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师范类课程编号:09220901英文名称:MoralityandRuleofLaw学分: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先修课程:无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师范类本科生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修读学期:第1或第2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本课程作为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一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教育实践,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完成职责并履行责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大学学习中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不断学习能力,适应新的发展,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在知识体系方面,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掌握法律及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义务。课程目标2:在能力素质方面,能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时代新人的要求,承担民族复兴大任;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坚定理想信念,抵制错误思潮侵蚀,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课程目标3:在价值情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贯彻党的方针,能够热爱事业,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成为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优秀人民教师。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1-3师德规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课程目标1、2H2-1.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课程目标3M(H—高,M—中,L—低)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堂教学、研讨共32学时,自主性学习、实践教学16学时。表3-1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学时安排、教学方式及对应课程目标序号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课程目标1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意味的深刻历史变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大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了解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2集中讲授、课堂交流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2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识别和抵制错误的人生观;积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人生价值的正确选择与评价,在承担责任中努力创造、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3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和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个人理想的统一,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4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了解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改革创新的本领,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5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坚定价值观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3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6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通过本章学习,解析人类道德现象,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自觉传承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遵守公民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6集中讲授、小组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7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应当树立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学习宪法法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培养法治思维,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能够具有科学精神,工作细心、耐心,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8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合计32表3-2实践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学时安排序号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类型对应课程目标1时政进校园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下载浙江新闻客户端,以学号为名注册成用户。每学期通过客户端观看“时政进校园”视频,并答题。4综合教学目标12自主学习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部分教学内容和拓展知识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并完成相关作业。自主学习作业的具体形式:(1)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任选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主题,自主命题,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2)在完成自主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指定必读书目,学生阅读后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6综合课程目标23社会实践或专题研究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分组(4-6人,基本以寝室为单位)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研、考察实践,并撰写调研报告。每位同学必须参加一个专题的调研,每个小组在调研结束后撰写一篇调研报告,要求字数3000字以上,调研报告写作步骤:选定调研课题,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统计调研问卷数据,了解分析本调研课题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时间安排:每学期第3-4周确定分组及研究课题,第5-6周确定课题调查问卷,第7-9周进行课题调研,第10-13周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论文,第14-15周上交所有材料。上交材料包括:打印装订好的调研报告:一份、问卷及统计数据的原始资料、社会实践记录本、个人社会实践总结。6综合教学目标3合计16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辅以课后自主学习形式。课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社会实践成果汇报等课外学习方法:预习教材相关章节和超星网站上的教学资料。实践环节方法:个体作业与团队作业相结合,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具体见表2-2)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表5-1成绩构成与要求、考核/评价细则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共同关注社会热点,并展开分析点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注重平时——注重平时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质量;突出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总评分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组成,平时成绩40%由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考勤成绩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计分制。期末考试成绩60%通过闭卷考试获得。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序号教学环节课程目标1(分值)课程目标2(分值)课程目标3(分值)合计1平时表现10102时政进校园10103自主学习10104社会实践10105期末考试24181860课程目标对应分值442828100(二)考核与评价标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考核及评价标准见表表5-2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细则和对应的教学目标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考核/评价细则对应的教学目标课堂表现成绩(10%)课堂参与情况(讨论交流、认真听讲、考勤等)100主要考核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堂交流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课程的重视度等。教学目标1“时政进校园”活动成绩(10%)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下载浙江新闻客户端,以学号为名注册成用户。每学期通过客户端观看“时政进校园”视频,并答题。100答对100道题得10分,不到100题的按一题0.1分扣减。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成绩(10%)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部分教学内容和拓展知识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并完成相关作业。自主学习作业的具体形式:(1)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任选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主题,自主命题,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2)在完成自主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指定必读书目,学生阅读后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100根据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小论文、读后感是否切合本课程相关主题,小论文、读后感内容质量打分。教学目标2社会实践调查成绩(10%)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分组(4-6人,基本以寝室为单位)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研、考察实践,并撰写调研报告。每位同学必须参加一个专题的调研,每个小组在调研结束后撰写一篇调研报告,要求字数3000字以上,调研报告写作步骤:选定调研课题,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统计调研问卷数据,了解分析本调研课题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时间安排:每学期第3-4周确定分组及研究课题,第5-6周确定课题调查问卷,第7-9周进行课题调研,第10-13周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论文,第14-15周上交所有材料。上交材料包括:打印装订好的调研报告:一份、问卷及统计数据的原始资料、社会实践记录本、个人社会实践总结。100根据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各个阶段任务,完成任务的质量打分。教学目标3期末考试成绩(60%)考试100按试卷评分标准打分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综合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调查成绩+“时政进校园”活动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100平时成绩40%(课堂表现成绩×10%+“时政进校园”活动成绩×10%+自主学习成绩×10%+社会实践调查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60%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表5-3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序号评价要点权重90-10080-8970-7960-69<601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0.6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观点清晰具有独到见解,并有正确的支撑,口头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分析有条理,能够比较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正确。