?、?复律?、?赐律?、?户律?、?效律?、?傅律?、?置后律?、?爵律?、?兴律?、?徭律?、?金布律?、?秩律?和?史律?。2、令令是皇帝随时公布的单行法规。“天子诏书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汉代令的数量非常多,宣帝时编成令甲、令乙、令丙,仅令甲就有三百篇。3、科科是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高祖有宁告之科,宁告之科是关于大臣休假规定。4、比比是指可以用来作为比照断案的典型案例,也叫决事比。相当于秦时廷行事。第二节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笞刑:用小竹板击打背部。罚金:顾山:适用于犯徒罪的女子。即令女徒放还家中,每月交纳三百钱,由官府雇人从事劳作,以赎抵其应服刑罚。2、汉文帝废除肉刑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文帝被缇萦上书所打动,认为肉刑“断肢体、刻肌肤〞是不德,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用其他刑罚代替肉刑。改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斩左趾为笞五百,改斩右趾为弃市。缇萦救父缇萦救父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正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缇萦救父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夫刑至断支休,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3、汉景帝改革笞刑前156年,汉景帝下令改笞五百为三百,笞三百为笞二百。前144年,汉景帝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笞一百;同时又制定?箠令?,标准笞刑的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并规定施刑时中途不得换人。二、汉朝主要罪名〔4〕矫制、矫诏:传达皇帝制诏有篡改的行为。轻者免官、重者腰斩、弃市。
〔5〕废格诏令。不执行皇帝的诏令或阻止他人执行皇帝诏令的行为。
〔6〕僭越:亦称“僭制〞。即臣下使用皇帝的仪仗、服饰、舆乘等。三、汉朝刑法的主要原那么第三节汉朝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2、官吏管理制度〔1〕官吏选任察举:由公卿和郡守向中央举荐人才,考察合格后,授予相应的官职。征召:皇帝直接任用某些有德高望重者或有才学之士为官或备参谋。辟除: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州郡长官自行聘请任用下属官吏。任子:二千石以上官吏,任满三年可保举一子为官。〔2〕官吏的考核汉承秦制,利用上计制度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依据上计的成绩分别进行奖惩。二、民事法律制度2、婚姻与继承制度汉朝婚姻制度与西周根本相同。两汉贵族的爵位仍实行嫡长继承制。汉律中有非正罪,非嫡子继承爵位应免为庶人。汉朝财产继承开始采用诸子均分制。汉初大臣陆贾有五子,“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同时也出现遗嘱继承。三、经济制度1、赋税立法〔1〕田租:即田赋,十五税一,征收实物。〔2〕口赋与算赋:即人头税。三岁〔元帝改为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纳二十钱,为口赋;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为一算,为算赋。第四节汉朝的司法制度一、汉朝的司法机构廷尉是最高司法机关,廷尉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诏狱,同时审理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从汉武帝开始,为了限制相权,赋予尚书以司法审判权。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也可以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地方仍以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审判。二、汉朝的诉讼审判制度3、审理和判决鞫狱:经过审讯获得口供,三日后再行重审,复审无异后便进行判决。读鞫:向被告人宣读判词。乞鞫:被告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司法机关请求复审。6、录囚制度录囚是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已决囚犯的审理,以便发现冤狱、随时平反的一种制度,亦称“录囚徒〞。录囚最初是刺史的专职,后郡守也须录囚。有时皇帝也亲自录囚或不定期派大臣去各地录囚。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教学要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概况,法律内容的开展变化,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邓弈琦:?