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科普人员对待科普的态度。传统上认为,“无知的”公众在知识方面的“缺失”需要科学家去填补,这就是所谓的“缺失模型”。该模型隐含了“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知识”,以及公众是等待科学知识灌输的“空瓶子”这样一种假设,其目标是补偿公众在科学方面的缺失,并且希望科学普及可以向广大公众“兜售科学”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支持和科学的合法性。而许多研究者主张,我们应该埋葬“缺失模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缺失模型”曾经是一种态度,甚至现在还偶尔能看到它的影子。与之相对应的,有些人一度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是“小儿科”,科研做不好的人才去做科普,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并不做科普,但是又对科普有所指摘的人。比如1894年,赫胥黎自己意识到,成功地开展科学普及对于科学研究这个职业是有弊端的,因为那些在这种尝试中败下阵来的人会“报复性地……忽视一个人其他所有的工作,并且会油腔滑调地说他仅仅是一个‘普及人员’”。当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发展,科普的重要性,科普的手段,途径,甚至科普的内涵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我们也需要改变对待科普的态度。(摘编自王大鹏《端正做科普的态度》)材料二:按常规意义上的理解,科普是一种科技人员借助各种传播渠道和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公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而要成功地开展科普活动,就需要科普人员具备相应的科普传播能力,科普传播能力是科学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融合也就是对科学本身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播方法的娴熟掌握。科普传播能力至少应该包括熟悉自身专业领域以及整体上的科学发展史,知晓科学的来龙去脉,即“科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将深刻的科学道理转化为受者能够理解的语言的“翻译转化”能力,以及善于采用比喻,打比方,举例子等将抽象的科学具象化的表达能力,也就是“普的能力”,此外还要了解当前大众传播的实践与理念,熟悉传播的媒介和渠道,并且在科普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这可以称之为“传的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挥这种支撑性作用的关键在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普传播能力,教师需要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尤其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进而对科学有系统深入全面的理解,体会科学之于自身,之于社会,之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形成对科学认的知晓,同的能量,感的行为,树立科学梦想,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摘编自王大鹏《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材料三: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只不过,以往知识获取渠道的局限、门槛的高企,动辄将他们阻拦在知识的围墙外。渠道少、门槛高,标记了知识流动的辐射面跟知识普惠愿景之间的距离。但近年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平台正拆除知识围墙,多样化的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的知识传播模式,都让知识更高效地流动了起来。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和《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无穷小亮”,带着六百多万网友“云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那寓教于“逛”的科普形式、极具网感的科普语言,就让那些古生物知识从课本里钻了出来,变得易懂可感。而有声文字、立体动画、真人情景再现等呈现形式对枯燥严肃科普内容的具象化、灵动化呈现,评论、连麦、弹幕等交互方式带来的即时性反馈、提升的大众参与感,又涵养了抖音平台火热的知识讨论氛围。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学生的账号“@清年阁”经常邀请清华各个学院的状元和学霸们给网友分享学习心得、传授具体知识,也吸引大批网友“追更”。他们的短视频评论区里总是坐满了“课代表”,不少网友还给出了自己的答题方式、解题思路。这番画风,也将网民带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而用有意义还有意思的科普带动知识流动、增进知识交流,就能拓展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伴随科普“活起来”而来的,则是知识种子在更大范围内的生根发芽,更是全民知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的持续提升。(摘编自《一颗长蘑菇的苹果,何以引发一场科普“迫更潮”?》)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赫胥黎也认为开展科学普及与进行科学研究是对立的。B.“在这种尝试中败下阵来”指开展科普却没有能成功。C.“其他所有的工作”指为开展科普所做出的各种努力。D.“油腔滑调”显现了赫胥黎对科普人员的轻视与讽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失模型”科学普及的目的是补偿公众在科学方面的缺失,并且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支持和科学的合法性。B.因为科普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活动,所以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C.过去知识获取渠道窄、门槛高,使得知识流动的辐射面小。现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出现使科普变得便捷了。D.“云逛”中国古动物馆是有意义还有意思的科普活动,它将枯燥严肃的古生物知识具象化,变得易懂可感。