理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能够自主地对一些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正确。能相关一定的理论在老师的启发下表达相关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有一定偏差,但愿意改变。理论基础不扎实,无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不正确也不愿改变。2小组合作、沟通意识和能力0.4能有效组织、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意识强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具有合作意识。能比较积极地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和组长组织下,能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小组讨论的热情不高,沟通、合作意识较为欠缺。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二)参考资料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编委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5月第2版3.《“思想道德与法治”导学与实践教程》,蒋利明,韩伟,张静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外文出版社,2018-2022年版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6.《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10./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1./求是网12./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师范类)课程编号:09220902英文名称: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学分: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先修课程:无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师范类本科生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修读学期:第1或2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本科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授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国家出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课程目标1:能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课程目标2:能够养成主动学习探寻并善于抓住历史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养成科学、全面、准确地把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课程目标3:能够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四个自信”。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1-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课程目标1H课程目标32-2教育情怀: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课程目标2M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表3-1理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学时安排序号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课程目标1专题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基本要求: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重点:中国近代现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线索难点:中国近代现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德育要求:唯物史观、爱国2讲授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2专题二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基本要求:能够掌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发生的变化,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评价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是怎样提出的重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难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由来德育要求:文明、爱国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3专题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基本要求: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重点:探索的过程与结果难点:探索失败的原因德育要求:爱国3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4专题四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基本要求:掌握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历史价值等知识,并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重点: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德育要求:爱国3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5专题五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基本要求: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认识十月革命对于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与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难点: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德育要求:爱国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6专题六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基本要求:能够掌握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国民党的改组放到时代和国际背景中去解读其意义;能掌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关系。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经验教训等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难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评价德育要求:伟大建党精神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7专题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要求:认清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及其前十年作为,掌握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果;了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历程难点:认识“左”倾错误德育要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8专题八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基本要求:能够掌握日本侵华的过程,分析对中国带来的灾难;能够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其原因。了解国共不同的抗战策略,了解两个战场作用的异同,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掌握抗战全面胜利的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实践难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德育要求:抗战精神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9专题九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基本要求:能够掌握分析冷战格局与战后初期的中国政局;能够了解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的不同建国方针,分析第三条道路的分崩离析。能够了解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掌握国民党大陆统治走向崩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原因和过程重点: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德育要求:和平民主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0专题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基本要求: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能够正确认识1956年至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意义、发生的主要曲折及其教训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德育要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4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1专题十一改革开放基本要求:能够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重点: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难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德育要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3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2专题十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要求:能够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重要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了解这些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并充分认识发生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重点: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难点: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德育要求:“四个自信”3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3专题十三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基本要求:能够理解百年历程中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了解党的历史自信从何而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重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难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核心密码德育要求:“四个自信”2讲授法讨论法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合计32表2-2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时安排对应课程目标选题一:“身边的历史”调查实践。选题二:“历史现场”考察。1、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本课程社会实践实施方案中两个选题任选其一,题目自拟,时间范围为中国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2、形式:本次社会实践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形式。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的由小组长负责,须对每位成员作出明确分工,成员人数不能太多,以4-6人/组为宜。3、要求:本课程社会实践计1学分,共16课时。纳入本课程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特别强调:实践报告的内容不允许出现抄袭,一旦发现,成绩为0。4、需提交材料:小组或个人的考察报告1份(不少于3000字,撰文时可附拍摄的相关历史图片)。16课程目标2四、课程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育教学理念,开展多元评价。(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其评价,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组成,均按百分制计分,其中平时成绩占40%(平时作业10%、时政进校园10%、实践作业20%)、期末考核成绩占60%。缺课1次扣1分。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序号教学环节课程目标1(分值)课程目标2(分值)课程目标3(分值)合计1平时作业10102时政进校园10103实践作业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