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A/wKhkGWdi1JGARceaAAIIcmNPy5M081.jpg)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A/wKhkGWdi1JGARceaAAIIcmNPy5M0812.jpg)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A/wKhkGWdi1JGARceaAAIIcmNPy5M0813.jpg)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A/wKhkGWdi1JGARceaAAIIcmNPy5M0814.jpg)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3/02/2A/wKhkGWdi1JGARceaAAIIcmNPy5M08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境导入
阅读教材“谭晓致富”的故事,思考这种致富方式所体现的社会现象。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空坐标:一、发展与停滞——社会经济的变与不变1.农业
①外来作物的引进:明朝后期,新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等)被引进、推广种植,丰富农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原因: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②人地矛盾的尖锐;③美洲作物的传入,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影响:①丰富食物种类,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②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④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生态问题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一)社会经济的变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赋税制度的变化(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高产作物的引进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变在农业品种及经营方式
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发展使租佃制进一步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出现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永佃制。明清在部分地区“永佃权”(农民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发展。地主拥有“田底”,佃农拥有“田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农业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手工业领域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清《丝织工场图》局部变在工场经营方式、雇佣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生产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外,还必须具备自由雇佣关系(支付工资),即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江南(4)行业:丝织业。(5)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6)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7)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②发展水平低,发展缓慢。材料一: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材料二:“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康熙)《常州县志》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政治(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②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农民相对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③资金: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④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⑤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⑥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重人文轻自然的理念、重义轻利的意识均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⑦技术:科举制下忽视实用型技术的创新。评价:积极:①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②冲击自然经济,为明清文化发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仅限于少数地区,少数部门;②发展缓慢力量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制瓷业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①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冶铁业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其他方面成就宣德青花瓷珐琅彩景德镇瓷器工场3.商业领域①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背景:①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②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深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③政府开放海禁。影响:①刺激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展。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③
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徽商形成于宋代,晋商形成于明清)商帮:(1)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②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血缘宗族)③商人借助群体力量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2)特点:①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②以会馆为活动场所;③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④受儒家义利观影响。(3)影响:①有利于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与整合;②提高了商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商帮兴起和昌盛。③但“以义为利”等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晋商遗产:乔家大院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三年吃苦,拼搏出头。发达是爷,落泊歙狗。——歙县民谚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变在货币、商人、市场明清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特点和影响1.条件:①江南农业的发展;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2.特点: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大多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③呈现市场专业化趋向。3.影响:
市镇经济有利于促进工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体现了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的诸多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经济发展新现象的原因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③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实行,调节政府与劳动者关系;⑤政治中心北迁,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南北贸易。对思想文化的影响:①对主流思想的冲击:“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③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对社会风气的影响(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2)价值取向变化:冲击着传统的等级秩序和观念;一些文人将读书、生计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3)重商思潮出现: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4)思想观念的变化:提倡个性自由与反对专制,如李贽与黄宗羲等。(5)文学艺术的变化:以小说、戏曲为主要形式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二)社会经济的不变(1)经济方面: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方面: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3)思想方面: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的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①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②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③思想方面: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商业领域手工业变化农业新现象新的高产新农作物输入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进入新的繁荣期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工商业市镇归纳:社会经济的变与不变变不变综合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1)新的生产关系:
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是,商人始终未能从封建势力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使中国古代有资本主义却无资产阶级。(2)新的国际环境:
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一方面,新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融入世界市场的契机。(3)新的商人群体的形成:
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但是,局限在地域宗法群体的性质严重影响其规模的发展,商帮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始终未发展成统一的社会力量。(4)新的货币形态:
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清代正式确立白银的官方货币地位。但是,中国不是白银主要生产国,国际银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这成为近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诱因。(5)政府干预方面: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但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阻碍社会的发展。二、承古萌新---思想领域的变与不变1.陆王心学的形成(1)背景:①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②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了活力;
③明朝中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开创者及代表人物。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世称象山先生。受佛教禅宗的暗示,特别强调“心”的作用。陆九渊与朱熹多次进行学术辩论,最著名的是1175年的鹅湖之会。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是朱熹后的大儒。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陈冬至《王阳明格竹图》2002年镜心设色纸本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年谱》
1176年朱熹与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与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之义欲先令人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陆九渊主张:①核心:心是万物本原;②求理之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二者区别:①朱熹把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而陆九渊这把伦理纲常说成是人人固有的“本心”;②朱熹认为道德修养要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包括读圣贤书,陆九渊认为“此心此礼吾固有之”,只需存心养性就可恢复“本心”;③朱说陆的学问为“简易工夫”,陆说朱的学问是“支离事业”。
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3)观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世界观)②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至圣境界。----致良知(认识论)③知行合一(人生观)盗贼也有良知: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王文成公全书》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传习录》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王阳明《传习录》(4)评价:
