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思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褫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材料二: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心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他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美学是一种具有传统、过渡、开放形态的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三种形态中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B.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C.中国美学中人、自然、艺术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达。D.中国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B.“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教化说”。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情重美的“兴”与重理重善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兴寄”这一新概念。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论证两者的差异。B.材料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C.材料二第⑤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这一观点。D.材料二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5)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个重要美学理论“诗言志”“兴寄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里的春天孙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①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起晌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我说:“谈什么呀?”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③不骂你呀?”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④,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一九四四年)【注】①抗属:指抗战时期抗日军人的家属。②起晌:晌午。③家里的:妻子的俗称。④落意:安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B.媳妇们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可我们死也不见,表现了战士们以国家为先、儿女私情后的奉献精神。C.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D.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B.文中写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叶子绿油油,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翻沙的愉悦心情。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女人和“我”的对话极富个性特点,表现了女人的烦躁疑惑和“我”的宽容、耐心。D.小说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歌颂人民群众艰苦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和那一群媳妇们,都是虚写。(3)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富言诸将钟露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B.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C.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D.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患”与“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患”含义用法不同。B.“诚”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C.“因”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因”含义相同。D.“以为”与“輮以为轮”(《劝学》)中的“以为”含义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从小家庭贫困,却心有大志。乡里祭祀土地神时,他主持分割祭肉,不仅分得很均匀,还说假使让他主宰天下,也一样能做好。B.项羽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他为人谦恭有礼,但还是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钟离眛等人,不肯听信亚父的计策。C.刘邦起初惧惮项羽,但用人不疑。他在楚军急攻之时,试图割地求和,不成之后,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并不惜重金,最终离间了楚国君臣。D.刘邦生性傲慢,但不计名利。他为人傲慢,缺乏礼仪,可是因为他舍得给人爵邑,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都来归附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②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5)陈平使用了怎样的奇谋妙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具体说明。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才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燕飞入旧居、鸥回归故池,而邻居斛斯融却已不在人世,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样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故庄破败荒凉的景象:断桥不再修理,倒下的柳树自行生长。斯人已去,令人感伤。C.颈联化用向秀、管仲典故,间接抒情。“多惭”两字点明诗人与友人相知之深,连管鲍都自叹不如。D.全诗借古叙事,寓情于景,字字蕴悲叹,处处含感伤,事、情、景浑然交融。(2)后人评价这首诗“既哀叹故人也哀叹自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2)《荀子》的《劝学》中以车马和渡河为喻,意在强调“,”这个道理。(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一幕幕①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②,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③,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①_____,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②_____,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③_____?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加点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带着喜欢拍照的女友游玩,简直就是在挑战我的耐心。B.国乒提前锁定男女冠亚军,王楚钦和陈幸同挑战“一哥一姐”。C.这个时候,你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D.三天内要完成任务,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社会关注。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于小城市或者县城,因为善于做题而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从而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的学生。然而,随着舆论的发酵,这原属寒门学子的幽默自嘲,却被某些声音冠以“做题机器”“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对他们极尽嘲讽和鄙夷。