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当代国际贸易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国际分工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世界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国际服务贸易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关税措施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童非关税壁垒措施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出口促讲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世界贸易组织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四章世界主要贸易国家、集团的对外贸易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n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
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
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包括货物与服
务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狭义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则不把服务贸易包括在内。
2.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U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
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
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值相比较,
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更准确地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变动情况。
3.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一个国家(地区)记录和编制进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
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凡进入本国国境的
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出口。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
计进出口的标准。
总贸易和专门贸易说明的是不同的问题。前者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后者说明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具有的意义。
4.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与
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
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
差以负数表示。
5.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阂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其中,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结构是指货物、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
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对
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6.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世界贸易地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地,从而表
对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世界出口或进口贸悯°
明•国和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对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的出口或进口贸易额(货物或服务)1f)no
对外贸易地位整个世界贸易额(世物或服务)°
对外贸易地位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
7.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为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
(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为对外贸易额(包括货物贸易与
服务贸易)总依存度、货物贸易依存度和服务贸易依存度三种形式。
对外贸易系数为:
(进口额+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xl00%
Z=(X-M)/GDPxlOO%
计算公式为:
其中:Z表示对外贸易系数,X表示出M总额,M表示进口总额。
出口贸易额(货物出口或服身出口或两者相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xlOO%
出口贸易系数为:
Zx=XGDPxlOO%
计算公式为:
其中:z*为出口贸易系数。
8.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贸易、净出口与净进口贸易
按货物移动方向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
贸易、净出口与净进口贸易。
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不
属于外销的货物则不算。
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购进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列入进口贸易或输入
贸易。同样,不属于内销的货物不算。
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
丙国来说,称为过境贸易。
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
入时,称为复进口。
净出口与净进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
值,叫净出口;反之,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值,叫净进口。
9.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按贸易有无第三者参加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货物从生产国直接卖给消
费国,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生
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
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角度来看,既是转口贸易,又称中
转贸易。
10.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与邮购贸易
按运输方式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与邮购贸易。
海运贸易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陆运贸易是指通过陆上各种交通工具(火车与汽车等)运输商品的行为。
空运贸易是指通过航空器具运送货物的行为。
多式联运贸易是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行为。
邮购贸易是指通过邮政系统进行的贸易。
1.2课后习题详解
何谓国际贸易?
答: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
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
国际贸易课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1)国际贸易课研究的对象
国际贸易课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
交换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国际贸易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探讨了国际分工形
成的原因和分工的依据,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20世纪以来瑞典经济学家赫
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国
际分工、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②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和组织
对外贸易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
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在帝
国主义时期,出现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各国采
取了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概括地说有四个字:奖出限入。它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奖励出口的措施;另一方面是限制进口的措施,如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等。
③当代世界和主要贸易国家、集团的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贸易的主体,也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
市场,在各种国际贸易机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以独立国家
身份出现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南北
对话与南南合作,改善了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答: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包括如下几项:
(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
)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疾。
(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由各国(
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3)对外贸易值。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金额。
(4)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
(5)总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
,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出口。在
总出口中既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又包括未经加工的进口货物的出口。
(6)专门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
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7)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货
物与服务)总值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
(8)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
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在•国总进出口
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9)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地、进口货
物和服务的来源地,从而表明一国和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10)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
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11)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
易或输出贸易。
(12)进口贸易。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购进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列
入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
(13)过境贸易。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
属于丙国居民,对两国来说,称为过境贸易。
(14)复出口和复进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输出国外
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称为复进口。
(15)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是指一国在某种货物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
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出口;反之,进口量和值大于出口量和值,称为净
进口。
(16)直接贸易。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直接卖、买货物的行为。
(17)间接贸易。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商人进行贸易的行
为。
(18)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
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19)海运贸易。海运贸易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
主要的运输方式。当前,世界贸易中的货物有2/3以上是通过海运进行的。
(20)陆运贸易。陆运贸易是指通过陆上各种交通工具(火车与汽车等)运输商品的行为
