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金太阳百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闲情偶寄》所谓之“闲情”,概而言之,即今人所云之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然李渔的《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如上“闲情”?在中国古代,“圣人”的所论所为,被视为人们言行的极则,明代林文俊《瑞雪诗并序》即谓“天生圣人,为民立极”。但李渔则异乎是,其《读史志愤》一诗,就明确地指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李渔所说的“圣贤”,其实也是指“圣人”。在李渔看来,论人论事,不能完全依照“圣人”;责为“圣贤”“圣人”者,不可能把天下的道理都说尽,这也就决定了“圣人”不可尽法。李渔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深刻地写道:“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名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后世说话者如童蒙背书、梨园演剧,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然有是理乎哉?”因此,在该文中,李渔对于那些不顾实际,而只知道“依傍圣贤,袭取现存文字,到处公认之短”的庸儒,是心存不屑的。作为此种思想的逻辑展开,李渔在《词曲部上》论及“密针线”时,便指出元曲如《琵琶记》针线多有粗疏。李渔由是借题发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在《词曲部下》论及“少用方言”时,李渔则对在元明时期地位尊崇的朱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李渔通过在西北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朱熹注释《孟子》有关文字,因为不通晓北方方言,故存舛谬。李渔因此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李渔用一个极为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令人信服地让世人知晓“圣人”为何不可尽法。与此相关,李渔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名著,主要是指被通常所认为的“经典”也不迷信。他在《词曲部上》论及“审虚实”时指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然,蚓杂剧乎?”又在该卷论音律时写道:“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李渔还批评元曲“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指出《西厢记》《琵琶记》等诸多元杂剧名著多有瑕疵,如此等等。同理,在《颐养部》中,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是故李渔理直气壮诘地问此书之论医理:“岂得谓之全备乎?”《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正因为有此种胆识,李渔才会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其诗书庸腐文章板”。李渔诚然没有要彻底否定“圣人”和“经典”的意思,但也没有盲从,更没有迷信;他只是认为,凡学问道理必须符合事实,不能如空中楼阁不可依傍,这与他对明代“空疏”学风的认识与思考有关,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文人所依凭的“圣人”和“经典”之上。这既反映了他对明代人文风气的深入体察,又体现出他救偏补弊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李渔有其独特的人学思想。他在《种植部》中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战!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性情之适而已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这无疑是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李渔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与当时有识之士一样,李渔强调“王道本乎人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指出的,李渔以人喻草木,每每通过言说草木之有霜操,不畏权势,迎风而立,首重品节,旨在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华克生在《李渔的伦理哲学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李渔的学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人的学说’。”例如,按《种植部》李渔所论,“牡丹”有“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使“人主”也“不能屈之”,故应“得王于群花”。又若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堪为花中之君子。又如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则为“木中君子”。《颐养部》亦然,在论及“富人行乐之法”时,李渔借机言说:“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不但崇尚有不畏权势、精神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诚然,李渔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受其局限,《闲情偶寄》也有某些落后、陈腐的观点,但李渔能适度地突破桎梏,散发出超越时代、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思想“结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钟明奇:《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闲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李渔对那些只知照搬照学圣人的庸懦,是心存不屑的。B.李渔借朱熹不通北方方言而出现注释《孟子》的有关文字有错误这件事,不仅批评了朱熹,还以此断定圣人不可尽法。C.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因而,一方面,他指出这些经典作品的瑕疵;另一方面,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D.李渔对《四书》的“经典”地位并不完全认同,但也并非彻底否定。这可以从他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看出端倪。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文章所引《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的内容,其说理方法使用的是归谬法的逻辑推理方法。C.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讨论了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还对“圣人”和“经典”提出了疑问。D.李渔的人文思想影响甚远,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B.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C.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了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D.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的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不少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4.《闲情偶寄》中的“闲情”在本文中指何意?请简要分析。5.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对李渔学说的一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1.C
2.D
