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等相关知识并对文章前两段进行了文意梳理和深入探究。回忆所学知识:1.介绍王安石及司马光。2.简单介绍王安石在信中是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的。复习导入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上策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宾前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罢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事了。知识补充盘庚之迁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深入探究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深入探究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变法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皇上)④“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深入探究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深入探究坚持变法,义无反顾。(1)“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就是说皇上要变法,不管有多少人攻击,自己也要全力顶住。(2)以盘庚迁都“度义而后动”,不以“怨者多”而改变计划的故事,表明自己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更进一步表明在变法问题上,自己决不后悔,决不后退!深入探究分析原因态度坚决

措辞委婉第三段层次梳理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3、以退为进反驳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第四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不胜

疏通文意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深入探究驳论特色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名实相符的原则新法的实际情况

盘庚迁殷3、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主题思想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2.论证方法多样。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写作特色一、交代写信的缘由二、驳斥谬论三、分析原因四、结束语:书信常规的结尾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指出现状坚持改革表明态度态度坚决

坚持原则课堂小结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抨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展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拓展延伸《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拓展延伸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

拓展延伸文言知识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2.于反复不宜卤莽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卤”通“鲁”,粗鲁“辨”通“辩”,辩解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多次重复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4.故今具道所以

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古义:谦词,用于自称,我。

今义:指小或少古义:

……的原因(理由)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膏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办事。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3、胥怨者,民也(......者,......也

表判断)(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也”表判断)

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5、受命于人主6、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于朝廷”作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句)

(“何为”应为“为何”宾语前置句)

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7、至于怨诽之多8、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被动句)

(“多”作“怨诽”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陈述句。当堂检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B.书,我国古代书信的总称,又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属于应用文一类。《文心雕龙·书记》云“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这说明书信的写作目的是出于某种需要跟特定的交际对象交流,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赞成。C.“答”是“回答”之意。“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D.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逐条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责,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解析:“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不正确。本文反驳的是强加于新法的各种罪名,针对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思想,而非司马光一人。当堂检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2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B.作者从新法的决策、制定与推行、实施目的、排斥的对象等多方面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辩驳。C.作者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时,守中有攻,间接地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错误。D.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解析:D项,“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说法有误。由“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因为这种行为(变法)合理,无须后悔,所以不顾忌别人反对。当堂检测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不叫“拒谏”。(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的各种指责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当堂检测辟邪说难壬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