北朝法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新律?;2、?晋律?;3、?北齐律?;4、重罪十条。二、简答题1、魏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的变化。2、?北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3、魏晋南北朝刑罚制度的变化。4、魏晋南北朝诉讼制度的开展变化。三、论述1、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概况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活动〔一〕曹魏立法活动1、?新律?的制定魏明帝即位后,诏令陈群、刘劭等人在汉律根底上制定?新律?18篇,太和三年〔229年〕颁行。同时公布?州郡令?、?尚书官令?、?军中令?,连同?新律?,共计180多篇。2、?新律?的特点第一,律成为单纯的刑法典。第二,法典体例更加科学。?新律?将汉?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起总那么作用。第三,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载入法典,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二〕西晋立法活动1、?晋律?的制定曹魏末年司马炎辅政时,命贾充、杜预等14位儒臣修订法律,晋武帝晋泰始三年〔267年〕修成?晋律?共20篇620条。此外,西晋还制定?晋令?四十篇,?晋故事?三十卷,以及?户调式?等。2、?晋律?主要特点第一,体例严谨、结构更合理。将新律?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扩大总那么的内容和范围。第二,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那么,纳礼入律,礼律进一步融合。设立杂抵罪,使贵族、官员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第三,由于律学兴旺,法律概念更加标准。〔三〕南朝立法活动1、?梁律?梁朝武帝时,蔡法度、王亮、沈约等人在王植律注根底上制定?梁律?二十篇。另修订?梁令?三十卷、?梁科?三十卷。2、?陈律?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命人修订律令,撰成?陈律?三十卷、?陈令?四十卷。〔四〕北朝立法活动1、?北魏律??北魏律?是在孝文帝太和十年〔495年〕最后修订完毕,共有20篇。?北魏律?是根据汉律、参酌魏、晋律而制定的著名法典,礼法进一步融合,在当时占有重要的地位。2、?麟趾格?东魏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命群臣制定新法,“以格代科〞,因新格议定于麟趾殿,故称?麟趾格?。格成为一种新的法律形式。3、?北齐律?〔1〕?北齐律?的制定?北齐律?历经15年,于齐武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共有?名例?、?禁卫?、?婚户?等12篇,949条。?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名,是当时具有最高水准的法典。〔2〕?北齐律?的特点:第一,篇章体例更加合理。将?晋律?的刑名、法例两篇合并为?名例?作为总那么,其余十一篇为分那么。这一体例被唐宋明清法典所沿用。第二,在内容上,规定了“重罪十条〞,确立了杖、鞭、徒、流、死五刑制度。4、西魏?大统式?西魏大统十年〔公元545年〕,苏绰在西魏前后公布的三十六条制的根底上撰?大统式?五卷,颁行天下。5、北周?大律?周武帝保定3年〔563年〕命廷尉赵肃等仿照?尚书·大诰?和?周礼?的体例,制定?大律?25篇。?大律?与?北齐律?相比,“繁而不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形式的变化1、律、令界限的区分秦汉朝时律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从魏晋以后,律成为单纯的刑法典,令成为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法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2、格的出现格源于汉代的科,北魏“以格代科〞,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东魏曾制定?麟趾格?。3、式的出现西晋时式成为新的法律形式,西晋有?户调式?。西魏编有?大统式?,是综合性的法律标准。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的主要成就1、法律形式日趋标准。律、令界限有了明确的区分,逐渐形成了以律、令、格、式为主的法律体系;2、篇章体例的设置日趋科学,逐步形成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那么、其余篇章为分那么的体例。
第二节法律内容的主要开展变化一、贵族官吏法律特权的正式确立1、“八议〞入律