3.D4.①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②超脱世俗的思想和情感。一是不可尽法“圣人”;二是不可尽信“经典”;三是万物以人为贵。5.同意这个观点。①不盲从“圣人”,不迷信“经典”。指出“圣人”“经典”不足全信,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②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提出“世间万物,皆为人设”,体现了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③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通过以人喻草木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品节和独立性的重视。④弘扬人人平等的人文启蒙思想。提出“圣人与凡人一”,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⑤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强调人的精神独立和道德修养,体现了他对人的各个层面的关注。【解析】【导语】文章探讨了《闲情偶寄》中李渔的思想。指出其“闲情”不仅涵盖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还包括对“圣人”“经典”的独特见解,不盲从迷信,体现救偏补弊精神。其独特人学思想强调人本主义,推崇君子人格与人人平等,具思想启蒙意义。虽有局限,但能突破桎梏,闪耀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难能可贵。【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和“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错误。原文“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只是一部分,但并没有说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选项扩大了范围。“《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只是说不完全认同,说明他并非完全不认同经典作品的价值。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错误。“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的意思不是指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而是鲁迅评价李渔所生活的时代的特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观点的观点:李渔认为“圣人”之事不可尽法,即古代“圣人”的论述并非完全正确,不能盲目迷信。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知行合一”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这体现的是对学问践行方面的要求,与“圣人”论述局限性无关。B.《聊斋志异》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其重点在于讽刺社会现象,未涉及“圣人”局限性。C.《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的是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未涉及“圣人”局限性。D.提到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学说的重新审视,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这与李渔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最适合作为支撑第三段观点的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戏剧与日常生活审美:文章提到李渔的《闲情偶寄》涉及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这表明“闲情”首先指的是与戏剧创作和生活点滴相关的审美体验和情感。②独立自由的情感:李渔在书中表现出的对“圣人”和“经典”的质疑,以及他对“空疏”学风的批评,显示了他超脱传统、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他提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体现了其对传统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追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对“圣人”和“经典”的批判性态度:李渔在文中多次指出“圣人”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尽信。例如,《读史志愤》中提到“圣贤不无过”,《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中进一步阐述“圣贤之论述有限”,不能涵盖所有道理;李渔对前代留下的名著,包括被奉为经典的《四书》等,也持有批判性态度。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并指出元杂剧名著如《西厢记》等也存在瑕疵。②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种植部》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王道本乎人情”强调治国理政应以人的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与当时封建社会以皇权、礼教为中心的主流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进步意义。③对独立人格和人人平等的推崇:如牡丹的“肮脏不回之本性”,山茶的“具松柏之骨”,黄杨的“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等以草木喻人,赞赏那些不畏权势、迎风而立、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④弘扬人人平等思想:《颐养部》中提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与李贽的“圣人与凡人一”思想相呼应。这种对独立人格和人人平等的推崇,在当时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体现了李渔“人的学说”的进步性。⑤关注人的发展:“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批判盲从权威,提倡独立思考,并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萌芽。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李渔对人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酒楼上鲁迅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很值得惊异: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听得楼梯上脚步响,我抬头去看,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彩,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本文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后收入《彷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纬甫看到“废园”时,“却对废园忽的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这表明他内心深处仍有对过去的怀念。B.吕纬甫“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的问话,折射出当时同“我”的境遇一样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生存状态。C.吕纬甫讲述的自己为弟弟迁坟的经历,主要是通过他做事的认真态度表明他重视亲情,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D.吕纬甫谈教学生“子曰诗云”说是“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这意味着他为了生存已向现实屈服、妥协。7.下列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在酒楼上与旧友吕纬甫的重逢。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重逢”的故事更真实,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B.文中多次提到的“模模糊糊”一词,既反映了吕纬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也是他对周围世界的无声抗议,也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C.小说通过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吕纬甫的过去和现在。这种结构既让故事更加紧凑,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吕纬甫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废园中的梅花与山茶花,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与后文吕纬甫的颓唐与消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8.文中三处画线的“无聊”叙述效果不一,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本文中的吕纬甫是‘我’的‘镜像’”。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观点。请你代表你所在的小组,列一个发言提纲,阐述你的观点。【答案】6.C