(2)张桂梅在接受云南媒体采访时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触动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思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褫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材料二: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心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粟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他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美学是一种具有传统、过渡、开放形态的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三种形态中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B.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C.中国美学中人、自然、艺术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达。D.中国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B.“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教化说”。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情重美的“兴”与重理重善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兴寄”这一新概念。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论证两者的差异。B.材料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C.材料二第⑤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这一观点。D.材料二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5)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个重要美学理论“诗言志”“兴寄论”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其内容,并分析其作用。【解答】(1)A.“中国美学是一种具有传统、过渡、开放形态的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错,根据原文“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可知,“传统、过渡、开放形态”是中国美学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形态,而不是中国美学的一般性特点。B.“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C.“无法用语言表达”错,表述绝对。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D.正确。故选D。(2)B.“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教化’说”错,根据原文“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提出“教化”说的只有《毛诗序》。故选B。(3)B.“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并列式,但文章整体上的论证结构应为“递进式”。故选B。(4)材料一从三个方面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进行对比。第一方面是从两者建点上而言,根据原文,“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可概括为:西方美学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中国传统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建构原点。第二方面,根据原文“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可得出第二点内容。第三方面,根据原文,在对待“实用”与“美”的问题上,东西方呈现不同理解,根据原文,“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可知,西方美学将“实用”与“美”相对立,走“务虚”发展路线,中国美学将“美”与生活、实用、功利相结合。(5)“诗言志”根据材料二原文“‘言志’”与‘教化’的统一”“‘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可知,这是对“诗言志”的解释,其作用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概括为,教化人民。“兴寄论”根据材料二原文“‘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可概括“兴寄论”的主要内容为:是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核心为家国情怀。作用根据原文,“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也就是反对放纵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答案:(1)D(2)B(3)B(4)①西方美学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中国传统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建构原点。②西方美学中在求“本质”,中国美学中在求“神韵”。③西方美学将“实用”与“美”相对立,走“务虚”发展路线,中国美学将“美”与生活、实用、功利相结合。(5)“诗言志”:①主要内容:诗歌用于表达志向,“言志”不只属于个人,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国家之志”。②作用:“言志”可以与“教化”统一,能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兴寄论”:①主要内容:“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②作用: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里的春天孙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①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起晌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我说:“谈什么呀?”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③不骂你呀?”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④,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一九四四年)【注】①抗属:指抗战时期抗日军人的家属。②起晌:晌午。③家里的:妻子的俗称。④落意:安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B.媳妇们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可我们死也不见,表现了战士们以国家为先、儿女私情后的奉献精神。C.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D.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B.文中写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叶子绿油油,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翻沙的愉悦心情。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女人和“我”的对话极富个性特点,表现了女人的烦躁疑惑和“我”的宽容、耐心。D.小说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歌颂人民群众艰苦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和那一群媳妇们,都是虚写。(3)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讽刺地说道”错误,“脸红了一下”说明年轻女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感到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的是对“我”妻子的称赞。故选C。(2)A.“第一人称,……客观……”错误,“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应该是第三人称的特点和作用,本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特点和作用应该是只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故选A。(3)“山里的春天”,“山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春天”是故事发生是季节,所以点明了时间、地点。