曹魏?新律?中首次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凡属上述八种人犯死罪时,由司法机关上奏皇帝,由皇帝召集大臣议罪,最后由皇帝裁决。二、准五服以制罪原那么亲属间相盗,刑罚轻于常人,凡服制愈近,处分愈轻。亲属间相奸,刑罚重于常人,服制愈近,处分愈重。“准五服以制罪〞原那么确实立,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斩衰(cui):服丧期三年,丧服〔衣裳〕材料用白色至粗生麻布,不缝衣旁及下边。古礼子为父、妻为夫、嫡孙祖父母承重服斩衰三年。明太祖以父母之恩相同,洪武七年〔1374年〕立为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相沿至清。。斩衰齐衰(zicui):丧服材料用稍粗生麻布,其丧服四缘及袖口缝边,故称齐衰。齐衰分齐衰杖期〔一年,夫为妻〕、齐衰不杖期〔一年,不执杖。祖为嫡孙、父母为嫡长子、侄为伯叔父母即父之亲兄弟及妻、为己之兄弟及侄、孙为祖父母〕、齐衰五月〔曾孙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玄孙为高祖父母〕四等。齐衰大功:服丧期九个月,丧服材料用粗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的服饰所用的麻布为细。祖为众孙、父母为子之妻、妻为夫之祖父母、为出嫁之姑及姊妹、出嫁女子为本宗伯叔父母及本宗兄弟和本宗姑及姊妹等服大功丧服。小功:服丧期五个月,丧服材料用稍粗熟麻布做成。为本宗的伯叔祖父母〔祖之亲兄弟及妻〕、堂伯叔父母〔父之堂兄弟及妻〕、已经出嫁的堂姊妹、再从兄弟、未出嫁的从祖姑母和堂姑母、兄弟之妻、祖为嫡孙之妻、外祖父母等服小功丧服。小功缌麻:服丧期三个月,丧服用细熟麻布制成。祖为众孙之妻,曾祖父母为曾孙,为族曾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为妻之父母服丧者服缌麻服。三、存留养亲制度?北魏律?规定,独生子如果犯死罪,祖父母或父母在七十以上,由司法机关请求皇帝免其死刑;独生子如果犯流罪,那么以鞭或笞刑代替流刑,留在家侍奉祖父母和父母。祖父母或父母去世后再执行流刑。四、重罪十条的出现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刑罚制度的变化3、新的五刑制度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种类逐渐减少,在北齐、北周时,确立了由死刑、流刑、徒刑、鞭刑、杖刑组成的新五刑制度。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变化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其下有丞、正、监、平等。北周改廷尉为秋官大司寇。从南朝宋开始,在尚书省下设置都官尚书掌管司法行政事务。都官尚书就是隋唐时期刑部的前身。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诉讼制度的开展1、死刑奏闻复核制度确实立魏明帝规定,廷尉及天下狱官,对要求恩赦的死刑囚犯,要及时奏闻皇帝;南朝宋也规定凡死刑必须先上报朝廷,北魏律规定,各地死刑一律上报奏谳朝廷,由皇帝亲自过问,无疑问和无冤屈者才能执行。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教学要点:隋、唐立法概况,?唐律?的主要内容,唐朝司法诉讼制度。主要参考书目:1、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2、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复习思考题5、?唐律?关于公罪与私罪的区分。6、?唐律?关于离婚的规定。7、?唐律?关于告诉的规定。三、论述题:1、分析?唐律?中“十恶〞罪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试述?唐律?中贵族官吏的法律特权。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一、隋朝立法活动1、?开皇律?的制定公元581年隋文帝命高熲等制定隋律,同年十月颁行天下。开皇3年〔583〕又命苏威等人进行修订,共12篇、500条。?开皇律?继承了?北齐律?篇章体例,共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开皇律?中的?名例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六篇篇名直接采自?北齐律?。另外,如改?北齐律?的?禁卫?为?卫禁?,改?婚户?为?户婚?,改?违制?为?职制?,改?厩牧?为?厩库?,分?捕断?为?捕亡?和?断狱?,删除了?北齐律?的?毁损?。2、?大业律?的制定隋炀帝即位后命人对?开皇律?进行删修,大业三年〔607年〕完成,修订后的律称为?大业律?。?大业律?十八篇,500条。在内容上,删除十恶之条,对二百多条罪名减轻了刑罚。?大业律?公布后,并没有真正实行。二、?开皇律?主要内容1、确定新的五刑制度死刑:绞、斩;流刑:一千、一千五百、二千里;徒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斩刑清代斩刑西方断头台绞刑杖刑女子受杖刑图古代朝鲜笞刑三、?开皇律?的地位与影响首先,?开皇律?继承了?北齐律?所创立的体例,同时?开皇律?所确立的体例和十二篇篇名被?唐律?和?宋刑统?所沿用。其次,?开皇律?所确立的笞、杖、徒、流、死新的五刑制度和十恶等许多内容被唐、宋、元、明、清各代所沿用。第二节唐朝立法概况一、唐朝立法指导思想1、“德主刑辅〞、礼法并用2、立法务在宽简3、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二、唐朝主要立法活动1、?唐律?的修订〔1〕?武德律?