,它经常发生在各大洲内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
(21)空运贸易。空运贸易是指通过航空器具运送货物的行为,它适合鲜活食品、贵重物
品和急需商品的运送。
(22)多式联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是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行为。国
际物流“革命”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
(23)邮购贸易。邮购贸易是指通过邮政系统进行的贸易。它适宜于样品传递和数量不多
的个人购买等。
第二章当代国际贸易
2.1复习笔记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产生的产生
(I)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
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
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2)出现了政治实体、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日趋瓦解。在奴隶社会
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形成了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超出国界,产生了对外贸易。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外贸易的
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的。
2.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外贸易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有着本质的联系。
(1)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对外贸易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原
始积累。对外贸易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
资本与市场。而它们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本条件。
(2)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①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因为通过对外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规
模经济利益;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就地设厂,提高利润率。
②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国家
的生产需要国外市场。二战后,垄断组织通过大规模建立跨国公司的办法去占领国外市场
,并把整个世界看作是自己的市场。
③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各部门的
产品价值实现和实物形态补偿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对外贸易可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
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对外贸易还有助于实物
形态的补偿,从而促进产品的实现。
④对外贸易促进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外贸易刺激着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对外
贸易给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国际贸易,普及了科学技术,带动了
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
3.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
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肩负着完成社会主义根本
任务的重任。
(2)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符合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
加离不开对外开放。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迅速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
易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分工的深化和交换的扩大。这种扩大不仅使国内各地区、
各部门及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而且必然超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参与国际交
换。
(5)参加国际分工的需要
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联系的基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分工,能
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分工越要扩大,越需要参
加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世纪〜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也是新航线发现
和世界市场开始产生的时期。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大工业的建立后,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产品大大增加,国际分
工开始形成。同时,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工具的巨大发展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
发展。
(1)国际贸易的趋势。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建立,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大,引起了国际
贸易额的迅速增长。
(2)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本时期,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地位
,欧洲国家进一步推行殖民政策,广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变成了殖民地。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首先,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的贸易迅速
增长;其次,谷物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最后,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在国际贸易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4)国际贸易组织形式的变化。16、17世纪垄断殖民地贸易的特权公司在18世纪末已被
取消。代之而兴起的是19世纪开始盛行的贸易商行和股份公司。19世纪后半期交易所业
务也很兴旺,出现了许多专业交易所。
3.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时期的国际贸易(1870〜1914年)
(1)国际贸易的趋势。国际贸易继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下降了。世界市场的增长速度
己赶不上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
(2)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本时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
美、非洲I、拉丁美洲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本时期,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持续稔
定。
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的国际贸易(1914〜1938年)
(1)国际贸易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增长几乎完全停止,世界贸易的增长落后于世界工业
生产的增长,表明世界市场的容量在缩小,市场问题日益尖锐化。
(2)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木时期,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美国的比重
却有较大的提高,但欧洲为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初级产品来说,这个时期最突出的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世界
初级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的迅速增长,制成品国际贸易的突出变化,就是机械产品贸易
所占比重的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的下降。
三、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二战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②二战
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③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
的比重从1953年起一直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
(2)第二个阶段—国际贸易由迅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阶段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②出口贸易
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③出口贸易值增长起伏较大。
本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的主要原因是:①1974年到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爆发;②1973年以来的石油供应短缺和价格猛涨,导致能源危机的爆发;③货
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第三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回升阶段
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回
升;②出口贸易值增长迅速;③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有:①科技革命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自由贸易区的大量建立促进贸易增长;
③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国际间相互投资加强;④贸易方式多样化,贸易手
段现代化,国际电子商务作用加强;⑤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升降,特别是美元
大幅度贬值和日元、欧元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贸易的回升: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
贸易谈判达成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⑦中国对外贸
易的迅速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的崛起和提高。
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居主体地位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体地位,这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是
在19世纪形成的,并在20世纪上半叶保持下来,在当代仍然未变。
3.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产品、服务业发展
(1)在世界货物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
(2)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
不断提高;
(3)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物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4)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发展迅速;
(5)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4.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剧增,而且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占主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
末期,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5.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贸易集团化的进程加快,贸易集团化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贸集团数量增加,经贸集团的主
要形式是自由贸易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变化,经贸集团内部贸易不断扩大。
6.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多边贸易体制加强,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1947年
关贸总协定,使多边贸易体制更加稳定和完善,使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
7.国际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伶用,它一方面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
产、管理和营销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形成一套全新的贸易活动框架。
2.2课后习题详解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叶么条件?