“春天”给人生机勃勃之感,而“山里的春天”更能展现环境的清新优美,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春天”本是指季节,而结合文本来看,文中的女人一开始因为丈夫参军以致家中田地无法及时耕种而生气,后来在“我”的开导之心,她理解了丈夫,所以这“春天”也是喻指女子思想的转变。从故事情节来看,山里人家正遇春耕,“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之后在村主任和八路军的帮助下完成春耕,“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囤里”,这也意味着人民将会迎来生活上的“春天”。(4)如主要人物是“我”:从情节上来看,这篇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写,写“我”到老乡家买鸡蛋,帮老乡春耕,和老乡讲自己家中的事情,“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为串起所用情节。从形象上来看,当“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的时候,“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可见“我”热爱关心群众,热爱劳动;从“我”向女人讲述自己从军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我”思想进步热爱国家。从环境上来看,由“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可知,“我”是在日寇侵占国家、家乡的时候参加革命,由“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可知,“我”对我们的军队、对生活充满信心,赞扬“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从主题来看,小说写“我”帮山民解决春耕的困难,写“我”向女人讲述八路军对群众的爱护,通过这些内容赞扬凝心聚力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如主要人物是女人:从情节来看,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女人的心理变化,如一开始写女人因为春耕问题而独自生气不卖鸡蛋给“我”,之后写女人看到“我”帮她家挑沙整地而向“我”解释生气的原因,“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接着询问“我”家中的情况,由此理解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心情由“冬”入“春”。从形象来看,文章从开头到最后展现了女人情绪的变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年轻女人的形象,如一开始春耕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生气”“哭丧着脸”“她哭丧着脸不搭理”,等到看到“我”帮她家挑沙的时候,“脸上有点下不来”,谈到丈夫的时候“狠狠地说”,听到“我”妻子在参军问题上的表现时,“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听了“我”的一番话之后,“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看到“我”与她的女儿玩耍的时候,“响亮地笑了”,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女人的形象真实感人。从环境上来看,女人独自一人带着五六岁的女儿在家种地,春耕的时候没有丈夫的帮助独自支撑,“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但最终女人理解了丈夫,支持丈夫参加革命,这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从主题方面来看,女人从生气到理解支持丈夫参加革命抗击日寇,歌颂了人民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之下舍弃小家保卫国家的精神品质。答案:(1)C(2)A(3)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意象清新、优美,让阅读者感到清爽,产生阅读兴趣。③暗喻通过“我”的开导,“女人”理解了丈夫的参军抗日行为,她的思想由“寒冬”转变为“春天”。④小说叙述山里村民春播遇到困难,但在村主任、八路军的帮助下,及时在春天完成了耕种,标题暗示山里村民将迎来生活的“春天”。(4)示例一:主要人物是“我”。①从情节上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③从环境上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小说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示例二: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①从情节上看,年轻的女人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开端是她不卖鸡蛋还发火;发展过程是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高潮是她心情愉悦地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结局是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详细叙述了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年轻女人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③从环境上看,年轻的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地生活着,最后还能顾全大局,理解并支持家人参加抗战,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年轻的女人经由八路军的帮助、劝慰、开导,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歌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富言诸将钟露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B.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C.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D.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A.“患”与“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患”含义用法不同。B.“诚”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含义相同。C.“因”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因”含义相同。D.“以为”与“輮以为轮”(《劝学》)中的“以为”含义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陈平从小家庭贫困,却心有大志。乡里祭祀土地神时,他主持分割祭肉,不仅分得很均匀,还说假使让他主宰天下,也一样能做好。B.项羽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他为人谦恭有礼,但还是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钟离眛等人,不肯听信亚父的计策。C.刘邦起初惧惮项羽,但用人不疑。他在楚军急攻之时,试图割地求和,不成之后,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并不惜重金,最终离间了楚国君臣。D.刘邦生性傲慢,但不计名利。他为人傲慢,缺乏礼仪,可是因为他舍得给人爵邑,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都来归附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②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5)陈平使用了怎样的奇谋妙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具体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释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词语的含义,再结合学生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于楚军”是“纵反间”的后置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裂地而王”作“得”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A.正确。患:忧虑;祸患。句意:汉王为此忧虑起来。/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含义用法不同。B.错误。诚:如果真的;确实。句意:如果真的有一个能够去掉两方面的短处。/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含义用法不同。C.错误。因:趁机;根据。句意:汉军趁势发兵攻打。/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含义用法不同。D.错误。以为:认为;把……做成。句意: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故选A。(3)C.“起初惧惮项羽”错误,刘邦起初惧惮的是陈平,才有下文的“用人不疑”。故选C。