①陆王心学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自觉精神;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具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虽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对客观知识学习,造成之后子弟任性废学的弊病。王守仁:“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强调治学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迷信权威。在经典与良知的关系上,王阳明突出良知的重要性,认为经典为良知服务,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提出“六经皆吾注脚”,把儒家经典的权威性附属于吾心,也就是从属于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盲从旧权威的思想解放精神。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没读书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即从社会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因此,陆王心学的创立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程朱理学从终极真理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标志儒学的成熟。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合称宋明理学、理学。
项目程朱理学(二程、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不同点世界本原宇宙观理是万物本原心是万物本原方法论认识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反省内心、“致良知”道德观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知行合一地位南宋后的官方哲学理学新发展,明中期后广泛传播(非官方)哲学范畴性质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实质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其实质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相同点①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②都承认“理”的存在;③都是唯心主义思想;④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等级秩序。2.明朝后期,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材料1: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材料2: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材料3: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少年求学-----中年做官---晚年入狱----身后禁书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回族。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被列为禁书(2)思想特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3)评价: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1)思想主张①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②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强调个性发展,人人皆可以为圣。④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矛盾尖锐;②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③思想: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④社会:市民阶层扩大和世俗化倾向。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儒学的新发展)(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2)主要代表: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浙东学派的创立者。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等
。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思想主张: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提出限制君权的方式与办法。③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具有早期民主色彩(1)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法治”代替“人治”)限制君权,君臣平等(4)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5)提出“工商皆本”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炎武(1613-1682),本名顾绛,字宁人,号亭林,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思想主张:①“众治”来取代“独治”;②主张“经世致用”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即朴实学风的先河。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思想主张:①唯物思想:唯物论、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循天下之公”。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一
“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客观规律)也”“气者理之依也……”材料二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材料三
“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读通鉴论》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循天下之公”。三大思想家共同之处: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思想家批判继承发展黄宗羲君为臣纲先秦民本思想提出民主思想顾炎武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和强调社会责任感提倡“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理学的唯心主义荀子“天行有常”张载“气本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浓郁的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5)评价:积极: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冲击封建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孙中山)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具有进步性。思想: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局限: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没有成为主流思想。③从影响上看:没有提出未来社会的构想,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④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要求实行开明君主制,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原因具体表现客观原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缺乏思想基础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萌新之变——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
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承古不变——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归纳:思想领域的变与不变时间作者著作地位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红楼梦》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明清小说的特点:①数量繁多,题材广泛;②(市)平民化、通俗化、批判性----反传统、反封建、反礼教;③追求个性、批判现实,重视教化作用。1.小说成就:三、落日余晖——小说戏曲和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3.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4.文化下移,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5.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6.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明清小说在当时所起的作用:①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②有一定的教化功能;③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的作品近七十篇。2.戏曲(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清朝乾隆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著名艺人。③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⑤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
材料2:晚明以来,一方面是充斥于正史、方志中无数贞节烈女的事迹,另一方面,却涌现了大量以情欲为主题的市井小说......这正反应了晚明......,人性觉醒,世风为之一巨变。
——葛剑雄变的是:人性解放的诉求,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的背离
材料3:(清朝)中国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拥有的历史观与伦理观,另一套是民间建构的历史观与伦理观。
——许倬云
材料1: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西厢记》),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不变的是:仍然坚持封建的纲常礼教。文学艺术的变与不变
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3、科技时期人物贡献地位(意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徐光启《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宋应星《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利玛窦(传教士)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永乐朝《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清朝康熙朝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乾隆朝《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特点:①多为总结性著作,创新少。②集中于实用科技。③借鉴西方科技。(1)科技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①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经典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③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④涉及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⑤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⑥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①重实用、重经验、重总结②服务于小农经济;③领先世界(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原因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环境;②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水平较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政策上: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收到统治者的重视;④内外交往: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的广泛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⑤科技本身:重视继承与创新,强调实用技术,重视经验总结。(4)中国古代发达科技为什么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技术?(或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如:重农抑商等;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使得知识分子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中西方的交流,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材料1: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不变---本土科技:科技并无创新成就,经验总结材料2: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新学期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笔的说明文作文600字
- 厨师年终工作总结
- 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心得体会7篇
- 2024年教育委托: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书3篇
- 2022会计个人实习总结怎么写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 兵团的历史发展与使命
- 《如何挖掘商户需求》课件
- 《电子商务概括》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教学资料
- 塑胶模具类中英文对照专业术语
- (2023)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
- 2023年健康管理师考题(含答案)
- 2024年电梯安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含质量记录表符合特种设备许可规范TSG07-2019
- 2023年1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企业法务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温州大学
- GB/T 6379.3-201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
- 地下停车场车位物业服务协议
- 物流学概论(第五版)第10章-区域物流教材课件
- 毕业设计(论文)-NJM-G4内曲线径向柱塞式液压马达的优化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