答: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
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
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2)出现了政治实体、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日趋瓦解。在奴隶社会
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形成了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超出国界,产生了对外贸易。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外贸易的
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与产物?
答:(1)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对外贸易推动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
,其作用具体体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与市场。而它们正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本条件。
从提供劳动力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在初期都以不同方式,从直接生产者农民手中夺去生产
资料——
土地,把农民变为除出卖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这种剥夺过程往往同对外贸易
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从提供货币资本来说,对外贸易是货币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商
业资产阶级从世界各地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其中大部分在欧洲转化为货币资本。
从提供市场来说,欧洲殖民者在16〜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扩大殖民地,把
非洲、亚洲和美洲广大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既为欧洲殖民主义国家提供销售市场,
又成为它的原料产地。
(2)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又决定着资本主义国家必
须有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
对外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可以取得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
,就地设厂,提高利润率。
②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需要国外市场。
③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各部门间的产品价值实现和实物形态补偿起着
重要作用。表现在:对外贸易可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
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对外贸易还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从而促进产品的实现。
④对外贸易促进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外贸易不仅刺激着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重要途径
,表现在:通过国际贸易,普及了科学技术,带动了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利用国
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1)贸易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国际贸
易迅速发展阶段;②第二个阶段,国际贸易由迅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阶段;
③第三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回升阶段。
(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居主体地位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体地位,这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是
在19世纪形成的,并在20世纪上半叶保持下来,在当代仍然未变。
(3)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产品、服务业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产品、服务业发展体现在:①在世界货物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
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②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在世界出
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③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物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迅速
上升;④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发展迅速;⑤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不断提高。
(4)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剧增,而且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占主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
末期,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中,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5)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贸易集团化的进程加快,贸易集团化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贸集团数量增加,经贸集团的主
要形式是自由贸易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变化,经贸集团内部贸易不断扩大。
(6)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多边贸易体制加强,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1947年
关贸总协定,使多边贸易体制更加稳定和完善,使贸易自由化向纵深发展。
(7)国际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借用,它一方面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
产、管理和营销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合作的开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贸易活动框架。
第三章国际分工
3.1复习笔记
一、劳动分工概述
口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分工是指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
述了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2.国际分工的指标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有许多种指标可以检验各国劳动分工的情况。例如,国际贸易的部门结构和国别结构反映
了国家之间主要的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类别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因而能够反映国际分
工的格局。劳动力分布指标表明一国内部劳动力在主要部门之间的分布情况。这类指标通
过从事不同工作的劳动力比例近似地表示了一国相对专业化程度。另外,有的指标表明不
同部门的收入在国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国劳动分工的状况,并且,这类
指标考虑了由于资本和技术原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比劳动力分布指数更完善。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口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
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各国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尤其是产业内部的分工得到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呈现以下新特点:
(1)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占主导地位,尤其产业内部分工呈现发展趋势。
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①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
型工业和劳动、技能密集型工业的分工;②产业内部的分工,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一般沿
着三个方向发展。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是指同一种类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在各
国的专业化生产。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
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相互交换,生产最终产品。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是
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寸大,从一般的货物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
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
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风起云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
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域的贸易和投资一体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加强,国际分工
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①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②跨国公司的作用大
大加强;③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大。
(6)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新型的国际分
工具有与以往国际分工不尽相同的特征,表现在: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密集
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过渡;②
国际分工中出现了“大脑一手脚”型的分工模式。为提高长期竞争力,公司应该更专注于经
营技术、知识这些核心资产。因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重新回到
专业化经营道路上的经营浪潮。与这一浪潮相适应,国际分工中出现了“大脑一手脚”型分
工这样一种新型的分工模式。所谓“大脑一手脚”型分工,是指专门从事管理和创造技术、
知识等核心资产的企业和子产业,与其他企业或子产业之间形成的分工关系。
三、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
E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思想
他在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中,阐述了
他的自由放任的观点,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理论。
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斯密从分工交换的好处来分析贸易所得。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和进口都能给一国带来好处
。因此,在斯密的体系中,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应是市场上的一种自由交换。这种自
由交换的结果,是双方都会得到好处。国际贸易只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不应加以任
何限制。
②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斯密用•国中不同人的劳动生产率和职业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一个国家之所以要
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比购买别国产品的
成本要高;而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