(4)①“谢”,辞别;“从”,跟随;“事魏王咎于临济”,状语后置,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译文:陈平已经辞别了他的哥哥陈伯,随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②“久之”,过了一段时间;“患”,忧虑;“和”,讲和。译文:过了一段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5)由“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可知,利用项羽多疑、刚愎自用的弱点,不惜重金用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由“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可知,利用项羽吝啬、不论功行赏的弱点,让人散布钟离昧等人的谣言,使项羽不再信任他们。由“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可知,在一桌丰盛的酒席间使项羽大起疑心,不再信任亚父。答案:(1)B(2)A(3)C(4)①陈平已经辞别了他的哥哥陈伯,随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②过了一段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5)①不惜重金用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②让人散布钟离昧等人的谣言,导致项羽不再信任他们。③利用一桌酒席做文章,使项羽大起疑心,不再信任亚父。参考译文:氶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在临济与秦军作战,在这以前陈平已经辞别了他的哥哥陈伯,随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于是就到修武投奔了刘邦。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断绝了汉军的通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段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大王对人怠慢,缺少礼仪,所以那些不贪财、讲气节的人就不来投靠你;但是大王能用爵位、城邑让人富足,那些愚顽、才能不突出、贪图利益、不讲廉耻的人就大多来投靠汉王。您和项羽,如果真的有一个能够去掉两方面的短处,发扬两方面的长处,那么天下用手指一指,用鞭子挥一挥就平定了。但是大王行为放肆,好侮辱人,无法得到廉节之士的拥护。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范增听说项王怀疑他,非常生气地说:“天下的事情大体平定了,剩下的事情君王您自己办吧!我请求您把我这把老骨头还给我,让我回家吧!”还没到彭城,就背上恶疮发作而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才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燕飞入旧居、鸥回归故池,而邻居斛斯融却已不在人世,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样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故庄破败荒凉的景象:断桥不再修理,倒下的柳树自行生长。斯人已去,令人感伤。C.颈联化用向秀、管仲典故,间接抒情。“多惭”两字点明诗人与友人相知之深,连管鲍都自叹不如。D.全诗借古叙事,寓情于景,字字蕴悲叹,处处含感伤,事、情、景浑然交融。(2)后人评价这首诗“既哀叹故人也哀叹自己”,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点明诗人与友人相知之深,连管鲍都自叹不如”错,此处以鲍叔喻指斛斯融,表达了诗人自叹有负于知交之意。故选C。(2)诗歌标题为“过故斛斯校书庄”结合注释可知,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怅,借此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诗歌前两联为借景抒情,通过燕鸥飞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没,友人故居无人打理,呈现出断桥缺板,卧柳自生枝的荒凉破败景象,充分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友人逝去的伤感之情。“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几句,写自己与朋友是难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鲍叔那样可以拔擢管仲,有负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难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独凄苦之情。“白首泪双垂”,有为自己年迈岁暮而伤感的情怀。答案:(1)C(2)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行的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荀子》的《劝学》中以车马和渡河为喻,意在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道理。(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解答】故答案为:(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浊)(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假)(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重点字: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一幕幕①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②,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③,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积累,更要在具体语境中从色彩的褒贬,使用的对象等角度去分析。(2)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具体分析原句的构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变换成长句即可。(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首先答出比喻手法在原语句中的体现,然后从结构和情感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解答】(1)①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惨痛到了极点。此处形容日本侵略军“频繁轰炸昆明”而形成的“抹不去的痛”,可以用“惨绝人寰”。惨不忍睹、惨不忍闻也可得分。②一席之地,指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一定的位置。在太空领域争夺,中国首先应该有一个位置,再扩大,可以用“一席之地”。③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形容“志在千里”“已经101岁”的王希季,可以用“老骥伏枥”。(2)首先,确定主语——王希季;其次,确定谓语,语段的中心意思,是王希季到国外求学,所学专业应作为重点,故而定为“就读于该校动力与燃料专业”;最后,把“决心”变成定语,把“考入学院”变成时间状语。(3)构成:①本体是“我”,即把一生奉献在航天领域的王希季,喻体是“太空的铺路石”。②“铺路石”的意思是像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点明了本体与喻体之间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相似性。表达效果:③王希季在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④这个比喻句,表现了王希季虽然在航天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不居功自傲的高贵品质。答案:(1)示例:①惨绝人寰②一席之地③老骥伏枥(2)示例:在20世纪40年代末,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决心的王希季以优异成绩考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后就读于该校动力与燃料专业。(3)比喻句的构成:本体是“我”,喻体是“太空的铺路石”。表达效果表现了王希季虽然在航天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不居功自傲的高贵品质。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①_____,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②_____,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③_____?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加点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带着喜欢拍照的女友游玩,简直就是在挑战我的耐心。B.国乒提前锁定男女冠亚军,王楚钦和陈幸同挑战“一哥一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