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比列举的两种对待科学普及的态度虽然大相径庭,但是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认为他们都不是对待科普的正确态度。B.材料二指出要成功地开展科普活动,需要科普人员既具有对科学本身的深入理解的科学能力,也要有掌握娴熟传播方法的传播能力。C.材料三引用哲学家培根的论断不是为了证明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而是对短视频直播平台拓展知识传播,使得科普“活起来”的肯定。D.从材料一的“缺失模式”,到材料二“教师要努力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再到材料三的“‘云逛’中国古动物馆”,可以看出科普的深度、广度的拓展。4.科普是不是“小儿科”?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5.当下如何才能做好科普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B3.B4.科普不是小儿科。①成功的科普需要科普人员具备相应的科普传播能力,也就是对科学本身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播方法的娴熟掌握。②“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助力”。5.①要改变传统的对待科普的态度。与时俱进,深化对科普重要性,科普的手段、途径,甚至科普的内涵的认识。②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将科学能力与传播能力融合,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与思维。③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如抖音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拓展知识传播的渠道与模式,使得知识种子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发芽,全民知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升。【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个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科普的态度、能力和传播途径的变化。材料一批判了传统的“缺失模型”及对科普的轻视,提出科普的重要性随社会发展应被重新审视。材料二强调了科普人员需要兼具科学和传播能力,并将科普视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工作。材料三展示了现代科技,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在拓展知识传播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显示出科普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对立”错。原句中“弊端”是指从事科研的人开展科普会遭到轻视。C.“其他所有的工作”指开展科普之外的科研工作。D.“油腔滑调”不是赫胥黎的表现与态度,是“那些在这种尝试中败下阵来的人”的态度,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科普是什么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对比”错,材料一列举的两种对待科学普及的态度没有形成对比。C.“不是为了证明……”错,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科普的重要意义。D.“可以看出科普的深度、广度的拓展”错,材料一到材料二看不到科普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二中明确提到,科普传播能力是科学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融合,也就是对科学本身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播方法的娴熟掌握。具体来看,科普传播能力至少涵盖“科的能力”“普的能力”“传的能力”这几方面。“科的能力”要求熟悉自身专业领域以及整体上的科学发展史,知晓科学的来龙去脉;“普的能力”需要具备将深刻的科学道理转化为受者能够理解的语言的“翻译转化”能力,以及善于采用比喻、打比方、举例子等将抽象的科学具象化的表达能力;“传的能力”则要了解当前大众传播的实践与理念,熟悉传播的媒介和渠道,并在科普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系列的要求足以证明科普工作有着很高的专业门槛和复杂的能力需求,绝不是简单的“小儿科”,它需要科普人员具备多维度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好。②文本中提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对于发挥这种支撑性作用有关键意义,教师通过提高自己的科普传播能力,能让学生对科学有系统深入全面的理解,体会科学之于自身、社会、国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进而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这表明科普在国家推动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格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有着重大使命的一项工作,并非是不重要、随意的“小儿科”,它紧密关联着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是推动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在材料一中阐述了过去对待科普存在一些错误态度,像传统的“缺失模型”,隐含着把公众当成等待灌输科学知识的“空瓶子”这样的假设,而且曾经有人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小儿科”等。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发展,科普的重要性、手段、途径,甚至科普的内涵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科普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灌输,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实现形式。可以概括出,要改变传统的对待科普的态度。与时俱进,深化对科普重要性,科普的手段、途径,甚至科普的内涵的认识。②正如材料二所讲,科普传播能力是科学能力和传播能力的融合。