7.B
8.①第一处“无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讲述“迁坟”“教书”的事。揭示了吕纬甫理想破灭之后产生的虚无,从而产生的自我否定。②第二处的“无聊”反映了吕纬甫仍是一名清醒者。他从理性的角度认为“迁坟”是没有意义的事。与他“迁坟”时的认真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③第三外的“无聊”是吕纬甫极度自嘲的表现,反映了他回到现实之后的困惑和无力。9.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同意这个说法。①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曾做过教员,同是回乡人;②他们都曾是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满怀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③他们都受到现实的打击,处于迷惘的状态;④他们都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⑤都生活在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小组的观点是不同意这个说法。“我”:①饱受挫折却仍旧坚持求索;②能抛弃彷徨,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道路。“吕纬甫”:①不再追梦,回到现实,做普通人;②在颓唐消沉中消极度日;③对未来失去信心。【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节选,揭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挣扎。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刻画两个旧友从激情到麻木的心路历程。雪中废园的景象与人物境遇形成对照,象征新与旧、希望与颓丧。作品通过“模模糊糊”“无聊”的字眼,深刻映射出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无力改变现状之痛,揭示出其面对现实屈从后的悲哀及无奈。【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错。虽然吕纬甫的迁坟经历确实表明了他对亲情的重视,但将这一经历归结为“孝”的主题过于狭隘,忽略了文本中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讲述这个经历,主要是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表现他为了母亲不得不做这些以前反对、现在仍感“无聊”的事的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错。这是第三人称即全知视角的作用。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知道所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一人称,往往是一种有限视角,很难全面的了解一个人。C.“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错。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可以让读者感受人物的变化和命运的无常。吕纬甫之前是“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但现在应是清醒者、颓废者。吕纬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糊涂或沉醉于某事而麻木,他的麻木是清醒的麻木,而正因为是清醒的麻木,才能更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和悲哀。D.“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错,应是象征。废园象征一种光亮,即便为人抛弃,废园的万物依旧旺盛生长。表现鲁迅在悲观中奋起,在绝望中反抗的精神。这里斗雪盛开的满树梅花、明得如火的山茶,还有晶莹有光的积雪,纯洁的质地、不畏严寒的品格、绚烂夺目的色彩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氛围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山茶树所“蔑视”的游人包括“我”和吕纬甫,他们的消沉颓废与废园的生命张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文中第一处的“无聊”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读者读到此处会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事被他称作“无聊”之事呢,从而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讲述,他为了迁葬小兄弟以及当下教“子曰诗云”这类事的叙述。吕纬甫也是有着理想和激情的,和“我”一起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甚至还为此争执,然而现在却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是“无聊”的,这其实揭示了他在经历了诸多世事变迁、理想破灭之后内心产生的一种虚无感,仿佛做什么都没了意义,进而对自己当下的行为和状态产生了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像那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蝇子一样,陷入一种无奈又迷茫的境地。②此处的“无聊”反映出吕纬甫其实从理性角度是明白“迁坟”这件事在现实层面可能并没有太大必要,就客观实际而言,棺木已朽烂,里面什么都没了,确实可以简单处理就行,所以称其为“无聊”之事。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迁坟过程中却极为认真,“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他如此郑重地对待这件事,哪怕知道可能是徒劳,也要尽力去做,去包裹泥土、重新安葬等,突出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③这里的“无聊”是吕纬甫极度自嘲的表现。他如今教着“子曰诗云”“《女儿经》”这些陈旧的内容,而这与曾经那个和“我”一起探讨改革、充满热血的他相差甚远。他知道这些事没什么意义,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用“无聊”来形容当下所做之事,反映了他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无奈的处境,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力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同意:文本中的吕纬甫,为了求生而“逃跑”,清醒着沉沦,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对自身前途十分迷茫,无疑是一名革命浪潮退去之后的彷徨者。故事中的“我”和吕纬甫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是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虽然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是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的中年人。不同意:虽然“我”也感慨可能和吕纬甫一样在人生中绕了小圈子,但“我”并没有像吕纬甫那样明确地走向回归传统的道路。