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评估测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探讨与阅读有关的问题,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1.(2024张家口张北月考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在读书问学、谈文论艺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有不随便(qīngxìn)的态度,要有怀疑的精神,若能这样,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但这并不是说,要在读书时存心诘难作者,而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推敲细思”。读书,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甲(涉及/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其(yàojué)全在于“会意”。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实际上也是主张要会意。这里的“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乙(劝诫/劝告)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劝读书者既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又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①(qīngxìn)
②(yàojué)
(2)选出下面题目中关于加点字的注音说法正确的一项。(4分)①“诘难”的“难” ()(2分)A.“诘难”的意思是“诘问,为难”,所以“难”的注音是“nán”。B.“难”在词语“诘难”中含有“责备;质问”的意思,所以注音是“nàn”。②“咬文嚼字”的“嚼” ()(2分)A.“咬文嚼字”的“嚼”注音与“味同嚼蜡”的“嚼”一致。B.“咬文嚼字”的“嚼”注音与“咀嚼”的“嚼”一致。(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甲:
乙: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符合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吗?为什么?(2分)
2.(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①承德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②它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总体设计,因山就水,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③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④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⑤建筑(甲)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乙)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1)文段中第⑤句甲、乙处可填入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2分)
(2)文段第①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第二部分(3~20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3.小冀在整理古诗词名句的资料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请帮他补写。(6分)在“品古诗”的过程中,小冀发现许多诗都有诗序,比如《桃花源记》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品读《桃花源诗》,小冀发现,“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与《桃花源记》中的“①,悉如外人。②,并怡然自乐”所描绘的景象十分相似。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小冀欣赏到了“芳草鲜美,③”的花草遍地的桃林美景,引人无限遐想,令人陶醉其中。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由这些语句,小冀联想到了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④,⑤”。读到《子衿》中运用夸张修辞的“一日不见,⑥”,小冀认为这两句造成了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强烈的思念。
(二)阅读(共18分)(2024承德期中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9题。(共18分)【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丙】山深幽境,真趣颇多。当残春初夏之时,步入林峦,松竹交映。遐观远眺,曲径通幽。野花隐隐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浓;山禽关关弄舌,而清韵闲雅,非笙簧之声巧。此皆造化机局,娱目悦心,静赏无厌。时抱焦桐①,向松阴石上,抚一二雅调,萧然②景会幻身,是即画中人物。远听山村茅屋傍午鸣鸡,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经丘寻壑,更出世外几层。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传舍③?又何必与尘俗恶界,区区较尺寸哉?(选自高濂《四时幽赏录·步山径野花幽鸟》)注:①焦桐:泛指名琴。②萧然:潇洒、悠闲。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欲济无舟楫:
(2)悄怆幽邃:
(3)静赏无厌:
(4)是即画中人物:
5.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传舍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远听山村茅屋傍午鸣鸡,伐木丁丁,樵歌相答。
7.甲诗分别从、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水汽弥漫和波浪汹涌的气势。(2分)
8.请你仿照小冀的创意,为甲诗或丙文设计一个打卡景点(任选一个)。(3分)小冀:我设计打卡“望溪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游客们坐在这里可以看到小溪蜿蜒曲折,如若蛇行,隐隐约约,时隐时现。我设计打卡景点是“”。依据是
9.乙、丙两文在写景中均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3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2024沧州南皮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共8分)“冠”之礼法知多少曹保顺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字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是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有删改)10.给文章划分层次便于梳理文章思路,请用‖将文章分成三层。(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11.⑤⑥两段分别从哪个方面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3分)