国先进,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国用同样的资源可以比别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
而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
③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
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2)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基本假设
①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②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③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④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⑤规模报酬不变。
⑥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⑦无运输成本。
⑧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3)绝对成本理论简评
绝对优势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
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该理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绝对优势理论针对
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
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1)比较成本学说的前提条件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突出了比较成本的差别,因此必须具备以
下前提条件: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模型。
②生产商品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以劳动时间表示真实劳
动成本的差异。但是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
③假定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即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因产量的增加而变化,总是
和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量成比例。
④没有运输费用,这个假定使比较成本学说夸大了从贸易中所得的利益。
⑤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
⑥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即假定自由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
⑧贸易是按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
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在李嘉图的假设中没有任何发明,也
没有新产品出现,否则不符合两种产品模型。
(2)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
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
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
方均可以获得利益。按照这种“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国际分工原则,两国的贸
易模式是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或者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
势较大的商品。
(3)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
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该理论不足之处主要
在于:①该理论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
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②该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
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
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3.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1)H-O定理的内容
H-
0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
素的比例存在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包括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状
况;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表现出耍素密集的性质。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
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①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内容:
虽然生产要素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家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
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按
照H-
0定理,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和出U
,从而使这类要素供给相对减少,需求相对增加,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
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
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相同要素的价格差距缩小,如两国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
要素价格趋向趋等化。
该定理还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
国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
②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局限性:
a.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
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完全一致;
b.要素价格均等要求各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必须相同,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3)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
商品产量增加,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因为,在要素比率不变时,商品相对
价格不变,要素相对价格也不变。假如增加劳动,为了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要
素比例不变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以转移足够的资本,用来吸收增
加的劳动,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4)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泼一
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
化将影响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使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
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而使生产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这是因为商品
相对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的产量增加,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在生产要素
的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这种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上升。而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
下降,商品产量减少,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减少。在生产要素的供给量既定的条
件下,这种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下降。由于要素价格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因
此斯托尔泼一
萨缪尔森定理也表明了商品价格的变动和收入分配的关系。该定理是一种在要素国内充分
流动条件下的长期分析。
(5)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假定条件
①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
②生产诸要素在各个区域和国家内部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各个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
是不能流动的。
③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只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在这一点上,俄林的
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有着根本的区别,李嘉图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正是由于国
家间要素生产率的差别造成的。
④假定不存在货物流动中的一切限制。
⑤假定只有商品贸易,并且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
⑥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
规模经济的利益。
(6)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研究视角的差异
①放宽比较优势理论第五项假设前提,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
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②要素禀赋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除劳动之外,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要素一
资本。因此,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x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
产要素);
③直观地看,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
的来源。这样,要素禀赋理论避免了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
糊的窘境。
4.里昂惕夫反论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
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
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
夫利用投入一
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
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也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程度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里昂惕夫对于自己做出的“反论''给予了理论说明.里昂惕夫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
更高,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这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
多和较好,以及美国工人的进取精神较强。里昂惕夫的这些观点是人力技能理论的开端。
因此,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
的国家。则美国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此结论与H-
0命题一致。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资本较丰
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
型商品。