“我”对未来表示迷茫,如“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但这种迷茫中蕴含着对未来仍有探索的可能性。“我”在与吕纬甫分别后,独自走在寒风和雪片中,感受到“爽快”,这暗示“我”的内心并没有被现状完全束缚,仍有对不同道路探索的潜在渴望,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道路。吕纬甫从曾经参与拔掉神像胡子、议论改革中国方法的激进青年,转变为教“子曰诗云”“《女儿经》”等传统经典的教员。他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都回归到了传统的轨道上,在颓唐消沉中消极度日。如“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这种人生选择体现出他对过去理想的背离,在现实压力和挫折面前放弃了曾经追求的社会变革道路,对未来失去信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竟为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授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天下始定,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留侯曰:“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汉十二年,高帝崩,后八年留侯卒,谥为文成侯。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女子。(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材料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北有胡A苑之利B阻三面C而守D独以一面E东制F诸侯G此所谓“金城千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留侯张良者”与《登泰山记》的“崖限当道者”的“者”用法不相同。B.履,为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传”用法不相同。C.殆,大概,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相同。D.加,强加,与《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的“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身世坎坷,轻财爱国。父亲张平20岁就去世了,年少的张良还没有做官,但是在韩国破亡之时,他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想为韩国报仇。B.张良慧眼识主,跟定刘邦。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C.张良谦卑,不贪权位。汉元年正月,汉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功,但有运筹之策,高帝让其择齐三万户。张良推辞,最终受封留侯。D.张良远识,深受高帝信任。天下初定,留侯张良重点陈述关中的优势劝告高帝定都关中,高帝听后,当天就起驾,向西出发定都关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天下有大勇者”是能“忍”。那么,材料一中写了张良哪些“忍”的事情,请概括。【答案】10.BDG
11.B12.A
13.(1)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2)人之常情的是(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拔剑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14.①面对老者把鞋子丢到桥下却让自己为他捡鞋故意行为,忍住怒气。②韩信破齐想称王,张良劝高祖息怒,授韩信齐王印信。【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展现了张良的智慧和大勇。材料一选自《史记》,描绘他的经历和谋略,特别是遇到林父异人的传授和后来的运筹帷幄。张良虽未有直接战功,但凭借策略赢得高祖信任,并影响刘邦定都选址。材料二则由苏轼概述豪杰之士的大勇在于坦然处事,强调了张良在面临侮辱时的忍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凸显了张良过人的智慧和勇气。【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北有……”与前句“南有……”结构一致,各自独立,可在B处断开;“阻三面”做“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守”为谓语句,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在D处断开;“诸侯”是“制”的宾语,语意完整;“此所谓”是对上文的总结我,其前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表判断/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B.错误。用法相同,都是为动用法,给……穿鞋/给……作传。句意:为我穿鞋。/我为这件事作传是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C.正确。句意: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特殊才能)的。/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吧。D.正确。句意:没有原因地受到别人的欺侮或冤枉,却不发怒。/(别的国家)把军队侵略到(这个国家)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张良身世坎坷”“父亲张平20岁就去世了”错。“卒二十岁”是死后二十年的意思。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离”,同“罹”,遭遇;“数”,多次;“岂”,难道;“谓”,说。(2)“人情”,人之常情;“匹夫”,一般人,普通人;“见辱”,受到(被)侮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根据“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竟为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可知张良面对老者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还命令张良去捡鞋、给他穿上,这无礼且带有侮辱性的行为,忍住了怒气,按照老者的要求做了。②根据“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可知韩信在攻破齐国后,想要自立为齐王,这一行为触怒了汉王刘邦。此时刘邦势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若与韩信起冲突,局势很可能变得不利。张良深知其中利害关系,虽然刘邦生气,但他还是劝说刘邦隐忍下来,并且让刘邦授予韩信齐王印信,以此稳住韩信,避免内部产生分裂和争斗。参考译文:材料一: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父亲张平,曾做过韩釐王、韩悼惠王的相国。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过了二十年,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当时年轻,还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去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张良曾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悠闲地散步,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很惊愕,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了,最终还是下去捡了鞋。老人又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为他捡了鞋,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老人伸脚接受,然后笑着离开了。张良特别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大约一里路,又返了回来,说:“你这个年轻人是可以教导的呀。”随后就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张良因此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常常反复学习、诵读它。