1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加冠以厉其心”,从这两句话中你探究出了与“冠”相关的哪些结果?(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共15分)老屋·父亲李翰①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我刚上小学。记得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显得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②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归田计只能从牙缝里省,再有就是亲力亲为,凡自己能做的,绝不额外去花工料钱。上下班路上,遇到卖树料的小贩,或是人家拆迁、翻修余下的建材,父亲都会去搭讪讲价,燕子衔泥似的,一点一点往回搬。建新房需平整地基,得挖平半面小山坡,下班后、节假日,父亲就成了移山的愚公。十字镐、镢头与铁锹,再加上一担畚箕,在父亲勤奋的劳作下,小山坡一天天矮下去。那时父亲真是精壮,小臂虬结的肌肉,随着镢头、铁锹的挥动,舒展、收缩,一镢头下去,风化岩四散迸开。畚箕装满土块,压得扁担吱吱呀呀,悠悠地起伏着,他一阵风似的来来回回,大半天都不带歇,还哼着小调。偶尔停下来擦把汗,咕咚咕咚,一壶茶就见底了。③开出的地基,起了两层砖混小楼,土方填在北边的洼地,搭建了两间平房。两处建筑,让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房子终于完工了,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④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茸茸的短尾。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片片掉下来,青莹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那是春天的味道,从眼睛到唇齿,顺着鼻腔,在中枢神经游走。被春天浸润的小院,洋溢在醉氧般的微酣里。⑤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他写了好些诗,吟咏我们家的花花草草,称许父亲的家业和品位。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享受着他的肯定。房老师写的一副“”的楹联,还有一个“志当存远”的横匾,至今还挂在家里。
⑥房老师去世,父亲很是伤感。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他买来王力的《古代汉语》,那套书的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被父亲翻得脱胶,用麻线重新装订,里面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每写好一首,父亲都显得很陶醉,他知道我不懂,就读给母亲听。母亲颇不耐烦,借口做饭,躲进厨房,他就追到厨房,靠着门框发表他的大作。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⑦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乎文乎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读研时,父亲已较少过问我的学业,倒是把他的诗作寄过来,征询我的意见。我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父亲是第一读者,也是最积极的宣传者。⑧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待不了几天,弟弟也住在别处。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⑨一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⑩父亲走了,我的山崩塌了。他走得静悄悄的,除了亲戚与生前好友,除了庭前垂头饮泣的吊兰,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离去,也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小城的高楼络绎拔起,道路越来越宽,老一辈的痕迹被日渐吞噬,仿佛我的父亲,还有同时代众多离开的人,不曾生活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历史所遗忘的,都收纳在文学的容器里。匍匐在南门老街的青石条,记得父亲的足印;城东的那条大河,也会出来证明,父亲为了省下一点建材费,在它的怀里挑过砂石。更确定的,是老屋还倔强地站在那里,被高楼环绕,而仍未湮灭。即便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也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有删改)A.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B.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C.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14.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件事?梳理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2分)15.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第段的含意。(3分)
16.按要求回答下列题目。(4分)(1)那时父亲真是精壮,小臂虬结的肌肉,随着镢头、铁锹的挥动,舒展、收缩,一镢头下去,风化岩四散迸开。(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父亲走了,我的山崩塌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7.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带着浓郁古典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阐释。(2分)
18.【新考法跨学科音乐】小兴和小化在为选文第④段选择适合感情朗读的背景音乐时出现了分歧,请结合语境,补全对话。(2分)小兴:我觉得这段文字可以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因为①
。
小化:回忆性散文中往往有两个“我”——“昔我”(体验主体)和“今我”(回忆主体)。站在“今我”的角度,我觉得跟崔颢的《黄鹤楼》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更合适,因为②
。
三、整本书阅读(2024邢台期中)《经典常谈》是一部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也是一部厚重的中国文化学术史。同学们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对《经典常谈》进行探究,请你积极参与。(共9分)19.下面是探究结果的部分内容,请你联系原著,将下面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序号人名人物特点名著精彩选段A①
勤学苦读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B屈原②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③》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
20.你在探究A人物形象时,摘抄了下面一段文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说说你对战国时期的策士的认识或看法。(5分)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第三部分(21题50分)21.(2024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拼”,是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它的释义为:拼1:①合在一起;连合:~读|~音|~版|把两块木板~起来。②几个人拼合起来做某事:~车|~饭|~购。拼2:①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命|跟敌人~到底。②比拼:~技术|~实力。关于“拼”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与感悟呢?请以“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健康积极;③表达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要套写、抄袭;⑥不少于600字;⑦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详解答案】1.(1)①轻信②要诀(2)①B解析:诘难:责难。“难”是动词,“责备;质问”的意思,因此读nàn。②A解析: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两个词中的“嚼”音义相同,都读jiáo。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咀嚼”的“嚼”读jué。(3)甲:涉猎乙:劝诫(4)示例:不符合。