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辛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
因:
(1)劳动的熟练程度是不易达到和不能迅速达到的,而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所拥有的
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比重又极不相同,前者熟练劳动所占比重较大,后者非熟练劳
动所占的比重较大;
(2)劳动的熟练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又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
关;
(3)资本能够在低成本条件下进行国际移动,劳动力却只能在高成本条件下进行国际移
动,这种差别会导致国际资本边际生产力均等化和国际劳动边际生产力非均等化,因此
那些主要靠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比较优势就主要取决于劳动的熟练程度。
6.人力资本说
国际贸易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此学说强调把人力资本必须加到物
质资本上去,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H-
。原理的。国际贸易人力资本说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一国用于教育、训练和健康投
资的结果,这种教育投资和实物投资一样,既耗费资源,也需要时间。美国由于为此投入
了较多的资本,而获得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这种技能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有更
大的生产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该学说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既包括有形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不能像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那样计算,但可间接计算。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价
办法是将技能劳动者超过简单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化。美国出口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世界其他
地区要高得多,如果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加,则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贸易模式符合H-0原理,
7.新要素贸易学说
新要素贸易学说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考虑的要素(例如,劳动、资
本和土地等)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要素对比较优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要素是“人力
资本”、“研究和开发(R&D)”和“规模经济和管理”等,
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它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资本。通过
研究表明,某种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越大,其出口竞争能力越强。因此,科技力量雄厚,
研究和开发资金充裕的国家,适宜发展“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外,
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产品,其平均成本随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因而,各国应该依
据规模经济的原理,集中资源较大规模地生产这些产品,获取低成本。低廉的成本会使产
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规模经济也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
素。“管理能力”与资本、劳动一样,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它可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和
其他的生产因素结合在一起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各国的比较成本。
8.技术差距论
(1)技术差距论的内容
美国学者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认为,由于各国的研究和开发投
资不同,作为研究和开发结果的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
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就会消失。
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
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模仿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
始模仿生产,直至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模仿时滞又分为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反应时
滞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开始;掌握时滞从仿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并从充分满足国
内需求到出口为止。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较早的技术创
新国将产品出口到需求时滞小于反应时滞的国家,能获取国际贸易利益。
(2)技术差距论简评
技术差距论虽然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但没有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随着技术差距
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明了动态比较优
势。
9.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它主要解释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
易流向。
弗农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它们是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
准化时期。在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使得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家
间发生转移,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1)产晶创新时期
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首先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收入弹性较大而价格弹性较小,
即使价格较高,在国内也有较大的市场。该创新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
品不仅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
创新企业几乎在国内国外市场都没有竞争对手,企业竞争的关键也不是生产成本。在这一
时期,新产品未定型,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投入知识和技术熟练型劳动来支持,产品表现为
技术密集型。
(2)产品成熟时期
随着技术的不断稳定和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对企业来说,产
品的成本变得H益重要,产品从收入弹性较大转化成价格弹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外出现
了大量的仿制者。创新企业在这一时期不仅面临着国内原材料和运输等方面的竞争,而且
面临着国外的贸易限制和仿制品替代的制约,在第三国市场上,创新国和仿制国争夺市场
。创新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降低成本,增强企业
竞争力。在产品成熟时期,技术的投入减少,资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产品表现为资本
密集型。
(3)产品标准化时期
技术和产品在这时期都已实现了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产品成本在
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新产品已经成为纯粹的富有价格弹性的产品。创新企业一般选择
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产品的生产。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
等成本较高,发展中国家成为生产的最佳地点。创新国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创新国对此
类商品的需求转向进口,首先的仿制国也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创新企业若想保持优势,只
有进行新的创造发明。
10.偏好相似原理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原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供给对贸易的作用,而
忽略需求对贸易的反作用。林德将需求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林德认为,一国自身的需求是技术发明的推动力。新产品的发明是用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
求,而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取决于国内市场的偏好和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
家选择档次较低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反之亦然。所以当新产品出口时、将流向人均收入水
平和偏好相似的国家,并且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则越大,
所以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
一样,一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如果这些国家需求结构和需求
偏好相差很大,即使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他国家由于没有对其产品的需求,这种
比较优势的产品也不能成为贸易产品。
11.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现象。它是指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是同一产业部门的
产品。也就是两个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交换两种要素密集度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即
一个国家既出口又同时进口同一行业的产品。
(1)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主要内容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并且这种产品是差异产品,那么即使两国的要
素禀赋、技术、偏好等均无差异,各国可以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集中资源以较大规模生
产较少种类的差异产品,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较低的成本和价格,从而进行国际贸易,获
取国际贸易利益。
(2)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前提条件
①产品存在差异性,产品市场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差异产品可分为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同类产品在相同档次或
相同价格水平上出现的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同类产品在不同档次或不同价格水平
上出现的差异产品。在这些差异产品的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
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差异性产品,通过交换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②产品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所有投入平衡增长引起生产规模犷大,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报酬
递增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通过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另一
方面是由于行业内企业数目增加而引起行业规模扩大,使单个企业从行业规模扩大中获得
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