从“科的能力”来说,科普人员要熟悉专业领域知识和科学发展史,比如教师在科普过程中得凭借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科学内容;“普的能力”要求把深刻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运用比喻等手段让抽象科学具象化,让受众能更好理解;“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传播的媒介和渠道,像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等去传播科普知识。只有将这些能力综合起来,提升科普传播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等传播出去,克服以往科普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传播不精准、受众理解困难等问题,使科普工作更有成效,所以提高科普传播能力是当下做好科普工作的核心要点之一。可以概括出,提高科普传播能力,将科学能力与传播能力融合,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与思维。③材料三中以抖音等短视频直播平台为例进行了说明。以往知识获取渠道少、门槛高,限制了知识的流动和普惠,而现在抖音等平台正拆除知识围墙,有着多样化的知识接收渠道、轻量化的知识传播模式,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和“无穷小亮”通过抖音平台带网友“云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用寓教于“逛”的科普形式、极具网感的科普语言,让古生物知识变得易懂可感。而且平台上有声文字、立体动画、真人情景再现等呈现形式让枯燥严肃科普内容更生动,评论、连麦、弹幕等交互方式提升了大众参与感,涵养了火热的知识讨论氛围,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能让科普知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促使全民知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升。可以概括出,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如抖音等短视频直播平台,拓展知识传播的渠道与模式,使得知识种子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发芽,全民知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心方再红西边天空中的红日和红霞已经逐渐隐没,天已快黑了。经过太阳一天的烘烤,大地还在喘着粗气,村口的凉亭里,已经聚拢了一些纳凉的人。早已吃过晚饭的李婶,坐在还有余热的石凳上,手里摇着扇子,眼睛四处看着。看到从远到近急急走过来的拎着一只竹篮的王大娘,李婶立马来了精神,大声地说:“王嫂你又下地呢。”王大娘抬起头,见是李婶,只在喉咙底下“嗯”了一声,低下头又继续走她的路。李婶并没在意王大娘的脸色,话语依旧像滚落的线球,骨碌碌扯得老远:“我说你这个人啊,真是有福不会享,都快做太奶奶的人了,还整天在地里起早摸黑地折腾,现在有钱什么买不到,谁还稀罕你地里那点菜哦。”“哈哈哈”。末了,李婶还把她那几声招牌式的笑抛入热烘烘的空气里。在王村,李婶是大家羡慕的有福之人。三个儿子,个个家境殷实,又都孝顺。李婶六十不到,就没再下地干活了。每天,不是坐在自家门前看猫狗打架,就是去东家收集一些唾沫星子,再把这些唾沫星子倒腾给西家。李婶的这种好福气,王大娘显然并不稀罕。她白了李婶一眼,声音虽不大,却坚定有力地说:“我双手又没残废,我在自家地里忙活,咋啦,碍着你啦?”热脸贴了冷屁股,众目睽睽之下,李婶自是有些无趣,大张着嘴巴,收回的目光不知往哪里放。王大娘拉着脸往自家的菜地走。平时她是瞧不起李婶这类人的,还没七老八十呢,就不干活了,四肢不勤,嘴巴倒利索,整天只知道也只会叨叨别人。当然、如果换成以往心情好的时候,王大娘也不一定会计较,说不定还会和她说几句玩笑话,比如,“我种的菜,有钱还真买不到”之类。但是今天,她心情不好,心情不好,谁还会有闲情去跟人开玩笑呢?心情怎么就不好了?跟老头子吵架了呗!王大娘性格很犟,其实她下地干活,家里也是没人支持的。毕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呀,扛着把锄头下地,这像什么话嘛?孩子被人说不孝倒还是小事,万一有个磕碰弄出个好歹来,那事儿可就大了。王大娘的儿子在县城上班,家境虽然没李婶家的儿子好,但日子过得也挺踏实。儿子曾几次劝她,说:“妈,你别下地忙活了,我们自己买菜方便,也不差这几个钱,你再种,我不来拿了,看你怎么办。”王大娘说:“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你们城里菜场卖的菜农药多,趁我现在手脚还能动,让你们再吃几年放心菜。你不来拿,我不会坐公交车啊,我给你送城里。我有老年证,还免费的呢。”王大娘的话说成这样,儿子也就只好由着她了。这不,听说儿子今天下乡办事,王大娘叫儿子绕到家里来一趟,黄瓜熟了,带几根回去。儿子嫌麻烦,说绕过来还不够油费。王大娘可不答应,劝说了儿子好一会儿。儿子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才答应下来。一大早,王大娘就去地里把长得最好的几根黄瓜给摘了,黄瓜拿回家之后,她又匆匆忙忙地返回地里忙活。没想到中午刚一回家,就发现早上摘的黄瓜已经被老头子吃掉了几根。她心疼得直跺脚。面对老太婆的数落,老头子一开始没接话,一直保持着沉默。老太婆种了这么多鲜嫩水灵的蔬菜,每次都是把最好的挑了给儿子。他们自个吃的,永远都是老的、不饱满的以及看相不好的,这些,其实老头子早就已经习惯了。今天他钓鱼回来,看见家里放着这么多黄瓜,忘了问,当然也没人可问,就先切丝做了一盘凉拌糖醋黄瓜,然后又炒了一大盘黄瓜炒鸡蛋。没想到,老太婆一回来,说这是专给儿子备着的,数落两句也就算了,他没想吱声还嘴,没想到老太婆竟然数落个没完没了了。当听到老太婆说他只稀罕自己,不顾别人时,老头子忍不住了,他心里一下子火了,生气地说“我说你还有完没完,不就几根黄瓜吗?对,我就稀罕自己了,怎么了?老太婆,你看着办吧!”老头子这开口一吼,吼得王大娘一愣一愣的。王大娘知道老头子心里有气。老头子是退休工人,退休后整天背着渔具坐在塘边。本来那块自留地弄几下也不花多少精力,但毕竟人老了,手脚明显没以前利索,于是,拔草、锄地、下籽、搭棚、浇水,王大娘整天把自己泡在地里。在地里待得时间长,在家里待的时间自然就短了。每次过了饭点回去,老头子都会拉着一张脸。老头子说她整天在地里,不知道好好烧顿饭,也没时间给他洗件衣服,老伴老伴,年老了就是陪伴,没想到如今只成了一个摆设。这是人说的话吗?我一不偷,二不抢,去地里干活咋弄得像偷鸡摸狗似的不让人待见了?王大娘气呼呼地从家里出来,还没到地里,却又碰到了嘴碎的李婶。王大娘噌噌噌没多久就走到了地头。天热,傍晚摘的黄瓜自然没早上的水灵,但也没办法,这死老头子。王大娘一边嘀咕一边摘。拎着黄瓜往家走时,天已经黑了。儿子回来,王大娘把黄瓜用塑料袋装好,放进车后备厢,并一再叮嘱儿子到家后别忘了把黄瓜放冰箱。儿子答应着,说还有事,一踩油门就走了。一连几天,王大娘没和老头子说话。而李婶遇到王大娘,更是把脸别过去了。再说王大娘的儿子,拿了黄瓜后又去加了一会儿班,回到家早把黄瓜之事给忘了。直到几天后闻到车里有股异味,打开后备厢,才想起那天拿了一袋黄瓜,但都已经烂成了水,只好扔了。