陶渊明“不求甚解”,主张读书要会意,其中第二层含义是说读书方法,主张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既要……又要……”的说法不符合“不求甚解”的含义。2.(1)既又(2)示例:在“造园”后面加“理念”。3.①男女衣着②黄发垂髫③落英缤纷④斗折蛇行⑤明灭可见⑥如三月兮4.(1)渡(2)深(3)满足(4)这5.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传舍6.(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儿。(2)临近正午,远处传来山村茅舍的鸡鸣声,砍伐树木的声响,樵夫山歌相互应答之声。7.视觉听觉8.(示例一)甲诗:钓鱼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见洞庭湖边垂钓者众多,应是极佳的垂钓之所。(示例二)丙文:寻芳亭“野花隐隐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浓”。游客们在这缕缕清幽的芬芳中,可以忘却烦恼,享受美好。9.示例: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乙文是融于岸上竹树,丙文则融于春末夏初时节深林山野之景。参考译文:【丙】山深自有幽雅的胜境,真正的意趣有很多。当春末夏初之时,走向树林与山峰,只见松树和竹林交互映衬。纵观远眺,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路边的野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似有似无,闻之让人心里宁静安怡,不是檀和麝那种浓郁之香;山中的鸟儿雌雄相和,好像你一言我一语在讲话,听来甚觉清雅有韵律,不是笙簧这样的乐器可比拟的。其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精心设计,看在眼里,乐在心头,让人可以毫不厌倦地静静观赏。有时会抱古琴到松树下的大石头上弹奏一两首雅曲,情景交融,感觉自己已是画中人物。临近正午,远处传来山村茅舍的鸡鸣声,砍伐树木的声响,樵夫山歌相互应答之声。经过山丘和沟壑,更觉得出世几层。能欣赏到此番风景没有任何费劲之处,全凭脚力就能到达,何处不是我栖息的所在呢?又何必和世俗之人,计较你多我少呢?10.①‖②③④⑤⑥‖⑦11.身份不同“冠”不同;场合不同“冠”不同。12.①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会很严厉地教导他。通过加冠鼓励心智,强调成人的责任和义务。②强调了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以及“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13.A解析:选文第⑤段描述的是房老师写了好多诗吟咏“我们家”的花草,并称许父亲的家业和品位。根据这个语境,最符合的对联应该与室内环境、花草相关。A项,“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最符合语境。B项,描述的是文学创作上的简洁和创新,与文中描述的室内环境不太相关。C项,描述的是简单朴素的生活,虽然与文中提到的父亲节俭的性格有关,但与文中描述的室内环境和房老师的称赞不太相关。14.①辛苦建屋②学写古诗15.这句话写出了即使父亲已然故去,或者未来某一天承载父亲的一切的老屋也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但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做事的认真,以及对家庭的爱,永远不会消失,而这恰恰又是天下所有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性特点,将永远留在儿女们心间,成为永恒。16.(1)这句话运用肖像、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的身强体壮,挖山坡平地基时动作的有力,表现出父亲为了节省经费建造理想的屋子时的决心和辛劳,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与钦佩之情。(2)“崩塌”是指崩裂而倒塌,句中指父亲的突然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侧面表现了父亲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表达了“我”对父亲去世的无限悲痛之情。17.①父亲怀有陶渊明的隐逸情结,亲力亲为建造了田园风光式的老屋;②老屋的风景和生活氛围,都洋溢着质朴的、传统的生活气息;③父亲热爱古诗文,爱和诗友交往,吟诵诗歌、称赏诗作,以及把诗作寄给“我”,征询“我”的意见,都有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18.①示例一:这段话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小院生机勃勃的状态,凸显了小院生活的温馨、美好;《钱塘湖春行》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欢悦的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可以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示例二:这段话从听觉、嗅觉等角度(动作描写/运用动词“摸、捏、磕、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炒蛋的新鲜、美味,凸显了小院生活的温馨、美好;《钱塘湖春行》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欢悦的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可以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示例三:这段话运用了拟声词“咔嚓,咔嚓”,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采摘香椿芽时的欢快愉悦,凸显了小院生活的温馨、美好;《钱塘湖春行》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欢悦的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可以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②示例:这段文字虽然写的是春日小院生机勃勃的景物和温馨美好的生活,只字未提小屋的建造者——父亲,但是站在“今我”的角度,父亲已经离世,对父亲的追忆和怀念深沉真挚,笑中含泪,思念之情直击人心。崔颢的《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然而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以及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二者所传递出来的忧思与怀念之情是相同的,所以选用同一种风格的背景音乐更为合适19.①苏秦②示例:爱国爱民、坚贞不屈、才华横溢(符合屈原的形象特点,任答一点即可)③离骚20.示例:战国时期的这些策士能言善辩,才智超群,但他们只图功名富贵,只求揣摩君主的心思,拐弯抹角投其所好。他们靠“三寸之舌”生存,以利益为目标,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城市广场主题雕塑工程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度舞蹈大赛赞助商权益保障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品质食品供应商采购合作合同版
- 2024年度跨国公司外籍员工劳动合同2篇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标的及开发内容2篇
- 2024年度光学器材订购合同3篇
- 2024年度婚姻重组双方关于共同财产分割的协议3篇
- 2024年度山东省版权转让合同转让费用及支付方式3篇
- 2024年投资项目跟踪合同3篇
- 2024年度智能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合同2篇
- GB/T 9722-2006化学试剂气相色谱法通则
- GB/T 7631.5-198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5部分:M组(金属加工)
- GB/T 3985-1995石棉橡胶板
- GB/T 26988-2011汽车部件可回收利用性标识
- 中文版AutoCAD2020超实用超详教程免费提供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南方中证500ETF介绍课件
-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护理质控分析整改措施(共5篇)
- 金属矿山安全教育课件
- DB32T 4353-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