武德元年〔618年〕,高祖命刘文静等定律令,武德七年〔624年〕修成?武德律?。?武德律?根本上是?开皇律?的翻版,只是增加了五十三条格。〔2〕?贞观律??贞观律?是太宗贞观11年〔637年〕在?武德律?根底上修定而成,共12篇,500条。?贞观律?的变化主要有:增设加役流;缩小反逆缘坐处死的范围;确定死刑复奏等断。〔3〕?永徽律疏?永徽二年〔651年〕由长孙无忌等人修订。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奉命撰成律疏三十卷。这就是?永徽律疏?,?唐律?最后定型。2、?唐六典?的制定开元10年〔722年〕唐玄宗命陆坚仿效?周礼?的体例修撰唐六典,开元26年〔736年〕在宰相李林甫主持下编纂完毕,是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共30卷,以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名称作为篇目,详细记载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品级及职掌等。3、?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命大臣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格、敕、令、式,编成?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也称?刑法统类?。三、唐朝的法律形式1、律律是唐朝的刑法典。?唐律?是指高宗永徽年间所制定的?永徽律疏?,即现在所称的?唐律疏议?。2、令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行政法规,唐朝有?武德令?、?贞观令?、?永徽令?和?开元令?等。3、格格是皇帝针对某一具体事项随时发布的制敕,经过整理汇编而成的具有普遍长久法律效力的特别法规。4、式式是国家中央机关各部门的办事细那么和公文程式,属于行政法规。令、式和格是对国家各项制度的正面规定,律是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的刑罚制裁。“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
第三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唐朝的刑罚制度1、死刑:绞、斩。五品以上犯死罪那么赐死于家。2、流刑: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各居作一年;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三年。流刑服役期满后在流放之地编入户籍,成为当地百姓。3、徒刑: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4、杖刑:自杖六十至一百。击打部位是腿、背和臀。5、笞刑:五等,自笞十至五十。击打部位是腿、臀。二、?唐律?中的主要罪名〔4〕不义:包括亲事、帐内杀本属府主;百姓杀刺史、县令;学生杀受业老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妻子闻夫丧匿不举哀,假设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5〕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及与父祖之妾通奸。2、杀人罪〔1〕谋杀:指二人以上共同预谋杀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蓄谋杀人也可以构成谋杀。“谋杀者,谓二人以上,假设事已彰露,欲杀不虚,虽独一人,亦同谋法。〞。谋杀人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2〕故杀:指没有预谋、临时起意的成心杀人行为。“非因斗争、无事而杀,是名故杀。〞“以刃及故杀人者,斩。〞〔3〕斗杀:指因斗殴而致人死亡人行为。“诸斗殴杀人者,绞。〞疏议:“斗殴者,元无杀心,因相斗殴而杀人者,绞。〞
〔4〕误杀:指斗殴中误杀旁人。“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5〕戏杀:指在嬉戏时误杀对方。“戏杀伤人者,谓以力共戏,因而杀伤人者。〞。戏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二等。〔6〕过失杀:指因意外而杀人。“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依其状,以赎论。〞注:“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共举重物,力所不制;假设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属,皆是。〞3、奸罪〔1〕和奸与强奸?唐律?中奸罪分为和奸与强奸。和奸,即通奸。“和奸,谓彼此和同者。〞和奸中男女刑罚相同,强奸加和奸罪一等,强奸罪中妇女无罪。?唐律?第410条规定:“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强者,各加一等。〞第415条:“强者,妇女不坐。〞〔2〕亲属相奸?唐律?规定,亲属间相奸,刑罚加重。第411条:“诸奸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假设妻前夫之女及同母异父姊妹者,徒三年;强者,流二千里;折伤者,绞。妾,减一等。