这事王大娘一直不知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李婶“你又下地”的提问,王大娘以“嗯”来回答体现了她此时较冷淡的态度。B.李婶“谁还稀罕你地里那点菜哦”“招牌式的笑”体现出不再劳作的她的傲慢无礼。C.面对李婶的调侃,王大娘总是能予以坚定有力的回击,因为她始终瞧不起这类人。D.无论是在对待李婶时,还是在对待丈夫王大爷时,王大娘倔强的性格都有所体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部分运用比喻手法,以大地“喘着粗气”来表现天气的炎热,这一天气状况成为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B.文章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王大娘与丈夫二人间的矛盾冲突,而这一矛盾冲突能突显出夫妻二人不同的想法与性格,更能突显出母亲对儿子的心意。C.王大娘把最好的蔬菜给儿子,日常小事体现了大爱,朱自清在《背影》中的父亲身上也曾使用这种以小见大手法。D.小说最后补充交代了儿子带走黄瓜却忘了拿而导致黄瓜腐烂的情节,这表现了儿子并没有将母亲的心意放在心上。8.文中画线处说“老头子忍不住了,他心里一下子火了”,请结合全文,概括王大爷发火的原因。9.小说中李婶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王大爷不知情,不知道黄瓜是给儿子留的,觉得冤枉;②王大爷吃了黄瓜之后,王大娘没完没了的数落;③王大娘指责王大爷只稀罕自己,不顾别人;④王大娘经常在地里劳作,在生活上很少照顾王大爷;⑤王大爷年老了,在心理上想要王大娘的陪伴而不得。9.①叙述视角上,小说以李婶的所见为视角,引出故事的开端——王大娘出场;②故事情节上,李婶的话语激起了与王大娘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王大娘心情不好,与老头子吵架,从而对吵架事件进行了交代;③人物形象上,李婶作为次要人物,她是为主要人物王大娘服务的,小说以李婶对王大娘下地干活所说的碎嘴话来衬托王大娘年老但不竭的劳动品质与积极性;④主题上,小说在将李婶与王大娘的对比中,突出了王大娘为孩子考虑与着想的一腔“母亲心”。【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母亲王大娘对儿子的关爱和固执,反映了传统农村生活中的母爱与代际矛盾。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对话刻画,展现了王大娘执着于劳作和为儿子种“放心菜”的淳朴愿望,传递出深沉的亲情。李婶这一角色则对比出主角的性格和困境。结尾儿子忘记了母亲的心意,也是对现代亲子关系疏离的批判,整体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王大娘总是能予以坚定有力的回击,因为她始终瞧不起这类人”错误,由“平时她是瞧不起李婶这类人的”“当然,如果换成以往心情好的时候,王大娘也不一定会计较,说不定还会和她说几句玩笑话”可知,“总是能予以坚定有力的回击”“始终瞧不起这类人”明显不符合文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运用比喻手法,以大地‘喘着粗气’来表现天气的炎热”错误,由“经过太阳一天的烘烤,大地还在喘着粗气”可知,此为“比拟”的手法,而非“比喻”。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文中提到“今天他钓鱼回来,看见家里放着这么多黄瓜,忘了问,当然也没人可问,就先切丝做了一盘凉拌糖醋黄瓜,然后又炒了一大盘黄瓜炒鸡蛋”,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大爷并不知道这些黄瓜是王大娘特意给儿子留的,所以才会拿来做菜,结果却遭到了王大娘的数落,这让他觉得很冤枉,是发火的一个原因。②“没想到,老太婆一回来,说这是专给儿子备着,数落两句也就算了,他没想吱声还嘴,没想到老太婆竟然数落个没完没了了”,从这段描述能清晰看出,王大娘在发现黄瓜被吃后,不停地数落王大爷,这使得王大爷心里逐渐积累起了火气,最终忍不住发火了。③“当听到老太婆说他只稀罕自己,不顾别人时,老头子忍不住了,他心里一下子火了”,直接点明了王大娘这样的指责话语刺激到了王大爷,让他难以忍受,从而发火。④“老头子说她整天在地里,不知道好好烧顿饭,也没时间给他洗件衣服,老伴老伴,年老了就是陪伴,没想到如今只成了一个摆设”,这段话体现出王大娘长时间在地里忙活,导致在生活方面对王大爷的照顾欠缺,这让王大爷心里有怨气,也是发火的因素之一。⑤从“老伴老伴,年老了就是陪伴,没想到如今只成了一个摆设”这句可以看出,王大爷退休后,渴望王大娘能多些陪伴,可王大娘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地里,让他在心理上觉得很失落,长期积累下来的这种情绪,在这次黄瓜事件的催化下,使得他忍不住发火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文章开篇先写“西边天空中的红日和红霞已经逐渐隐没,天已快黑了……看到从远到近急急走过来的拎着一只竹篮的王大娘,李婶立马来了精神,大声地说:‘王嫂你又下地呢。’”,通过描写李婶在村口纳凉时看到王大娘走来并打招呼的场景,以李婶的视角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王大娘,开启了整个故事,让故事自然地展开叙述。②“李婶并没在意王大娘的脸色,话语依旧像滚落的线球,骨碌碌扯得老远:‘我说你这个人啊,真是有福不会享,都快做太奶奶的人了,还整天在地里起早摸黑地折腾,现在有钱什么买不到,谁还稀罕你地里那点菜哦。’”李婶这些看似随意的唠叨话,却让本来心情就不好的王大娘很反感,回应得比较生硬,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不愉快,而王大娘正是因为本身心情不好(后面交代是和老头子吵架了)才对李婶这样的态度,由此推动情节往下发展,引出了王大娘和老头子吵架的缘由等后续内容。③文中描述“李婶是大家羡慕的有福之人。三个儿子,个个家境殷实,又都孝顺。李婶六十不到,就没再下地干活了。每天,不是坐在自家门前看猫狗打架,就是去东家收集一些唾沫星子,再把这些唾沫星子倒腾给西家”,与李婶形成对比的是王大娘,“我双手又没残废,我在自家地里忙活,咋啦,碍着你啦?”王大娘即使八十多岁了,依然坚持在地里劳作,通过李婶那种贪图安逸、爱闲言碎语的形象特点,衬托出王大娘勤劳、积极,虽然年老但依然愿意靠自己劳动为子女提供放心菜的可贵品质。④李婶是那种享受子女福分,早早不再劳作,只关心些家长里短人,而王大娘不顾年迈,在地里辛苦劳作,种出好菜总是把最好的挑给儿子,“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你们城里菜场卖的菜农药多,趁我现在手脚还能动,让你们再吃几年放心菜”,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凸显出王大娘一心为孩子考虑,希望孩子能吃上放心菜的深厚“母亲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注],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材料二: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恃匹夫之明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剂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材料三: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战!