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军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路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了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于是归附了沛公。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给沛公讲说,沛公很赞赏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给其他人讲说这些内容,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特殊才能)的。”所以就跟随了沛公,没有去见景驹。汉元年正月,沛公被封为汉王,统辖巴、蜀地区。汉王到自己的封国去,张良送他到褒中,汉王就派张良回韩国去了。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后想要自立为齐王,汉王很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就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信。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南面,作战失利后就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没有来会合。张良又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诸侯们就都赶来了。汉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这就是子房的功劳啊。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能奏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邑。”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天下刚刚平定,刘敬劝说高帝说:“把都城定在关中。”高帝对此事拿不定主意。留侯说:“关中地区,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山、蜀地,肥沃的田野纵横千里,南边有巴、蜀地区的富饶物产,北边有胡地草场的有利地势,依靠三面的险阻来防守,只用东边一面来控制诸侯,这正是人们所说的‘金城千里’的好地方啊,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天就起驾,向西把都城定在关中。汉十二年,高帝去世,过了八年,留侯张良也去世了,谥号为文成侯。太史公说:“学者们大多说世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奇异的事物。至于像留侯遇见的那个老人送给他兵书这件事,也够奇怪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而留侯常常在关键时候建功立业,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我原以为这个人的相貌一定是高大魁梧的,等到看见他的画像,(才发现)他的相貌竟像妇人女子一般。材料二:古代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气节。一般人在情感上有些不能忍受的事情,(比如)一个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剑来与人争斗,这不能算作勇敢。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突然面临意外而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并且志向非常高远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幽州九日汪元量[注]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注]汪元量,宫廷乐师。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逼临安城下,谢太后奉表献国。元军掳少帝、全太后及嫔妃、宫人以下百余人北迁。作者则随有病在身的谢太后,于同年秋抵大都,也就是词题中的“幽州”。此词当作于北行大都期间的某个重阳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守月长坐,心情寂寞,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永夜角声悲自语”,以声衬静,远处不断传来的号角声打破长夜的寂静,让人更感悲凉,只有靠喃喃自语,来排遣内心的痛苦。C.“肠断裂,搔首一长嗟。”肝肠断裂,搔首长叹。这两句有夸张的修辞,有细节刻画,既抒发了思家的愁苦,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D.“绮席象床寒玉枕”,丰盛宴席、象牙床、玉石枕头,写尽了帝王家生活的豪奢,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家沦落,让人心寒。16.本词中的“美人”,与《离骚(节选)》中“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内涵是否相同?各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D
16.答案一:内涵相同:都是指自己的君主。①“美人何处醉黄花”,想象君王成了阶下囚,无处饮酒赏菊。君主失去了原有的尊贵,与一般俘虏没有区别,写出作者对君王的牵挂,对国家的忠诚。②“恐美人之迟暮”,是写屈原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表达了屈原对国事的危机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答案二:内涵不同:本词指宫中美女,《离骚》中指自己的君主。①“美人何处醉黄花”,想象宫中的美女不能醉赏菊花了。物是人非,写出作者因国破家亡痛苦心情。②“恐美人之迟暮”,是写屈原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表达了屈原对国事的危机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解析】【导语】汪元量的《望江南·幽州九日》通过描绘寂静的秋夜、悲凉的角声和孤独的长嗟,将作者身处异乡、思念故国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中奢华场景与忠诚尚美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深蕴对故国的忧思和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家沦落,让人心寒”错,曲解文意。“绮席”“象床”“寒玉枕”(“寒玉枕”是用质地寒冷的美玉做的枕头)在这里体现的是故国的具体形象,抒发的是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情感的能力。这题是开放试题,考生可以认为“内涵相同”,也可以认为“内涵不同”,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内涵相同:都是指自己的君主。①本诗中的“美人”指自己的君主。“美人何处醉黄花”意为: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词人想象而今国破家亡,君王成了阶下囚,失去了原有的尊贵,与一般俘虏没有区别,再也不能像往年那样在重阳节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了。“美人”这一意象表达了词人对君王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忠诚。②《离骚(节选)》中“恐美人之迟暮”句,意为: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美人”是指圣明的君王,即楚怀王。楚怀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屈原担心楚怀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于是他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所以“美人”这一意象表达了屈原对国事的危机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内涵不同:本词指宫中美女,《离骚》中指自己的君主。①本词中的“美人”指的是宫中的美女,而非君主。“美人何处醉黄花”,意为:宫中的美女不能醉赏菊花了。词人想象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再也不能像往年那样了“醉黄花”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物是人非,她们内心情也是痛苦的,这也写出了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内心痛苦。②《离骚(节选)》中“恐美人之迟暮”句,意为: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美人”是指圣明的君王,即楚怀王。楚怀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屈原担心楚怀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于是他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所以“美人”这一意象表达了屈原对国事的危机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出“______,______”。由此看来,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答案】