〞第413条:“诸奸父祖妾〔注:谓曾经有父祖子者〕、伯叔母、姑、姊妹、子孙之妇、兄弟之女者,绞。即奸父祖所幸婢,减二等。〞〔3〕良贱相奸贱民奸良人妇女,刑罚加重;良人奸贱民妇女,刑罚减轻。?唐律?第410条:“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各加一等。即奸官私婢者,杖九十〔注:奴奸婢,亦同〕;奸他人部曲妻,杂户、官户妇女者,杖一百。〞第414条:“诸奴奸良人者,徒二年半;强者,流;折伤者,绞。〞〔4〕监临主守于监守内奸良人监临主守于监守内奸良人,加奸罪一等。?唐律?第416条:“诸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奸者〔谓犯良人〕,加奸罪一等。〞疏议:“监临主守之人,于所监守内奸良人,加凡奸一等,故注云‘谓犯良人’。假设奸无夫妇女,徒二年;奸有夫妇女,徒二年半。〞2、窃盗:“潜形隐面而取〔财〕〞。窃盗不得财笞五十,得财者一尺杖六十,一匹加一等;五匹徒一年,五匹加一等,五十匹加役流。监临主守自盗,加凡盗二等,三十匹绞。3、监临主司受财枉法:指监临主司“受人财而为曲法处断者。〞监临主司指各部门长官、判官和主守仓库等官吏。“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4、受财不枉法:监临主司不枉法指“虽受有事人财,判断不为曲法。〞监临主司受财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5、受所监临:指“监临之官,不因公事而受监临内财物。〞监临官受所监临内财物者,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五十匹流二千里。6、坐赃:指“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坐赃一尺笞二十,二匹加一等,十匹徒一年,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三、唐朝刑法适用的主要原那么1、刑罚适用上的等级差异原那么〔1〕贵族官吏的法律特权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以上八种人犯死罪,应奏请皇帝,由皇帝召集七品以上大臣议罪,最后由皇帝裁决。犯流以下罪减一等量刑。犯十恶者不用此律。上请:五品以上官吏和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及应议者期亲以上犯死罪,直接奏请皇帝裁决;流以下减一等。犯十恶、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者,不在请、减之列。减:七品以上官吏及官爵五品以上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减一等量刑。官当:九品以上官吏犯徒、流罪都可以用免官抵罪。私罪:五品以上一官当徒刑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刑一年;公罪各加一年当。流刑三等都可以折合徒刑四年。赎:应议、请、减之人和九品以上官吏以及七品以上官吏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允许以铜赎刑。
〔2〕良贱相犯同罪异罚原那么良人指有人身自由并在官府登记户籍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贱民是没有人身自由或没有完全人身自由的人,包括奴婢、部曲、官户、杂户、乐户、太常音声人等。其中奴婢律比畜产。良贱相犯,实行同罪异罚原那么,即良人量刑轻而贱民量刑重。第四节唐朝民事法律制度2、借贷契约唐朝法律禁止高利借贷。债务人到期不归还债务要受到刑事处分。?杂令?规定,债务人没有能力归还债务的,可以用劳务充抵债务。?唐律?规定,债务人到期不归还债务,债权人有权扣押债务人的财产。3、租佃契约从出土的唐代文书看,租佃契约一般都明确规定承租人的义务、地租的数量、交租的期限等内容,尤其还规定了收租的担保方式。二、婚姻法律制度1、根本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唐律?禁止重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禁止以妻为妾和以妾为妻。2、婚姻成立的条件〔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订立婚书和交付聘财。3、对结婚的限制〔1〕同姓不婚、亲族不婚。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亲为婚,以奸罪论。〔2〕严禁良人与贱民之间通婚。〔3〕州县官人在任期内不得娶部内妇女为妻妾。〔2〕义绝义绝指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亲属有辱骂、殴打、杀害等行为以及双方亲属间有杀害行为。犯义绝而不离者,徒一年。〔3〕和离和离指夫妻因感情破裂而协议离婚。“假设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三、唐朝的继承法律制度1、爵位的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爵位首先由嫡长子继承,嫡子去世或有罪及有疾病,立嫡孙;无嫡孙,立嫡长子的同母弟;只有无嫡子时才立庶子。2、财产的继承——诸子均分制?户令?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产,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兄弟俱亡,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别与聘财〞。如果被继承人没有子孙〔户绝〕,去世后其财产由女儿继承。第五节?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唐律?的主要特点1、依礼制律,礼法合一