(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雒阳:古都邑名,即今洛阳。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羽A背关怀B楚C放逐义帝D而自立E怨王侯F叛G己H难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绝粮道”的“绝”指断绝,和《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B.所以,在文中是“……的原因”,和《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所以”意思不同。C.尝,在文中是“曾经”的意思,和《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尝”意思相同。D.过,在文中是错误的意思,和成语“文过饰非”中的“过”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看法不正确,对项羽的分析有误。C.司马迁认为项羽可能为舜的后代,他有与舜一样的重瞳子,且其崛起也极为迅猛。D.司马迁辩证地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14.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答案】10.CEH11.B12.B13.(1)打了胜仗却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却不给人家好处。(2)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清。14.①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②优柔寡决,目光短浅;③刚愎自用;④贪功好利。【解析】【导语】三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战略决策及人性复杂。材料一中,刘邦通过对人才的运用以及对项羽失策的反思,显示其在领导策略上的优势。材料二则从韩信的视角,批判项羽在军事管理上的不足以及个性中的妇人之仁。材料三为司马迁的议论,既肯定了项羽功业的辉煌,又批判了其过于自负、不善用人和对古训的忽视。各篇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失败与刘邦成功的原因,突出用人之道和战略眼光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羽”是主语,“背关”与“怀楚”,并列结构短语,“羽背关怀楚”结构完整,AB不断开,C处断开;“而”字表顺承,连接“放逐义帝”和“自立”,D不断开,E处断开;“怨王侯叛己”是动宾结构,“怨”是谓语,“王侯叛己”是其宾语,同时“王侯叛己”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FG不断开,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断绝/横渡。句意: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B.错误。意思相同,都是“……的原因”的意思。句意: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C.句意:可是我曾经在他手下做事。/我曾经整天思索。D.句意:这显然是错误的。/粉饰掩盖过失、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指出他们看法不正确,对项羽的分析有误”错,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是指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予”,给予;“得”,夺得,获得;“利”,好处,利益。(2)“首难”,首先发难;“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胜”,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材料二“然不能任属贤将”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项羽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②结合材料二“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剂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可知项羽优柔寡决,目光短浅;③结合材料三“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刚愎自用;④结合材料一“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贪功好利,打了胜仗不给将士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属下好处。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定都洛阳,诸侯都归顺了。从前的临江王驩替项羽反叛刘邦,高祖命令卢绾、刘贾围攻他,没有攻下。几个月以后,王驩投降了,高祖在洛阳将他杀死。五月,将士兵都遣散回家了。诸侯国的士卒留在关中的免除徭役十二年,那些回家乡的免除徭役六年,发给粮食供养一年。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齐人刘敬劝说,还有留侯张良也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到关中去建都。六月,大赦天下。材料二:韩信说:“大王您自己估计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军队的强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沉默了半天,说:“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向刘邦拜了两拜恭敬地进言说:“我也觉得您比不上他。可是我曾经在他手下做事,请让我来说说项羽的为人。项羽大吼一声,可以把上千人吓得瘫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和和气气,有人生了病,他能含着眼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该封官颁赏了,他却能把印拿在手里摩挲得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发出去,这样,他那所谓的‘仁爱’不过是妇人之仁。”