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分析性报道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_第1页
29-3 分析性报道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_第2页
29-3 分析性报道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_第3页
29-3 分析性报道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_第4页
29-3 分析性报道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 -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我怎能不爱你——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抢不到座位,就坐上窗台;窗台被占满了,站上几个小时也要听完!

一个多月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公共选修课《深度中国》走红校园成“爆款”。

校园冲击波——

“良心好课”抢占我心

4月11日晚6时30分,华中科大西十二教学楼N101教室早已挤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个空座。

来自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帅、邹旭怡、刘兴花三位授课教师走上讲台,宣布开讲《深度中国》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

这一课由教师闫帅主持,刘兴花和邹旭怡两位老师对辩。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齐刷刷抬头,听得聚精会神。

这是一个手机可随时转移注意力的时代。“如果以到课率和抬头率来论,《深度中国》课程的效果已经惊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慕名观摩,在微信公众号上写下《“深度中国”,热在华科》。

当晚9时30分下课了,一些学生还舍不得离开。他们走上讲台,围着老师继续探讨。目睹热烈场景,陈训威说:“启发同学们思考、激发大家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欲望,课程就是成功的。”

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不满意,可以“用脚投票”,随时离开,大不了重新选一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踪该课堂一个多月以来,200人的教室,场场爆满。

“选课时,系统被挤爆了,我‘抢’了第三次才成功。”机械学院2016级学生杨德民说,有的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了这门课。

不愿意漏掉每一节课,4月2日晚,计算机学院2015级学生苟星成在东九教学楼C101教室站了两个多小时:“我是西边校区周三课堂的,临时课程冲突,提前赶到东边校区来听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徐雪莲和几个同学坐在窗台上全程听完:“大家都说是良心好课,特意来蹭课。”

峰乎?岭乎?

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冲击波,不仅仅是抢课和抢座!

聆听《深度中国》,学生们来到一片新天地。大家普遍反映,“视野更开阔,看问题更全面、更客观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青年学子应当怎样真实、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答案在“二人转”的睿智解读中——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师杨炳祥同台讲授第一课《峰乎?岭乎?——观察中国的不同视角》。

西方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中国为什么一直风景这边独好?杨炳祥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大量诸如《资治通鉴》“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思想,“大家认为,能带来政治稳定、民生富足、治安良好的政府就是好政府,古今一致。”“按照中国现在发展思路,全面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系列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正是朝着避免历史周期律的方向努力。”

黄岭峻打开一扇国际之窗,对比分析不同主义的诱惑偏差。“新自由主义主张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办?政府一定要进行财富的二次分配保证公平。”“单纯的市场调节或者单纯的政府干预都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国家脱离本国实际,套用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经济跌入低谷、难以自拔。”

黄岭峻在比较中总结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是好道路。如果盲目移植、照搬,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只会让人民生活倒退。”听完深入浅出的讲解,该校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学生路岚青感慨,“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特别圆。我更坚信,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自动化学院2017级学生刘柱端坐在教室第二排,不停地记着笔记。他说:“通过国际比较,让我更正确认识了中国特色。我们享受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理解发展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这也是我们将来可以施展作为的价值空间。”

“学生遇到国内问题,会习惯性地问国外是怎样的,喜欢拿西方来比。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好。”华中科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心起波澜——

“种子”的力量

怎么看待中国的发展大势?青年一代能为国家做什么?

答案在“独角戏”的幽默剖析中——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秀实老师以《从“地矿”到“脑矿”——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强国富民》为题,上演“速度与激情”。他情绪饱满地说:“英国人有蒸汽机时,中国并没有本质上的落后。乾隆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弱。可是当时的中国,无视科技创新。”

随后,满屏公式出现在PPT上。“你们学物理、化学,以人命名的单位、公式中,有中国人吗?”“唯有创新,才能保持大国地位。”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6级学生彭博深有感悟:“强国之间的转移,都伴随着创新思维的转移。我们要担起创新使命。”

答案在“锵锵三人行”的犀利辩论中——

《乡关何处——“农民工”究竟该留城还是返乡》课堂上,刘兴花和邹旭怡两位老师激烈对辩。

邹旭怡主张返乡:“我的一位初中同学,返乡开了淘宝店,今年还当上全国人大代表。”

“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应该顺应农民工的意愿。”刘兴花用数据说话,“国务院的一个课题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想在城镇定居,近六成愿意在城镇买房。”

课堂现场开通弹幕,学生边观摩边发表意见。每辩论一次,学生还通过网络投票。

发弹幕还不过瘾,数学与统计学院2014级学生黄泓竣几次站起来辩论:“机械化大生产,能不能带来农民工返乡后的广阔作为?”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015级学生马富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应温情相待。”