首先:?唐律?总的精神在于贯彻三纲原那么,以维护皇权为重点,维护父权和夫权,将封建纲常直接法律化,“十恶〞的立法依据完全是封建纲常伦理。第二,维护等级差异原那么。儒家的礼强调贵贱有别,亲疏有分。?唐律?规定贵族官僚享有种种法律特权,良贱同罪异刑、亲属间准五服以制罪等都表达了儒家思想主张。第三:?唐律?在?疏议?中,引用儒家经典充分阐发封建礼教的“义理〞,使儒家所倡导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封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2、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唐律?篇目和条文简明清晰,十二篇五百条。刑罚也比前代法典大为减轻,笞、杖、徒、流、死五刑均无附加刑,死刑仅绞、斩两等,无汉代弃市、腰斩等刑和宋以后凌迟刑。二、?唐律?的历史地位第一,?唐律?对后世立法有重大影响。?唐律?502条被宋朝的?宋刑统?几乎完全采纳,?大明律?和?大清律?都采纳了?唐律?的许多内容。总之,?唐律?是我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二,?唐律?对古代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重要的影响日本公元701年公布的?大宝律令?篇目与?唐律?完全相同,内容也根本相同;古代高丽法律的绝大局部内容也沿袭?唐律?;?唐律?对古代越南法律也有一定影响。第六节唐朝的司法制度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审判与复核活动。三司推事:唐中期以后,中央遇有重大和疑难案件,由大理卿、刑部侍郎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地方遇有疑难案件,由大理评事、刑部员外郎和监察御史共同审理。这种制度称为三司推事。二、唐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1、诉讼形式:告诉、揭发和举劾2、诉讼程序:凡告诉,必须自下而上逐级进行,禁止越级告诉。
4、民事案件受理时间的限制刑事案件随时受理,但是唐代?杂令?规定,从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诉讼。其余时间不予受理。〔二〕审判制度1、回避制度唐代首次规定了法官回避制度:“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唐六典?〕3、判决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法官断狱时必须完整地引用律、令、格、式的正文,皇帝临时用制敕断罪的案例,法官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4、上诉程序唐代规定,对于徒以上罪,如果被告对原审判决不服,可以要求重新审理。如果原审机关不予改正,被告可以逐级上诉。唐代受理上诉的机构有三级,即尚书省、三司和皇帝。尚书省由左右丞审理,如果对尚书省的处理结果仍不服,可以向三司陈诉。唐代规定,中书舍人、给事中和侍御史在朝堂值班,受理冤狱,称为三司受事。对三司的处理仍不满意,可以直接向皇帝申诉。向皇帝申诉的途径:上表、击登闻鼓或者立肺石下、邀车驾。〔三〕死刑的执行1、死刑复奏制度。?唐律?规定,执行死刑前必须向皇帝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后第三日才可以行刑。2、秋冬行刑制度。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执行死刑,立春以后、秋分以前不得执行死刑。3、孕妇犯死罪,产后百日行刑。第八章宋元法律制度教学要点:宋朝立法概况,宋朝法律主要内容,宋朝司法制度,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主要参考书目:1、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宋刑统?2、编敕3、?大元通制?二、简答题:1、宋朝的法律形式。2、宋朝刑罚制度的开展变化。3、宋朝诉讼制度的特点。三、论述题:1、元朝法制的特点。第一节宋朝的法律制度一、宋朝立法概况1、?宋刑统?〔1〕?宋刑统?的制定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命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主持制定?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分为三十卷。宋太祖下诏由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刷的法典。〔2〕?宋刑统?的特点:首先,将法典内容502条律文分为213门。其次,在正文后附有相关的敕、令、格、式177条,作为律的补充。另外增加“起请〞32条。第三,删去原来?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局部。