材料三: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秦王搞糟了(实施错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反秦,豪杰蜂拥而起,互相争夺,多到难以数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交代背景,且从正面扣住题意“觐省”,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悲凉惆怅,将国难家恨、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共融一炉。16.这首诗的颈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5.A16.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②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解析】【导语】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表现出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首联点出社会动荡,颔联借自身经历反衬友人离别,颈联绘景寄情,尾联勉励各自努力。整首诗情感苍凉深沉,意境悠长。【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从正面扣住题意”错,首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是侧面扣住题意“觐省”。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黄牛峡静滩声转”是虚写。诗人此时在蜀州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他想象着韩十四在路途之中经过黄牛峡的情景。这种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使诗歌不局限于眼前的送别场景。通过想象友人未来的行程,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旅途的牵挂。“白马江寒树影稀”是实写。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在白马江畔,江水寒冷,树影稀疏,真实地描绘出送别时的环境氛围。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之情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②“黄牛峡静滩声转”从听觉角度入手。诗人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友人经过黄牛峡的场景,但他通过想象友人在黄牛峡中听到的滩声,来描绘旅途的艰险。“滩声转”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江水流动、滩石阻碍产生的声音变化,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江水的流淌声和滩石的撞击声,从而联想到旅途的艰难。“白马江寒树影稀”从视觉角度描绘。诗人看到眼前白马江畔的景象,江水寒冷,树影稀疏。“树影稀”直观地展现出江边的冷清和寂寥,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种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使读者能够从多个感官角度感受送别时的氛围和友人旅途的状况,两种感觉相互交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③“黄牛峡静滩声转”中,“峡静”是静景,“滩声转”是动景。峡岸的安静与江水流动、滩声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白马江寒树影稀”相对来说是比较静态的画面,前后两句动静结合。这种动静的交织,使诗歌的节奏有了变化。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以静衬动(另一种理解):也可以理解为“黄牛峡静滩声转”是以峡岸的静来衬托江水的汹涌(滩声转体现江水的动态)。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江水的动态和力量,从而表现出友人行程的艰难。因为江水的汹涌意味着旅途不会一帆风顺,暗示了友人在路途中可能会遇到的险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3)做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答案】①.谢公宿处今尚在②.渌水荡漾清猿啼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闻道有先后⑥.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渌、漾、衿、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不知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着,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我把树芽带回岛上,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万物于人原来可以如此亲和的。18.下列句子中“撇”与文中加点的“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行者闻说,将金杯连酒望空一撇,当的一声响亮,那个金杯落地。B.田大国撇撇嘴不理他,转头去同另外几个老乡商量。C.一条好腿伸缩自如,半条瘸腿格外引人注目,很不自然地撇在床外边。D.湘云出生在荣华富贵的史家,还在襁褓时,父母就撇下她相继亡故了。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案】18.D19.运用顶真手法,将小城、老宅、故园、树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排列,条理清晰,语意连贯,凸显了故园之思、家园之爱,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撇”的意思是“丢下,抛弃”。A.平着扔出去;B.用嘴表示鄙夷、不以为然或激动的一种表情;C.一个不自然、不协调的放置或甩动动作;D.丢下,抛弃。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中的“城”“老宅”“园”三字前后相接,运用顶真手法,将小城、老宅、故园、树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地排列,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借助于重要意象“城”“老宅”“园”“树”的反复出现,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园的热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零添加”现在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招牌。“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