一番激辩后,学生黄泓竣、马富为有了共识:“发展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笔直的,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学生路岚青感叹:“长期生活在城市,总不理解我们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课程让我感受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国家对发展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有这么好的道路,更激发我们好好学习、为中国梦接力奋斗。”

黄泓竣即将到复旦大学学习经济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贡献可操作的方案。“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矛盾,而不是片面、盲目地指责。仅仅讨论问题不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与国家共进退,不仅仅只是在战争年代。”学生彭博说,“唯有国家强大,个体才更有安全感。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才有能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聆听《深度中国》,有矛盾不回避,有问题积极解决,学生原慧民表示:“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爱我们的祖国,更渴望为她做点什么!”

夜幕下的校园,春风荡漾,一轮圆月,映照“种子”的向上成长。

光荣使命——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

播撒种子的园丁们在想什么?

有人觉得,现在的思政课很难教,学生大都“政治冷漠”,“你觉得你有道理,那你说啊,我就是不理你。”“那是没有打动他,没有触及内心。”黄岭峻说,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的信息多,但很零碎,究竟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分析,他们是迷茫困惑的,“众声喧哗中,更需要用高品质的课程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对接。”

有人说,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深度中国》在时事热点解析中,融入了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学子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四个自信’。”华中科大教务处处长陈刚表示,学校在经费、后期在线课堂打造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努力将《深度中国》打造成精品课程。

精品背后,是精力付出。

该课程由11位优秀教师联袂打造,每周一个专题,涵盖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从英、法、美工业革命,到当今中国创新战略;从中国春运人口大迁徙,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袤田野;从特朗普当选后的“各种不确定”,到中国大国外交的布局与自信;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中国实践,到“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治理……《深度中国》的11个专题,每一个都精心设计,有的课程还是集体备课、多次演练。老师们利用节假日出门调研,力争将最鲜活的素材搬上课堂。课程考核还将以“我为祖国献计策”的竞赛方式进行。

“讲好思政课是一种情怀,创新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份光荣使命。”黄岭峻说,三尺讲台立德树人责任重大,期待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政课的讲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作品标题中国,我怎能不爱你——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参评项目通讯与深度报道体裁分析性报道语种中文作者

(主创人员)陈会君编辑周芳张进林成文刊播单位湖北日报首发日期2018-04-15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01版作品字数3234︵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这是一篇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独家首发报道。1、主动作为,敏锐把握时代主题重大,抢占舆论制高点。高校思政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重大话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未来。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后,湖北日报选派记者深入5高校,历时1个多月调研思政课,寻找能供磨尖、磨亮的好线索,发现《深度中国》后,又连续一个多月深入课堂听课。前后两个多月时间,作者采访了30多名高校学子、20多位思政课老师,并将视角拓展至北京、上海知名高校老师。采访笔记总计突破5万字。2、以政治的眼光分析复杂问题,点亮青年学子心中的灯塔。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报道突出学生思想的变化,旗帜鲜明地以“中国,我怎能不爱你”作为主标题,站位高远、立意深刻,在充满现场感的细节和故事中,全面探讨青年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点亮青年学子心中的灯塔,起到了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作用。3、拿出重要版面,深度系列跟进,放大报道效应。湖北日报首篇通讯刊发后,又在重要版面推出《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系列报道6篇。《走上三尺讲台,自信从何来》《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潜移默化,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请“深度中国”团队谈台前幕后,请高校思政战线老师谈感受,请学生谈收获,请华中科大党委书记和省教育厅厅长深度分析这一现象,拓展报道深度、放大报道效应。4、金句频现,鲜活俏皮,刷新传统表达。报道精心打磨,表达鲜活俏皮。“答案在‘二人转’的睿智解读中”“答案在‘独角戏’的幽默剖析中”“答案在‘锵锵三人行’的犀利辩论中”等明快表达,节奏感强。“峰乎?岭乎?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读好”“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等小标题,将不太好写的思政工作鲜活表达。社

果报道刊发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中宣部要求继续加大对思政课的报道。引发全国关注,“19100个网页刊载相关新闻”。中国传媒大学《高教舆情参考》,将“华中科大思政课《深度中国》走红引出的话题”作为专题通报,称“19100个网页刊载相关新闻”。《人民日报》整版跟进报道。新华社内参、全媒体视频重点关注。《环球时报》用英文深度聚焦。人民网首页头条刊登专题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入脑更入心很红也很炫》。光明日报、浙江日报、辽宁日报、山西日报等,以及中国文明网、凤凰网、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都予以跟进报道或转发报道。目前,该报道已获2019年湖北新闻奖一等奖。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