①.云青青兮欲雨
②.青冥浩荡不见底
③.思国之安者
④.必积其德义
⑤.长桥卧波
⑥.未云何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冥、义、卧、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倍速播放是近几年视频网站新增的功能,用户可使用播放软件加快或减慢视频播放速率。在这一功能的催动下,人们迅速习惯了以更快的节奏观看视频。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甲
)?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一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原速现看比较无聊;有些是因为闲暇时间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开启倍速以节约时间。如果只为节约时间,为什么不放弃一些不值得原速观看的作品,转而选择其他的休闲方式呢?①调查中不少人表示,②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赏的,③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④显然,他们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了次要地位,⑤因为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地位。这一行为折射的是当代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焦虑”。与人交谈时,如果其他人都在谈论一部自己
A
的作品,自己接不上话,不安感会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补齐,这就是一种表现焦虑。如果只被表现焦虑推着走,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终阅读的收获也会荡然无存。我们不否认社交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但是如果把个人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都与单一价值绑定,(
乙
),那么,最终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压缩。倍速播放功能的野蛮生长会对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对此,影视从业者中早有人感到了危机。2019年,国外某视频网站在测试新增的倍速播放功能时,就遭到了从业者的反对,理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将因为倍速而被改变和控制,而他们希望这些作品能保持着被创作出来时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一些创作者则
B
,采用了更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呈现信息,减少了镜头语言、背景布置、微妙表演、晦涩台词等不利于观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增加了大量说明性台词,将人物的意图、感受、情节的走向完全用台词解说给观众。这种做法又使不少观众感觉作品被“注水”了。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以“白云”为表现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物;拟物贴切,表达流畅。22.文中画波浪线的“作品被‘注水’”,有人说与“作品‘注水’”效果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A.一无所知
B.改弦更张(改弦易辙)
19.③句修改为: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的(流行)作品。⑤句修改为:而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地位。20.甲:也要选择“倍速观看”呢乙:为了展示给他人而存在21.(1)用“野蛮生长”形象地揭示“倍速播放功能”像野生的动植物生长一样不受限制(束缚)的发展情状给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带来了严重破坏。(2)示例:朵朵白云,随风流动。22.示例一(1)效果一样。都是说影视剧、视频节目创作者为迎合观众对原作进行的更改失去了作品的纯正性。示例二(2)效果不一样。虽都是说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者为迎合观众对原作进行的更改失去了作品的纯正性,但是“被”字在句中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根据“自己接不上话”可知自己对别人谈论的话题不了解,可填“一无所知”。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B.根据“减少了镜头语言、背景布置、微妙表演、晦涩台词等不利于观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可知文中一些创作者面对倍速播放功能出现、观众需求变化的情况,改变了原来的创作方式,可填“改弦更张”或“改弦易辙”。改弦更张:指重新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政策或做法。改弦易辙: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成分残缺,“是”缺宾语中心词,改为“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的(流行)作品”。⑤不合逻辑,“因为”表原因,而分句间是并列关系,改为“而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地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根据前文提出的疑问“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可知后面应紧接着阐述了人们选择倍速播放的各种原因,所以此处应用一个反问的语气来引出后面关于选择倍速观看原因的内容,补写“也要选择‘倍速观看’呢”。乙.前文提到“把个人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都与单一价值绑定”,后文说“最终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压缩”,中间空缺处应是具体说明这种“单一价值”是什么,结合前文提到人们为了满足社交需求而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次要地位等内容,可以推断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机学课件-清华大学
- 2024年全新装修设计合作协议2篇
-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消防讲座课件张琳敏课件
- 房屋担保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互联网租赁平台自行车退租退款及押金返还协议3篇
- 2025年贵州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州货运从业资格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克拉玛依b2考货运资格证要多久
- 2025年塔城货运资格证培训考试题
- Linux配置与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防失智老人走失试理论试题及答案
- 肾活检术后护理查房
- 血糖监测技术新进展培训课件
- 《卫生检疫》期末复习选择题及答案
- 你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 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优化
- DB21-T 2780.1-2017辽东落叶松二元立木材积表 第1 部分 日本落叶松
- 地源热泵施工流程课件
- 智能物料搬运机器人设计方案
- 土石方工程投标书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