①
。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一些人认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
②
。其实,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才声名狼藉。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来看,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食物不含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甜味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③
。例如,香肠和腊肉中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是()A.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B.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C.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D.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述材料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答案】20.B21.①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安全的③不用反而不行22.第一段:现代社会食品不会完全没有添加剂;第二段:纯天然不是衡量食品安全的唯一标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后面的主语直接变成了“食品添加剂”。因此,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前后加“在”“中”,使之变成整个句子的状语。二是不合逻辑,应该是“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这一行为,导致了“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因此,应该改为“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可知,这和人们对“零添加”的认知有区别,人们可能认为“零添加”是没有一点添加剂,因此可填“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第二处由“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可知,这是对人们衡量食品安全的否定,人们以纯天然作为标准,因此可填“纯天然的才是最安全的”;第三处由后文“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可知,食品添加剂有时必须得添加,因此可填“不用反而不行”。【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一段关键信息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即现代社会的食品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改为否定句为:现代社会的食品不会完全没有添加剂。第二段关键信息为“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压缩为:纯天然不是衡量食品安全的唯一标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9月17日,科技工作者李春来、胡浩、杨孟飞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从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到科学家对月壤进行研究,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努力,他们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在科学的国度里奋力攀登。科学家们的这些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启示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科学家精神为笔,绘就个人与时代华章“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天问”探火……一项项伟大的科技成就,如同一座座巍峨的丰碑,铭刻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与奉献。从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到联合研究团队发表首篇研究论文,这一历程凝聚着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精神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与无尽的力量。探索精神是开启未知之门的钥匙。哥白尼冲破“地心说”的桎梏,提出“日心说”,开启了近代天文学的新纪元;门捷列夫在元素的迷宫中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列平台公司合同范例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及概预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防汛应急服务合同范例
- 承包土方车合同范例
- 承包配送燃气合同范例
- 跨国婚介合同范例
- 日用商品购销合同范例
- 商稿合同范例
- 结算买卖合同范例
- 个人工厂用工合同范例
- 山东省医疗收费目录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标准规范
- 感恩祖国主题班会通用课件
- 栓钉焊接工艺高强螺栓施工工艺
- (完整版)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质量管理文件
-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与指导》项目一-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概述
- 铁总建设201857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 关于做好高速铁路开通达标评定工作的通知
- 个人晋升现实表现材料范文四篇
-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课件(按单元复习)
-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