③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产品出现差异和企业扩大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产生差异产品的可能性越大,并旦使许多现代技术与
较大规模的生产相配合。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对差异产品的
需求越强烈。
12.协议性国际分工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应该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
协议,即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有:
(1)协议分工的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
协议分工的产品在每一个国家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分工的商品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
(3)每个国家生产协议商品的利益差别不大,否则不容易达成协议。
13.国家竞争优势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论.波特认为,国家及其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
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国企业的竞争含义应超越先天的要素禀赋的局限,应该包括一
国的细分市场、差异产品、技术差异和规模经济等因素,不仅要关注成本,而且要关注产
品质量、特性和新产品的创新。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中。这四个因素包括生产条件,
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因素,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因素。而机遇和政府也是不可忽略的因
企业策略
产业小构
素,这几个因素独立地或相互作用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国家竞争优势:完整的钻石模型
具体而言,生产要素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
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需求因素是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包括需求
结构、市场规模和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指该国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
相关行业,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与支持产业对该产业的竞争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战略、企
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以及该行业的竞争状态。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阐述了国家环境中的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
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因素对一国企业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而明确
了只有国内四因素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才最具有国际竞争力。
四、国际分工成因的综合分析
国际分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
展、自然条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执行的政策等。
I.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像地理条件、地质条件、资源状况、气候、国土面积,等等,它们
都对国际分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
在逐渐减弱。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
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于是,在国家间就有分工和交换产品、进行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
(2)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
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就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必须
参与国际分
(3)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协调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5)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是什么?
答: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为:
(1)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占主导地位,尤其产业内部分工呈现发展趋势。
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①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
型工业和劳动、技能密集型工业的分工;②产业内部的分工
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一般沿着三个方向发展。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是指同一种类
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在各国的专业化生产。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是指不同国
家对同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相互交换,生产最终产品。最后,国
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
产。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丁大,从一般的货物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
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
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风起云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
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域的贸易和投资一体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加强,国际分工
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①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②跨国公司的作用大
大加强;③国际经济组织而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大。
(6)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新型的国际分
工具有与以往国际分工不尽相同的特征,表现在: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密集
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过渡:②
国际分工中出现了“大脑一手脚”型的分工模式。所谓“大脑一手脚”型分工,是指专门从事
管理和创造技术、知识等核心资产的企业和子产业,与其他企业或子产业之间形成的分工
关系。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前提条件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模型。
②生产商品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以劳动时间表示真实劳
动成本的差异。但是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
③假定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即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因产量的增加而变化,总是
和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量成比例。
④没有运输费用,这个假定使比较成本学说夸大了从贸易中所得的利益。
⑤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且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
⑥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比较成本学说假定自由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只有
这样,贸易不但对于整个世界有利,而且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否则贸易就会造成收入
分配不均和失业等现象。
⑧贸易是按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
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
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
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
方均可以获得利益。按照这种“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国际分工原则,两国的贸
易模式是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的产品;或者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劣
势较大的商品。
H-
0要素禀赋学说包括几个定理,各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联系与
区别是什么?
答:(1)广义的H-0要素票赋学说包括H-
0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三个定理。
①H-0定理
H-
0定理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
素的比例存在差异。
H-
0定理提出,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即在出口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丰裕生产
要素;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即进口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
②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不仅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生产要素
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即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就是说,虽然生产要
素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家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
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
③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
商品产量增加,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因为,在要素比率不变时,商品相对
价格不变,要素相对价格也不变。假如增加劳动,为了使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人力资源保密协议与离职员工竞业限制合同3篇
- 铁艺采购合同模板
- 2024年度加工定制家具生产与交付合同2篇
- 2024年度抵押房屋买卖合同与房屋租赁合同续签服务合同3篇
- 茶店连锁加盟合同模板
- 轮转印刷设备转让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合并与收购合同关键条款3篇
- 服装采购合同协议
- 2024年度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标准文本2篇
- 音乐酒吧转让合同模板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3终结性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三数学《专题十五数学建模》课件
- 四川省工程款支付担保办法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看图列式计算试题(精选题)
- 2022年会计专业申请留学申请书
- 义务(应急)消防队成员花名册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测试卷1
- 中央空调维保工作实施方案
- (高清版)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 未成年人需办银行卡证明(模板)
-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特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