2、编敕编敕是宋朝重要的立法活动,编敕就是对皇帝公布的敕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汇编,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宋神宗时规定,“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后来甚至出现了以敕代律的现象。3、编例编例就是由将例加以整理汇编,使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例即断例,是大理寺审结的典型案例。仁宗时有?庆历断例?,神宗时有?熙宁法寺断例?、?元丰断例?,哲宗时有?元符刑名断例?,高宗时有?绍兴刑名疑难断例?。4、条法事类条法事类出现于南宋孝宗时,所谓条法事类,是以“事类〞即公事性质为标准,将敕、令、格、式等分门别类进行编篡的法规大全。现有?庆元条法事类?残本流传至今。5、令、格、式宋朝仍有令、格、式。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行政法规,式是中央各机构的办事细那么,宋代格是定量性的法规,规定如何实施令所确定的事项。例如?给赐令?规定:“诸军请官马而无鞍辔者,官以给钱〞。?给赐格?:“诸军请官马而无鞍辔,每副钱一贯三百文〞。6、特别法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特别刑事法规,以惩治盗贼的特别刑事法规为突出代表。如仁宗时有?窝藏重法?,英宗时有?重法地法?,神宗时有?盗贼重法?,哲宗时有?妻孥编管法?等。二、宋朝法律内容的主要开展变化〔一〕行政法律标准1、行政机构的变化〔1〕二府三司体制确实立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行政,长官为枢密使;三司掌管财政赋税,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2〕地方行政体制宋朝地方为路、州、县三级。路的常设机构有:经略安抚使司,掌军事;转运使司,掌财赋;提点刑狱司,掌司法;提举常平司,掌赈灾、义仓。路以下为州、府,分别设知州、知府。知州之下有通判。州、府下设县,长官为县令或知县。
2、官吏选任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唐朝科举制度正式建立。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称常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是明经、进士;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由京师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根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宋代的科举和唐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朝以进士科为常科。从宋太祖开始在州试和省试之上又增加了殿试。从英宗时起科举考试定为三年一次,以后成为定制。为了减少作弊,宋朝创造了“糊名〞、“誊录〞制度,建立了锁院制度。宋朝扩大录取名额,考生一经录取即可任官,不必再经吏部加试。
3、职官考课制度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考核在京朝官及地方高级官员,考课院负责考核各官府幕僚及州县级官员。宋朝实行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制度,三考而任满,根据考绩结果予以升迁或降职。〔二〕宋朝刑法的变化其次,实行“重法地〞制度。所谓“重法地〞制度,就是对特定地区的窝藏盗贼者加重处分。仁宗嘉祐6年〔1061年〕“命开封诸府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即制定“窝藏重法〞,将都城开封府所属三县定为重法地,对于这些地区的窝藏盗贼者一律加重处分。英宗时,重法地扩大到曹、濮、澶、滑等州。第三,没收家产和株连妻、子熙宁4年〔1071年〕?盗贼重法?规定,劫盗死罪要没收家产以赏告者,并且株连妻及子。“凡劫盗罪当死者,藉其家资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表……凡囊橐之家,劫盗死罪,情重者斩,余皆配远恶地,籍其家赀之半为赏。〞此外还规定“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以重法论。〞2、刑罚制度的变化宋朝在笞、杖、徒、流、死五刑外又创立了折杖法、刺配刑和凌迟刑。〔1〕折杖法:宋太祖时创立,就是用决脊杖来代替徒刑和流刑,用决臀杖代替笞刑和杖刑。流刑:流刑三等分别折脊杖十七、十八和二十,各配役一年。加役流折脊杖二十、配役三年。
徒刑分别折脊杖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和二十。杖后释放。杖刑分别折臀杖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和二十。笞刑:笞十、二十折臀杖七,三十折臀杖八,笞四十、五十折臀杖十。
〔2〕刺配刑的出现刺配刑就是将杖脊、刺字和配役三种刑罚同时施加于一人。刺配刑原是宽宥死刑之刑,宋朝为了弥补折杖法的缺陷,开始广泛使用刺配刑,成为比唐朝的加役流更重的刑罚。刺字有刺面、刺背和刺额之分,有刺字和刺其他符号的区别。配役有军役和劳役之分。刺配刑的服役年限没有定制,一般刺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